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提问,构建学生语文关键能力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shu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键性能力和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支撑。统编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教材中专门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教师要敏锐地去捕捉这一设置对促进学生关键能力生长的重要价值。以“学会提问”单元为例,通过对话编者、对话学生、对话目标、对话实践四个维度,教师在智慧提问中帮助学生构建了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
  [关键词]语文学习;智慧提问;关键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71-02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学生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学从传统理念下的“知识本位”转向“育人本位”,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
  一、对话编者:依循编排脉络,扣住语文关键能力的训练支点
  课堂是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内在成长的摇篮,而统编教材是学生获取语文关键能力的重要载体。编者从三年级开始在所有的上册教材中都设置了阅读策略单元,在单元的导语页明确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内容,编选了三到四篇课文,分别从不同的维度承载了不同的能力训练点,再通过单元后的“语文园地”进行梳理和总结,及时提炼规律,提炼方法,通过汇总和交融来提升学生对阅读策略的认知度。
  比如,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的“学会提问”策略单元,就分别编选了精读课文《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和略读课文《蝴蝶的家》。这几篇课文重在从课文内容、不同角度、表达方法和现实生活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提问训练,以帮助学生构建阅读、提问、归类、筛选、解答的体系化阅读策略。由于这一单元是阅读策略单元,课文所承载的价值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所以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以《蝙蝠和雷达》一文为例,教师可以设置以下教学模块:首先,阅读课前提示,罗列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同伴进行研讨,明确课文学习的方法;其次,紧扣课文旁边的批注,设置思考题:“蝙蝠和雷达是什么关系?蝙蝠是怎样分辨出障碍物和猎物的?”借助批注中的提问示范,学会智慧地提问;再次,借助课后思考题,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充分运用课后习题中表格、对话框中的内容,学会围绕课文内容、课文写法、联系生活等维度进行归类,养成从不同方面进行提问的意识。
  纵观整个教学设计,教师先组织学生带着课前导读任务进行阅读,然后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对所提出的具有典型价值的问题进行梳理,形成小组内的问题清单,再在教师的引领下尝试进行多角度的提问设置,使整个教学发展成多维化、立体化的学科性活动。这样设置,将学生关键能力的训练从原本的随意化和虚无化,引向了可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能力培养有了鲜明的着力点,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二、对话学生:精准把握学情,制定语文关键能力的突破切点
  教材所蕴含的教学价值是非常丰富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就必须将教材中所有的资源都一网打尽。以生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在学情,他们积累了什么,哪些地方有困难和障碍,教师就能在充分整合教材资源的基础上,研制出契合学生关键能力生长的教学内容。
  《蝙蝠和雷达》一文最重要的教学定位是结合课文内容、写作方法和生活启示,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维度进行提问。事实上,学生在之前的阅读和学习中,在生活体验中已经开始不自觉地尝试提问,但大多局限于课文内容,如:“蝙蝠为什么只能在夜晚捕食?蝙蝠的眼睛究竟有什么作用?科学家为什么会想到拿蝙蝠来做实验呢?”而关乎写法和生活启示方面的问题则少之又少。
  因此,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提问,就不能平均用力,而是要将教学的重点设置在如何从写作方法和生活启示的角度进行提问。经过对学生提问习惯和意识的分析,教师准确制定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学生内在关键能力生长的突破口就形成了。
