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伊万·苏萨宁》中的俄罗斯音乐元素研究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伊万·苏萨宁》是格林卡的代表作,作为俄罗斯古典音乐的奠基人,格林卡一生仅创作了两部歌剧,其中之一便是《伊万·苏萨宁》,这是一部历史剧,它的诞生开创了俄罗斯歌剧艺术创作的新篇章,格林卡在其代表作《伊万·苏萨宁》中灵活运用了许多本国民间音乐元素,同时也结合他在外国所学音乐知识进行了诸多创新,这部歌剧作品是俄罗斯音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文就针对歌剧《伊万·苏萨宁》中俄罗斯音乐元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歌剧《伊万·苏萨宁》;俄罗斯音乐元素
  众所周知,《伊万·苏萨宁》是俄罗斯著名的歌剧,他的创作者格林卡出生于19世纪,它是俄罗斯历史上首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作曲家,在他的引导下,俄罗斯的音乐走上了国际化的发展道路,格林卡在歌剧《伊万·苏萨宁》中将一个真实的历史故事通过歌剧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眼前,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在1613年,波兰军队入侵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将农夫伊万·苏萨宁抓来为军队带路,为了不让敌军占领莫斯科,苏萨宁毫不犹豫地将敌军带入了一片原始森林,最后和敌人一起葬身于此。这一歌剧作品不仅深刻彰显了俄罗斯民族的爱国情结,同时也是俄罗斯民族音乐风格的创新。
  一、歌剧《伊万·苏萨宁》在俄罗斯历史上的意义
  (一)打破了俄罗斯传统歌剧表现手法,开创了以合唱表现人民形象的新篇章
  在该部歌剧中,作者格林卡成功塑造了大量个性鲜明的正面和反面角色,整部歌剧几乎完全颠覆了传统俄罗斯歌剧的表现手法,而采用了通过合唱的方式来展现人物特点的手法,这在俄罗斯音乐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歌剧的开场及闭幕部分,《光荣颂》大合唱的场面扣人心弦、引人注目,让整个歌剧表演现场显得更加壮观,令人印象深刻。通过大合唱展现出来的声音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听众能从中领会到俄罗斯人民炙热的爱国之情以及无私、无畏的民族责任感,大力传扬了整个俄罗斯民族优良精神和品质。
  (二)开创了融合不同曲风的歌剧先例
  格林卡曾赴外国学习音乐,由于天生的音乐天赋,他十分擅长发现不同民族及不同风格音乐中的精华之处,并在本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将众多不同曲风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音乐创作手法,针对《伊万·苏萨宁》这部作品来说,格林卡在其中运用了乡村音乐、宗教音乐以及民族歌谣音乐等音调和旋律,此外,他还将波兰、意大利音乐中的特色加入其中,包括波兰的乡村民谣曲调、意大利抒情调的旋律等。这些不同曲风的融合让整部歌剧增光添彩,给人带来美妙、独特的享受。例如,在歌剧的第二个场景中,玛祖卡舞曲、波兰乃兹等不同风格的音乐在波兰贵族舞会上交相呼应,声调高低起伏,将波兰侵略者的令人憎恶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波兰敌军认为胜利在望的时刻,曲调突然发生转折,与之前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这就暗示了接下来歌剧情节的重大转变,这种独特多变的曲风无疑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三)是俄罗斯民族歌剧创作的里程碑
  歌剧《伊万·苏萨宁》中将诸多俄罗斯民间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凸显出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尽管当时大多数俄罗斯音乐作品风格中都有着意大利及其他国家民族歌剧中的艺术特征,但是格林卡的《伊万·苏萨宁》却与其他作品有着明显不同,他在该部作品中采用的爱国情结、民族主义以及悲剧性的民主主义创作风格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勇往直前、不畏强暴的精神充分展现了出来。歌剧内容中不仅凝聚了本国历史面貌,同时也展现了俄罗斯民族歌剧创作的新特点,它改善了俄罗斯民族音乐多年处于意大利等音乐统治下的单调、低沉现状,引导俄罗斯民族音乐朝着一个崭新的方向发展。
