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特别需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传播的快速发展,各种错误意识形态思潮对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造成严重冲击。面对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因此,对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对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创新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旨在提高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实效。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意识形态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0-0171-02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使人际交往跨越了空间、时间的限制,不同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在这一空间进行碰撞,导致诸多问题涌现。同时,互联网领域也逐渐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主导权争夺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書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治理和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历史重任。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理应承担起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治理中的思想引领作用,依法加强互联网空间的科学治理与防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切实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引领作用,自觉践行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话语权和领导权的使命和担当。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治理主体多元化
高校的传统意识形态治理工作通常将工作重点放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单层次传播,往往通过教室等固定产所和途径单一的传导方式进行教育,从而达到想要的教育目标。其优点是更能体现出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权威性和封闭性,有效防止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入侵;不足是形式单一、缺少互动,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不注重教育效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一传统教育方式不再是唯一途径,意识形态教育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内容的限制,特别是现在,在全民自媒体直播的扁平化极速传播方式的影响下,意识形态治理的主体将实现多元化,传统的“我教育、你接受”的单向教育模式效果将逐渐弱化。
(二)治理内容边缘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快速阅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价值的内容和形式都将以碎片的形式传播。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量极大,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支持下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自发迅速传播,其扩张速度和规模都是倍增的,可以迅速形成舆论奇点效应,把某个特定话题变成信息“黑洞”,从而吞噬其他一切无关信息,即使其他信息再重要、再正确,也会暂时失声,被边缘化。
(三)治理语境矛盾化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人们通常使用的传统的语言环境被改变,互联网语言具有独特的生态语境,往往表现为具有有随意性、时尚性和自由性。相比于互联网语言,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语境更严谨和更规范。大学生群体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而互联网语言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在大学生群体更容易传播和接受,更能够满足学生猎奇心理,导致学生线下和线上进行交流和沟通时更多使用互联网语言。很多互联网语言与传统语言是相悖的,这种现象导致传统意识形态治理话语体系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互联网语言的广泛传播与使用必然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开展,使其教育效果不断弱化。
(四)治理方法多样化
传统渠道和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仍将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方式,但互联网时代将进一步模糊线上和线下的界限,特别是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迅速普及将使得现实物理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加速一体化,网络安全问题将成为社会主要安全需求,意识形态安全将成为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五)治理环境复杂化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处于快速变化之中。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行,世界多极化与区域化交织,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合流,社会同构化与智能化渐成。在部分人看来,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作为高校不应该在意识形态治理上投入更多精力,高校要把工作重心更多放在学术研究领域。这种论调实质是把意识形态治理和学术研究工作对立起来,变相将教书与育人分离,与“为谁培养人”要求相背离。有的老师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重学术而轻价值,口是心非,一边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一边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却将其放在一边,对西方学术搞所谓全盘吸纳与接受,不去进行价值观分析,更有甚者,通过各种方式用错误的教育价值观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青年学生,这种极端复杂的情况使得高校必将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二、加强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对策
(一)树立意识形态治理新思想
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中的指导地位是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主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所以,意识形态治理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不断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愿意接受,并从心里认可。积极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想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从心里领会其价值和意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让学生愿意和高校站在一起,从而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领导权与话语权。
