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写出好作文,抒发真性情,必须心入生活,融入体验,方可奏效。
一、心入生活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心入生活区别于身入生活。身入生活强调的是经历与实践,心入生活则不只注重经历、实践,更强调思考。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过滤掉生活中的杂质,沉淀出生活的真善美,辨别出生活的假丑恶。心入生活,让习作者明白,作文不是实录生活,而是生活的提炼;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合理扬弃,精心选择。
在我校文学社组织的一次题为“我生活的世界”征文活动中,参与者甚众,但好作文寥寥,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实录生活,真实却不感人;内容庞杂,主次不分;通篇概写,没有具体事件。
考试中能得高分的作文,许多就是按照教师传授的技法作的,形式华美。仔细品读,却发现矫情得很。功利的评价让学生急功近利,爱走捷径,失去灵性与个性,写的往往是不熟悉的自己,陌生的自己。
诚然,教师有必要讲授一些写作技法,但技法毕竟是次要的。作文的核、作文的源是生活。中学生生活的空间主要在校园,但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的多元化,中学生的生活也是多元的。作文的要务在于引导学生由身入生活走向心入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选择,在选择中挖掘。如此,作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鉴于以上原因,教师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学生作文前,教师不妨先写下水作文,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来指导学生,也许更有意义。试想,语文教师自己都疏于笔耕,倦于思考,不愿垂范,作文指导岂不成空中楼阁,何来感染力、影响力?
二、融入体验
中学生人生阅历浅,经历不丰富,但他们有着与成年人相似的情感体验。作文时,借助想象,把自己体验过的生活、情感记录下来,文章便有了至真至诚之美。
在一次记叙文写作训练中,我选用了苦吟诗人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要求学生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这首诗寓问于答,以简笔写繁情。诗人怀着无限仰慕的心情,拜访一位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的真隐士,心情愉悦,满怀希望。可至山上,不见隐者。问童子:“隐者做什么去了?”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答非所想,甚是失望。诗人又问:“在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座山中。”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可在山中何处?看到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内心不觉怅然若失了。整首诗初看很浅近,细细研读,则觉一波数折,故事性强,具有记叙文的各个要素,非常适合改写为记叙文。
将此诗改写成记叙文,既要保持内容、主题、风格不变,又要选好叙述角度,体现记叙要素,还要合理想象,延伸拓展。
为此,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先阅读欣赏再作文。我提出以下问题:(1)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如果你去拜访你极仰慕的人,你会选择什么时间出发?(3)前去拜访的路上,你的心情怎样?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4)拜访未果,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此时,你往往会怎样做?会马上打道回府吗?(5)最后通过种种努力,仍未见到你仰慕的人,你的心情又是怎样?(6)你向别人打听一个人,常常是怎样说的?(7)诗中未明确体现记叙文的哪一要素?改写成记叙文,这一要素如何设计更合理?(8)从记叙的角度看,选用第几人称更妥?(9)本文记叙的重点是什么?上山的交通工具等有无必要写?
学生通过再阅读再欣赏,通过角色转换(贾岛即我,我即贾岛),通过融入体验,终于明确了本文写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记叙的中心内容是“我”拜访心中仰慕的隐者未果,心情由喜悦到失望,再由失望到惆怅,余则不写,如“交通工具”等。诗中未明确体现记叙文的时间要素,因是仰慕,可合理设想为:一大早出发,傍晚下山。景物描写应烘托人物心情,上山时很高兴,所见景物也应很美好。未见仰慕之人,当不会马上放弃拜访,而会多方询问。向人打听信息,语言应诚恳且生活化。以第一人称来写,既与原诗叙写角度一致,又使内容更真实,情感更真切。
融入体验,是写好本次作文的关键。融入体验,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没有这三方面的积累,融入体验将成一句空话,学生也就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虽有想象,但胡编乱造;虽有情感,但矫揉造作,所写之作自己就觉得索然寡味,别人怎能卒读?
