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月又至,大学也陆续开学,考上大学的新生兴高采烈进入大学校园。这个购买力远大于中学生的群体,他们将掀起一轮电子产品购买狂潮,其中,电脑将是最主要的购买目标。
我们在此通过几个不同年份的新生买电脑的小故事,折射大学新生电脑消费行为,以期“一叶而知秋”。
念叨了一年的电脑
讲述者:邵庆瑞(图右) 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图左为邵庆瑞的弟弟)
购买时间:2006年7月
“我弟弟今年高考完了之后就来北京玩,临回去的时候买了一台华硕笔记本电脑,花了6500元,那是今年7月中旬的事情。”已经在东直门医院实习的邵庆瑞告诉记者,这台电脑她弟弟已经念叨一年了。
原来邵庆瑞的弟弟一上高三就开始对在广西某个小镇上开店做生意的父母念叨:等他考完高考,上了大学一定要给他买一台电脑。这也难怪,她那在县城读高中的弟弟,平时就经常和同学一起出去上网,“对电脑比我还熟悉。” 邵庆瑞说,“我们上高中那年是2000年,那时候整个县城也没有几个网吧,上网贵;而现在网吧到处都是了,上网费也才1~1.5元/小时。”
但等到高考完了之后,她弟弟旧话重提,她父母却不同意了,认为家里有电视就够了,还买什么电脑,没有这个必要,等到真是学习需要的时候再买。这时的邵庆瑞已经念完大三了,尽管她自己没有央求父母给她买电脑,但却认为她弟弟是学艺术的,有个电脑可以更好的学习一些平面设计之类的东西,所以她说服了父母:“我父母对有助于我们学习的投入,一向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邵庆瑞说服父母后,第一步就是找念计算机专业或者对电脑比较熟悉的高中同学了解情况,那些“同学们”一听说是要买来学设计,马上推荐苹果电脑,说那个专业。但上万的价格也把邵庆瑞吓了一跳,认为她弟弟刚上大学没有必要买那么专业的电脑。但买台普通的台式机又难携带,他们把目光聚焦在笔记本电脑上。
“刚好我表哥的大学同学是在北京做IT的,认识很多卖电脑的朋友,我就找他帮忙了。” 邵庆瑞现在还庆幸有熟人带着去买电脑,“中关村电脑城里太恐怖了,到处都是拉客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是电脑盲。”
“我表哥的同学直接把我们带到事前联系好的鼎好电脑城里一个比较大的笔记本柜台,找到里面一个店长,让其推荐一款比较合适的笔记本电脑。” 邵庆瑞说,“那个女店长先问了我买电脑的用途和准备买什么价位的,然后带我们到楼上他们的公司总部,找出几台符合我们要求的笔记本电脑供我们挑选。”
那些精美的电脑摆得到处是,让他们都挑花了眼。邵庆瑞的弟弟终于选中了一台电脑,却要花将近8000元钱,超出了原来邵庆瑞的预期——买个6000~7000元之间的品牌笔记本电脑。
“其实我弟弟看中的那台电脑外形跟一款搞特价只要6500元的笔记本电脑一模一样,连那个店长和我表哥的朋友都说是同一个模板做出来的,就是处理器的性能高一些。” 邵庆瑞显然不想买那么贵的电脑,“可我弟弟就看上了那个贵的,说看起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还让我打电话回家找父母再打1000块钱过来。”
邵庆瑞不愿意找父母多要钱,一直在那儿耗着,本来以为有熟人带来买电脑,应该一个小时就可以一切搞定,现在被她弟弟一耗,却没个尽头了。她弟弟让卖电脑的装上操作系统在那里不断的体验比较贵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带来的畅快享受,一边向他姐姐示威:这样的电脑用起来才爽;一点都听不进去什么“那台电脑配置已经够用,现在笔记本电脑更新换代速度快,没有必要买那么贵的电脑,反正两三年要换”等劝说。“看我一点没有向家里多要钱的意思,他却一把拿过我的手机打回家让父母火急加汇1000元过来,打完电话还很得意洋洋。”邵庆瑞说。