(二)强化意识形态治理队伍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离不开党政工作者、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队伍更要不断加强、与时俱进,掌握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开展的途径与方法。为此,高校要明确各治理队伍的边界、内涵、构成以及各支队伍之间的协同关系,对其进行形态界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十九大报告精神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工夫,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能够达到先入为主并快速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的目的,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合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党委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治理的主体责任,统筹指导全校各部门开展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积极推动各项重要工作的部署和落实,制定并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高校党务工作者、思政课老师和学生工作队伍是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发挥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主力军的核心作用。党员和教师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做到守土尽责、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不留死角,做到全覆盖。
(三)探索意识形态治理新方式
互联网内容良莠不齐,必须要加强网络内容治理与净化,对学生接触的互联网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在实际工作中,绝对不能让学生在网络与现实中产生迷茫和困惑的思想,从而降低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实效。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要适应时代形势,积极探索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新方法、新载体、新方式,不断增强传播力、影响力。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新时代必须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革,大力发展网络化教学与工作,加大慕课、易班、智慧课堂的试点与推广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中传播的途径,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督和管理。新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新阵地,在形式上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具有许多新特性。要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做到严格把关、逐级审批,打造一个学生乐于观看、愿意接受、勇于传播的新媒体平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加强网络监管与疏导相结合,及时辨别校园舆情,严防出现个人观点代表组织观点以及公众号被盗用等情况,及时将有害于学生的意识形态过滤,构建绿色网络空间。重点关注“流量群体”的个人新媒体账号,吸收思潮之精华,抵制消极的文化,并做好正能量“监督者”、“宣传者”、“引领着”。意识形态治理方式的创新要尊重规律,讲究科学性、互动性和实效性,强化多媒体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立体式、开放式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方式体系。
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领导权和话语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意识形态治理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切实提升意识形态治理的质量和实效,积极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陳小燕.基于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安全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
[3] 汪俞辰.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措施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8).
[4] 曾炬.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8,(10).
[5] 赵艳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对的严峻挑战及应对之策[J].党史博采,2020,(4).
关键词:高校;互联网;意识形态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20-0171-02
引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技术使人际交往跨越了空间、时间的限制,不同国家、民族的价值观在这一空间进行碰撞,导致诸多问题涌现。同时,互联网领域也逐渐成为敌对势力进行意识形态主导权争夺的重要领域。习近平总書记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治理和立德树人的重要阵地,承担着“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历史重任。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成效如何,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系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理应承担起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治理中的思想引领作用,依法加强互联网空间的科学治理与防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切实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思想引领作用,自觉践行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话语权和领导权的使命和担当。
一、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面临的挑战
(一)治理主体多元化
高校的传统意识形态治理工作通常将工作重点放在学习理论知识方面,主要是自上而下的单层次传播,往往通过教室等固定产所和途径单一的传导方式进行教育,从而达到想要的教育目标。其优点是更能体现出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权威性和封闭性,有效防止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入侵;不足是形式单一、缺少互动,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不注重教育效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一传统教育方式不再是唯一途径,意识形态教育不再受到时间、空间和内容的限制,特别是现在,在全民自媒体直播的扁平化极速传播方式的影响下,意识形态治理的主体将实现多元化,传统的“我教育、你接受”的单向教育模式效果将逐渐弱化。
(二)治理内容边缘化
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快速阅读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价值的内容和形式都将以碎片的形式传播。互联网时代的信息量极大,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支持下可以实现海量数据的自发迅速传播,其扩张速度和规模都是倍增的,可以迅速形成舆论奇点效应,把某个特定话题变成信息“黑洞”,从而吞噬其他一切无关信息,即使其他信息再重要、再正确,也会暂时失声,被边缘化。