一、心入生活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心入生活区别于身入生活。身入生活强调的是经历与实践,心入生活则不只注重经历、实践,更强调思考。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过滤掉生活中的杂质,沉淀出生活的真善美,辨别出生活的假丑恶。心入生活,让习作者明白,作文不是实录生活,而是生活的提炼;不是照搬生活,而是合理扬弃,精心选择。
在我校文学社组织的一次题为“我生活的世界”征文活动中,参与者甚众,但好作文寥寥,出现的主要问题如下:实录生活,真实却不感人;内容庞杂,主次不分;通篇概写,没有具体事件。
考试中能得高分的作文,许多就是按照教师传授的技法作的,形式华美。仔细品读,却发现矫情得很。功利的评价让学生急功近利,爱走捷径,失去灵性与个性,写的往往是不熟悉的自己,陌生的自己。
诚然,教师有必要讲授一些写作技法,但技法毕竟是次要的。作文的核、作文的源是生活。中学生生活的空间主要在校园,但由于接受信息的渠道的多元化,中学生的生活也是多元的。作文的要务在于引导学生由身入生活走向心入生活,在生活中思考,在思考中选择,在选择中挖掘。如此,作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鉴于以上原因,教师首先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求学生作文前,教师不妨先写下水作文,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来指导学生,也许更有意义。试想,语文教师自己都疏于笔耕,倦于思考,不愿垂范,作文指导岂不成空中楼阁,何来感染力、影响力?
二、融入体验
中学生人生阅历浅,经历不丰富,但他们有着与成年人相似的情感体验。作文时,借助想象,把自己体验过的生活、情感记录下来,文章便有了至真至诚之美。
在一次记叙文写作训练中,我选用了苦吟诗人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要求学生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这首诗寓问于答,以简笔写繁情。诗人怀着无限仰慕的心情,拜访一位以采药为生、济世活人的真隐士,心情愉悦,满怀希望。可至山上,不见隐者。问童子:“隐者做什么去了?”童子说:“师傅采药去了。”答非所想,甚是失望。诗人又问:“在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座山中。”失望中又萌生一线希望。可在山中何处?看到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内心不觉怅然若失了。整首诗初看很浅近,细细研读,则觉一波数折,故事性强,具有记叙文的各个要素,非常适合改写为记叙文。
将此诗改写成记叙文,既要保持内容、主题、风格不变,又要选好叙述角度,体现记叙要素,还要合理想象,延伸拓展。
为此,我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先阅读欣赏再作文。我提出以下问题:(1)记叙文的基本要素是什么?(2)如果你去拜访你极仰慕的人,你会选择什么时间出发?(3)前去拜访的路上,你的心情怎样?看到的景物有什么特点?(4)拜访未果,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此时,你往往会怎样做?会马上打道回府吗?(5)最后通过种种努力,仍未见到你仰慕的人,你的心情又是怎样?(6)你向别人打听一个人,常常是怎样说的?(7)诗中未明确体现记叙文的哪一要素?改写成记叙文,这一要素如何设计更合理?(8)从记叙的角度看,选用第几人称更妥?(9)本文记叙的重点是什么?上山的交通工具等有无必要写?
学生通过再阅读再欣赏,通过角色转换(贾岛即我,我即贾岛),通过融入体验,终于明确了本文写作的重点与难点。本文记叙的中心内容是“我”拜访心中仰慕的隐者未果,心情由喜悦到失望,再由失望到惆怅,余则不写,如“交通工具”等。诗中未明确体现记叙文的时间要素,因是仰慕,可合理设想为:一大早出发,傍晚下山。景物描写应烘托人物心情,上山时很高兴,所见景物也应很美好。未见仰慕之人,当不会马上放弃拜访,而会多方询问。向人打听信息,语言应诚恳且生活化。以第一人称来写,既与原诗叙写角度一致,又使内容更真实,情感更真切。
融入体验,是写好本次作文的关键。融入体验,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知识积累、生活积累、情感积累。没有这三方面的积累,融入体验将成一句空话,学生也就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虽有想象,但胡编乱造;虽有情感,但矫揉造作,所写之作自己就觉得索然寡味,别人怎能卒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