  三、对话目标:把握训练重点,搭建语文关键能力的思维支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教学要求是要让学生“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其实,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对于文本的写作认知还是相对模糊的,从写作层面进行提问,其实是具有较大难度的。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提问的支架。
  作为一篇典型的科普性文本,《蝙蝠与雷达》最大的特点就是生动、通俗和科学。教师通常会围绕着文本中写得生动、写得清楚、写得吸引人的地方,给学生提供一些质疑性词语。这样的教学看似给了学生支架,却在模式化的过程中完全替代了学生真正的思考,变成了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提问的真正价值是为了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绝不能停留在将提问设定为最终目标的层面。因此,教师要让学生亲历借助提问、深入感知文本内容的过程,激发学生内在的提问期待,从而将提问与理解协同并进。
  比如,学习科学家后三次实验时,教师先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提问,有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先将蝙蝠的眼睛蒙住,后来才塞住耳朵和嘴巴呢?”在交流中学生发现,因为正常的动物都是借助眼睛来看东西的,所以第一次是基于正常思维先蒙住眼睛。此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将学生的关注力往写作层面引导:“前后对比几次实验,你们有怎样的发现呢?”学生发现,前后几次的实验,有的写得长,有的写得短。在观察发现、提问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入,也能够从不同的维度,针对写作方法提出更多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
  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提问能力就已经形成。学校教育层面下学生的关键能力一般都具有三个特征:即所谓的“剩下来的能力”“会用的能力”“可再生的能力”。因此,能力的形成不是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了解更多的方法,而是要能够运用方法和知识,去把握、洞察,去攻克任务,在实践中形成能力。鉴于此,教师就需要将提问的支架进一步朝着文本深处迈进。比如,关注课文旁边的批注:课文的题目是“蝙蝠和雷达”,一开始写的却是飞机;课文写得生动有趣,我一口气就读完了;第三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蝙蝠夜间飞行的样子……在这些示范性批注下,学生潜心品读文本,圈画出自己认为精彩、生动的语句,并在小组内进行阅读收获的分享。教学至此,教师又相机提供给学生提问的支架:文章精彩和特别之处,其实正是作者精心运用的写作方法,不妨多问问自己“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可以这样写吗”“为什么必須要这样写”,从中获取在其他时候所无法获取的阅读感受。   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首先对文本中的内容进行了感性认知,然后借助疑问性词语,形成了理性的认知思维。比如:“课文中一系列的问句,为什么感觉就像有一股力量推动着我向前迈进?为什么作者能够将蝙蝠飞行的状态写得如此清楚?……”学生如此清晰地提出自己的质疑、困惑,说明已经在心里形成了“形象之处 怎么写”的问题设置规律,形成了提问的内在支架。如此,基于文本特点所进行的提问训练也就落在了实处。
  四、对话实践:着眼长远目光,建构语文关键能力的活动平台
  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曾说:任何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都不能依靠分享、给予来实现,而必须是依托于内部的实践性活动和努力而形成。这就意味着学生关键性语文能力的形成必须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要紧扣学生的内在情感和认知需求来设置活动,在鲜活可感的情境中,唤醒学生习得能力的动机。
  比如,《蝙蝠和雷达》的最后教学环节,教师设置了“提问达人”竞赛活动,依托课后第三道思考题,搭建了实践性的活动和评价平台:如果学生能够紧扣文本内容进行提问,就可以布置三星级的挑战;如果学生能够从写法或者生活启示的角度进行提问,就可以布置五星级的挑战。将纯粹而机械的学习转化为富有挑战性的活动,给予了学生充分、积极运用所学策略的广阔空间,便于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实践过程中,内化和巩固所积累的阅读策略。此外,所设置的不同层次的学习活动,针对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关注到班级全体,让更多的学生得到了应有的发展。
  从语文教学的长久性角度来看,学生通过一个策略单元的学习,积累了一些方法,获取了一定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完全具备了带得走、用得了的能力,还需要放眼于整个学习过程,要运用长时间的实践运用加以训练。鉴于此,教师可以在整个单元教学行将结束之际,设置以下课外任务:其一,自主选择一篇匹配的文章,利用单元所学从内容、表达和生活启示等三个不同的维度进行提问,并将所有的问题以分类的方式列出清单;其二,在班级中开展长期的提问策略训练,将这一阅读策略运用到后续单元和课文的学习中;其三,可以将提问阅读策略与课文预习相结合,将提问作为学生进行课文预习的必选动作,并分别从三个角度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中运用提问策略、揣摩提问策略,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
