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科学发展新形势下员工培训工作优化的探讨

来源 :中国外资·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_L_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铁路事业也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在铁路事业不断发展的今天,必须要对铁路员工进行积极的培训和教育,全面提升铁路员工的专业素养以及服务水平,从而确保我国铁路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在铁路科学发展新形势下员工培训工作的优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有效的促进铁路事业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铁路科学发展 员工素质 培训优化 创新发展
  员工培训是企业发展的永恒课题,现代企业呼唤着员工培训的创新和发展。目前铁路企业员工培训体制指令性比较强,行业要求和规定比较全面,造成员工培训工作思维定式模式比较明显,这种思维定式模式已无法适应铁路科学发展需要。本文根据南方某铁路运输企业员工培训基本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铁路科学发展新形势下员工培训工作的创新与发展提供积极的思路。
  一、基本状况
  (一)组织架构
  实行总公司、下属单位两级培训管理体制。总公司设立专门的培训部门,负责员工培训工作的统筹管理;总公司下属4个不同区域的培训基地,承担总公司级员工培训任务。下属单位设立了专职培训部门,负责本单位培训工作的具体实施。
  (二)制度体系
  在培训管理体系、培训组织程序、培训激励机制、培训检查考核等方面制订完善了一系列办法和制度,包括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员工培训“一体化”考核办法、下属单位培训年度评估办法、高铁岗位培训管理办法等。
  (三)培训队伍
  总公司现有培训管理人员和专职教师662人,其中:4个培训基地共280人(其中专职教师84人);下属单位培训管理人员及专职教师(含专职教学技师)382人,占下属单位总人数的2.88‰。
  总公司现有兼职教师约2500人,其中:下属单位主要管理者约占30%、技术人员约占40%、技术工人约占25%、外聘兼职教师约占5%。
  二、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总公司加大了员工培训工作力度,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规划,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制度,员工培训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员工素质也得到一定提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培训效果不佳
  总公司近些年的培训量大幅增长,但培训质量却一直不高。由于生产一线工学矛盾一直非常突出,培训流于形式的现象普遍存在,再加上培训过程卡控不严、师资水平不高、教材课件针对性不强、实训设备设施缺乏等多方面因素影响,造成员工业务知识、岗位实作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得不到明显提高,一些员工应知的不知、应会的不会,在生产岗位操作中出现很多低级错误。总公司培训部门最近组织的问卷调查显示:参与调查的 150名管理人员中,有58%认为培训基地的培训效果一般,8%认为培训效果不好;参与调查的139名生产人员中,有51%认为培训基地培训效果一般,7%认为培训效果不好,有50%认为本单位组织培训效果一般,3%认为培训效果不好。员工的意见也集中反映在“培训即是调休”、“培训前后没两样、技能技巧得不到提升”等方面。
  (二)培训管理不规范
  一是管理制度不规范。总公司和下属单位近些年开展了一系列整章建制工作,但仍然存在部分制度不切实际、一些重要制度缺失、制度执行不严格等问题。如培训人员岗位准入规定中对师资准入未设立明确标准,专兼职师资管理、培训效果评估、教材课件管理等办法和制度至今也未建立。二是协调机制不完善。总公司和下属单位虽建立了培训工作委员会,但大部分形同虚设,既未按规定建立必要的工作制度,也未按职责分工研究解决培训重大问题。在培训经费管理方面,培训部门与财务部门存在意见分歧;在培训办班方面,未实现统筹安排和管理,总公司一些业务部门经常临时安排各类全员性培训,打乱了总公司和下属单位的培训计划,加剧了生产一线工学矛盾。如某下属单位反映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接到不同业务部门通知要求分别独立开展的培训就有劳动安全、电气化、消防、防洪、防护知识、防胀、防暑、天窗修、路外施工安全监控、调图等十多项,难以完成。三是检查考核不规范。培训工作一直被列为安全和业务检查的重点,但是总公司业务部门的检查方式和检查标准均不一致,相当一部分检查人员对培训规定了解掌握不够,造成下属单位培训部门往往无所适从,在对培训工作的检查中,“政出多门、检查无序、处罚过度”的现象非常突出。
  (三)培训师资队伍不强
  一是师资配备不足。总公司培训基地和下属单位均存在专业师资配备不足的问题。如某培训基地,承担高铁客运培训任务,目前尚无任何客运专业教师,作为主要培训项目的车辆专业也仅有3名专业教师。总公司下属单位专业师资的定编比例仅为2.3‰,尚未达到铁路行业标准3‰的下限。二是师资结构不合理。培训基地管理服务人员与专业教师比例失调,各基地专业教师人数仅占培训基地员工总数的30%。另一方面,专职教师队伍年龄普遍偏大,40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较为缺乏,40岁以上的占到队伍总数的65%,50岁以上的占11%。三是师资整体素质偏低。下属单位专业教师中有65%无任何技术职称或技能等级。培训基地84名专业教师中,有33人学历专业为非铁路专业,有4人无任何技术职称或技能等级。且专业教师授课以理论为主,动手实践开展较少,能主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人数不多。
