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问中年人的答卷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221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民抗疫居家隔离的日子,拜读了西藏作家敖超 的新作中篇小说《那么多的瓶瓶盖盖》。小说讲的是从 小生活并工作在拉萨的李书林和几个发小,见到了离开 三十多年,突然从东北返回拉萨“还愿”的初中女同学 的故事。五位初中同学,五个原生家庭,跨越西藏、东 北、重庆等地,长达三十多年的命运坎坷,立体展现在 我们面前。在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硕的今天,我们负重 蜗行的心灵何处突围?这篇令人感慨唏嘘的小说,透过 70 后“藏二代”的点滴故事,凿来一束光,试图谨慎地 告诉我们。
  开枝散叶般再现叙事
  这篇小说以李书林和几个初中同学见到女同学王春花为明线,以他们初中时代的故事为 暗线顺序展开,并逐渐穿插铺陈了“豆 芽”李书林、“敌敌畏”叶建伟、“小龚 雪”王春花、秋波、洛桑及其背后家庭 的五条支线故事。无论是主线或者支线, 作者都花费了大量篇幅和文字不厌其烦 地描绘,意图每个场景故事都多彩丰满。 小说的叙事方式,像一棵茁壮成长的树, 长出主干,发出枝杈,挂满茂叶,一个 故事套着一个故事,一个环节扣着一个 环节,层层叠叠,形成了复合式的叙事 结构,实现了对社会存在“真实故事” 的准确复制、粘贴、再现,给我们带来 了阅读体验的多变美感。
  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事视角,李书 林是文中的主镜头,我们通过他的眼睛、 心理活动去观看或代入整个故事的始末。 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有关章回叙事 视角转换时曾称赞,“写得狐疑之极,妙 妙”。这篇小说叙事视角发生过转换,王 春花与秋波在一家藏式甜茶馆单独见面 时,叙事焦点转移到了王春花身上,在 聊天中了解到初中同学李晨伟到拉萨住 在秋波宿舍天天醉生梦死般的生活片段, 增加了视角的灵活性。小说的主线时间 发生在本世纪 10 年代拉萨的两周内,涵盖的支线时间跨越长达 30 年 ;故事发生 的地点以拉萨为主,穿插的故事转场东北、重庆等地,较大的时间和空间跨度, 在一篇三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中娴熟摆布, 时间、场地转换自然、顺畅,没有丝毫 的生涩感。
  小说的语言朴素、细腻,干净利落、 毫不拖沓,尤其对人物的描绘惟妙惟肖, 在开枝散叶般叙事中逐步饱满。初中时 代的“小龚雪”王春花,“脸白得就像高 山上的雪莲,头发黑得就像太阳下的影 子”,秋波“眼睛里会泛起水光一波又一 波”,“敌敌畏”“一脸亢奋的青春痘,状 如癞蛤蟆”,洛桑“调皮是本能的活跃, 是胆子大,是没有坏心眼的那种调皮”。 现在的李书林,“像棵豆芽一样密闭在一 个罐子里,面黄肌瘦地独自存活”,“敌 敌畏”“黝黑的脸上,凸起的青春痘早已 替换成了凹陷的痘坑”,王春花“发福了, 脸上有明显的褶子了,身上岁月留下的 故事感有一种浓烈的味道,诱人品尝”, 春花的表妹春燕“齿如编贝,目若朗星, 无意间眼眸往上一扫,清澈的眼眸里闪 过一丝幼鹿被打扰到似的惊讶”。这些语 言,既有水墨画般的泼洒,也有简单朴 实的白描。在“敌敌畏”语气意味深长 开玩笑说王春燕来拉萨是为了找男友时, 春燕“脸一下就红了,也不理人了”,一 位单身姑娘娇嗔羞赧的形象跃然眼前。 大家记住一部优秀的小说,往往从如数家珍其中的人物开始,就如说起《红楼梦》 就会想起贾宝玉、林黛玉一样。这篇小 说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独特,呼之 欲出,李书林敏感闷骚,“敌敌畏”热情 大咧,秋波冷静内敛,王春花外恬里辣, 洛桑胆大调皮。即使作为配角的王春燕、 李晨伟、仁青及几位同学的父母,也都 十分鲜活。