(三)治理语境矛盾化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人们通常使用的传统的语言环境被改变,互联网语言具有独特的生态语境,往往表现为具有有随意性、时尚性和自由性。相比于互联网语言,传统意识形态教育语境更严谨和更规范。大学生群体更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而互联网语言更具形象性和生动性,在大学生群体更容易传播和接受,更能够满足学生猎奇心理,导致学生线下和线上进行交流和沟通时更多使用互联网语言。很多互联网语言与传统语言是相悖的,这种现象导致传统意识形态治理话语体系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互联网语言的广泛传播与使用必然影响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开展,使其教育效果不断弱化。
(四)治理方法多样化
传统渠道和方法在一定的时期内仍将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方式,但互联网时代将进一步模糊线上和线下的界限,特别是VR(虚拟现实)技术和AR(增强现实)技术的迅速普及将使得现实物理空间和虚拟网络空间加速一体化,网络安全问题将成为社会主要安全需求,意识形态安全将成为国家网络安全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五)治理环境复杂化
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当前的国际国内环境都处于快速变化之中。经济全球化与反全球化并行,世界多极化与区域化交织,教育国际化与民族化合流,社会同构化与智能化渐成。在部分人看来,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地位已经确立,作为高校不应该在意识形态治理上投入更多精力,高校要把工作重心更多放在学术研究领域。这种论调实质是把意识形态治理和学术研究工作对立起来,变相将教书与育人分离,与“为谁培养人”要求相背离。有的老师思想认识存在偏差,重学术而轻价值,口是心非,一边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性,一边在教学科研过程中却将其放在一边,对西方学术搞所谓全盘吸纳与接受,不去进行价值观分析,更有甚者,通过各种方式用错误的教育价值观去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青年学生,这种极端复杂的情况使得高校必将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
二、加强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对策
(一)树立意识形态治理新思想
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强化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治理中的指导地位是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主要任务。随着时代的变迁,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所以,意识形态治理要转变思想、与时俱进,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切实加强理论研究,增强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不断创新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手段和方法,使学生愿意接受,并从心里认可。积极开展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思想教育,让广大青年学生从心里领会其价值和意义。通过不断创新和改革,让学生愿意和高校站在一起,从而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领导权与话语权。
(二)强化意识形态治理队伍建设 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离不开党政工作者、思政课教师和学生工作队伍。在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治理队伍更要不断加强、与时俱进,掌握互联网意识形态教育开展的途径与方法。为此,高校要明确各治理队伍的边界、内涵、构成以及各支队伍之间的协同关系,对其进行形态界定,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十九大报告精神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工夫,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能够达到先入为主并快速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的目的,形成完善的工作体系和工作合力,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高校党委要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治理的主体责任,统筹指导全校各部门开展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积极推动各项重要工作的部署和落实,制定并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高校党务工作者、思政课老师和学生工作队伍是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切实发挥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主力军的核心作用。党员和教师要时刻牢记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做到守土尽责、身体力行,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不留死角,做到全覆盖。
(三)探索意识形态治理新方式
互联网内容良莠不齐,必须要加强网络内容治理与净化,对学生接触的互联网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在实际工作中,绝对不能让学生在网络与现实中产生迷茫和困惑的思想,从而降低高校意识形态治理工作的实效。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高校意识形态治理要适应时代形势,积极探索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新方法、新载体、新方式,不断增强传播力、影响力。伴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高校师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新时代必须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变革,大力发展网络化教学与工作,加大慕课、易班、智慧课堂的试点与推广工作。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高度重视主流意识形态在新媒体中传播的途径,加强对互联网内容的监督和管理。新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新阵地,在形式上贴近学生心理需求和生活实际,具有许多新特性。要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做到严格把关、逐级审批,打造一个学生乐于观看、愿意接受、勇于传播的新媒体平台,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加强网络监管与疏导相结合,及时辨别校园舆情,严防出现个人观点代表组织观点以及公众号被盗用等情况,及时将有害于学生的意识形态过滤,构建绿色网络空间。重点关注“流量群体”的个人新媒体账号,吸收思潮之精华,抵制消极的文化,并做好正能量“监督者”、“宣传者”、“引领着”。意识形态治理方式的创新要尊重规律,讲究科学性、互动性和实效性,强化多媒体深度融合,积极构建立体式、开放式的高校意识形态治理方式体系。
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治理工作是机遇与挑战并存,高校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阵地领导权和话语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意识形态治理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切实提升意识形态治理的质量和实效,积极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陳小燕.基于网络背景下的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安全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8,(10).
[3] 汪俞辰.网络时代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影响及措施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8,(8).
[4] 曾炬.新媒体背景下高职大学生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的路径选择[J].社科纵横,2018,(10).
[5] 赵艳芹.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对的严峻挑战及应对之策[J].党史博采,2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