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生子女现象、社会媒体及学校陈旧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使现代家庭和学校教育面临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孩子健康人格的养成,同时给培养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来极大阻碍。本文从现实存在的典型问题入手,分析了孩子成长问题存在的原因,从探索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看法。
关键词:独生子女;应试教育;创新型人才
众所周知,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多数家庭只育养着一个孩子。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给予了自己孩子无限的希望和期许,他们把所有的爱都无私地奉献给孩子,他们都希望孩子在将来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孩子有能力,有出息,这些都没有错。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出现了与父母意愿相反的情况,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探究。
一、家长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家长自然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奉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过分溺爱纵容着孩子天性的慵懒与放纵,带来的后果往往使孩子养成贪图享乐、害怕吃苦的不良习惯,还会养成一种孤高气傲、倔强、不听教导的不良性格,使之在接受学校教育时不易与其他孩子融洽相处,难于接受同学的不同意见,自然也就难于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尤其老师在对孩子批评教育时,如果不能采取非常耐心和富有策略的教育手段,孩子还容易产生相当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厌学的消极思想。
二、社会因素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信息化发展带动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迅猛发达,互联网可以说已深入到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今,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生活可能成了人们无法接受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很轻松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想要信息,可以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知识储备库。而这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孩子自身没有很好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自我约束能力和鉴别能力低,无法抵御网络中不良事物的诱惑。于是虚拟世界的游戏话题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与同伴沟通交流的习惯话题。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风险网站也成为孩子极为关注的场地,这无疑也极大地影响着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这也就不得不面对孩子经常逃学上网、迷恋网络游戏、厌学情绪高涨等诸多问题。甚至还不得不面对如何矫正孩子不健康心理的难题。
三、应试教育制约孩子的创新能力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题海战术”和机械训练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情形随处可见。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孩子唯一的呼声就是要考上重点大学,否则就没有出路。于是给孩子形成的唯一观念就是考上重点大学才是光宗耀祖的途径。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孩子的唯一培养方式就是背书、做题,再背书、再做题,孩子只能与教材为伴,死记硬背成为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不难理解,孩子已经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些背诵、做题等毫无创意的重复工作中,哪还有多余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呢?而对于自己的特长受到课业负担的排挤下,更不可能得到专业教师的专门指导,谈何发展自身的特长,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和发展创新能力了。
在这样残酷的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深刻思考一下那发人深省的“钱学深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四、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孩子高尚的人格品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把孩子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神圣目标,笔者认为我们作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自身出发,从小事做起,不断去改变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所以,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停止“溺爱”。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什么事情都要让孩子亲力亲为。要注重培养孩子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在学做事情的过程中,养成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受到挫折不能坚持时,家长要耐心引导,积极鼓励,培养起孩子持之以恒的思想作风,为孩子能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
(2)净化媒体,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空间。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无论是报刊、电影电视、广播媒体还是网络空间,都应积极提升公德意识,加强自律,净化媒体内容,真正推广一些思想向上、内容健康的节目,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家长要加强监管,杜绝孩子接触不健康内容。家长要善于引导,教育孩子浏览健康网站、观看适宜的电视节目、阅读利于思想发展和提升自身能力的书籍。以身作则,以自身健康的人格影响下一代,真正做到为家庭、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尽到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3)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摈弃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在教好书的同时,注重对孩子的思想意识的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力,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等。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并提供必要的利于学生特长发展的帮助,引导和挖掘其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独立创新的能力。