  两个时代的命运雕塑
  鲁迅说过,“我总以为倘若论文,最 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 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这篇现实主义小说,以上世纪 80 年代初和本世纪 10 年代为社會背景,再现了工 作生活在西藏拉萨的“藏二代”的生活 情境。“藏二代”是指为和平解放西藏、 建设西藏进藏工作的各族干部职工的后 代。小说中的李书林及其同学们,是典 型的“藏二代”,有别于和平解放西藏的 十八军后代,他们的父母是六七十年代 响应祖国号召到西藏工作的特殊群体。
  相对于李书林们来说,他们的父母 就是“藏一代”。李书林的父亲从偏远农 村当兵出来,留在西藏参加工作,是厂 里的工人,后来提干当了厂工会干事, 李书林母亲是他父亲从四川农村老家领来的。洛桑的父亲是李书林父亲单位的 领导,后来洛桑摔到了头,洛桑的哥哥 仁青又被判了刑,洛桑的父亲一夜间苍 老了,一家子默默搬出了院子,再没消 息了。秋波的父亲是一个单位的采购员, 经常到内地出差,可以带回杂志、电子 表等很多时尚的东西。王春花的父亲是 拉萨北郊汽车修理厂的客车司机,南方 人,她母亲是东北人。“敌敌畏”的父亲 是货车司机,那时在西藏当货车司机是 个很吃香的职业,游历多,见识广,还 可以从内地捎带东西回来,他 10 岁的时 候,父亲去四川出差被泥石流冲走了, 在拉萨葬了个衣冠冢。那个年代的西藏 工作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物资奇缺。李 书林和他同学的父辈们,都在自己的岗 位上默默工作,人生轨迹随着时代起伏, 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一起,撑起了当时西 藏发展的天空。   秋波回忆说,“80 年代的拉萨,政策 也是突然来的,进藏的内地人,突然就 有了回去的机会。为了建设西藏,中央 下决心对西藏实行特殊灵活的政策,休 养生息,发展经济。”小说又在叙述中介 绍,“那一两年间,大约八万内地人纷纷 随大流回了家乡。甚至有与西藏当地人 成家的内地人,丢下老婆孩子也要回到 家乡去,生怕错过了这次内调机会。”1980年至 1983 年,中央出台政策,在藏干部 职工大规模内调。正是在这样历史背景 下,李书林、秋波、王春花的父母内调, 才有了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和天各一方。 李书林留在拉萨参加招工,秋波、王春 花随父母返回内地,秋波户口留在了拉 萨,两年多后回拉萨高考,大学毕业后 返回西藏工作。
  经过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发展,现 在的拉萨有网红酒吧、好吃的重庆火锅、 新潮的外国啤酒,与内地大都市没有多 大差别。小说中的几位同学,经过多年 的奋斗,留在拉萨的事业有了不同的发 展,回到内地的也有各自的命运。李书 林在某研究所工作,离婚后把自己封闭 起来。秋波在西藏条件艰苦的那曲工作 五年多调回了拉萨,目前已是某重要部 门的处长。洛桑的失忆症很严重,记不 清楚当初发生的事情,住在哥哥仁青家, 仁青出狱后在一家公司当保安。“其实许 多随父母调回去的同学,生活得都不是 很如意。新的环境要适应,更没有人脉 资源”。春花回到东北后没几年就工作了, 在上世纪 90 年代的国企改革潮中下岗, 开过小餐馆,还做起了保险业务员。李 晨伟随父母调回广西,高中毕业后,顶 替父亲在县酒厂工作,后来辞职经商失 败,来拉萨跟秋波胡吃海喝半年后返回内地杳无音信。李书林的弟弟回内地后, 在父母的厂里解决了工作,没几年就下 岗了。