  二、歌剧《伊万·苏萨宁》声乐中体现出的俄罗斯元素
  (一)咏叹调
  咏叹调是歌剧中经常采用的一种曲调,《伊万·苏萨宁》中也包含大量的咏叹调,运用这些曲调,格林卡将整个俄罗斯民族的爱国精神渲染得十分到位,经过多年的历史沉淀,这些曲调依然活跃在俄罗斯民族的音乐历史舞台上,为后世创作提供了模范。在人物形象的表现上,格林卡并没有采用过多的修饰语言,而更多的使用大众化、通俗化的语言,这就更进一步贴近了当时的时代背景。该部歌剧作品的第三幕是一首浪漫而又伤感的曲子,曲名叫做《我悲伤啊,我痛苦》,这首曲子具有显著的抒情曲调的特点。曲中大部分是高音,略带哭腔的音调将安东尼对命运感到百般无奈和痛苦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曲调的结构上看,这首曲子主要采用了分节歌和二部曲调相组合的形式,整部曲子的基调时而悲怆,时而平静,仿佛将对失去父亲的不舍及悲伤之情寄托在了曲调中,在曲子结尾的部分,音乐的节奏感和力度明显增大,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等音调的结合让整首曲子的基调从婉转忧伤转变到激愤高亢。对安东尼这一人物形象的展现,深刻体现了战争时期俄罗斯人民为了保家卫国而无私奉献的精神。除了上述曲子以外,在《伊万·苏萨宁》中还有两首比较著名的咏叹调,分别是《累死了,可怜的马》和《快升起,我的朝霞》,前一首曲子主要采用的是欧洲传统表现手法,整部曲子由F大调、f小调以及d小调构成,节奏先快后慢,突出表现了苏萨宁的儿子万尼亚勇于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后一首曲子在音调上主要以d小调为主,在音色上多以醇厚、低沉的男低音为主,整首曲子基调悲壮雄浑,曲中融合了许多俄罗斯民间歌曲元素,使民族气息更加浓郁。
  (二)合唱
  在歌剧《伊万·苏萨宁》的开场部分,格林卡采用了群体合唱的形式,通过合唱曲目《我的祖国》,将俄罗斯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及奉献精神展现了出来,整个合唱一共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由男高音构成,俄罗斯民族勇往杀敌的爱国精神在高昂的歌声中充分展现了出来,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的基调差别较大,主要以女声合唱为主,整首曲子给人一种活泼、愉悦的感觉,颇具俄罗斯民谣的特点,将家中亲人对外出参战的家人的思恋及盼望之情强烈展现了出来。第三部分主要以男女混合演唱为主,这是整首曲子的高潮及核心部分,深刻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在《伊万·苏萨宁》歌剧的结束部分,大合唱《光荣颂》更是将爱国情感表现到了极致,格林卡几乎在这一段运用了所有的音乐表现手法,将俄罗斯人民庆祝抗战胜利的热闹场面用音乐表现了出来,整个合唱场面由两个管弦乐队及三个合唱队组成,和声清晰简洁,曲式节奏多变,场面极其震撼人心,将俄罗斯人民的伟大歌颂到了极致。   三、歌剧《伊万·苏萨宁》取材与技巧中体现出的俄罗斯元素
  (一)利用具体史实为依据进行创作
  17世纪初期,俄罗斯遭到波兰军队的入侵,波兰军队很快攻占了莫斯科并企图占领整个俄罗斯民族,波夏尔斯基和米宁很快组织了义勇军来抵抗敌军,全体俄罗斯人民也积极参与到抗战中来,伊万·苏萨宁原本是俄罗斯一个的农夫,在波兰敌军入侵的时候,苏萨宁被敌军逼迫为他们带路,他在表面上答应为敌军引路,暗中却安排自己的养子万尼亚向军队报信,最后,苏萨宁将敌军引入一片冰封的森林,选择和敌人同归于尽。这就使俄国历史上一段真正的历史事件,格林卡就是依据这一史实来进行歌剧《伊万·苏萨宁》的创作的,他在歌剧创作中展现出俄罗斯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整部歌剧包含着诸多具有俄罗斯民族气质的音乐元素
  在《伊万·苏萨宁》歌剧的创作中,格林卡采用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音乐旋律,这些音乐旋律有的欢快活泼,有的哀伤凄婉,尽管渲染的氛围大相径庭,但是,这些旋律组合在一起却能打造出一种震撼人心的音乐体验,例如,在《我悲伤啊,我痛苦》这一咏叹调中,格林卡选取了诸多与俄罗斯乡村民谣中相类似的音调,加上意大利声乐技巧的融合,使音乐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将西方写作技巧与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相结合
