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与胡适:貌合神离的诤友

来源 :报刊荟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2008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蒋介石日记》和台湾“国史馆”“蒋中正总统档案”(大溪档案)的公开,蒋介石与胡适两位民国史关键人物的公谊私交,受到两岸的关注。
  综观蒋、胡两人30年的交往,不能说其中没有私谊。但胡适自认为是领导人和国家、政府的诤友,蒋则随阶段不同,出于不同的动机,对胡或尊礼或批评,或视之为下属,或视其为专家。
  “两害相权,取其轻”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与陈独秀等人轮流编辑《新青年》,影响甚大,那时国民党在知识界的影响还不及《新青年》以及胡适、陈独秀这班北大教授。国民党欲扩大其影响,不得不借助胡适等人。所以,1919年的8月,廖仲恺致信胡适,希望在《新青年》、《每周评论》上评介“孙文学说”,胡适照办了。从此,胡适开始了与国民党的交往。
  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炮轰广州孙中山的总统府,破坏了孙中山的北伐,胡适却在这件事上公然为陈炯明辩护。加之之前胡适鼓吹“好人政府”,已引起国民党方面的不快。随后,胡适又袒护溥仪、反对冯玉祥将溥仪驱逐出宫。当1924年底孙中山北上时,他不仅参加国民党抵制的善后会议,而且公开批评孙中山,主张“联省自治”,反对国民党的“武力统一”。
  胡适的这些作为,使国民党人大为不满,1926年年中,胡适前往伦敦出席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议并游历欧美,当时的“中国旅欧巴黎国民党支部”专门印发传单,痛骂胡适是北洋军阀的小走狗,到欧洲来为北洋军阀张目。胡适与国民党之间发生的这几件不愉快的事,与胡适对议会政治的价值认同有关。在那个时期,惟一建立了议会的是北洋政府,虽说其弊病丛生,但毕竟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形式进步。当胡适认清这个时期的议会时,他也就渐渐改变了对国民党的看法。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清党反共的“四·一二”政变,国内时局混乱。当时胡适正在国外,他的好友纷纷写信劝说他暂时不要回国。不过胡适还是于5月20日回到了国内。
  胡适不是一个蛮撞冒失的人,回国之前,在日本的那三个月里,他认真阅读了那一段时间报纸上关于蒋介石“清党反共”的各种报道,既弄明白了一些人的看法,也有了自己的认识。1926年下半年,胡适在伦敦出席中英庚款全体委员会议和游历欧洲期间,虽然遭到旅欧国民党人的漫骂,但胡适对国民党的“北伐”仍持支持立场。在胡适看来,中国目前所急需的是一个近代化的政府,国民党无论如何总比北洋军阀有现代知识。只要于国有利,知识分子是应有该加以支持的。此时,在胡适眼里国民党“总比北洋军阀有现代知识”,不过也就仅此而已。在国民党与北洋军政府之间,或与其他政治集团之间,胡适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蒋只把胡视下属
  蒋介石和胡适的交往关系,两人第一次见面时就已露端倪。1932年11月底,蒋、胡两人在武汉初见。这次见面被刻意安排成偶然邂逅,实则是精心避免了主、客之分或是“召见”、“奉召”。
  蒋与胡那回的初晤,先后共见面三次。前两次在蒋宅晚餐,都没有深谈;第三次再约,结果胡适在日记中抱怨,蒋只请他研究教育制度和学风改革,他用“我确有点生气”、“很不客气对他说”这类字眼来表示对蒋的不满。
  但蒋介石这次见面却对胡适印象不错,且对胡评价颇高。可蒋只把胡适当成“教育专家”,视胡为下属。
  蒋对胡的尊礼有时是出于外交和政治考虑。1948年民国行宪,首次选举总统时,蒋推荐胡适参选总统,其用意即是企图取得美国人好感,以便争取美援。