“还是那个店长有办法,她拿出一款新到货的外形一模一样的特价电脑也装上操作系统,让我弟弟对比,其实像我们这种外行的人根本看不出来。在我们的软硬兼施下,我弟弟还是买了那台特价机,最终没有超出预期。天哪,11点多进去的,我们午饭都没有吃,想不到要下午三点多才搞定,都饿坏了。” 邵庆瑞说。
“我们把电脑买回家后,我弟弟马上开始自己找电信公司把网线拉到家里,我们轮流上网。”邵庆瑞说,电脑用得很不错,但似乎对于让她弟弟学美术设计的话也不再提了。
“举债”买电脑
讲述者:陈惠敏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二年级
购买时间:2005年9月
2005年,我如愿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录取为研究生。还在家的时候就已经在憧憬研究生生活,寻思着需要备置哪些家当了。除了生活必须品之外,电脑成为首当其冲的必置家当。于是,在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寻求资金来源。
其实我的筹钱渠道并不多,找父亲、我妹妹以及借。因此,我只需要算好需要的资金总数,然后根据可行性决定各融资渠道的分配比例就可以了。
让人“投资”,自然少不了要游说投资者。这个显然是小菜一碟,“必备”两个字确实不负重望,相当有说服力,我得到了父亲和妹妹的赞助承诺。由于是公费入学,我不用付学费,每月还有280的生活补贴。我粗略算了一下入学的花销,包括住宿费1200元,杂费、生活家当购置费及生活费1000元,想想父亲挣钱的艰辛,决定买台二手电脑。经过简单咨询后得知,较好的二手电脑2000多完全可以搞定。于是在我一番盘算之后,决定让父亲赞助1500元,妹妹赞助1000元。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我的研究生生涯正式宣告开始。刚入校的我是忙碌、新鲜的:忙着注册,忙着买日用品,忙着接受各路人士的接见,忙着熟悉新校园,忙着认识新同学……当然,也忙里偷闲地打听和了解了电脑相关资讯。
作为一名电脑菜鸟级女生,我对电脑配置的要求不高:不玩游戏,只看电影、上网、操作办公软件。于是,大家公认的256M DDR,80G硬盘,DVD光驱的配置足矣;而对于不懂电脑的我而言,购买二手电脑的使用成本太高,最好能买台新的。尤其是在得知我有2500元的预算之后,更多人愈发肯定地告诉我,再多加1500元就足以买一台液晶的配置很好的台式电脑了。于是,盘算着自己抽调几百生活费,再通过父亲举外债来筹集1000元的问题不算太大,我开始心动。
说服不太懂这些高科技产品、而又非常支持我学习的父亲,远远比上刀山、下油锅来得容易。电话中,听我陈述完现状和几大理由,父亲沉默了一会,答应我“明天就去借”。父亲的承诺让我满心欢喜,但他短暂的沉默也让我有些怅然,我狠狠地告诉自己,等日后有钱了,一定要好好加倍回报父亲。
至此,心中大石已经落定。资金问题的解决,电脑的大概配置水平的确定,标志着前期决策已经完成,就只等着有专业人士带着我去买了。而专业人士的作用就在于了解大概行情,熟悉产品性能,不会被卖家赚去太多血汗钱。
