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促进学生有效预习的思考

来源 :教育实践与研究·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d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是教师孜孜以求的愿望,而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极好办法。其关键是探究有效教法,引导学生爱预习、会预习,促进学生有效预习,提高预习效率,求得教学高效。
  关键词:教学效益;有效教法;有效预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6-0007-03
  
  新课程倡导学生在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中学习,强调“经历与体验”。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就是要鼓励学生不仅要多想,多看,多听,多说,多做,而且要在亲身经历中用心灵去感悟、体验。然而,当面对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有限、班生规模较大”的实际时,这一期待总是来得那么不容易。一段时间以来,很多同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另辟蹊径。其中,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就是极好的做法,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不想预习、不会预习、预习效果不佳。怎样促进学生有效预习呢?
  
  一、着眼于兴趣引发,促进学生乐于预习
  
  要达到学生乐于预习的效果,就需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知道孩子的喜好;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为预习活动加油、鼓劲,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1.建立基于兴趣的预习活动。
  放学前这样的情景是我们常见的: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预习:划出生字新词,生字抄三遍,每个生字组两个词,课文朗读三遍。家长签字。”学生无精打采地拿出抄写本……学生的厌倦给我们带来了反思:我们应当帮助学生明了想获得什么,并创生愉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感受走进课堂因“有备而来”而快乐。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数学课《什么是面积》的预习中,引导学生回家找一些物体,诸如手帕、魔方、笔盒、红领巾、数学课本等,鼓励学生动手去摸一摸这些物体的面。学生在这样的预习活动中,不仅享受着动起来的乐趣,还大大丰富了知识的感性体验。其实,语文也好,数学也罢,各个学科的预习,只要学生乐在其中,才具有了良好的生成性,才能在进一步的教学中,为知识的延伸、拓展赢得空间,为深入学习创造条件,为进一步帮助学生解决具有探究价值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奠定基础。
  2.把唤起需要作为引导预习的重要事件,并提供服务。
  需要是学习的内部动力。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预习中学有所得,教师应把预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感到预习是自己的需要。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成为热情的参与者,自主完成预习,不再把预习作业当成负担。实践证明,联系生活有利于唤起学习需要,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体验成功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探究。例如,一位美术教师在教学《漂亮的建筑》一课前,引导学生在家长的协助下,收集当地的特色建筑图片,上网搜索中外著名的建筑资料。当学生拿着照相机、手握鼠标时,找资料的兴致就可想而知了。又如,一位数学教师在布置预习《小数的认识》一课时,引导学生亲自购物,记录“每种物品的单价”、“一共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钱”等。这些生活化的预习学生无不笑纳。从成效看,这样的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乐于和同伴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因此其“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思考并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良好学习品质就不再只是愿景了。
  3.注重预习评价,让学生体验预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积极评价,会让学生在预习中不断得到鼓励,得到肯定,从中形成积极的情感,充满自学的信心。因此,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明了学生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这些都是作为教师评价应该关注的问题。一些优秀的老师常用这样的话语与学生交流:“你们觉得怎样好呢?”“老师相信你们不会让我失望的!”这种征询性话语,学生听了不会觉得自己是被命令去完成某个任务而被动地接受,而是感觉自己被老师肯定了,于是独立学习的潜能就能不断地发挥出来。例如,一位教师教学一开始就问:“谁能根据自己的预习说说今天的学习内容?”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并接着问:“你们有哪些问题自己解决了?”学生纷纷拿出笔记本,汇报自己所认识的“新朋友”——它有哪些部分,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等等。然后,这位老师再引发学生提出预习中还没解决的问题。无论已解决的问题还是没解决的问题,只要是学生经过了用心的预习,老师都给予肯定、赞赏。这样的课堂,学生思考多,交流多,体验多,预习带来的快乐仿佛就写在他们的脸上。
  
