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的最佳境界在于以兴趣激发动机,促进思维和想象,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快乐。教师要善于诱导、激发、表扬和鼓励学生,逐步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下面我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年龄及思维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上设置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如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但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
二、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的过程更有兴趣。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
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是教材的重点,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加法向乘法”的过渡比较抽象。我在教这部分知识时通过游戏形式,直观引入新课。我请三位小朋友到前面戴上小兔子的头饰,扮演小兔子。三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都长着两个长长的耳朵。小朋友凭着直觉观察,列出了加法算式:2 2 2=6(只)。教师伴随着学生的演示,介绍了比加法计算简便的算式:2×3=6(只),引导大家讨论“2、3、6”各自表示的意义。小朋友终于领悟了乘法意义所在。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主要靠感知而获得,在教学中坚持用直观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学生容易接受,也很感兴趣。
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能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注意力集中而持久。当然直观、形象化的教学不是目的,它仅作为向抽象思维概念过渡的桥梁,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以及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三、努力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里面有很多新颖、奇妙甚至出人意料的结论。让学生体会和欣赏数学之美,老师可以把抽象高深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赋予数学灵性,让知识“活起来”,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它,喜欢它直到最终热爱它,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到处有角,直角更是非常普遍。于是学生纷纷举出很多生活实例,把这一数学概念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且进一步让学生发现每人的三角板的角都是有规律的。再比如学习圆周率的概念,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是一个不循环小数,而且人们对圆周率的探讨还没有完结,现代计算机已能算出几十亿位圆周率。这一切对学生来说既令其振奋又极具吸引力。那种数学的美感和神秘感,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高。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做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小组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六、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强大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性地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从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前提,他们对数学发生兴趣时就不再会觉得数学枯燥乏味,而是“其乐无穷”,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艺术,从教材出发,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智力,提高教学质量。
一、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上设置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如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但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
二、通过直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他们对具体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新奇动人的事物比较敏感,特别是对那些能演示的过程更有兴趣。针对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形象地重现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
例如:乘法的初步认识是教材的重点,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加法向乘法”的过渡比较抽象。我在教这部分知识时通过游戏形式,直观引入新课。我请三位小朋友到前面戴上小兔子的头饰,扮演小兔子。三只小兔子,每只小兔子都长着两个长长的耳朵。小朋友凭着直觉观察,列出了加法算式:2 2 2=6(只)。教师伴随着学生的演示,介绍了比加法计算简便的算式:2×3=6(只),引导大家讨论“2、3、6”各自表示的意义。小朋友终于领悟了乘法意义所在。低年级学生掌握知识主要靠感知而获得,在教学中坚持用直观缩短学生与知识间的距离,学生容易接受,也很感兴趣。
直观形象化的教学手段,能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注意力集中而持久。当然直观、形象化的教学不是目的,它仅作为向抽象思维概念过渡的桥梁,逐步培养学生具有逻辑思维能力的手段,以及诱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
三、努力挖掘数学的内在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美的世界,里面有很多新颖、奇妙甚至出人意料的结论。让学生体会和欣赏数学之美,老师可以把抽象高深的数学知识形象具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赋予数学灵性,让知识“活起来”,使学生从心理上愿意接近它,喜欢它直到最终热爱它,更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二年级数学《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到处有角,直角更是非常普遍。于是学生纷纷举出很多生活实例,把这一数学概念与生活联系起来,并且进一步让学生发现每人的三角板的角都是有规律的。再比如学习圆周率的概念,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是一个不循环小数,而且人们对圆周率的探讨还没有完结,现代计算机已能算出几十亿位圆周率。这一切对学生来说既令其振奋又极具吸引力。那种数学的美感和神秘感,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高。
四、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做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开展课外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新的教学大纲指出:“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小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又特别感兴趣,充满着好奇。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小组活动。例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我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与创新精神。
六、获取成功喜悦,让学生体验学习兴趣
任何人都渴望成功。成功会给学生在学数学时心理求知的强大动力,在数学教学中要给每个学生创造出更多的表现的机会,充分利用“低、小、全、快”的方法,阶段性地开放学生的梯级思维。从浅显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对习题作出正确解答。学生经过对问题的独到见解或创造性的思维取得一次次的好成绩,并为获取的成功渐进式地感到高兴和骄傲,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最终让学生明白只要开启心智就有希望,就能成功。当失败时,会加倍努力,直到成功为止。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板书、作业时要因人而异,分层次地提出切合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是小学生学好数学的首要前提,他们对数学发生兴趣时就不再会觉得数学枯燥乏味,而是“其乐无穷”,就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学习。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艺术,从教材出发,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恰当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展智力,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