正好有个同学(以下简称甲同学)暑期在电脑城工作过,于是靠着这个独特优势,我们一帮菜鸟级人物在他一声号令之下,浩浩荡荡杀往电脑城。买菜也要讲究“货比三家”,更何况电脑乎?于是,我们一行人先走访了几家店问询具体的配置及报价,同时打探了几家品牌店类似配置的价格,证实了两件事:一,对我而言无须买品牌台式电脑;二,电脑城里的电脑报价相差无几。最终,我们还是到了甲同学工作过的那家店,开始配机,并以集体购机为条件与店家协商砍价。
考虑到如果一行人的电脑配置相同,则一旦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软硬件问题也会是批量出现,更容易预防和解决,于是,我们最后统一了内部配置,只是在鼠标键盘以及机箱的选择上体现了个性。在此过程中,液晶显示器的选择颇费了一番周折。被领着参看了各种品牌的显示器及价格之后,最终由甲同学根据性价比确定品牌,参考个人对样式的偏好,充分验证了“人云亦云”的俗语,最后大家都决定买三星的同款显示器。
接下来就是店家安装,我们付款、等待并搬运电脑回宿舍等琐事了。从此,甲同学也成了我们一群人的电脑的守护天使和我们的实时咨询专家。
“遇人不淑”,让我额外破财
讲述者:高丽琴 中国传媒大学大四学生
购买时间:2002年
2002年,我考上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在来学校之前,我对是否有电脑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因为我平时很少上网,即使上网也是下一些歌曲什么的。但是,家里还是给了我买电脑的钱,我们家是做婚礼拍摄、刻录的。所以,家里人让我在北京先买下电脑用,等过暑假的时候再带回去。
我怀揣着滚烫的钱来到北京。在北京我没有什么熟人,只能靠同班的同学来帮助我,有人建议我上太平洋电脑网上找一些资料,或者在学校的bbs上看是否有毕业的同学卖二手电脑。但是,我还是决定买一台新的电脑,新的电脑感觉心理舒服,别人用过的毕竟不放心。我也不懂得配置什么,如果让人骗了,那钱不是打了水漂了?我还是找了同班的一个同学带我一起去买电脑。 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就出发了。电脑城可真是大,顾不上左顾右盼,直接跟着同学就来到了某个柜台,看同学打招呼的热情便知是熟人。也许熟人会给我更高的配置低廉的价格吧。我需要一个编辑片子好点的、带刻录的就行了,而售货员说那就配置一个显卡好一点、硬盘大一点的,我想要17英寸纯平的显示器,但促销员却推荐我买液晶的,省得再换。我也不懂,又耐不住同学的劝诱,行,开单吧。
售货员利落的不知道从哪里搬来了电脑,迅速拆箱,装上系统,然后又麻利的打包!OK!就是这么快,一共一个小时完成,共花7000元左右。买的机子放在宿舍,看起来真是好,大家都赞许不已。我也十分感谢我的同学,还请他还吃了一顿。我每天可以上网,聊天,歌曲的更新更是频繁。过了些时候,和同学们都混熟悉了,有一个和我关系好的同学告诉我,我的配置根本不需要花7000元,只需要5000元就可以了。天哪,不会吧!不过想到反正也买了,也不好说什么。
买了好电脑 就啃窝窝头
讲述者:陆燎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二年级
购买时间:2001年
2001年9月本科入学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满校园寻找网吧,因为我急切地想通过QQ和Chinaren向高中好友传递自己到武汉的消息。在当时,这是和我一般大小的年轻人与好朋友互相联络的两个主要工具——现在人手一个的手机在当时对学生而言还是奢华物品。看着QQ上好友头像的跳动,身处异地他乡的我倍感温暖。
