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根植于农耕土壤的水族传统文化,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无疑受到了强烈冲击,传承与发展面临巨大危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如何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融合,已然成为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水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6-0306-01
水族是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水族的精神根基和文化命脉,作为根植于农耕土壤的水族传统文化,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无疑受到了强烈冲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然而挑战始终与机遇并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为一直固守一隅的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是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水族总人口411847人,主要生息于珠江流域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是水族大本营,全国90%以上的水族生活在这里,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更是聚居了全国近半数水族人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水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节期长达49天,被誉为世界最长年节的水族端节;这里有与纳西东巴文齐名的水族古文字——水书;这里有被誉为刺绣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目前,水族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贵州省级非遗名录18项、黔南州级非遗名录3项,非遗总量位居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位。
1、整体性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水族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各级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点更多地落在经济价值高的项目上,缺乏整体性保护意识。以水书和水族马尾绣为例,由于水书缺乏直接产生市场经济效益的能力,政府始终关注度不高。近年来,黔南州虽然启动了水书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工作,但亦仅围绕申遗工作需要的硬性指标开展,水书习俗及其传承人队伍培育这类基础性工作始终未提上议事日程。反观水族马尾绣,因其具有一定市场经济价值,各级部门一直将马尾绣作为重要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培育。由于水族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如果缺乏整体性保护的意识,仅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虽然传统技艺能够得以保留,但深藏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却必将消失殆尽。
2、培训效果不明显。
当前,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传承和保护方式为各级政府推动的培训班,这些培训班的开设虽然对传统技艺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徒弟跟随师傅长年学习的方式明显不同,因受培训时间限制,这些培训多为短期的速成式培训,结果导致培训效果并不明显,以水书学习为例,其往往需要徒弟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跟随师傅学习,才会终有所成。目前的各类培训班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往往只能是让人浅尝即止。加之现阶段培训班过于注重技术传播,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以水族马尾绣培训为列,许多科班出身的老师由于对水族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只是简单运用现代色彩搭配和造型理念对水族农村妇女进行教学,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水族传统审美观,影响了群众的文化创造力。
3、对外推介形式单一。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和惟一性,其已然成为黔南乃至贵州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然而一直以来,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推介始终处于较为传统的状态,即组织歌舞表演、组织传承人现场展示、组织节日活动、印刷旅游宣传画册、录制旅游宣传片等等,这些宣传形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未能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水族文化推介向世界,究其原因便是未准确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态势,即未对现今互联网所形成的文化消费市场进行研究,未对现今文化消费群体进行准确推送,虽然大量的经费投入到各类剧目的编排或大型宣传片拍摄上,其结局往往是因为没有观众,编排剧目在上演一两场后便消无声息,宣传片在拍摄完成后,也多是在地方电视台上播放一段时间便无疾而终。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更是高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已然成为“成物互联”的基础。在此情况下,曾经由于地理位置导致文化交流滞后的水族地区无疑迎来了开放发展的历史机遇,而在此过程中,具有独特魅力的水族非物質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开发将成为今后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1、建立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送网站。
目前,以视频为主的网络平台在互联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辐射群体非常巨大,因此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针对性地建立以视频为核心的推送网站。网站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对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对水族自然景观、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展示,向外界展现一个神秘而美丽、古老而独特的水族文化世界。
2、加大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手机移动平台的推广力度。
手机移动平台因顺应了当前快捷、便利的生活节奏,因而成为最重要的互联网交流载体,因此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必须将手机移动平台作为主战场,在平台中,作为推送方要避免说教式的信息传递,而是要将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精彩的核心部分,以短视频的形式向外界推送,激发外界对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关注。
3、强化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定制服务。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来自于异文化体验,鉴于当前水族旅游市场还未成熟,相关配套设施还未完备的现实情况,水族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定制服务的培育力度,如有组织地利用网红和网络大伽的影响力,开展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直播等节目,在扩大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为不同人群定制出一条条与众不同的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游路线。
4、加大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力度。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但大多“藏在深山人未识”,要扩大其影响力仅依靠当地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加大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成熟互联网企业的商业运作,即可使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过程少走弯路,亦可借助外界设计师的力量实现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从而在互联网上进行更精准的产品推送,达到助民增收目标的同时,实现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课题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17]2869)
