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课堂渗透创新科学素养教育

来源 :祖国·建设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hy8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當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家的竞争就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人才的竞争。目前,中小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意识的激发、科学思维的训练、科学能力的培养普遍重视不够,青少年对科学的关注程度远远低于其它方面,对科学感兴趣的人数还不到三成。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科学素养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做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首当其冲地予以重视,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因素,有机渗透和尝试对学生进行创新科学素养的教育。
  关键词 关键词:小学语文科学素养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从恰当时机入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天真可爱、童心未泯,爱于幻想,敢于提问,对于任何事物都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表现出浓厚的求知欲。一句话,孩子们具有无穷无尽、用之不竭的创造力的源流。作为教育者千万不能成为扼杀孩子天性和禀赋的“刽子手”。这就需要教师作开掘和诱导,应鼓励和引导他们充分发挥年龄特点优势,通过多种途径,找准培养的最佳时机,使学生的“大胆想象,善于求异”的创新能力,“勤于操作、乐于动手”的实践能力,“勇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得到恰到好处,最大可能的培养,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开掘学生创新潜能的目的。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文时,在学生认识到“科学家摹仿蝙蝠探路给飞机装上了雷达”这一仿生学方面的知识后,可引导学生思考:“现实生活中,你还知道人们摹仿哪些生物的特点,发明了哪些东西?”这一问,使学生思维被激活,思路被打开,很快收集了所掌握的知识,说出了许多类似“根据蜻蜓,发明和制造了直升飞机”的回答,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激起了主动创新、积极尝试的欲望。紧接着,及时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诱导,启发学生思考:你会根据哪些生物给你留下的深刻启示创造、发明出有益于人们生活的东西来呢?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学生思维活跃,创新的火花频频闪现。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爱科学的兴趣,而且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终目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从人物精神魅力、巧设问题等方面人手,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叶圣陶说过:人人即是创新人才,时时即是创造之机,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只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索状态,具有不断创造的欲望,学会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本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会逐渐培养起来。使天真可爱的小学生形成较好的科学素养。
  
其他文献
摘要 近年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将史料引入教学已成为趋势。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和史料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 史料教学遵循原则注意问题       一、史料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  不论哪一类史料,对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都有作用,但要取得较好的效果,史料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充分使用教材史料原则  充分使用教材的史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面对的是语言能力尚不发达的儿童,这就给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使教学语言的表达力更强,更形象、更细致,学生才有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接轨。小学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载体,也是数学思维的工具。为数学交流提供了科学的保障,在发展学生数学思维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的运用。现实的问题是,数学教学不像语文教学那样要单独教小学数学语言,它一般不
期刊
作为教师的我们,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一、教学观念上反思  课改,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打破陈旧的教学理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懂得还不等于己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更牢固的知识,还必须思考。”作为新课程推行的主体——教师,长期以来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也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传承作用,思想
期刊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还课堂给学生,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有效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结合高中生物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探讨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策略:  一、以课标为依据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钻研教材整合有效教学内容  “高中生物新课程”
期刊
摘要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命线。怎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它既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又符合学生成才成长的规律性呢?下面我就谈一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提高理论课实效性       一、思想政治课实效性的重要性  我们知道,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最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接班人,其核心是完善学生的人格。中职思想政治课在学
期刊
摘要 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的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用某種措施,把课堂教学的某一阶段推向高度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呢?  关键词 初中语文小高潮       一、活跃气氛,激发兴趣,运用教学幽默轻松掀起语文课堂教学小高潮  教学幽默能使教学产生活力,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幽默掀
期刊
摘要 阅读是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阅读可以开启学生的心灵之窗,塑造学生的灵魂,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涵养学生的精神;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更富于人性,更懂得求真、为善和审美;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增加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
期刊
摘要 新课程的实施关系到方方面面,但人人都在“摸着石头过河”,若是在各自的探索过程中能大胆地往前走,定能使得教改工作绚丽多彩,并且定能硕果累累。下面是我对初中数学新课改的探索  关键词 初中数学新课改       新的课程观认为,教师、学生共同存在于课程之中,是课程参与和开发的主体,是课程的创造者,教学不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而是教师
期刊
摘要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科目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要想学好化学,必须从初中抓起;教师要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入手,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课时少、任务重、内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极易混淆等矛盾,使初中学生更好地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灵活运用化学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一、首先要利用一切方式激发学生的学
期刊
摘要 互动式英语教学就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观摩、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大胆创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参与者。通过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爱好,进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创造性地进行学习,由此得到生动、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