在结束了艰苦的军训生活后,我和寝室的同学商量着一起配置一台电脑。由于电脑在当时是相对的新事物,虽然我们熟悉了网络聊天、逛论坛以及如《红色警戒》、《CS》等网络游戏,但是,家人并不赞成我们购买电脑,因为他们认为电脑如果上了网,肯定将影响我们的学习。
而对于我们来说,电脑却已经成为了自身与外界沟通最重要的硬件设施。这构成了我们当时的一种迫切需求。因为年轻人最重要的社会行为就是沟通, 20岁上下的我们是肩扛着“理解万岁”的旗帜进入新世纪的。我们不可能固步自封,因为我们需要别人能理解自己,也能认同自己。而要想得到这些,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沟通。而以电脑为硬件设施的互联网,就成为了我们最迫切的需求。
另外一个原因是对潮流和时尚的追逐。当时要是谁有一台电脑,绝对是一种号召力。而同时,互联网是我们了解外界最重要的途径和消息来源,要想成为最IN的人,绝对离不开网络。“今天你上了没有”在当时绝对是个合适的打招呼方式。
但是,这种需求要想转换成购买行为,却有一个相当大的问题:那就是购买电脑所需费用的筹集。虽然,电脑厂家竞争激烈,市场价格一降再降,但是,毕竟第一次出门在外,手头闲散资金都不太多。于是,我们决定一起购买一台电脑。
我们分头在网吧上网查找了当时显示器、主板、CPU、硬盘以及内存等电脑主要配件的价格——由于学生主要以DIY为主,因此,品牌机就直接被我们排除在外,不做考虑。然后,又一起来到武汉电脑城,分头找了几家DIY的电脑经销商,让他们给我们出了一个大概的配置清单,并且标明了价格。中午在电脑城周围随便找了一家餐馆,一起合计到底以怎样的配置为好。
那几个报价单都要5000元左右,但是,这明显超出了我们4个人的预期。我们的心理价位在4000元~4400元之间,也就是平均每个人1100元左右,这已经是我们两个多月的生活费了。于是我们开始发愁。而在这时,有人提议说显示器就买个二手的,这样可以便宜近1000多元钱,而CPU也可以用赛扬的替代。
于是我们一合计,跑到一家电脑经销商那里开始与他进行购买前的重新谈判。令人惊喜地是,他说我们如果在他这里购买,他可以以很低的价格给我们一台二手显示器,虽然只是15寸的球面显示器,但已经让我们非常兴奋……
当我们在寝室里给自己的第一台电脑整理好落脚之处时,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虽然最后花了我们每人将近1100元,但是幸福的快感让我们没有更多地考虑这一问题。而这一事件带给我们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吃了半个多学期的方便面、包子或馒头。
记者观察
谈谈看大学新生电脑消费观
九月又至,大学陆续开学,考上大学的新生开始兴高采烈进入大学校园。这个购买力远大中学生于的群体,他们又将掀起一轮电子产品购买狂潮,其中,电脑将是最主要的消费品。
通过我们采写的几个故事可以看出,大学新生买电脑,更多属于家长奖励性质。大多数家长并不主张大学生一上学就买电脑,正如一个家长所言:我本来也想给我侄子一台笔记本的,但到学校宿舍一看,其他人都没有,觉得给他了就像炫耀什么东西似的,就没有给。
但众多的新生一个方面原来就通过网吧(现在的网吧真是无处不在,他们培养了年轻人最基本的电脑知识,是电脑厂家要非常重视的一个宣传和灌输渠道),来接触到比如聊天、游戏等对他们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东西,他们希望能有一台电脑来达成对外的沟通,独生子女尤甚;另一个方面,他们也有浓重的炫耀和攀比心理。如此,他们将用各种“买电脑”用来学习等借口来游说父母掏钱来买电脑。可以说,父母只是埋单者,是购买价位的影响者,却不是影响购买的决定性因素。