  现实主义小说中的人物虽是作者塑 造的,本质上却是历史的,无法脱离时 代而建构。李书林等“藏二代”从小生 活在拉萨,长大又继续在藏工作,四十 多岁的他们,早已有了“藏三代”。如从 第一批的十八军进藏的“藏一代”算起, 现在已经有了“藏四代”甚至“藏五代”。 作家敖超本身就是“藏二代”,对这一主 题的准确把握来源于融入血脉的深刻记 忆和厚重情感。无论是李书林们的父辈, 还是李书林们等 70 后“藏二代”,都是 进藏干部职工的缩影,小说为我们展现 了他们在西藏鲜为人知的故事,有他们 的欢乐有他们的痛。历史不能忘记他们 所代表的群体。
  不惑之年的挣扎突围
  “那么多的瓶瓶盖盖”,小说的名字 乍一看起来有点无厘头,让我们十分好 奇。作为贯穿小说的一首歌,文中共出 现七次,把整篇小说的情节有机粘连在 一起。文中写道,歌词里瓶瓶和盖盖就 是男生和女生的关系。顾名思义,我们 把握这篇小说的主旨,最简单的就是理清其中的“男女关系”。小说主要讲四男 一女的初中同学故事,我们暂且把四位 男生当作“那么多的瓶瓶”,把唯一的女 生当作“一个盖盖”。
  他们五人的关系本质上是同学关系, 因中学时代青春荷尔蒙的脉动,出现了 喜欢之情。毫无疑问,李书林、“敌敌畏” 秋波、洛桑都是喜欢王春花的。李书林 “梦里他似乎梦见了一个好久未见的女同 学”,吃火锅见到王春花时“满脸堆笑但 心里不免有些失落,乘握手的机会仔细 瞅了瞅眼前这位女士的模样”。“敌敌畏” 当年视王春花为女神,后来通过单位同 事打听春花的消息,给李书林打电话炫 耀身边的王春花时“语气里有故意压制后的兴奋 ”,自从春花来拉萨后,他一 睁眼就给她打电话,积极献着殷勤。秋 波替王春花写洛桑哥哥仁青“欺负春花” 的举报信,春花回东北后秋波还与她保 持书信往来,并把大学毕业后没去东北 找她视为“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春花来 拉萨后怕洛桑的哥哥报复她,主动找仁 青说明当年自己写举报信的事。洛桑在 去西郊扫墓的客车上,看见坐在后排的 王春花,“兴奋得如决了堤的洪水,浩浩 荡荡、哗哗啦啦地用他的语言和肢体动 作吸引着王春花的注意”, 失忆后还写了 一首叫《春花》的诗,当李书林提到女同学王春花的名字时,他的眼神“变得 柔和了”。初中时代的喜欢,是一种纯真 的、朦胧的、淡淡的好感,而王春花喜 欢的却是秋波。基于他们之间“瓶瓶盖盖” 的关系,才有了洛桑摔坏脑袋失忆、秋 波写举报信、仁青坐牢、春花不辞而别 等一连串事情的发生。
  迈入不惑之年的李书林、秋波、王 春花们,对成年人的“男女关系”有了 更多的迷茫与不解。这个时代,中国经 济飞速发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 国,西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李 书林按部就班搞研究,当处长的秋波地 位尊贵,王春花成为有钱的中产阶级, 他们事业有成,却都面临难以突破的“天 花板 ”,也出现了感情危机。虽然物质 上不缺吃不愁穿,精神生活却极度缺失, 对婚姻家庭、事业工作产生困惑,缺乏 前进的动力,不知道未来的出口在哪里, 被日子裹挟着浑浑噩噩蹒跚前行。对爱 情的失望和激情的沉沦,成为了他们的 共性。李书林认为,“婚姻是把两个人硬 生生地绑在一起,却各自有自己放不下 的世界,也融不进对方的世界”,并因长 期两地分居离了婚。在大家羡慕秋波的 幸福时,他却总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王春花的男人有钱之后和服务员好上了, 还被王春花堵在了床上,就离婚了,“人各有命,缘分尽了,该散就散”。同时, 70 后的“藏二代”,还有一代人的难言之 痛。秋波反思说,“现在的媒体说我们这 一代人热爱西藏,是热爱更多,还是离 不开更多?或者不敢离开更多?”李书 林坦然承认,“没有勇气离开西藏去面对 内地的生活”。“他们这些在西藏长大的 孩子,自卑没有安全感是通病”。内心敏 感加上中年不惑,让他们更加迷茫、彷徨, 表面光鲜,却似行尸走肉。