综上,当孩子具有了一定的素养,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之后,他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他的性格就不会有缺陷,他的个性会得以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具备创新能力,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对孩子的教育,既是家庭的责任,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沈文.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J].独生子女,2005(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拉萨市第八中学)
关键词:独生子女;应试教育;创新型人才
众所周知,我国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多数家庭只育养着一个孩子。父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就给予了自己孩子无限的希望和期许,他们把所有的爱都无私地奉献给孩子,他们都希望孩子在将来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希望孩子有能力,有出息,这些都没有错。可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却出现了与父母意愿相反的情况,是什么导致了这一现象的发生呢?笔者做了以下几点探究。
一、家长的“溺爱”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个家庭就一个孩子,家长自然把他们视为“掌上明珠”,奉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过分溺爱纵容着孩子天性的慵懒与放纵,带来的后果往往使孩子养成贪图享乐、害怕吃苦的不良习惯,还会养成一种孤高气傲、倔强、不听教导的不良性格,使之在接受学校教育时不易与其他孩子融洽相处,难于接受同学的不同意见,自然也就难于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尤其老师在对孩子批评教育时,如果不能采取非常耐心和富有策略的教育手段,孩子还容易产生相当严重的抵触情绪,甚至产生厌学的消极思想。
二、社会因素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
信息化发展带动着电脑的普及和网络的迅猛发达,互联网可以说已深入到每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如今,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生活可能成了人们无法接受的生活方式。人们可以很轻松方便地从互联网获取想要信息,可以不夸张地说,互联网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的知识储备库。而这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孩子自身没有很好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自我约束能力和鉴别能力低,无法抵御网络中不良事物的诱惑。于是虚拟世界的游戏话题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与同伴沟通交流的习惯话题。更为严重的是,一些风险网站也成为孩子极为关注的场地,这无疑也极大地影响着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教育工作这也就不得不面对孩子经常逃学上网、迷恋网络游戏、厌学情绪高涨等诸多问题。甚至还不得不面对如何矫正孩子不健康心理的难题。
三、应试教育制约孩子的创新能力
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以“题海战术”和机械训练的形式锻炼学生的应试能力的情形随处可见。教师、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对孩子唯一的呼声就是要考上重点大学,否则就没有出路。于是给孩子形成的唯一观念就是考上重点大学才是光宗耀祖的途径。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孩子的唯一培养方式就是背书、做题,再背书、再做题,孩子只能与教材为伴,死记硬背成为实现理想的“有效”途径。不难理解,孩子已经花费大量时间在这些背诵、做题等毫无创意的重复工作中,哪还有多余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呢?而对于自己的特长受到课业负担的排挤下,更不可能得到专业教师的专门指导,谈何发展自身的特长,更谈不上培养创新意识和发展创新能力了。
在这样残酷的事实面前,我们不得不深刻思考一下那发人深省的“钱学深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四、解决孩子成长问题的几点思考
要培养孩子高尚的人格品质,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把孩子培养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弘扬民族精神,有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贡献的志向的人。为了达到这一神圣目标,笔者认为我们作为家长或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从自身出发,从小事做起,不断去改变生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所以,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停止“溺爱”。笔者认为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父母要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动手能力,不要什么都替孩子做好,什么事情都要让孩子亲力亲为。要注重培养孩子具有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在学做事情的过程中,养成良好正确的行为习惯。当孩子受到挫折不能坚持时,家长要耐心引导,积极鼓励,培养起孩子持之以恒的思想作风,为孩子能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做好充分的准备。
(2)净化媒体,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空间。全社会应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无论是报刊、电影电视、广播媒体还是网络空间,都应积极提升公德意识,加强自律,净化媒体内容,真正推广一些思想向上、内容健康的节目,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洁净的环境。家长要加强监管,杜绝孩子接触不健康内容。家长要善于引导,教育孩子浏览健康网站、观看适宜的电视节目、阅读利于思想发展和提升自身能力的书籍。以身作则,以自身健康的人格影响下一代,真正做到为家庭、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尽到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3)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念。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求教育工作者培养的学生应该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要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初步的科学与人文素养、环境意识、创新精神与实践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摈弃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在教好书的同时,注重对孩子的思想意识的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与同学友好相处的能力,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品质等。同时,教师还应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尊重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特长,并提供必要的利于学生特长发展的帮助,引导和挖掘其创新意识进而培养其独立创新的能力。
综上,当孩子具有了一定的素养,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之后,他的奋斗目标明确了,他的性格就不会有缺陷,他的个性会得以健康发展,才有可能具备创新能力,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当然,对孩子的教育,既是家庭的责任,是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沈文.独生子女现象和家庭教育[J].独生子女,2005(8).
[2]教育部.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拉萨市第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