  而在这种公开礼遇的背后,蒋在日记中对胡适多有不逊之辞,甚至出言痛骂。1941年10月16日的日记中,蒋就说,胡适使美4年除谋得十余个名誉博士之外,对国家大事一无贡献;1959年,胡适公开反对蒋介石再选第三任“总统”,蒋对此十分恼火,在日记中说:“胡适无耻,要求与我二人密谈选举总统问题,殊为可笑。”
  1958年蒋介石请胡适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并亲临就职典礼致辞。不料胡适在答词时,公开指蒋的讲话有“错误”,让蒋大为不满。他在日记中详细记下了胡的不恭表现,感到胡不识抬举,“狂妄荒谬”,自己一片“尊重”之好心反被轻侮。
  “反共抗俄论”共识
  在蒋胡两人的多年交往中,有一条主轴是不能忽略的。蒋介石在1957年邀约胡适返台担任“中研”院长,很重要一个原因是两人自1949年以来“反共抗俄论”的共识。
  1950年9月6日,胡适写了一封信给在台湾的傅斯年夫妇,信中摘述了胡适应美国学者邀约所著的英文长文《斯大林策略下的中国》之主旨:苏联的扶植乃是中共由败转胜的关键,也是1949年山河色变的根本原因。当时台湾《中央日报》、《自由中国》等不同媒体曾译价这篇长文,影响甚大。
  胡直指苏俄是大陆易手的主要因素之一,蒋深有同感,于是胡适的文章也由原诉诸美人、国际而后转为内销,成为蒋介石在台湾打造反共抗俄论的主要依据之一,进而塑造蒋、胡二人最主要的共同观点与相处的基石。
  1951年5月31日,胡适又给蒋介石写了一封长信。他期待蒋能详阅该文,不过,他也提出了对台湾民主化的看法。他建议“国民党自由分化,分成几个独立的新政党”,而且也提及要“蒋先生辞去国民党总裁”等。对此,蒋介石回信中赞成了他的部分观点,却对“宪法”和党派问题避而不谈。
  “雷震案”让胡适“大失望”
  1960年10月8日,台民主人士雷震屡以言论挑战当局的禁忌及组建“反对党”——中国民主党被控“叛乱”,经“国防部军法处”审判,处有期徒刑10年。
  当得知雷震入狱时,胡适正在美国出席会议,接到陈诚的电报通报后,复电中胡适列举了“政府此举不甚明智”的理由:第一,国内外舆论一定会认为这是“政府畏惧并摧残反对党运动”;第二,政府必将承担摧残言论自由的恶名;第三,给批评政府与成立反对党扣上叛乱的罪名,会贻笑于世界;第四,会对台湾的旅游和外来投资造成不利影响。此外,他还敦促政府应该通过司法程序,而不是通过军事法庭来审理这一案件。
  1960年11月18日,蒋介石在“总统府”会见胡适。胡本来不想谈论雷震案件,但是蒋介石却执意要他谈一谈政治。为此,胡简单地介绍了国际形势之后,便把话题转到这一轰动海内外的案子上来。胡适首先指出,蒋介石、陈诚和警备司令部的发言人都没有出过台湾,“他们不会‘深知’此案会发生的反响”;接着指出当局坚持对“雷震案”进行军事审判,使他在国外“实在见不得人,实在抬不起头来”;最后他向蒋介石谈了自己对反对党的态度,并提起10年前蒋建议他组织一个政党的事情。临别时,他又向蒋介石将了一军:“总统和国民党的其他领袖能不能把那10年前对我的雅量,分一点来对待今日要组织新党的人?”
  但胡适和蒋晤面一天,蒋也没有下令改判“雷震案”。
  胡适与蒋的摩擦以“雷震案”达到高峰。胡适卷入其中,但无力阻止蒋对雷震下手。他对时局的“大失望”似乎也反映了他对蒋本人的失望。
  相关阅读
  蒋介石接济胡适生活
  1951年5月15日的台湾“国史馆”档案记载:“蒋中正嘱俞国华代送于斌、于竣吉、胡适、陈立夫各美金五千元”。
  在大动荡时代,胡适在1948年12月离开北平,转赴上海,1949年4月6日转赴美国定居。他曾在5月7日发电给李宗仁和蒋介石,不久,胡适接到蒋介石一封来信:现时对美外交之重点务必以阻止美国承认共产党政府。
  此后,胡适即留在美国,既没有接受蒋氏邀请回国;阎锡山请他入阁担任“外交部长”,他也坚辞不就。一直至1950年3月31日,蒋介石续聘胡适为“总统府”资政,也就是此一时期,胡适受聘于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担任馆长(1950年至1952年)。这是他晚年在美“惟一比较正式而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年薪是5200美元。事实上,胡适在1952年4月曾算过账,他在美每年花销约6600美元,入不敷出。
  那么,面对蒋介石的接济,生活困顿的胡适收了没有呢?
