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创作中的“情”与“景”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q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境作为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我们可以认为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和精髓,也是艺术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文章从“情”与“景”的角度分析原创绘本《独生小孩》的意境之美,绘本作品中的意境其实就是创作者把描绘出来的景象和自己内心抒发情感的一次完美统一。“情”与“景”完美地统一在《独生小孩》这部绘本中,使得创作者的精神内涵通过一幅幅表达情感的画面展示出来,构建了绘本作品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独生小孩》 绘本 意境 情与景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可描绘的“景”和创作者抒发心中的感“情”彼此相融的一种诗意表达。这是创作者的一种能力的体现,是将创作者自身素质与审美表达和创作意象结合的一次完美对话。绘本的意境自然是创作者笔下一幅幅生动丰富的画面和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展现给我们的一种特定的艺术氛围。
  一、景无情而不发,触景往往生情
  在《独生小孩》这本绘本的阅读过程中,作为山西太原人,我被同为山西太原人的同龄女孩郭婧所打动。郭婧在《独生小孩》中所描绘的景象,让读者看到了太原人熟悉的历史民居、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街道、山西太原著名的太钢风貌和25路公交车等景物。整个绘本全部是铅笔绘制,在“黑、白、灰”世界里我们感受到了温情。整个绘本无字,犹如“默片”,却丝毫不影响我们对绘本的理解。看到绘本中小女孩迷路走进森林,遇到麋鹿后发生的惊险又唯美的故事,充满诗意又温情美好的经历,留给我们很多美好的想象空间。
  (一)自然真实的景致,往往直击人心 绘本展现的画面真实又亲切,回忆被慢慢勾起。一排排平房、满天稀稀疏疏交搭在一起的电线、在电线上面唱歌的鸟儿、来来往往的穿着棉衣骑着“二八”式自行车的行人、跳着跳皮筋的一群群小孩、冒着白烟的工厂烟囱……童年的影像扑面而来,这一切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看到这样的景象——20世纪80年代里的典型事物,我们是激動的。这种带有温度的创作,不仅是一个时代的声音,更是一段岁月的记忆。创作者正是用最为真实自然的景象勾勒了她的童年环境,直白而且不加任何修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读者瞬间有了心头一颤的感觉。我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创作者要表达的那种“80后”小孩孤独的情感。从这些景象中,我们也产生了一定的怀旧、感慨和珍惜的思想情感。通过这些自然不做作的景象,使得我们内心情感的迸发和创作者创造绘本时的思想感情有了“情”与“景”的无声的交流。那么,这种自然的“景”与我们思想情感产生的“情”就很巧妙地交融到了一起,创作者完成了一种景无情而不发、触景生情的意境。
  (二)“景外之景”的艺术境界 情与景交融之后产生出来的这种氛围,就是要揭示超越本真景物状态的一种景致,即“景外之景”——意境之中的一种境界。在《独生小孩》中,冬日的暖阳还没有升起,飘洒的小雪使整个世界一片雪白。爸爸妈妈要去上班,把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独自留在家中。她感到独孤和无聊,在坐车去姥姥家的路上,迷迷糊糊的下错了车,她在这个冰雪的世界里迷了路,走进了一片奇幻的森林。在森林里,小女孩遇到了好朋友麋鹿,她们一起经历了小惊险之后,麋鹿最终把她送回,与寻找一天未果焦急等待的父母团聚。这种景象的后半部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但通过创作者的想象和绘制,这种景象不但出现了,而且还使人们感受到了景象之外的梦幻、惊险与温暖,这种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绝美境界,就是创作者对作品意境的绝佳把控。
  二、触景生情,以情动人
  在艺术作品中,“情”表达的是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属于作品的内在动力。任何形式的艺术作品如果不动情、不饱含深情,就不可能创造出栩栩如生、深入人心的艺术形象,也就不能打动欣赏者,更不能让欣赏者达到共鸣。绘本是以“情动于中而描绘形象于外”的一门艺术,创作者需要通过画面的展现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用心去与欣赏者交流,通过一幅幅有生命力的画面去抒发内心的世界。