  拯救他们的,是王春花的拉萨之行, 在大家死气沉沉的生活圈投入了一颗石 子,一圈圈涟漪扩散,引发了思想上的蝴 蝶效应,春花也实现了自我救赎。她来拉 萨主要为了父亲的遗愿,也是她的心愿, 看望因“调戏”她被父亲赶下客车,搭拖 拉机回家时摔坏脑袋的洛桑,这反馈的是 “藏一代”“藏二代”对西藏、对西藏人不 舍的眷恋。因春花一个人难以承担洛桑的 治疗费用,秋波提议成立洛桑文学帮扶基金,用于洛桑的文学规划发表,以及同学 们之间的互相帮助,激发大家重拾爱心, 回归本质上同学之间的纯真情感。这不是 个人家庭和事业的“小我”之爱,而是真 善美的“大爱”。在 2020 年伟大的抗疫斗 争中,有的逆行前线、有的幕后捐助、有 的积极配合,都在日月同天下默默奉献, 彰显出大爱之美。
  明代李贽说,“夫童心者,绝假纯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只有对标纯真之情, 在“大愛”的树荫下,才能更好呵护“小 爱”。小说中的人物都在挣扎,试图为自 己打开一扇中年囚笼的门。人的生命里, 难免不会被无形的大手扶上另一条路, 但在柔软的内心里播下的种子,会生根 发芽长成念旧的树,当终于重游归来, 会开出少年般明媚的花来。
  “人会离开,情感会回去”。小说最后, 李书林在电话里积极表态欢迎前妻来拉 萨,他正在自我救赎中蜕变。
  王 新卫 2 0 0 0 年进藏工作, 长期在拉萨从事文字工作。
其他文献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度,我们经历了世界范围内的新冠肺炎疫情,感受到了生命的伟大与脆弱,目睹了一個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守护和带着对生命无限渴望,直面人生的勇气。疫情下的人生启蒙在于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命与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随着温润的夏季如期而至的还有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套丛书——《藏族嘉言萃珍》。  《藏族嘉言萃珍》甄选了《萨迦格言》《格丹格言》《水木格言》和《王侯美德论》(又
期刊
[摘 要]20世纪50、60年代的革命历史小说,通常都具有某种“传奇性”,“传奇性”在这个历史阶段处于一个两难的位置:“传奇性”有利于突出革命英雄的精神优势,但“传奇性”的过分膨胀则将导致当时的主流意识形态直接抑制,因为“传奇性”的过分有可能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所以,在当时的革命小说中,“传奇性”实际上并不是一种被提倡的丈学想象方式,而是一种被“规范”的对象。  [关键词]革命小说;
期刊
石 屋  当有一天,风雨不听你使唤  你不再妻妾成群  当有一天,你喝一碗清水  就心满意足  当有一天,你只是纯粹的人  連性别都模糊不清  请拾起这一场  被你久久遗忘的爱情  我在长满青苔的石屋里  晾晒一室苍老的阳光  我的去向,是个长久的秘密  你却知晓  石屋的门朝南而开  比 喻  有人是我的狂风暴雨  有人是我的油盐柴米  你呢,你是  我的谜  你时而是一场奔放的春天  时而是一
期刊
