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全国首批28个创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之一的秦皇岛,如何在全国和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先行一步是其重要使命。加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才能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键词】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秦皇岛市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文化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理念,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文化广场、图书大厦、奥体中心等一批代表城市文化符号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投入使用。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服务机构达到34个,全市35个乡镇新建农村文化室1424个、农家书屋826个。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一是注重培育以促进学习型城市为重点的“全民读书活动”、以提高市民文化鉴赏品位为重点的“渤海大讲堂”、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的“双六进”等一批本土文化品牌。二是注重昌黎地秧歌、抚宁太平鼓、昌黎皮影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三)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按照“市场化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全覆盖,成立新农村数字电影院有限公司,实现了由过去“演什么看什么”到如今“看什么演什么”的新跨越。
二、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文化投入不足,经费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文化投入主体单一。一是政府投入总量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比较落后。虽然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基数逐年增加,但文化事业经费预算比例偏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基层文化站建设和活动经费普遍没有保障,是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普遍而现实的问题。二是投入结构不合理,经费保障缺乏长效机制。目前对公共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很少有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后期投入和文化人才素质培育的长效投入,存在明显的“重投轻管”现象。
(二)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一是文化服务资源有限,类型单一,针对性不强。目前秦皇岛市的文化供给主要以安排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从基层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二是精品力作匮乏,多层次的文化供给不足。例如,缺乏有代表性、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原创作品,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城市文化品位有待提高,高水平、上档次的文化精品引进不足。
(三)善管理、有基层文化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一是基层专业文化人才相对匮乏。我市大部分县区综合文化站的文化员都是兼职,此外,现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不强等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无法胜任等现象。二是民间文艺团队基础薄弱。调研中了解到绝大部分的社区、乡镇都有自己的文艺演出队伍,但由于政府缺乏对这些文艺团队的财力扶持,组织管理和人才培育,使得民间文艺团队普遍存在组织结构松散化、展演内容单一化、自治能力弱化等瓶颈制约,民间文艺团队数量有余而活力不足。
三、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在合理配置文化建设的人、财、物方面,关键要转变思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具体建议如下:
(一)转变观念,建立需求导向机制。
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和理念,探索“自下而上”的需求型供给模式,多考虑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多元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满足本区群众、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二)整合资源,辐射和带动公共文化发展。
一是拓展延伸城区文化机构服务功能。市、县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信息共享申心等文化设施的开放和服务能力要向农村拓展,为农民服务。二是建立健全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协调机制,实施城乡文化建设共建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完善的资金投入、人才队伍、政策法规等保障机制,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是整合资源,形成社会共建机制。采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弥补政府财力不足的缺陷。二是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把懂业务、有能力、会管理、热心文化工作的综合性人才选拔上来,此种招募模式,有利于建立梯队完整、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稳定的文化指导员队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面广,面对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压力的客观实际,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更好更快地推进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改革与创新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关键词】公共文化 服务体系 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公共文化生活的公平与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当前,秦皇岛市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文化投入不断加大,设施体系逐步完善,公共产品日益丰富,服务方式和手段不断创新,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加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强化“抓文化就是抓发展、抓文化就是抓民生”理念,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公共文化惠民工程,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文化广场、图书大厦、奥体中心等一批代表城市文化符号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先后投入使用。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等公益性服务机构达到34个,全市35个乡镇新建农村文化室1424个、农家书屋826个。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一是注重培育以促进学习型城市为重点的“全民读书活动”、以提高市民文化鉴赏品位为重点的“渤海大讲堂”、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重点的“双六进”等一批本土文化品牌。二是注重昌黎地秧歌、抚宁太平鼓、昌黎皮影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
(三)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按照“市场化运作、政府买服务”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全覆盖,成立新农村数字电影院有限公司,实现了由过去“演什么看什么”到如今“看什么演什么”的新跨越。
二、目前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不足
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表现在:
(一)公共文化投入不足,经费运行保障机制不完善,文化投入主体单一。一是政府投入总量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然比较落后。虽然各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投入的基数逐年增加,但文化事业经费预算比例偏低,公共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尤其是基层文化站建设和活动经费普遍没有保障,是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普遍而现实的问题。二是投入结构不合理,经费保障缺乏长效机制。目前对公共文化的有限投入主要集中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大多数是一次性基建投入,很少有保证文化设施正常运行的后期投入和文化人才素质培育的长效投入,存在明显的“重投轻管”现象。
(二)公共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一是文化服务资源有限,类型单一,针对性不强。目前秦皇岛市的文化供给主要以安排组织各类文化活动,从基层的反馈情况来看,存在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和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二是精品力作匮乏,多层次的文化供给不足。例如,缺乏有代表性、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原创作品,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城市文化品位有待提高,高水平、上档次的文化精品引进不足。
(三)善管理、有基层文化工作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一是基层专业文化人才相对匮乏。我市大部分县区综合文化站的文化员都是兼职,此外,现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业务技能不强等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无法胜任等现象。二是民间文艺团队基础薄弱。调研中了解到绝大部分的社区、乡镇都有自己的文艺演出队伍,但由于政府缺乏对这些文艺团队的财力扶持,组织管理和人才培育,使得民间文艺团队普遍存在组织结构松散化、展演内容单一化、自治能力弱化等瓶颈制约,民间文艺团队数量有余而活力不足。
三、加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和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在合理配置文化建设的人、财、物方面,关键要转变思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具体建议如下:
(一)转变观念,建立需求导向机制。
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和理念,探索“自下而上”的需求型供给模式,多考虑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方式多元化,形成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不同风格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满足本区群众、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
(二)整合资源,辐射和带动公共文化发展。
一是拓展延伸城区文化机构服务功能。市、县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文化信息共享申心等文化设施的开放和服务能力要向农村拓展,为农民服务。二是建立健全文化惠民工程组织协调机制,实施城乡文化建设共建工程。
(三)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完善的资金投入、人才队伍、政策法规等保障机制,是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关键。一是整合资源,形成社会共建机制。采用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资,弥补政府财力不足的缺陷。二是广泛吸收社会力量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把懂业务、有能力、会管理、热心文化工作的综合性人才选拔上来,此种招募模式,有利于建立梯队完整、优势互补、充满活力的稳定的文化指导员队伍。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涉及面广,面对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压力的客观实际,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更好更快地推进秦皇岛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改革与创新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