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摄影一同长大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ik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时侯,我家有一台苏联的卓尔基4型照相机,是我爷爷50年代留苏时带回来的。
  上初中的时候,学校纪律不严,我经常拉几个要好的同学去公园照相。晚上冲洗,第二天把照片发给同学欣赏,经常会得到他们的称赞。班主任知道了我会照相,每次学校组织郊游就让我当摄影师,给全班同学照合影,或者给几个男同学照一张,再给几个女同学照一张。晚上冲洗放大,关系好的男同学还要多洗几张。一次给女生洗合影的时候,我突发奇想,把合影放得很大,只取单人头像,放成一寸大的照片。第二天我把这些照片放进她们同桌男生的铅笔盒里。不出所料,有的男生大叫起来,有的闹了个大红脸。女生到老师那告了我的状,结果我挨了老师的批评,相机被爸爸没收了好长时间。
  到高中毕业时,我更加迷恋摄影。当时正面临高考,可我对考一般大学毫无兴趣,只想考电影学院的摄影系,可它当年不招生。没有上大学,我成了待业青年。


  在家待业的时候,我经常背着相机,骑一辆旧自行车,奔驰在京郊的旷野里,赶上大雪或大雾天气更高兴。那段时间里,我的好几幅作品在香港的《摄影画报》、《摄影生活》等杂志上发表。当看到自己的作品在专业摄影杂志上发表,那滋味比吃了蜜还甜。我的摄影之路终于出现了一线曙光。
  我家附近有个小照相社,给周围居民拍证件照。通过朋友介绍,我到这里当上了临时工。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了一些经验后,我又到中央民族学院图片社工作。图片社共四个人,领导是龚田夫、汤其燕夫妇,大伙计李京红,小伙计就是我。谈到李京红,他的作品《别忘了孩子》曾轰动摄影界,引起了一场真实与非真实的论战。当时,我的工作是为学院的师生照相,业务并不多,经常在班上没事做。所以,李京红提议,到农村开展业务,为农民照相。我们背上相机、相纸和冲洗药,坐上火车来到河北农村,又坐了三个小时的马车才到李京红的老家。我们走家串户地找农民拍照,可是几天下来,只照了一份,挣了三块钱。李京红的亲戚提醒我们:“你们照相没有布景,谁来照哇。”我们恍然大悟,马上去县城买了一块大白布,李京红把北海公园的白塔,颐和园的月亮门,景山的歪脖树都画在白布上。有了布景,生意渐渐多起来,但到离开的时候一算帐,还是没挣着钱,好在领导并未怪罪。


  1982年9月,我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华社会大学电影艺术系摄影专业。我们专业的教学全由电影学院摄影系的教授上课,像韦彰、刘国典、鲍肖然、沙占祥等老师。当时学校的条件很差,但为能学习摄影专业知识,辛苦一些也值得。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我的创作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又学习了大量的理论知识。
  就在毕业前那个寒假,我遇到一件伤心事。我们摄影班的同学集体去灵山创作,老天有眼,我们刚到就下起了鹅毛大雪。同学们高兴地跳起来,手里的相机像机关枪似的拍个不停。天黑下来,我们住在老乡家里。同学们又累又饿,我把相机放在炕沿上,就张罗着让老乡做饭去了。等