一旦父母决定给其买电脑,如果是在校购买,由于他们大多对电脑知识了解不多。那么他们大多会上学校的论坛讨教,同时上网查找相关电脑信息,当然更多的是咨询高年级的有购买电脑经历者或者同学朋友中对电脑比较精通的“意见”领袖,甚至委托帮忙购买。所以现在学校(如中国人民大学)中的电脑协会等已经推出代会员购买电脑的服务。在此,也提醒电脑厂家应该注意影响和抓住这部分“购买引导者”,通过他们不断带来的小型“团购”销量,大学四年算下来,相当可观。 (卢旭成)
我们在此通过几个不同年份的新生买电脑的小故事,折射大学新生电脑消费行为,以期“一叶而知秋”。
念叨了一年的电脑
讲述者:邵庆瑞(图右) 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四学生(图左为邵庆瑞的弟弟)
购买时间:2006年7月
“我弟弟今年高考完了之后就来北京玩,临回去的时候买了一台华硕笔记本电脑,花了6500元,那是今年7月中旬的事情。”已经在东直门医院实习的邵庆瑞告诉记者,这台电脑她弟弟已经念叨一年了。
原来邵庆瑞的弟弟一上高三就开始对在广西某个小镇上开店做生意的父母念叨:等他考完高考,上了大学一定要给他买一台电脑。这也难怪,她那在县城读高中的弟弟,平时就经常和同学一起出去上网,“对电脑比我还熟悉。” 邵庆瑞说,“我们上高中那年是2000年,那时候整个县城也没有几个网吧,上网贵;而现在网吧到处都是了,上网费也才1~1.5元/小时。”
但等到高考完了之后,她弟弟旧话重提,她父母却不同意了,认为家里有电视就够了,还买什么电脑,没有这个必要,等到真是学习需要的时候再买。这时的邵庆瑞已经念完大三了,尽管她自己没有央求父母给她买电脑,但却认为她弟弟是学艺术的,有个电脑可以更好的学习一些平面设计之类的东西,所以她说服了父母:“我父母对有助于我们学习的投入,一向二话不说就同意了。”
邵庆瑞说服父母后,第一步就是找念计算机专业或者对电脑比较熟悉的高中同学了解情况,那些“同学们”一听说是要买来学设计,马上推荐苹果电脑,说那个专业。但上万的价格也把邵庆瑞吓了一跳,认为她弟弟刚上大学没有必要买那么专业的电脑。但买台普通的台式机又难携带,他们把目光聚焦在笔记本电脑上。
“刚好我表哥的大学同学是在北京做IT的,认识很多卖电脑的朋友,我就找他帮忙了。” 邵庆瑞现在还庆幸有熟人带着去买电脑,“中关村电脑城里太恐怖了,到处都是拉客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办,我是电脑盲。”
“我表哥的同学直接把我们带到事前联系好的鼎好电脑城里一个比较大的笔记本柜台,找到里面一个店长,让其推荐一款比较合适的笔记本电脑。” 邵庆瑞说,“那个女店长先问了我买电脑的用途和准备买什么价位的,然后带我们到楼上他们的公司总部,找出几台符合我们要求的笔记本电脑供我们挑选。”
那些精美的电脑摆得到处是,让他们都挑花了眼。邵庆瑞的弟弟终于选中了一台电脑,却要花将近8000元钱,超出了原来邵庆瑞的预期——买个6000~7000元之间的品牌笔记本电脑。
“其实我弟弟看中的那台电脑外形跟一款搞特价只要6500元的笔记本电脑一模一样,连那个店长和我表哥的朋友都说是同一个模板做出来的,就是处理器的性能高一些。” 邵庆瑞显然不想买那么贵的电脑,“可我弟弟就看上了那个贵的,说看起来的感觉就是不一样,还让我打电话回家找父母再打1000块钱过来。”
邵庆瑞不愿意找父母多要钱,一直在那儿耗着,本来以为有熟人带来买电脑,应该一个小时就可以一切搞定,现在被她弟弟一耗,却没个尽头了。她弟弟让卖电脑的装上操作系统在那里不断的体验比较贵的高性能笔记本电脑带来的畅快享受,一边向他姐姐示威:这样的电脑用起来才爽;一点都听不进去什么“那台电脑配置已经够用,现在笔记本电脑更新换代速度快,没有必要买那么贵的电脑,反正两三年要换”等劝说。“看我一点没有向家里多要钱的意思,他却一把拿过我的手机打回家让父母火急加汇1000元过来,打完电话还很得意洋洋。”邵庆瑞说。