  二、着手于方法引导,促进学生学会预习
  
  逐步掌握预习方法是提高预习能力的关键。学生掌握了相应的预习方法,才能实现“学预习”到“会预习”的提升。为此,我们可以做如下引导。
  1.通读了解,引发思考。
  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升过程。在尝试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一画、看一看、找一找、做一做等,以便在课堂上有感而发,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准备。例如,在教《七律·长征》前,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观看电影《万水千山》等,了解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让学生对那些遥远的可歌可泣的事迹先耳濡目染,以此为基础,对其诗句内涵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
  2.寻找关联,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预习的重点所在,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更有动力。教师可以引发学生寻找关联。如预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以着重指导学生将正方体的特点与长方体的特点进行对比,找异同点。有的学生就提出了“长方体有几个面是一样的”和“只要由不一样的面组成的六面体都是长方体吗”等有价值的问题。再如预习《除法的认识》时,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促使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关系;产生问题后再将各自的疑问做上标注或记录,从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
  3.动手实践,尝试练习。
  对于各个学科的预习,我们都可以鼓励学生动手做一做,试一试,增强学习的感性体验,以积极的状态发展思维,树立创新意识,发展实践能力。例如,有位教师在引导思品课《敬礼,五星红旗》一课预习时,为了达到理想的效果,她注重指导学生通过网络、书籍和音像制品等收集相关材料。学生收获颇丰:他们在课堂上播放了家里录制的奥运健儿领奖时国旗冉冉升起的感人一幕;播放了北京申奥成功举国欢庆的动人场面;播放了歌曲《歌唱祖国》和《红旗飘飘》。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祖国和五星红旗意义的理解就深刻多了。又如,在数学课《对称图形》教学时,由于学生在课前经过了充分准备,动手剪了许多美丽的对称图形——红双喜、蝴蝶图案、脸谱等,对于对称图形的特点已心神领会,教师就不用再多费口舌了。
  4.载体引路,量体裁衣。
  一定的载体会使预习实践有一个依托的方式,而不同的学习内容又需要选用不同的方式。
  (1)列提纲。即从知识点、学习思路和需要思考的问题等方面,引导学生列出预习提纲。如《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可以这样提示预习:①你知道什么是“面积”吗?能用手摸一摸、动手做一做吗?②你知道有哪些表示面积大小的单位?③为什么要规定这些面积单位?④面对这些知识还有哪些问题?⑤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
  (2)写日记。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以后,可以引导学生对所要学的内容独自思考,并整理预习的收获。主要从“我学会了什么”和“我不明白的”两个方面写出预习日记。期间,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张扬独特的创见,以便为课堂中的后继学习和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3)收信息。收集信息可以促进学生拓宽自主实践的领域。课前收集的材料越丰富,课堂的交流就越异彩纷呈。例如:在活动课《可怕的白色污染》的预习中,学生收集了以下资料:每个家庭平均每天用几个塑料袋?学校有多少个班级?每个班级有多少个学生?全校师生一天一共用多少个塑料袋?一个月呢?一年呢?实行“限塑”后,每个家庭平均每天用几个塑料袋?一个月呢?一年呢?从而为解决“通过比较,你的发现是什么”等问题架好了桥,铺好了路。
  
  三、着力于过程管理,提高课前预习成效
  
  学生的预习过程是能动变化的,要加强调控、提高效益,其过程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过程把握好了,因材施教才能不言空谈;过程把握好了,才可以进一步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形成高效的学习方式,才可以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合适的营养。
  1.关注学生的预习过程。
  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及时地检查、评价、反馈,关注学生思考的主动性。教师可以通过发放预习卡,并查阅学生的预习常规情况,发现较集中、较典型的问题,针对学生不理解或不完全理解的信息进行梳理。这些工作有利于为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思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供依据。
  2.留心课堂上反馈的预习信息。
  要注重课堂的开放性,给学生更多交流、思考、操作的空间。因为学生无拘无束的反馈,方显其学习实效的真情;教师才能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根据学生情况和活动需要,合理地调整教学预案,实现课堂新的生成;才有助于教师真正服务于学生,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认知区域”不断深入,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3.注意面向全体、面对差异,分层指导。
  面向全体,就是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基础、不同的起点上得到最优发展。面对差异,即指教师要承认学生存在着发展差异,尽可能捕捉差异中的不同个体表现出的发展潜能,让每个学生最大可能地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分层指导,实质上是教师对学生差异的尊重。我们既要看到每个学生各不相同的内心世界、精神感受以及不同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又要看到他们不尽相同的学习兴趣、学习需要、学习动机、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中尽力而为,使各个层次的学生在预习中均有收获。当然,在促进学生善于预习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意由课内指导逐渐向课前独立预习过渡,还要注意由简单、容易的预习向复杂、有难度的方向逐步提高。
  总之,预习有助于学生锻炼自学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的境界,也是“教”的期待。这种期待,这样的境界,需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教师对学生的爱和为此而努力的行动!
  【责任编辑 韩立鹏】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效课堂不仅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且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数学思考”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其一是学生很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二是习惯于应用例题里的规律,形成思维定势。提倡适时地放弃,以退为进,这样的策略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真正实现高效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发现规律;以退为进;思想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才能学好它。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调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兴趣;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7-0066-02  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严密逻辑性和广泛应用性的学科,它揭示了事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