  (四)培训过程管理不到位
  目前培训工作的过程管理相对比较粗放,没有形成目标、过程、结果的闭环管理,离精细化、专业化管理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培训需求分析不到位。没有建立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常态机制,容易导致培训与需求不符,导致培训结果达不到预期要求。二是培训目标不明确。在培训项目组织实施前,总公司很少与下属单位进行对接,没有以目标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基本停留在完成任务的应付式培训。三是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和学员的层次、岗位,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且缺乏对培训质量的过程控制,培训内容“一锅煮”,“上下一般粗”,与现场实际脱节。四是培训形式单一。大多采用大班制、长班制,教学形式以“你讲我听”、“填鸭式”的单向封闭式传授为主,现代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场景式的教学模式较少。五是考核流于形式。“教考分离”的管理模式尚未得到广泛推行,培训结业考试流于形式;培训“一体化”制度也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以考代培现象比较普遍。   三、破解之道
  铁路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各方面原因长期造成的,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优化员工培训工作,需要制定针对性强的具体措施,根据问题的成因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对培训工作战略性的认识
  员工素质的高低,决定企业发展的成败。总公司各业务部门、下属单位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将员工培训工作纳入“大安全生产”的范畴。一是要深刻认识培训的安全风险是隐性的、长期的、系统的。培训质量不好、培训效果不佳、员工素质不高是安全生产最源头、最根本的风险。二是将培训工作等同于安全生产工作来抓,坚持培训与安全生产同抓同管同考核,进一步加大培训工作在经营业绩考核中的权重。三是明确主要管理者是本单位、本部门培训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明确下属单位培训部门与业务部门同等重要的定位。
  (二)建立健全培训管理体系
  1.完善培训管理架构。构建主要管理者挂帅、具体管理者主抓、培训部门统筹管理、专业部门分工负责、其它有关部门支持配合的培训管理构架,确保管理重心下移、管理责任上移。
  2.健全培训管理制度。按照分层级、分专业、分阶段的原则,重点围绕打破员工任职资格终身制、专兼职教师资质分级管理、强化过程控制的弹性教学模式、注重培训效果的“一体化”动态考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培训系统的整章建制工作。
  3.优化培训资源布局。一是按照优化整合、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特色鲜明、效益最优的原则,将不同区域培训基地打造成侧重不同培训方向的专业培训基地。二是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分利用总公司区域内的培训资源,分系统大力实施校企合作办学战略,努力构建内外结合、跨系统资源共享的培训网络。
  (三)加强培训师资队伍管理和培养
  1.严格培训教师岗位准入制度。一是重新修订完善总公司培训教师管理办法,严格专兼职教师资格准入;对拟聘请的专兼职教师统一由培训部门颁发聘书,并定期进行综合考评,不合格的即予解聘。二是建立专业师资信息库,促进师资在总公司内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优质师资共享。同时,不断吸收各专业优秀技术业务骨干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使师资队伍不断优化。
  2.完善激励机制。一是实行专兼职教师分级管理。从职业道德、综合素质、授课质量、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动态考评,确定教师等级,不同等级的教师享受不同标准的授课津贴。二是对连续多次考评不合格的实行末位淘汰。三是打破“大锅饭”体制,加大激励力度,各方面待遇均向授课教师倾斜。
  3.强化业务素质。一是采用订单式委外送培的方式,大力推行专兼职师资TTT(trainning the trainer to train:培训师培训)培训,不断提高专兼职师资的职业素养。二是建立培训人员定期下现场跟班写实和挂职锻炼制度,及时补强专职教师实作能力,确保课堂教学与现场实际有效对接。三是实施“名师”工程和“学科带头人”制度,请他们上台示范、授业解惑、领头攻关,提升专兼职师资的执教能力。四是大力开展教研教学论文、课件、教材评比活动,定期组织教研攻关、教学观摩,举办教学公开示范课和技术交流活动。同时组织专兼职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擂台赛和专业技术比武。
  (四)严格培训过程管理
  将培训过程管理作为提高培训质量的核心环节,按照专业化、系统化、精细化的要求,大力推行培训项目化管理。一是强化培训需求分析。运用各种科学分析方法,对各系统、各部门、各岗位的目标、知识、技能等进行系统的鉴别和分析,确定是否需要培训、谁需要培训、何时需要培训、需要何种培训,并形成专题分析报告。二是科学制定培训目标。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研讨,明确综合培训目标和单项培训目标,并按阶段分解量化,确定培训重点,制定培训规划,倒排培训进度,确保按阶段推进。三是强化项目过程卡控。组建精干的项目组,明确项目负责人,并进一步细化分工、责任到人,确保各部门做到即时互动,同时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实时跟踪管理,确保高质量实施。四是优化培训质量评估。引入第三方机构,大力推行教(培)考分离,确保公平公正。运用现代评估手段,分层开展培训质量的效果评估,并根据反馈结果,对学员做好培训后有效跟踪和延伸服务。