“还是那个店长有办法,她拿出一款新到货的外形一模一样的特价电脑也装上操作系统,让我弟弟对比,其实像我们这种外行的人根本看不出来。在我们的软硬兼施下,我弟弟还是买了那台特价机,最终没有超出预期。天哪,11点多进去的,我们午饭都没有吃,想不到要下午三点多才搞定,都饿坏了。” 邵庆瑞说。
“我们把电脑买回家后,我弟弟马上开始自己找电信公司把网线拉到家里,我们轮流上网。”邵庆瑞说,电脑用得很不错,但似乎对于让她弟弟学美术设计的话也不再提了。
“举债”买电脑
讲述者:陈惠敏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二年级
购买时间:2005年9月
2005年,我如愿被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录取为研究生。还在家的时候就已经在憧憬研究生生活,寻思着需要备置哪些家当了。除了生活必须品之外,电脑成为首当其冲的必置家当。于是,在家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寻求资金来源。
其实我的筹钱渠道并不多,找父亲、我妹妹以及借。因此,我只需要算好需要的资金总数,然后根据可行性决定各融资渠道的分配比例就可以了。
让人“投资”,自然少不了要游说投资者。这个显然是小菜一碟,“必备”两个字确实不负重望,相当有说服力,我得到了父亲和妹妹的赞助承诺。由于是公费入学,我不用付学费,每月还有280的生活补贴。我粗略算了一下入学的花销,包括住宿费1200元,杂费、生活家当购置费及生活费1000元,想想父亲挣钱的艰辛,决定买台二手电脑。经过简单咨询后得知,较好的二手电脑2000多完全可以搞定。于是在我一番盘算之后,决定让父亲赞助1500元,妹妹赞助1000元。
从踏进校园的那一刻起,我的研究生生涯正式宣告开始。刚入校的我是忙碌、新鲜的:忙着注册,忙着买日用品,忙着接受各路人士的接见,忙着熟悉新校园,忙着认识新同学……当然,也忙里偷闲地打听和了解了电脑相关资讯。
作为一名电脑菜鸟级女生,我对电脑配置的要求不高:不玩游戏,只看电影、上网、操作办公软件。于是,大家公认的256M DDR,80G硬盘,DVD光驱的配置足矣;而对于不懂电脑的我而言,购买二手电脑的使用成本太高,最好能买台新的。尤其是在得知我有2500元的预算之后,更多人愈发肯定地告诉我,再多加1500元就足以买一台液晶的配置很好的台式电脑了。于是,盘算着自己抽调几百生活费,再通过父亲举外债来筹集1000元的问题不算太大,我开始心动。
说服不太懂这些高科技产品、而又非常支持我学习的父亲,远远比上刀山、下油锅来得容易。电话中,听我陈述完现状和几大理由,父亲沉默了一会,答应我“明天就去借”。父亲的承诺让我满心欢喜,但他短暂的沉默也让我有些怅然,我狠狠地告诉自己,等日后有钱了,一定要好好加倍回报父亲。
至此,心中大石已经落定。资金问题的解决,电脑的大概配置水平的确定,标志着前期决策已经完成,就只等着有专业人士带着我去买了。而专业人士的作用就在于了解大概行情,熟悉产品性能,不会被卖家赚去太多血汗钱。
正好有个同学(以下简称甲同学)暑期在电脑城工作过,于是靠着这个独特优势,我们一帮菜鸟级人物在他一声号令之下,浩浩荡荡杀往电脑城。买菜也要讲究“货比三家”,更何况电脑乎?于是,我们一行人先走访了几家店问询具体的配置及报价,同时打探了几家品牌店类似配置的价格,证实了两件事:一,对我而言无须买品牌台式电脑;二,电脑城里的电脑报价相差无几。最终,我们还是到了甲同学工作过的那家店,开始配机,并以集体购机为条件与店家协商砍价。
