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等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经过几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年的发展,已经从原来的机械厂发展成为集工程训练、对外加工、服务社会为一体的“大工程”实训平台,教学模式已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从投入型向产出型转变。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大工程;教学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434
我国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在完成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之后,已进入一个全新的突破性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是大势所趋。本文以滨州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的转型升级为例,说明工程训练中心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
滨州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筹建于2009年6月,2011年5月完成立项工程,2012年11月工程训练中心建成并交付使用。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我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与一体,以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为“四大工程实训平台”,旨在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新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这一工程的投入使用,将满足我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将为教师教研能力、科研能力实践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提供平台。同时,可以为地方机械制造企业的数控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开发与技能培训,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满足区域经济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1.1建立以创新、创意、创业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结合机械、电气、自动化等学科设置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在“三创模式”的引领下探索现代课程教学体系,为贯穿大学阶段的工程制造能力学习和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培养具有大工程背景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摒弃传统的“金工实习”观念,树立“大工程”意识,在原有实习工厂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提升,建立起完整的具有现代工业体系内容的教学训练基地。改变传统的讲课、实验、实习相分离的作法,逐步形成学前认知、学时实践、学后综合的实训模式。
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界限,按工业系统认知、传统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工业系统控制技术和创新实践等五个层面建立统一、完整、综合的工程训练体系。
1.2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实训中心是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建设的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旨在营造一个多功能的工业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历不同层次及需要的职业环境,使学生从典型工业环境的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进行工程技能和素养的训练教育,并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
借鉴全国其他院校建设实训中心建设与运行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拟以典型工程背景为条件,贴近工程实际进行工程素质的全面训练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逐步形成工业系统认知、传统制造实践基本训练、先进制造实践基本训练、工业系统控制和制造实践的综合训练、创新实践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不同的教育训练层面。通过各层面项目的实际训练,使学生获得对工业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的基本认识,受到工业工程等诸多方面的基本训练,初步建立起工程意识,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1.3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双向参与、资源共享的思想和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从不同层面、不同阶段入手推进产学研合作。以企业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技术研究方向,并适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工艺技能、技术创新和经营决策,提高产学研效益。
因此中心定位:(1)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承担自动化系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专业的金工、机械加工、电气系统控制等的实习、实验和实训等教学任务。也可承担有关院系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教学任务。(2)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于滨州的经济建设,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生产。(3)为地方工厂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上岗、技术培训,承担机械、电气电工、自动化、数控技术等行业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
2建设思路与培养目标
第一层次为工业系统认知训练,适合于1-2年级的学生;第二层次为传统制造技术基本训练,适合于2-3年级的学生;第三层次为先进制造技术基本训练,适合于2-3年级的学生;第四层次为工业系统控制和制造技术综合训练,适合于3-4年级的学生;第五层次为创新实践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适合于所有年级的学生。
根据以上思路,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目标是:
(1)成为全校所有学生“认识工业”的平台;(2)成为全校工科类专业基础和综合性工程训练的“技术实践”平台;(3)成为全校所有学生进行科技制作、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的实践平台。
滨州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框架
工业系统
认知实习 传统制造技术
基本训练 先进制造技术