[摘 要]语言中存在的同义词,在句法结构和语义范围上存在着差异,它们的区别使用也仅靠母语的语感,因此对外汉语中留学生的误用情况很普遍。就误用较普遍的一组汉英对应同义词“美丽”、“漂亮”与“beauttful”、“pretty”,以《人民日报》和近现代英文版小说为自然语料进行随机检索、计量统计和对比分析,既对“美丽”、“漂亮”进行汉语内部的横向对比,又同“beautiful、“pretty”进行汉
期刊
高天望云  请记住,你到草原的目的  不只看牧草、马匹和羊群  你应该好好看看那些  喊不出名字的云  她们是低空飞翔的高手  你站在小山顶上,她们斜缠在山腰  她们和天空组成白底藍花的青瓷  横竖都干净独立  能够沾着大地  却不会化为尘泥  看上去很矮  矮到一根草都能穿过一片云  以至站成天边的一棵树  云朵是天上的诗人,一千年过去  仍然书写着黄河远上、天苍野茫  天际低垂,像极一个情欲充
期刊
编者按:“风吹着空旷的夜也吹著我/风吹着未来也吹着过去/我成为某个人/某间点着油灯的陋室……”这是诗人西川《在哈尔盖仰望星空》中的诗句。这几乎不是眼睛看到的景象,而是灵魂的现实。这里的风已经不会吹动某种物事,它只关注自身的激情,寻找自身的秩序。而这激情是一个矢量,有着明确的方向,不是从东西南北中做选择,而是和永恒的时间保持一致。这样,这诗句给我们带来剩下无多、时不我待的急迫。在风的奔跑和角逐中,诗
期刊
[摘 要] 以青島益佳外贸集团所属中小外贸企业为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定性分析,可以看出外贸企业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中小外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在成功地促进了企业变革和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分析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人力资源;外贸企业;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04)01一0069—07
期刊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在刚察草原高天流云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之际,迎来了西川教授及各位嘉宾,在此我代表刚察县委、刚察县人民政府以及刚察各族兄弟姐妹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举办“诗意星空·西川记忆”哈尔盖草原诗会给予大力支持的各界人士表示由衷的感谢!在此敬一杯感谢的酒,干杯!  1985年,正值壮志凌云、风华正茂的诗人西川北大毕业,为一睹青海湖真容,走进了青藏高原,走进了哈尔盖。青藏高原以满
期刊
9月下旬,刚从青海回来,满脑子里还是日月山、昌耀故地、藏传佛教寺院的印象,我应约到鲁迅文学院为一个中外诗歌节录制朗诵视频,诗人吉狄马加就在那里等着。他送我了一本他的译成立陶宛语、由温茨洛瓦作序的诗集,并特意在诗集扉页画了一幅钢笔画送我,然后郑重地谈到他在上半年疫情期间的创作,说除了长诗《裂开的星球》,他还写有一首献给他父亲的长篇挽歌。  那时诗人蓝蓝也在场,马加给我们讲了他这首长诗的创作。马加的父
期刊
暮 色  女人银铃般的笑声  缓缓而来。神山的眼睛青草般疯长  黄昏散发玫瑰色的光芒  牧场静谧。卓玛的青稞  在九月的阳光下  像一枚精致的手镯  环绕在草原的臂弯  远处的牦牛在咀嚼心事  牧人的冬窝子盘腿静坐  紧一阵慢一阵的笑声和牧歌  渗入草原内部,在一座山的根系上盘旋  赤麻鸭  一群放牧青海湖的羊  在冬天的冰面上匍匐  磨砂的风,留下斑驳的胎记  由太阳解读密码  每一个动作都是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