大家兴高采烈地吃了一顿农家饭要休息时,我发现那台相机不见了。问了所有在场的人都说不知道。深夜,同学们都睡了。而我躺在土炕上,睡不着。我的卓尔基在哪里?我的那个胶卷一定已经在茫茫的原野上曝光了。
  从1982年到1985年,我的《晚晴》、《我们这一代》、《珍重》等作品在现代摄影沙龙“85展上引起轰动。著名摄影家陈复礼对这三幅作品赞赏有佳,并邀请我去香港展出。
  所有这些经历,不论成功与失败/挫折与荣誉,都为我日后的创作建立了良好的开端。◆
其他文献
严熔黑,“黑冰”老大,近一两年渐渐淡出艺术人像圈,怀里揣着美国绿卡,频繁穿梭于中美之间。由于能够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审视中国的艺术人像创作,又在美国体验过西方摄影艺术,因此他对人像摄影创作的看法也许会更入木三分。日前,本刊记者与严熔黑就人像摄影创作的现状和中美人像摄影的差异等话题进行了一次交谈。(记者简称记,严熔黑简称严。)  记:你作为“黑冰”的创始人之一,最近很少在刊物上发表自己的作品,但一定
期刊
拍人像这么多年,我突然对它有一种痛恨的感觉:不论对自己的拍片,还是看别人的作品都一样。  打个比方,就像我进入了一个昏暗的房间,隐约看到里面的东西都很不错。但只要开了灯,房间亮了,觉得里面的东西不过如此。拍人像也是这个道理。我对它最痴迷的时候也是对它不了解的时候,干了这么多年,慢慢地开始熟悉它了,也开始对它失去了兴趣。  所以,用现在冷静的目光重新审视人像摄影,比当初要客观得多,也更有意义。   
期刊
桂林夕照 王文彬(72岁)摄 北京夜景 房敬千(67岁)摄 秋 思 程志宇(70岁)摄 八 月 荷 肖 芳(68岁)摄 夕 阳 红 朱杏第(69岁)摄 千禧春归 张冬兴(68岁)摄
期刊
亚辰:  第二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由于患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后做了两次手术,现在基本康复可以工作了。    人像摄影创作的范畴几乎都局限于艺术影楼或婚纱影楼,它已摆脱了一般甜美而单一的手法,因受到一些时装杂志里的照片启发和熏陶,逐渐加入了一些前卫时尚的元素;一大批有素质而个性鲜明的摄影师脱颖而出,令人像摄影的创作有了一番前所未有的景象,也令热爱人像摄影却未成名的摄影师有了明确的目标,因此多少有这样
期刊
李世雄:   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目前为出版社编写摄影丛书,刚完成《艺术人像摄影》,正着手《旅行摄影》等其它题材的写作。   中国人像创作"机制"有问题,没有"群众基础"。表现在:被摄对象没有"群众",中国人对自己的形像太敏感;作品传播没有"群众",艺术人像通过什么渠道与大众见面?作品评论没有"群众",全社会最陌生的照片就是艺术人像;人像生产没有"群众",艺术人像创作最需要班子
期刊
世纪之交在古都西安市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内以贾平凹为代表的太白书画院众多书画家与以柏雨果为代表的陕西省几位摄影家联袂展出了各自的作品。一位是当代文坛上响当当的作家一位是获得首届德艺双馨称号的著名摄影家两人同是陕西省商洛人所以他们既是同乡又是好朋友。在陕西人们都说商洛是出人才的地方这次展览的举办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商洛人的才华。   贾平凹曾为柏雨果摄影学校亲笔题名并经常为柏雨果的摄影作品题写题目而贾
期刊
1月10日,一名印度圣僧在印度安拉阿巴德举行的贡卜大会(俗称“洗罪大会”,又称“无遮大会”)上使用移动电话。此次贡卜大会吸引了众多的印度信徒参加。  新华社专发(法新社传真照片)    传统与时尚    古老传统和现代科技文明的融合与冲突一直是艺术家们试图表达的主题。拍下这张照片的杰出新闻摄影记者找到了体现这一主题的最完美的模特和最可遇不可求的时机。照片中的印度圣僧完全符合了国外观众对印度圣僧异域
期刊
近日观于俊海先生摄影作品集《色彩魅力》,这是创作者近年来最新创作的作品。出版的目的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和寻找可能,不断追求想象的自由和展开生命的渴望,不断在肯定中进行自我否定,又在否定中进行自我肯定。  多年来,于俊海先生潜心研究摄影艺术,从《黑白魅力》到《色彩魅力》,我感到他在东方传统文化的背景下,有一种深入把握西方现代文化的热切愿望,并力图以东方传统的文化理念与西方后现代主义作新的诠释。作品大多以
期刊
作为职业摄影师,我在不断完善自己作品的同时也在器材方面寻找一套套完善方案。数码解决方案以及借助佳能EOSD30数码相机实现此方案的实用感受,是我此次与影友们分享的重点。    传统相机的操作感觉    D30机身是以CanonEOS30单镜反光相机为蓝本设计的,拍摄操作和CanonEOS系列相机完全一致。我选用D30的主要原因是我历年来添置的各款传统佳能相机的EF镜头、EX系列闪光灯等器材都可以直
期刊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在构造上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随之产生了一些新的概念。而从传统相机延续的一些概念也有了一些新的内容。    一、数码相机的分辨率    数码相机的分辨率是用于衡量数据在一张图片上的密度,或者衡量设备捕捉、显示或输出那些数据的能力。数字图片的分辨率是用像素或者“每英寸的像素”(ppi)来衡量的。显示器的分辨率是用屏幕能显示的线数决定的。打印机的分辨率用点数或者“每英寸的点数”(dp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