  格林卡创作的高峰期正处于欧洲古典主义时代的末期,欧洲社会开始出现浪漫主义思想,并逐渐盛行,格林卡自幼生活在欧洲古典音乐主义的氛围中,受到贝多芬、莫扎特等著名古典音乐学家的深刻影响,在其创作上也表现出较浓厚的古典音乐色彩,但是,他并不是一个固执守旧的人,反而在歌剧创作上有着浪漫主义的大胆、敢于创新、自由的做派,其音乐作品中表现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与其作品中的西方写作技巧的运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例如,在歌剧结束部分《光荣颂》中将俄罗斯民间音乐常用的变奏曲式与西方传统音乐中的赞美歌巧妙结合,成为俄罗斯音乐史上影响深远的典范。
  四、结语
  总之,歌剧《伊万·苏萨宁》在声乐和取材方面都体现出了俄罗斯音乐元素,包括合唱、咏叹调、以史实为依据等方面,这部歌剧作品对俄罗斯音乐的发展来说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堪称俄罗斯民族精神的完美写照。
  参考文献
  [1]张贵.格林卡的俄罗斯民族音乐情缘——从歌剧《伊万·苏萨宁》谈起[J].嘉应学院学报,2014,32(7):94-97.
  [2]陈旸.论格林卡歌剧的民族性[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刘娜.歌剧《伊凡·苏萨宁》中三首咏叹调的音乐特点[D].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杜石,张晶.浅析格林卡歌剧《伊万·苏萨宁》中的俄罗斯音乐元素[J].青年文学家,2010,(1):164-166.
其他文献
从萧山机场下了飞机,往钱江大桥方向奔杭州城里去,一路上就见写有“传化”大字的鲜亮公告牌,从高速公路两边扑扑地往眼睛里跳。左也是“传化”,右也是“传化”,天上地下都是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兰州市部分高校学生参加户外运动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客观的调查与分析.调查结果表明:兰州高校普通学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其本身就具有许多美的特征,它们是形象、生动而具体的。把数学中美的现象展示出来,再从美学角度重新认识,这不仅是对人们观念的一种启迪,同时也可帮
最近,笔者听了两节六年级语文课,两位老师都让学生质疑,两个班的学生都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种上庄稼就一定能除去杂草吗?”
早春三月,“中国报告文学学会”要组织作家到外地采风,去苏北。我是新四军的小兵,一听到“苏北”两个字,潜意识中就感到像回到了战火纷飞的时代。1941年1月,抗日战争紧张阶段
常见媒体报道:各地不断出现“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牛皮工程”、违反持续发展原则的“环境污染工程”、“重复建设工程”、从竣工那一天就开始亏损的“赔本工程”等
教育公平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每个适龄儿童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义务教育本是一项公益事业,理应为所有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然而,在当今社会,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不输
参观完毕后,红旗渠纪念馆的朋友们要求我们写下自己的感想.我写下一句话:rn民主与科学是建成红旗渠的根本保证.rn主人对达句话颇感意外:“我们开过讨论会.人们从各个不同的角
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复杂的全方位的社会进程,教育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及于武术,其近代以来的发展脉络就是一个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历程,毋庸置疑,其中也包含着武术教育的现
七百民警,从早上八九点开始奔赴通往现场的15个路口。这是2003年6月8日,SARS还没过去。宁波派一架包机到京,去接中央和各部委领导和有关专家,正部级10人,副部以上20多人,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