  目前的研究表明:尽管间接的旁证,包括蒋本身的记载等,显示蒋确实透过管道接济胡适在美的生活;但胡适本人对此从未有任何文字记录,而且没有证据说明胡从未收过。
  (摘自《新闻信息报》2011.8.15)B③
其他文献
西安事变后的父亲  我在上中学时才知道父亲是个犯了错误的人。1954年,我升入北京101中学,在政治或历史课上,总是讲述王明、博古的“左倾”路线错误。我那时候小,不懂什么叫三次“左倾”,反正给我的印象就是犯错误了,那时候全党都在批这个事,所以我始终是夹着尾巴做人。  父亲虽然犯过错误,但是他对党还是作出一些贡献的,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父亲是中共代表团团长,和周恩来、叶剑英一起,与国民党反复谈判
期刊
河南周口大规模平坟运动虽已被叫停,围绕其上的争议却远未平息。在中国农村,殡葬改革一直被视作和计划生育并列的“第一大难事”,周口平坟运动的搁浅,为此提供了一个极具参考意义的现实样本。  在河南周口,平坟复耕这场风暴的结束比开始更突然。  2012年11月16日,国务院修改《殡葬管理条例》的消息公布,取消了强制平坟的条款。这令周口5月以来风风火火的平坟复耕工作戛然而止,市委方面称将进一步调整政策。  
期刊
实际上,在亚洲多国的历史上,对日本政治上的一些错误行径都有过民间的“抵制日货”行动,却从未成为整个国家的政策。“抵制日货”的根本目的是“超越日货”和“反制日货”,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与日本断绝经济技术联系。  日本经济不可能“离开中国”  9月17日,日本佳能、松下等在华日企宣布暂时关闭在华工厂,有部分日企开始撤离日籍员工及家属。美国财经资讯网站“市场观察”称,在被中国网民列入首批抵制对象后,业绩已经
期刊
40年后,水门事件之外的更多秘密被揭开——  针对反战运动、媒体、民主党、司法乃至历史的五场“秘密战争”,令尼克松成为自由派媒体眼中最邪恶、最危险的美国总统之一。  说起最不受自由派媒体欣赏的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榜上有名,其中原因远不止“水门事件”那么简单。时隔40年,当初因揭露这桩丑闻而声名鹊起的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两位记者,于《华盛顿邮报》上刊发长文,洋洋洒洒数万字指向同一个主题
期刊
同学范某近日在网上读过美国作家安德烈·费尔切克发表在西班牙《起义报》上的《西方完善攻击中国的技术》后,特地打电话问我,苏哈托屠杀300万国民,这事真的是美国支持的吗?又说,欧美许多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学者被关在监狱里?欧美真的会这样吗?他似乎受到巨大震惊,但是依然无法相信。  十几年前,北京的一个“国际”饭局上,我们几个中国读书人义愤填膺地数落中国制度的缺点,对西方社会则表现出仰慕之情。一位加拿大教
期刊
1972年,美国男子比尔波特去到台湾,他在一个佛教寺庙里住了三年。他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天亮前起来诵经,夜晚听钟声,三餐吃素,一个房间,一张床,一顸蚊帐,没有钱,如果我的腿太疼,我就读书。  后来他隐居在一个山村里,开始翻译一些中国古代隐士的作品:寒山、拾得、石屋和菩提达摩。1989年,他找来自己的朋友,摄影师史蒂芬,决定亲自去寻找隐士,他们踏上了前往终南山的路途。  大约是在2003年,一个名叫
期刊
我的根是在广东台山的吉龙村。在19世纪,那个地区是移民到美国的中国人的最大来源地。我们家族的故事属于传统美国故事的新诠释。100年前,我祖父来到华盛顿当了一名家仆。他当时定当寄希望于此举能为他的人生带来全新的可能。我祖父的这场赌博最终取得了成功。  祖父带着我们家族从昔日的困窘走到了今日的成功,这件事直到今天我们还很惊叹。叔叔阿姨们成了医生和工程师,而我也为自己在律师行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作为领导者取
期刊
斯大林对钱没概念  俄罗斯人乐善好施,即便是统治者也会时不时地施舍些小钱给穷人。苏联时期街头乞丐很多。据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说,“苏联初期根本没有警卫,大家都步行上街,斯大林也是这样。一天风雪交加,我们与斯大林在马涅什街上走着,由于没有警卫,斯大林又穿着皮衣、皮帽,脚蹬毡靴,谁都认不出他。突然一个乞丐走过来,‘先生,行行好吧’。斯大林掏出10卢布递给他,就走开了。”  据斯大林的女儿斯韦特兰
期刊
十年前,我们在去半坡湖度假村开会的途中,看到一位老者在门前的土丘上观望,对面泸河河道里,拉沙石的卡车正在涉水轰鸣。十年后,泸灞新区已连成一片,河里拦起了橡胶坝,园区三通一平,三环沿河而过,连地铁都通向那里了。一个月后,世园会将在这里盛装迎客。  我的一个好朋友在西安另一个区从事拆迁安置工作,一个村子接着一个村子地拆,忙得他经常节假日都在工地。对“钉子户”的工作都得请他来做,所以我们常夸他是“棘手问
期刊
婚姻走过第一圈  索尔仁尼琴最初的情感经历比较简单。那是在大学时代,在俄罗斯的顿河河畔罗斯托夫,索尔仁尼琴就读于大学的数学物理系,纳塔利娅·列舍托夫斯卡娅就读于同校的化学系。  那时的索尔仁尼琴身材又高又瘦,外表显得木讷呆板,还有个令人尴尬的绰号——海象,但他才华横溢,志存高远,对政治和文学如痴如醉,一心想写出一部描写革命史的惊世之作。他为了将纳塔利娅追到手,给她写了一封又一封文采飞扬、情真意切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