基本训练 工业系统控制和制造技术综合训练 创新实践
典型机械结构原理陈列 传统机械工艺实习车间包括:车、铣、刨、磨、钳、冲、剪、弯、焊、热处理等 先进制造工艺实习车间包括数控加工、特种加工、计算机编程等 自动化部件陈列 创新设计陈列
典型机械演示 传感器、执行部件、控制器测试与使用训练 科技竞赛作品陈列
材料、机械零件陈列 创新制作
刀具、量具陈列 机电产品拆装与调试 科技作品创新竞赛
简单机械拆装如自行车等 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陈列
工业生产模型、录像带 模型制作 过程控制装备测试训练
见习参观 数据采集和处理
液压气动元件陈列
简单产品制作 液压气动控制系统训练
机械拆装如发动机、减速器等 虚拟测试训练
3中心运行模式及训练配套设施
3.1基本原则
工程训练中心是校级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实践教学业务由教务处管理,日常工作由自动化系组织实施。
3.2运行模式
工程训练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由学院院长兼任,对学校负责。教务处对中心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
有关中心机构及人员的初步想法是,形成三个层面的管理运行机制:
(1)管理层:主要负责中心的课程安排,计划协调,学生管理,考试考核,教材管理,对外联络,图书资料,发展建设等工作。(2)骨干层:主要负责各不同层面的训练指导。相当于各职能部门负责人。(3)实习指导教师:在骨干的领导安排下具体实施训练内容。(4)客座指导教师:有关学院教师,主要进行训练项目的开发、创新工作。
根据目前的内容设计,工程训练中心的实习训练课程内容分为工业系统认知实习、传统制造实践基本训练、先进制造实践基本训练、工业系统控制和制造技术综合训练、创新实践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共五个模块、37项。
每个模块的具体要求和建设内容如下:
模块1:工业系统认知训练:通过参观陈列室,多媒体大屏幕演示,拆装简单的机械,参观典型工厂和模型,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建立起工业工程的概念,了解典型产品的制造过程。
建设内容:建立典型机械结构原理陈列室;建立典型机械演示室;建立材料、机械零件陈列室;建立刀具、量具陈列室;建立液压气动元件陈列室;拆装简单机械如自行车等;建立多媒体教室,采用模型、录像带、CAI课件展示典型机械、机械制造工艺、工业生产过程以及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在机电产品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模块2:传统制造技术基本训练:以典型的机械产品加工和拆装为对象,进行传统制造技术的基本训练,让学生了解与传统制造过程紧密相关的具体工艺、技术装备及其对象的结构工艺性。通过操作实践的训练,增强工程意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建设内容:在原来实习工厂的基础上建设新的传统机械工艺实习车间,包括:车、铣、刨、磨、钳、冲、剪、弯、铸、锻、焊、热处理、表面处理、无损探伤、公差测量、金相、硬度等;以典型产品的加工和拆装进行工艺实习。
模块3:先进制造技术基本训练:以典型的机械产品和模型加工为对象,进行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训练,让学生了解机床、计算机和软件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加工模式,了解先进设计思想和制造方法,建立现代工业意识,提高现代制造技术操作技能。
建设内容:建立先进制造工艺实习车间,包括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特种加工设备等。建立多媒体教室,采用多媒体技术说明其他先进制造工艺设备的加工过程。
4结论
中心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出发点,先后设立了电气、机械、电子信息、控制等学科专业的“机电产品创新实验室”、“三维数字实验室”、“力学创新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智能车实验室”等5个创新实验室,学生创业工作室2个,以电气、机械、电子、控制为主线的综合自动化创新平台,面向全校开设《机电一体化设计》、《智能控制基础与实践》、《solidworks绘图设计》等创新设计课程,中心全面开放,聘用高年级本科生承担创新活动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傅水根.创建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C].傅水根论文集.金工研究,2000:232-235.
[2]罗正祥.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并重,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18-21.
[3]李雅兴,邓建成.高校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高教高职研究,2007(10):137-139.
[4]伍维根,钟玉良,文忠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53-55.
关键词:工程训练中心;大工程;教学模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G434
我国高校的工程训练中心建设,在完成从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之后,已进入一个全新的突破性跨越式发展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中,现代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内涵式发展与创新是大势所趋。本文以滨州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的转型升级为例,说明工程训练中心在新形势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工程训练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
滨州学院工程训练中心筹建于2009年6月,2011年5月完成立项工程,2012年11月工程训练中心建成并交付使用。工程训练中心作为我校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与一体,以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活动为“四大工程实训平台”,旨在构建分层次、模块化的新型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这一工程的投入使用,将满足我校应用型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并将为教师教研能力、科研能力实践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提供平台。同时,可以为地方机械制造企业的数控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开发与技能培训,推动企业的技术进步,满足区域经济及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1.1建立以创新、创意、创业为基础的课程体系
结合机械、电气、自动化等学科设置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在“三创模式”的引领下探索现代课程教学体系,为贯穿大学阶段的工程制造能力学习和实践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培养具有大工程背景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领军人才。摒弃传统的“金工实习”观念,树立“大工程”意识,在原有实习工厂的基础上进行扩展和提升,建立起完整的具有现代工业体系内容的教学训练基地。改变传统的讲课、实验、实习相分离的作法,逐步形成学前认知、学时实践、学后综合的实训模式。
打破传统的专业划分界限,按工业系统认知、传统制造技术、现代制造技术、工业系统控制技术和创新实践等五个层面建立统一、完整、综合的工程训练体系。