  《独生小孩》绘本,手稿全部用粗粗的铅笔画成,无字、黑白色调、烟雾朦胧。绘本里面有很多“80后”的童年记忆。童年的时光美好而短暂,随着我们的成长慢慢消失。大部分“80后”的童年都是孤独的,《独生小孩》的创作完全就是对这种孤独的一种治愈,它能做到的就是安慰我们的孤独,通过创作去寻找童年、记忆童年。作者通过一幅幅景象的塑造,将这种孤独的情怀表露无疑。绘本描绘了主人公小女孩与麋鹿还有海豚一起遨游云海,漂浮在云端,在云海的世界里跳跃、翻滚;云海中突然出现一条大鲸鱼,把小女孩和麋鹿一起吞到肚子里,他们害怕极了;趁着鲸鱼喷水,小女孩和麋鹿从它的鼻孔逃走。在历经惊险之后,麋鹿载着小女孩回到了家,见到了焦急等待孩子归来的父母。这一连串的画面唯美、诗意、富有想象力,梦幻地表达出了小女孩的情感,她的孤独因为麋鹿的出现得到了安慰,描绘了小姑娘和麋鹿互相帮助的动态意象。这种意境的展现,做到了以情动人。整个绘本的描绘由情而发,透着一种真挚的感动,有着天然去雕饰的真诚。
  三、意境是“情”与“景”统一的完美表现
  著名美学家王国维认为:“上乘的艺术在于主观面的情与客观面的景的情景交融,从而达到宏壮与优美、写境与造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主客合一与交融的境界,以之为艺术作品的极致表现。”所以,我们不难看出,艺术作品的意境是“情”与“景”相互融合、完美统一。
  (一)意境之情景交融,完美统一 20世纪80年代末,山西太原,冬天。城市笼罩在工业排放的烟雾之中,霾与云连成灰蒙蒙的一片,雪花飞扬,街道、工厂、平房、筒子楼都盖上了一层白雪。叫卖的大叔扛着糖葫芦靶子走过,几个人围在烤白薯的火炉前暖着手。一个七岁的小女孩,打着一把伞,在街上蹦蹦跳跳。她跟着人群挤上了一辆25路公共汽车。她知道,姥姥家就在某一站旁边的小街道里。她坐在车上睡着了,醒来时公共汽车已经开到了荒凉的郊外,下车后只有一片树林,和一条不知通向哪里的路……
  《独生小孩》开头部分描绘的景象,对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生在城市的人来说,面对这种“情”与“景”交融画面,都会产生一种油然的亲切感,从而感到无比怀念。“情”是人为的,而“景”却是客观存在,两者统一。情与景相交融,奠定了这部绘本作品的基调。这种“情”与“景”之间完美结合产生的意境,引发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共鸣。我们熟悉的不仅是街道、大院、公交车和人们的穿着,更是那种童年的经历和感受——父母都要上班,我们被单独留在家里。这一代人,幼时赶上了物质匮乏的尾声;独生子女政策加上父母双职工,让我们饱尝了童年的孤独与寂寞;上学后正值应试教育兴起,童年时光都是在考学的压力中度过;大学毕业后,分配工作、福利分房都没了,计划经济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被扔进了市场经济竞争激烈的洪流中……   《独生小孩》中朦朦胧胧的“景”与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构造出意境之美,似梦似真般的情节带来了幻想之美,力透纸背的感伤与怀想传递着情感之美,但打动我的还不止这些。这个完全由画面组成,没有一句叙述和对话的故事,触碰到我深埋在心底的来自童年的情怀,让我有一种冲动——走进画中去,拉起小女孩儿的手,陪她一起做游戏,和她一起说悄悄话,送她回家……其实,我们是想抚慰童年时孤独寂寞的自己……这种“情”与“景”之间完美融合产生的意境,引发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感同身受。
  (二)意境之情中现景、景中会情 《独生小孩》就是通过托情于景、以情寄景的方式来表现主题的。从小女孩因为下错车害怕而跑到一片森林,因感到孤立无援而哭着睡着了;但在梦中,她遇到了一只美丽的麋鹿,女孩追赶着麋鹿,落入水中;她想起来却怎么也爬不起来,又掉到了一片沼泽之中。这其实就是小女孩孤独的内心的最佳描绘。麋鹿就是温柔聪明的小伙伴的化身,它和小女孩一起玩耍,在云海翻滚,睡在云端,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虽然他们被云朵变成的巨鲸吞入肚里,小女孩却并不害怕——和小伙伴一起,让她变得更加勇敢。这一切对她来说简直梦幻而美妙。这一连串的图画景象产生的意境,惊险生动,梦幻感人。绘本中的描绘,烘托出了小女孩被麋鹿带到云端驰骋的开心的情绪,以及她有了朋友后不再孤单的情感,在“景”与“情”的交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情景统一的意境的力量。
  绘本作为一门特殊的艺术形式,如果画面不生动,也没有很好的意境,只是平淡地描绘和展现的话,其艺术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创作绘本的时候,我们必须把情感和绘本中想要表达的景象统一起来,两者融汇在一起,我們才能体会出情中现景、景中会情的艺术之美。意境可以视为艺术追求的高端境界,那么对绘本作品的意境的把控,就要靠创作者平时的积累和素质的培养。透过画作里的“景”象我们感受到了创作者的“情”感,而这样的作品往往是有带有温度的。从绘本《独生小孩》之中,我们看到了真情切意,一部好的作品就应该达到情与景的完美结合与统一的至高境界。
  参考文献:
  [1] 赖贤宗.意境美学与诠释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0.
  [2] 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67.
  [3] 马培培. 绘本书籍的表现形式及其艺术特征研究[J].编辑之友,2015(11):89-91.