考虑到如果一行人的电脑配置相同,则一旦使用过程中有些什么软硬件问题也会是批量出现,更容易预防和解决,于是,我们最后统一了内部配置,只是在鼠标键盘以及机箱的选择上体现了个性。在此过程中,液晶显示器的选择颇费了一番周折。被领着参看了各种品牌的显示器及价格之后,最终由甲同学根据性价比确定品牌,参考个人对样式的偏好,充分验证了“人云亦云”的俗语,最后大家都决定买三星的同款显示器。
接下来就是店家安装,我们付款、等待并搬运电脑回宿舍等琐事了。从此,甲同学也成了我们一群人的电脑的守护天使和我们的实时咨询专家。
“遇人不淑”,让我额外破财
讲述者:高丽琴 中国传媒大学大四学生
购买时间:2002年
2002年,我考上北京广播学院(现在的中国传媒大学)。在来学校之前,我对是否有电脑没有什么特殊的要求,因为我平时很少上网,即使上网也是下一些歌曲什么的。但是,家里还是给了我买电脑的钱,我们家是做婚礼拍摄、刻录的。所以,家里人让我在北京先买下电脑用,等过暑假的时候再带回去。
我怀揣着滚烫的钱来到北京。在北京我没有什么熟人,只能靠同班的同学来帮助我,有人建议我上太平洋电脑网上找一些资料,或者在学校的bbs上看是否有毕业的同学卖二手电脑。但是,我还是决定买一台新的电脑,新的电脑感觉心理舒服,别人用过的毕竟不放心。我也不懂得配置什么,如果让人骗了,那钱不是打了水漂了?我还是找了同班的一个同学带我一起去买电脑。 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我们就出发了。电脑城可真是大,顾不上左顾右盼,直接跟着同学就来到了某个柜台,看同学打招呼的热情便知是熟人。也许熟人会给我更高的配置低廉的价格吧。我需要一个编辑片子好点的、带刻录的就行了,而售货员说那就配置一个显卡好一点、硬盘大一点的,我想要17英寸纯平的显示器,但促销员却推荐我买液晶的,省得再换。我也不懂,又耐不住同学的劝诱,行,开单吧。
售货员利落的不知道从哪里搬来了电脑,迅速拆箱,装上系统,然后又麻利的打包!OK!就是这么快,一共一个小时完成,共花7000元左右。买的机子放在宿舍,看起来真是好,大家都赞许不已。我也十分感谢我的同学,还请他还吃了一顿。我每天可以上网,聊天,歌曲的更新更是频繁。过了些时候,和同学们都混熟悉了,有一个和我关系好的同学告诉我,我的配置根本不需要花7000元,只需要5000元就可以了。天哪,不会吧!不过想到反正也买了,也不好说什么。
买了好电脑 就啃窝窝头
讲述者:陆燎原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研究生二年级
购买时间:2001年
2001年9月本科入学后,我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满校园寻找网吧,因为我急切地想通过QQ和Chinaren向高中好友传递自己到武汉的消息。在当时,这是和我一般大小的年轻人与好朋友互相联络的两个主要工具——现在人手一个的手机在当时对学生而言还是奢华物品。看着QQ上好友头像的跳动,身处异地他乡的我倍感温暖。
在结束了艰苦的军训生活后,我和寝室的同学商量着一起配置一台电脑。由于电脑在当时是相对的新事物,虽然我们熟悉了网络聊天、逛论坛以及如《红色警戒》、《CS》等网络游戏,但是,家人并不赞成我们购买电脑,因为他们认为电脑如果上了网,肯定将影响我们的学习。