[关键词]水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46-0306-01
水族是典型的山地农耕民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是水族的精神根基和文化命脉,作为根植于农耕土壤的水族传统文化,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进程中无疑受到了强烈冲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然而挑战始终与机遇并存,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为一直固守一隅的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是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
水族总人口411847人,主要生息于珠江流域黔桂交界的龙江、都柳江上游地带。贵州是水族大本营,全国90%以上的水族生活在这里,其中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更是聚居了全国近半数水族人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水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有节期长达49天,被誉为世界最长年节的水族端节;这里有与纳西东巴文齐名的水族古文字——水书;这里有被誉为刺绣活化石的水族马尾绣……目前,水族有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贵州省级非遗名录18项、黔南州级非遗名录3项,非遗总量位居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位。
1、整体性保护力度不够。
由于水族地区经济相对滞后,各级政府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点更多地落在经济价值高的项目上,缺乏整体性保护意识。以水书和水族马尾绣为例,由于水书缺乏直接产生市场经济效益的能力,政府始终关注度不高。近年来,黔南州虽然启动了水书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的工作,但亦仅围绕申遗工作需要的硬性指标开展,水书习俗及其传承人队伍培育这类基础性工作始终未提上议事日程。反观水族马尾绣,因其具有一定市场经济价值,各级部门一直将马尾绣作为重要文化产业项目进行培育。由于水族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如果缺乏整体性保护的意识,仅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标准,虽然传统技艺能够得以保留,但深藏于其中的文化内涵却必将消失殆尽。
2、培训效果不明显。
当前,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传承和保护方式为各级政府推动的培训班,这些培训班的开设虽然对传统技艺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徒弟跟随师傅长年学习的方式明显不同,因受培训时间限制,这些培训多为短期的速成式培训,结果导致培训效果并不明显,以水书学习为例,其往往需要徒弟耗费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跟随师傅学习,才会终有所成。目前的各类培训班少则三五天,多则半个月,往往只能是让人浅尝即止。加之现阶段培训班过于注重技术传播,缺乏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以水族马尾绣培训为列,许多科班出身的老师由于对水族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只是简单运用现代色彩搭配和造型理念对水族农村妇女进行教学,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水族传统审美观,影响了群众的文化创造力。
3、对外推介形式单一。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独特性和惟一性,其已然成为黔南乃至贵州重要的文化品牌之一,然而一直以来,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推介始终处于较为传统的状态,即组织歌舞表演、组织传承人现场展示、组织节日活动、印刷旅游宣传画册、录制旅游宣传片等等,这些宣传形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却未能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水族文化推介向世界,究其原因便是未准确分析现代社会的发展态势,即未对现今互联网所形成的文化消费市场进行研究,未对现今文化消费群体进行准确推送,虽然大量的经费投入到各类剧目的编排或大型宣传片拍摄上,其结局往往是因为没有观众,编排剧目在上演一两场后便消无声息,宣传片在拍摄完成后,也多是在地方电视台上播放一段时间便无疾而终。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7.72亿,普及率达到5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更是高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而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的使用率均出现下降,手机不断挤占其他个人上网设备的使用,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已然成为“成物互联”的基础。在此情况下,曾经由于地理位置导致文化交流滞后的水族地区无疑迎来了开放发展的历史机遇,而在此过程中,具有独特魅力的水族非物質如何利用互联网实现开发将成为今后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1、建立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送网站。
目前,以视频为主的网络平台在互联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辐射群体非常巨大,因此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有针对性地建立以视频为核心的推送网站。网站的建立必须建立在对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刻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对水族自然景观、社会环境以及文化表现形式等方方面面进行深入展示,向外界展现一个神秘而美丽、古老而独特的水族文化世界。
2、加大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手机移动平台的推广力度。
手机移动平台因顺应了当前快捷、便利的生活节奏,因而成为最重要的互联网交流载体,因此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必须将手机移动平台作为主战场,在平台中,作为推送方要避免说教式的信息传递,而是要将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精彩的核心部分,以短视频的形式向外界推送,激发外界对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关注。
3、强化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定制服务。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来自于异文化体验,鉴于当前水族旅游市场还未成熟,相关配套设施还未完备的现实情况,水族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定制服务的培育力度,如有组织地利用网红和网络大伽的影响力,开展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直播等节目,在扩大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为不同人群定制出一条条与众不同的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游路线。
4、加大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力度。
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但大多“藏在深山人未识”,要扩大其影响力仅依靠当地政府和传承人的努力显然是不够的,这就需要加大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力度,通过成熟互联网企业的商业运作,即可使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发过程少走弯路,亦可借助外界设计师的力量实现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从而在互联网上进行更精准的产品推送,达到助民增收目标的同时,实现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课题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厅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黔科合支撑[2017]2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