  (五)创新培训形式和教学方式
  1.丰富培训内容。注重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培训内容除了传统的岗位应知应会、非正常情况应急处置外,还应包括职业道德教育、安全心理教育、团队意识训练等,并引导员工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实现知识传授、态度激励和能力拓展三位一体。
  2.创新培训模式。全面推广 “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式,将新入职员工素质“关口”前移,指导、协调职业技术院校及相关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强化课程设置和技能训练,将学校毕业实习与企业岗位培训有机结合起来,缩短培训周期,实现“员工受惠、企业受益”双赢。
  3.创新教学方式。积极推行场景教学和案例教学,对现场安全生产实际进行全方位的深度仿真,最大限度地实现在工作中培训、在培训中工作;采用灵活机动的小班制、特色式培训,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工种员工的培训需求;引入历奇培训理念,挖掘和拓展员工潜能;开发和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着力探索3G实景教学、网络在线培训等手段,提高培训效率,缓解工学矛盾。
  (六)加强培训信息化建设
  一是整合培训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统一管理平台,上移下属单位信息数据处理和管理功能,同时实现员工个人培训信息、培训资格证书等基础性资料和培训履历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及网络化查询。二是进一步改进现有网络考试系统,建设移动式考试平台。三是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提供互联网在线选课、在线学习、在线测试练习以及课件资料下载等功能,为3G实景教学等提供软件支持。四是构建以总公司为中心,以培训基地和下属单位为支点的远程视频教学系统。
  (责任编辑:罗云凤)
其他文献
经过不断完善,胜利油田内部控制体系已经做到“三全两无”,即全员、全面、全过程覆盖,无人不受控、无事不受控,确保了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的护理措施和临床观察。方法将我们科室的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47例患儿随机其分为两组并分析讨论。对照组的24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的23
“作为渤海钻探公司‘十面红旗’单位的队长,我的人生肯定不是一支独舞,而是和我的员工们一起默契配合的群舞。”“作为渤海钻探公司‘十面红旗’单位的队长,我的人生不是一
民兵预备役是我党,我军的重要后备力量,是企业长久发展的方针,在开展企业民兵预备役军需管理中,需要坚持制度原则,有效地提升军需管理的水平,确保军需管理的效益,扎实抓好民
管理审计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审计形式,它是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丰富了内部审计的范围,为内部审计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把管理审计应用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对维护住房公积金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帮助管理者履行职责,使住房公积金管理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的道路,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审计的定义和作用  (一)管理审计的定义  管理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各种经
近年来,中国石油石化院与兰州石化合作,开发了三大系列产品共12个牌号的新产品,累计生产新产品13.7万吨,产值38.38亿元,利税17.12亿元。近年来,中国石油石油化工研究院坚持在
宽带薪酬已被欧美等西方国家的企业作为薪酬管理的有效工具之一,受到越来越广泛地应用。面临改革的中国企业,只要能够因地制宜地对宽带薪酬加以应用,一定收益匪浅。笔者结合交通
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2010年起,引进了HAZOP可操作性分析方法。几年来,吉林石化公司冬季安全隐患得到消除,员工安全技能得到提升。2013年9月10日,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办公楼第一
【摘 要】一段时期以来学生案件屡见报端:湖南邵东县三个月发生两起学生杀师案震惊全国,加上安徽中学生求爱不成泼汽油烧人案,温州火锅店未成年员工开水浇头案……这些由于学生心理健康原因发生的惨痛案件,使得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深感责任重大,必须有所作为。  【关键词】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疏導。  作为一个青春年少的学生,为了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触犯了法律,甚至失去了鲜活的生命,说明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成
时在建筑机电设备安装施工中常见问题进行了叙述归纳,并针对这些问题涉及的技术及相关管理展开分析探讨,提出了从安装施工的遵循原则、质量控制等方面入手的对建筑机电设备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