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贫困生的心理自卑、对社会的看法偏激等问题,我们要正确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
1.自卑是贫困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
(1)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生活困难,经济较拮据,尤其是很多贫困生家庭中的父母只是靠务农为生。进入大学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出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念。而此时对于生活水平一直比较低下的贫困生来说,新的环境下家庭条件和个人生活水平的差异使他们对自我现状和消费层次等方面产生不满,由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暗示而产生自卑感。
(2)很多的社会负面观念影响到了校园,比如出现“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有什么不如有个有钱的爸爸”等在学校流传的一些不良话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玷污了在校贫困生纯洁的心灵,致使很多学习出色的贫困生认为过去一直引以为荣的学习成绩成了目前校园无人在乎的空洞荣誉。再加上高校的攀比之风、名牌影响日益严重,这对本身连生活费都难以解决的贫困生来说,更加速了他们因为这些问题心理封闭而引起的自卑。
2.社会不良现象造成贫困生心理的扭曲
贫困生家庭往往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一些丧失良知的人的歧视和侮辱。而这些因素往往会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一种抱怨甚至是仇视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身处社会下层,耳闻目睹了很多不公正的现象,他们会认为社会本来就是不公正的,从而使得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颠覆式的改变。
3.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由于成长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影响,认为别人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他们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以及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出现在人群当中,不愿主动和同学们交流沟通。
4.丧失感恩之心
很多贫困大学生不敢正确面对自己,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不愿意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改变现状,一味地希望学校、社会各界人士为自己提供帮助,把政府、社会、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看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形成了一种总希望不劳而获的思想。
二、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1.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与引导
了解贫困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掌握影响他们人生价值取向的原因和他们思想、学习、生活状况所面临的问题等真实信息。对贫困生进行有关挫折感、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2.加强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
培养他们认識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能力。首先要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贫困,明确贫困不是自己的错误。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虽然贫困却因拼搏而成功的人物传记以及励志电影,让贫困生从内心主动地进行辩正的思考和激励。很多时候,单纯的说教是无法把长期封闭在自己世界中的贫困学生拯救出来的,可以利用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他们慢慢觉醒。班级可以通过搞主题班会的形式,结合“八荣八耻”让全班同学在校园中倡导“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可耻”的优良风气,使贫困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减少过多的心理压力,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达到正面的激励效果。
3.引导贫困生学会感恩
可以通过互换角色,让贫困生帮助别人。很多时候,贫困生的麻木是因为长期处在被动、被怜悯的状态当中,如果能唤起他们心中的热情,使他们主动学着去帮助别人,反而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德育基地,如敬老院、孤儿院等。让贫困生为孤寡老人提供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帮助被他人所感激,同时他们也会感激别人。
4.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对贫困生的帮助除了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外,最实际的还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建立符合贫困生自身情况减免学费、助学贷款体系,开辟勤工助学的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高校能提供学生参加的勤工助学岗位十分有限,且临时性、一次性岗位多,岗位层次较低,多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性岗位上,这种勤工助学虽然能增强贫困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尤其很多时候这些岗位本身会因为卑微而弄巧成拙,导致贫困生受到再度自卑和伤害。高校要在社会市场上努力拓展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领域和岗位,建立相对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保证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面和规模性。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特点及形成原因
1.自卑是贫困生最普遍的一种心理现象
(1)贫困生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地区,生活困难,经济较拮据,尤其是很多贫困生家庭中的父母只是靠务农为生。进入大学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面对陌生的社会环境,出现了不同的价值观念。而此时对于生活水平一直比较低下的贫困生来说,新的环境下家庭条件和个人生活水平的差异使他们对自我现状和消费层次等方面产生不满,由消极的自我意识、自我暗示而产生自卑感。
(2)很多的社会负面观念影响到了校园,比如出现“学得好不如嫁得好”、“有什么不如有个有钱的爸爸”等在学校流传的一些不良话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玷污了在校贫困生纯洁的心灵,致使很多学习出色的贫困生认为过去一直引以为荣的学习成绩成了目前校园无人在乎的空洞荣誉。再加上高校的攀比之风、名牌影响日益严重,这对本身连生活费都难以解决的贫困生来说,更加速了他们因为这些问题心理封闭而引起的自卑。
2.社会不良现象造成贫困生心理的扭曲
贫困生家庭往往又是社会的弱势群体,经常受到一些丧失良知的人的歧视和侮辱。而这些因素往往会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一种抱怨甚至是仇视的心理。另一方面,由于身处社会下层,耳闻目睹了很多不公正的现象,他们会认为社会本来就是不公正的,从而使得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产生颠覆式的改变。
3.人际交往障碍
贫困生由于成长环境和家庭条件的影响,认为别人会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他们不愿与老师和同学交流以及参加集体活动,不愿出现在人群当中,不愿主动和同学们交流沟通。
4.丧失感恩之心
很多贫困大学生不敢正确面对自己,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不愿意用积极主动的态度改变现状,一味地希望学校、社会各界人士为自己提供帮助,把政府、社会、学校和同学们的帮助看做理所当然的事情,形成了一种总希望不劳而获的思想。
二、做好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
1.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加强对贫困生的思想教育与引导
了解贫困生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掌握影响他们人生价值取向的原因和他们思想、学习、生活状况所面临的问题等真实信息。对贫困生进行有关挫折感、人格完善等方面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正确看待生活中的挫折
2.加强心理辅导,帮助贫困生走出心理阴影
培养他们认識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能力。首先要引导贫困生用积极的人生态度来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贫困,明确贫困不是自己的错误。通过古今中外各种虽然贫困却因拼搏而成功的人物传记以及励志电影,让贫困生从内心主动地进行辩正的思考和激励。很多时候,单纯的说教是无法把长期封闭在自己世界中的贫困学生拯救出来的,可以利用各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他们慢慢觉醒。班级可以通过搞主题班会的形式,结合“八荣八耻”让全班同学在校园中倡导“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为荣,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可耻”的优良风气,使贫困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减少过多的心理压力,培养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从而达到正面的激励效果。
3.引导贫困生学会感恩
可以通过互换角色,让贫困生帮助别人。很多时候,贫困生的麻木是因为长期处在被动、被怜悯的状态当中,如果能唤起他们心中的热情,使他们主动学着去帮助别人,反而能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很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德育基地,如敬老院、孤儿院等。让贫困生为孤寡老人提供关心和帮助,长此以往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帮助被他人所感激,同时他们也会感激别人。
4.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
对贫困生的帮助除了正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外,最实际的还是要解决他们的问题。建立符合贫困生自身情况减免学费、助学贷款体系,开辟勤工助学的渠道,引导学生积极有序地参加勤工俭学活动。高校能提供学生参加的勤工助学岗位十分有限,且临时性、一次性岗位多,岗位层次较低,多停留在低层次的劳务性岗位上,这种勤工助学虽然能增强贫困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很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培养相结合,尤其很多时候这些岗位本身会因为卑微而弄巧成拙,导致贫困生受到再度自卑和伤害。高校要在社会市场上努力拓展大学生勤工助学的领域和岗位,建立相对独立的勤工助学基地,保证学生勤工助学的参与面和规模性。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