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离与纠偏:“孤证不能定案”规则的实践性反思

来源 :内蒙古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6s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孤证不能定案”作为我国重要的司法证明规则,其强调不能仅凭证据来源单一或数量单一的实质证据认定案件的定罪事实,该规则的理论型塑是基于认知论的原理和我国证据法理论的影响.但该规则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悖离规范目的、不当适用的情况,包括“孤证”内涵的不当扩张并侵害无罪推定原则,规则的僵化适用导致印证的“形式化”,过度强调该规则而对证据的收集、适用产生了负面影响.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我国传统司法证明理念和方式并不契合刑事诉讼事实认定机制、该规则规范结构存在局限性以及我国证据法程序性基础的支撑不足.对此应从树立“主客观平衡”的证明理念出发,完善该规则的适用原则和范围、确立以“实质证据+若干辅助证据”“实质证据+其他证明手段”的定案方式、强化诉讼程序对该规则适用的程序性支撑等三个维度进行纠偏.
其他文献
中国当前基层环境治理中的居民弱参与现象突出.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不足造成了环境多元治理的主体缺位,影响了治理效果.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的四个既有解释理论,即环境意识论、社会资本论、权力分配论和市场经济论都无法全面解释该问题.以特定空间中人与环境的关系为出发点,提出"环境关联度"的概念,可以更有效地解释环境治理中公众参与不足的现象.环境关联度是一个地区的居民与其生活的地方自然环境的关系强度,可以分为利益关联、责任关联和情感关联三种类型.弱环境参与包括低利益关联—弱环境参与、低责任关联—弱环境参与、低情感关联—弱环
我国立法对告知同意规则的适用采用了以预设构成要件为主的先定性调整模式.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存在未考虑信息处理场景的复杂性,信息主体意思自治受限、博弈机会丧失等问题.告知同意规则中个人信息的权益属性以及合同双方的博弈性均与调适性调整模式的动态性及灵活性相契合.就此,应当将调适性调整模式引入告知同意规则当中.具体而言,应当引入场景区分规则,在信息收集场景下削弱告知同意规则的免责及减责作用,在其他信息处理场景下明确信息处理者告知义务的履行范围,在合同履行中限制信息主体单方变更权的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