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高效课堂;本质属性;教
师观念;教学方式;教学
策略;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0—0044—01
一、高效课堂的本质属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推进,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教育的本源及课堂的价值。教育要“以人为本”, 就要从体制、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面向每一个人。课堂要“以生为本”, 就要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以生为本”的课堂观,是以动态生成的理念引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及互动催生新的教学灵感,以教学环境的不断创设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信息的方式来推动教学进程,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不应当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而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没有充分扎实的预设,就没有精彩感人的生成。因此,高效课堂应当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
二、高效课堂构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观念转变的问题。新课程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新课程下,学生需要关注、尊重,教材需要重构、整合,课堂需要开放、活跃、生动,这就需要教师摈弃“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树立全新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建构多样的、有趣的、精彩纷呈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的、科学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会学、善学、乐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2.教学方式转变的问题。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学会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
3.教学策略的有效设计问题。高效课堂应当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标。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就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讨论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参与、实践、质疑、调查、探究和反思,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获得学习的快乐,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三、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途径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建构,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更应该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因此,要通过构建双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生动、融洽、有趣的教学情景,营造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情趣的体验场。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师要破除“教材本位”的意识,要理性甄选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搭建新课程、新教法、新学法的桥梁,主动设计符合教改精神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方法的灵活性,使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3.实施有效教学,开展课堂建模活动。学校要广泛论证,统筹规划,课题立项,为教师提供多元化、菜单式的模式选择,并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课堂建模研讨、竞赛活动,以检验、推广课堂建模实验的成果;教师要积极参与构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本班学生实际的课堂模式,在先“入格”再“升格”最后“破格”的螺旋式上升的基础上形成更为成熟、适宜的模式,并以课题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课堂建模,不是追求僵化的模式,而是通过模式构建的方式转变教师观念、深化课改思想、破解课改难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郭裕嘉
师观念;教学方式;教学
策略;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0—0044—01
一、高效课堂的本质属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推进,人们对课堂教学的认识已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层面上,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教育的本源及课堂的价值。教育要“以人为本”, 就要从体制、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面向每一个人。课堂要“以生为本”, 就要充分重视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以生为本”的课堂观,是以动态生成的理念引领课堂教学,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及互动催生新的教学灵感,以教学环境的不断创设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信息的方式来推动教学进程,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动态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不应当是预设的、一成不变的僵化程序,而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预设是生成的基础,没有充分扎实的预设,就没有精彩感人的生成。因此,高效课堂应当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
二、高效课堂构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观念转变的问题。新课程强调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新课程下,学生需要关注、尊重,教材需要重构、整合,课堂需要开放、活跃、生动,这就需要教师摈弃“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树立全新的教育观、课程观、学生观,建构多样的、有趣的、精彩纷呈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的、科学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会学、善学、乐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基。
2.教学方式转变的问题。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必须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学会动脑思考、动嘴表达、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
3.教学策略的有效设计问题。高效课堂应当以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标。要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就必须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讨论问题,引领学生独立性、批判性地思考问题,指导学生学会参与、实践、质疑、调查、探究和反思,使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获得学习的快乐,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
三、构建高效课堂的基本途径
1.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知识的学习、建构,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的范畴,更应该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因此,要通过构建双向、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生动、融洽、有趣的教学情景,营造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努力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主阵地,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情趣的体验场。
2.有效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教师要破除“教材本位”的意识,要理性甄选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搭建新课程、新教法、新学法的桥梁,主动设计符合教改精神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方法的灵活性,使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3.实施有效教学,开展课堂建模活动。学校要广泛论证,统筹规划,课题立项,为教师提供多元化、菜单式的模式选择,并定期举办全校性的课堂建模研讨、竞赛活动,以检验、推广课堂建模实验的成果;教师要积极参与构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和本班学生实际的课堂模式,在先“入格”再“升格”最后“破格”的螺旋式上升的基础上形成更为成熟、适宜的模式,并以课题成果的形式呈现出来。课堂建模,不是追求僵化的模式,而是通过模式构建的方式转变教师观念、深化课改思想、破解课改难题、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