  语文关键能力的发展需要教材提供切实有效的教学资源,更离不开教师对教材的研究。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综合性地开掘、研发教材中蕴藏的教学资源,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深入考量,以确定教学的起点和归宿。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对着重训练的关键能力进行要素的分析,积极提炼相关方法,帮助学生搭建“用得着”的思维支架,并在多维的学习活动中引领学生进行实践运用,以充分彰显统编教材专门设置阅读策略单元的用意,为落实、转化学生的关键能力奠定基础。
  (責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有效朗读是阅读课堂的生命,但在许多阅读课堂中,朗读出现了被弱化、无目的、个别化的现象,朗读教学变得低效、无效。教学中,教师若能让阅读课堂变得生机勃勃,就能提升朗读教学的效率,实现有效阅读课堂的回归。  [关键词]有效朗读;有效阅读;课堂回归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7-0061-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摘 要]“故事新编”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习作内容。在习作设计中,教师可以优秀范文为引导,结合具体案例,师生共同构思,通过激发兴趣、温故知新、明确目标、师生共创、互动鉴赏等途径,给学生的习作插上翅膀,让想象作文飞起来。  [关键词]想象作文;故事新编;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13-0073-02  【教材分
●不骄,不矜,勤工,好学,才是好女子。  ●原谅他人的错误,不一定全是美德。漠视自己的错误,倒是一种最不负责的释放。  ●真正有气质的淑女,从不炫耀她所拥有的一切,她不告诉人她读过什么书,去过什么地方,有多少件衣服,买过什么珠宝,因为她没有自卑感。  ●也许一个人在真正无可奈何的时候,除了微笑,也只好微笑了。  ●当一个男人不再爱他的女人,她哭闹是错,静默也是错,活着呼吸是错,死了都是错。  ●埋
前几日,作为吃货我在街头有个新发现,一家位于哈尔滨石头道街上的面馆很风雅,把书籍和书架作为面馆的背景墙和餐桌隔断,柔和的灯光,宽大的长条木桌,让人犹如坐在谁家的书房里吃面。邀朋友去了,面味道一般,书籍和书架在这里也实在是装饰品。不过,店家能以阅读之名招揽顾客,也值得点赞。  以前的城市里只有书店,而今,街头巷尾角角落落总能看见一些“书吧”,这书后面的一字之差,就把纯粹的买书阅读引上了高消费。“书吧
周末在家看样子,忽然接到一个很久不联系的先生电话:我加你多次了,你怎么不回我?  不好意思,我平时不怎么上微信。  单位那点破事,至于忙成那样吗?  我只能说,饮水饱无只自知。我是有群的:十九756、中文七七2、小汤山杂志班、2016全国妇女报刊、滨城老友、太极拳等等,群友从同学到同行到同市同省同国同球的……只是真的没时间走走逛逛,有时一个招呼,就接下来唠个“几百块钱”的,陪不起啊。  更别说那些
我公公,就是当年那个以医生的专业水平劝我老公:“这小姑娘一看就生不出孩子,你想好了没……”;就是我们才结婚,第一周就说:“你看,我们这身体都不好,心脏什么都不好使了,我们怕见不到孙子的那一天呀!”;就是拿着我的孕检报告直接就号啕大哭起来;就是那个老大才出生没几个小时就着急喂茶喂咖啡给他喝的这个老头儿!    十几年过去了,公公也七十几了,身体虽然没有当初说的那么受不起等待,也是每况愈下。因为大姑姐
吃食物时应两侧均衡地咀嚼,这样两侧牙床才能均匀地受到功能刺激,有利于牙齿、颌骨以及相应肌肉的正常发育。  如长期单侧咀嚼,另一边得不到功能刺激,致使大量的食物碎屑、牙垢沉积于牙齿周围,易出现牙龈出血、口臭等症状。长期一侧受力,还容易诱发颞下颌关节疾病,最常见的表现是关节里面有弹响声音、关节痛或张口受限等。所以,有单侧咀嚼习惯的人,要及时纠正。如缺牙应采取相应措施或镶假牙。
[摘 要]小学高年级,按照相同或类似主题来进行小古文补学,是提高文言文学习效率的好方法。补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和四年级上册《精卫填海》这两篇文言文,教师可以提炼出 “神话寓言”的主题,同时拓展主题相同的文言文《揠苗助长》,作为教材内容的延伸。这样把文言文进行有机整合、有效拓展,能够使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文言文体形成全面的认识并打下扎实的文言文学习基础。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古文补
[摘 要]《司马迁发愤写》一文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篇典型的人物传记类文本,主要从少年励志、父亲嘱托、牢狱受辱等几个维度描写了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的心路历程,刻画了司马迁忍辱负重、坚韧不拔的高贵品质。提出要聚焦文眼,直抵“发愤”;梳理联系,感悟“发愤”;历练表达,倾吐“发愤”;强化感知,升腾“发愤”,引领学生在逐层递进中迈向文本深层。  [关键词]聚焦文眼;历练表达;梳理联系;强化感发  [中图分
[摘要]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或师生共同设置的若干任务为中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任务驱动型教学更侧重于学生的学,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授转移到学生的学习上,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学生以及所设置的任务进行,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