1.2建立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
实训中心是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建设的工程实践训练平台,旨在营造一个多功能的工业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亲历不同层次及需要的职业环境,使学生从典型工业环境的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进行工程技能和素养的训练教育,并成为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
借鉴全国其他院校建设实训中心建设与运行的经验,结合学校实际,拟以典型工程背景为条件,贴近工程实际进行工程素质的全面训练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逐步形成工业系统认知、传统制造实践基本训练、先进制造实践基本训练、工业系统控制和制造实践的综合训练、创新实践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不同的教育训练层面。通过各层面项目的实际训练,使学生获得对工业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的基本认识,受到工业工程等诸多方面的基本训练,初步建立起工程意识,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1.3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校企双方互利共赢
双向参与、资源共享的思想和企业在互利共赢的前提下从不同层面、不同阶段入手推进产学研合作。以企业发展需要设定科研攻关和技术研究方向,并适时将科研成果转化成工艺技能、技术创新和经营决策,提高产学研效益。
因此中心定位:(1)中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主要承担自动化系机械工程和电气工程专业的金工、机械加工、电气系统控制等的实习、实验和实训等教学任务。也可承担有关院系相关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等教学任务。(2)面向社会开放,服务于滨州的经济建设,与相关企业合作,共同进行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与生产。(3)为地方工厂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上岗、技术培训,承担机械、电气电工、自动化、数控技术等行业的专业技术资格认证。
2建设思路与培养目标
第一层次为工业系统认知训练,适合于1-2年级的学生;第二层次为传统制造技术基本训练,适合于2-3年级的学生;第三层次为先进制造技术基本训练,适合于2-3年级的学生;第四层次为工业系统控制和制造技术综合训练,适合于3-4年级的学生;第五层次为创新实践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适合于所有年级的学生。
根据以上思路,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目标是:
(1)成为全校所有学生“认识工业”的平台;(2)成为全校工科类专业基础和综合性工程训练的“技术实践”平台;(3)成为全校所有学生进行科技制作、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的实践平台。
滨州学院工程训练中心框架
工业系统
认知实习 传统制造技术
基本训练 先进制造技术
基本训练 工业系统控制和制造技术综合训练 创新实践
典型机械结构原理陈列 传统机械工艺实习车间包括:车、铣、刨、磨、钳、冲、剪、弯、焊、热处理等 先进制造工艺实习车间包括数控加工、特种加工、计算机编程等 自动化部件陈列 创新设计陈列
典型机械演示 传感器、执行部件、控制器测试与使用训练 科技竞赛作品陈列
材料、机械零件陈列 创新制作
刀具、量具陈列 机电产品拆装与调试 科技作品创新竞赛
简单机械拆装如自行车等 过程装备与控制系统陈列
工业生产模型、录像带 模型制作 过程控制装备测试训练
见习参观 数据采集和处理
液压气动元件陈列
简单产品制作 液压气动控制系统训练
机械拆装如发动机、减速器等 虚拟测试训练
3中心运行模式及训练配套设施
3.1基本原则
工程训练中心是校级工程实践训练平台,实践教学业务由教务处管理,日常工作由自动化系组织实施。
3.2运行模式
工程训练中心实行主任负责制,主任由学院院长兼任,对学校负责。教务处对中心工作进行指导和考核。
有关中心机构及人员的初步想法是,形成三个层面的管理运行机制:
(1)管理层:主要负责中心的课程安排,计划协调,学生管理,考试考核,教材管理,对外联络,图书资料,发展建设等工作。(2)骨干层:主要负责各不同层面的训练指导。相当于各职能部门负责人。(3)实习指导教师:在骨干的领导安排下具体实施训练内容。(4)客座指导教师:有关学院教师,主要进行训练项目的开发、创新工作。
根据目前的内容设计,工程训练中心的实习训练课程内容分为工业系统认知实习、传统制造实践基本训练、先进制造实践基本训练、工业系统控制和制造技术综合训练、创新实践与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共五个模块、37项。
每个模块的具体要求和建设内容如下:
模块1:工业系统认知训练:通过参观陈列室,多媒体大屏幕演示,拆装简单的机械,参观典型工厂和模型,让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建立起工业工程的概念,了解典型产品的制造过程。
建设内容:建立典型机械结构原理陈列室;建立典型机械演示室;建立材料、机械零件陈列室;建立刀具、量具陈列室;建立液压气动元件陈列室;拆装简单机械如自行车等;建立多媒体教室,采用模型、录像带、CAI课件展示典型机械、机械制造工艺、工业生产过程以及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在机电产品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模块2:传统制造技术基本训练:以典型的机械产品加工和拆装为对象,进行传统制造技术的基本训练,让学生了解与传统制造过程紧密相关的具体工艺、技术装备及其对象的结构工艺性。通过操作实践的训练,增强工程意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建设内容:在原来实习工厂的基础上建设新的传统机械工艺实习车间,包括:车、铣、刨、磨、钳、冲、剪、弯、铸、锻、焊、热处理、表面处理、无损探伤、公差测量、金相、硬度等;以典型产品的加工和拆装进行工艺实习。
模块3:先进制造技术基本训练:以典型的机械产品和模型加工为对象,进行先进制造技术的基本训练,让学生了解机床、计算机和软件三位一体的现代化加工模式,了解先进设计思想和制造方法,建立现代工业意识,提高现代制造技术操作技能。
建设内容:建立先进制造工艺实习车间,包括加工中心、数控机床、特种加工设备等。建立多媒体教室,采用多媒体技术说明其他先进制造工艺设备的加工过程。
4结论
中心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素质和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出发点,先后设立了电气、机械、电子信息、控制等学科专业的“机电产品创新实验室”、“三维数字实验室”、“力学创新实验室”、“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智能车实验室”等5个创新实验室,学生创业工作室2个,以电气、机械、电子、控制为主线的综合自动化创新平台,面向全校开设《机电一体化设计》、《智能控制基础与实践》、《solidworks绘图设计》等创新设计课程,中心全面开放,聘用高年级本科生承担创新活动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傅水根.创建有中国高等教育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C].傅水根论文集.金工研究,2000:232-235.
[2]罗正祥.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并重,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18-21.
[3]李雅兴,邓建成.高校创新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高教高职研究,2007(10):137-139.
[4]伍维根,钟玉良,文忠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7(2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