  [4] 王欢、谢丹.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统[J].艺术教育与研究,2011(5).
其他文献
摘 要:数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是非常丰富的,是指能表示数量或者程度的形容词。而一定数量词的运用,能使句子大放异彩,让文章熠熠生辉,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穆旦在《赞美》一诗中运用了许多数量词,极大化的语言下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实中寓虚、有限寓无限,超时空、超历史下所具有的象征意义使这首诗的语言充满了独特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数量词 穆旦 《赞美》  南唐词人李煜在《一剪梅》中曰:“问君能有
期刊
摘 要: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是人们较为熟知的作品之一,又被称为《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代表,这首奏鸣曲正是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主要从贝多芬与《月光奏鸣曲》的研究背景出发,深入分析贝多芬的人物形象和《月光奏鸣曲》的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总结《月光奏鸣曲》的艺术特征,最后深化对其的艺术赏析。  关键词:贝多芬 《月光奏鸣曲》 艺术赏析  一、有关《月光奏鸣曲
期刊
摘 要:诗歌教学一直困扰着高中语文教学,但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微课教学打破了传统教育的限制,在诗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借助微课营造诗歌意境、借助微课探析诗歌意象以及借助微课提高答题技巧三个方面入手,探讨微课教学对诗歌赏析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课 高中语文 诗歌教学  信息化技术的时代背景下,微课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胡铁生学者认为微课又叫微型课程,依据所学的
期刊
摘 要:中国乡土文学自20世纪20年代产生以来,在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与特征。孙惠芬在小说《后上塘书》中,立足于上塘村这一小镇,通过一场死亡案件引发的一系列的反思与救赎,向读者展示了当下现代化背景下乡村物质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的掠影。  关键词:乡土小说 城乡矛盾 身份焦虑 人性异变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农业大国著称,根深蒂厚的农业文明使乡土小说在中国的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生活中一直占有举足轻
期刊
摘 要:魏晋时期,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儒学衰微,玄学兴盛。儒家经世致用之传统在遭遇玄学之风的浸染之后,面临着消解的历史危机。傅玄继承和发扬了先秦两汉儒家经世致用之传统,结合魏晋时期的社会实际提出了分民定业、贵农贱商、平赋役、息欲和明制的治国思想。这些治国思想是基于魏晋时期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解决方法,体现了他对社会民生问题的积极关怀和思考。  关键词:傅玄 治国 《傅子》  傅玄(217—278),字
期刊
摘 要:以布尔加科夫短篇小说《吗啡》为基础巴拉巴诺夫执导了电影《吗啡》,电影糅合了记录布氏早期行医经历的自传体短篇小说集《一个年轻医生的手记》。电影既有布尔加科夫原文学文本的许多元素,又有巴拉巴诺夫现代式的解读。将文学文本与电影改编结合起来研究,分析对比文学语言与电影语言等艺术手段表达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原著和改编的电影,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研究这两位文艺大师。  关键词:布尔加科夫 巴拉巴诺
期刊
摘 要:作为小说《红楼梦》里的重要情节,贾宝玉的“出家”寓含了双重人文意蕴:一方面,这里的“出家”指的是世俗意义中的遁入空门,属于形式层面;另一方面,所谓的“出家”还意味着与传统意义的“家”的决裂、与社会二元论的背离,属于意义层面。因而,贾宝玉的出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关照价值。  关键词:贾宝玉 出家 选择  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最终出家,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在一个以正统儒家伦理思想为主要导向的社
期刊
摘 要:润州作为唐代江河交汇的枢纽之所,是文人南游北上的重要关口,因而润州众多楼台景观也成为文人的创作空间与歌咏对象。唐代润州地理与历史上的区域特征,使得润州楼台拥有政治军事、游观交际、历史纪念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同时唐代登楼诗的文学传统与楼台本身的审美引导,也使得润州楼台承担起文人情感的生成空间的文学功能。  关键词:唐代 润州 楼台文化  唐代润州地区(即今镇江市),下辖丹徒、丹阳、延陵、金坛、
期刊
摘要: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宠儿》和英国当代小说家安吉拉-卡特获布莱克小说纪念奖的《马戏团之夜》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本文着重分析两部作品中相似的魔幻现实主义特征,多重叙述视角、交混、象征、预示和荒诞等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使用赋予两部作品神秘魔幻之感的同时,又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马戏团之夜》 《宠儿》  一、魔幻现实主义及作家作品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托马斯-曼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故事背后的另一層叙事,即一个艺术家对于“绝对”的艺术和美的追求,进而阐发该小说和柏拉图《斐德若篇》所开创的美学传统之间的内在关联。  关键词:托马斯.曼 《死于威尼斯》 柏拉图 《斐德若篇》  托马斯·曼著名的短篇小说《死于威尼斯》故事情节可以说非常简单,一个老作家古斯塔夫·阿申巴赫突发奇想地到威尼斯进行一场旅行,并在威尼斯遇到了美貌男孩塔齐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