而对于我们来说,电脑却已经成为了自身与外界沟通最重要的硬件设施。这构成了我们当时的一种迫切需求。因为年轻人最重要的社会行为就是沟通, 20岁上下的我们是肩扛着“理解万岁”的旗帜进入新世纪的。我们不可能固步自封,因为我们需要别人能理解自己,也能认同自己。而要想得到这些,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沟通。而以电脑为硬件设施的互联网,就成为了我们最迫切的需求。
另外一个原因是对潮流和时尚的追逐。当时要是谁有一台电脑,绝对是一种号召力。而同时,互联网是我们了解外界最重要的途径和消息来源,要想成为最IN的人,绝对离不开网络。“今天你上了没有”在当时绝对是个合适的打招呼方式。
但是,这种需求要想转换成购买行为,却有一个相当大的问题:那就是购买电脑所需费用的筹集。虽然,电脑厂家竞争激烈,市场价格一降再降,但是,毕竟第一次出门在外,手头闲散资金都不太多。于是,我们决定一起购买一台电脑。
我们分头在网吧上网查找了当时显示器、主板、CPU、硬盘以及内存等电脑主要配件的价格——由于学生主要以DIY为主,因此,品牌机就直接被我们排除在外,不做考虑。然后,又一起来到武汉电脑城,分头找了几家DIY的电脑经销商,让他们给我们出了一个大概的配置清单,并且标明了价格。中午在电脑城周围随便找了一家餐馆,一起合计到底以怎样的配置为好。
那几个报价单都要5000元左右,但是,这明显超出了我们4个人的预期。我们的心理价位在4000元~4400元之间,也就是平均每个人1100元左右,这已经是我们两个多月的生活费了。于是我们开始发愁。而在这时,有人提议说显示器就买个二手的,这样可以便宜近1000多元钱,而CPU也可以用赛扬的替代。
于是我们一合计,跑到一家电脑经销商那里开始与他进行购买前的重新谈判。令人惊喜地是,他说我们如果在他这里购买,他可以以很低的价格给我们一台二手显示器,虽然只是15寸的球面显示器,但已经让我们非常兴奋……
当我们在寝室里给自己的第一台电脑整理好落脚之处时,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表情。虽然最后花了我们每人将近1100元,但是幸福的快感让我们没有更多地考虑这一问题。而这一事件带给我们的结果是:每个人都吃了半个多学期的方便面、包子或馒头。
记者观察
谈谈看大学新生电脑消费观
九月又至,大学陆续开学,考上大学的新生开始兴高采烈进入大学校园。这个购买力远大中学生于的群体,他们又将掀起一轮电子产品购买狂潮,其中,电脑将是最主要的消费品。
通过我们采写的几个故事可以看出,大学新生买电脑,更多属于家长奖励性质。大多数家长并不主张大学生一上学就买电脑,正如一个家长所言:我本来也想给我侄子一台笔记本的,但到学校宿舍一看,其他人都没有,觉得给他了就像炫耀什么东西似的,就没有给。
但众多的新生一个方面原来就通过网吧(现在的网吧真是无处不在,他们培养了年轻人最基本的电脑知识,是电脑厂家要非常重视的一个宣传和灌输渠道),来接触到比如聊天、游戏等对他们具有很大吸引力的东西,他们希望能有一台电脑来达成对外的沟通,独生子女尤甚;另一个方面,他们也有浓重的炫耀和攀比心理。如此,他们将用各种“买电脑”用来学习等借口来游说父母掏钱来买电脑。可以说,父母只是埋单者,是购买价位的影响者,却不是影响购买的决定性因素。
一旦父母决定给其买电脑,如果是在校购买,由于他们大多对电脑知识了解不多。那么他们大多会上学校的论坛讨教,同时上网查找相关电脑信息,当然更多的是咨询高年级的有购买电脑经历者或者同学朋友中对电脑比较精通的“意见”领袖,甚至委托帮忙购买。所以现在学校(如中国人民大学)中的电脑协会等已经推出代会员购买电脑的服务。在此,也提醒电脑厂家应该注意影响和抓住这部分“购买引导者”,通过他们不断带来的小型“团购”销量,大学四年算下来,相当可观。 (卢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