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动物疫病是畜牧兽医和动物检疫等专业的重要技术课,也是当今从事动物生产和动物疫病控制人员必备的专业知识。但传统的学科体系教学模式使学生只能依靠单纯的理解记忆方式认识与进行疫病诊断。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工作过程”的能力教学体系。
关键词:动物疫病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过程
动物疫病是对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严重损失,影响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而且某些人畜共患病还可能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尤其是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的深入发展,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动物疫病的流行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因而对防治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物疫病课程主要讲述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消灭途径,其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兽医临床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动物疫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进行动物疫病的诊断与防控,保障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安全。
传统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黑板+粉笔”式教学
传统的动物疫病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由总论、各论和实验实训三部分组成。其中,总论主要讲述疫病概念、特点、流行规律和防控措施等常规理论,也是相对较易理解与掌握的部分。实验实训则是与总论和各论相衔接的操作性应用技术,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技术解决将来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各论部分讲述的则主要是各种常见动物的常见疫病,也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共包含近百种共患病和各类动物特征性疫病。
长期以来,相关专业无论本科、大专或中专的各论部分组成内容基本一致,即每种疫病均按照“病名→特征→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的模式构成。并且绝大部分疫病均无反映临床征兆或病变的有关图片或图谱,甚至不少教材连一张图片都不曾展示。教学的主要工具只有黑板加粉笔,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显得十分枯燥和单调,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在具备了多媒体教学条件后,多方面收集的有关各类疫病的临床和病理图片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体验后,我们感到由于对疫病内容的组织采取的是先果后因、直截了当的形式,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所学内容缺乏挑战性,因而依然处在相对被动状态,与教师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不够积极主动,整个环节仍未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对“基于工作过程”能力体系模式的探索实践
两年来,我院大力提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积极鼓励教师投身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但动物疫病发生与否的较强客观性及“必须从各方面严防疫病病原体传播和扩散”的防疫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全面实施。因此,借助各种能反映临床特征的动物疫病图片,按照工作过程开展临床与实验模拟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诊模拟法
为了缩短两者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本学期以来我们尝试了一改过去平铺直叙、一目了然的教学模式,采用近似门诊诊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即将教材中动物疫病部分的内容顺序完全打乱后进行重新组合,以防学生在学习中按图索骥,同时将具体疫病的学习由原先的“病名→特征→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形式调整为“疫病××(未知)→临床与病理图示→临床与病理变化概述→诊断要点与自我初步诊断结果→分析与讨论→本病诊断方法与要点→防治措施→病原和流行病学特征概述”。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首先各自采取独立思考和查阅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任课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整体专业基础和各种疫病的难易程度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由于事先未直接告知所学习的疫病种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探究“悬念”的热情和好奇心,并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一双慧眼尽快识破每一个疫病的“庐山真面目”。
在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学习中,我们将每3名学生分成一组。各组首先对患病动物进行临床初步诊断,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经组内成员共同分析确定相应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列举诊断所需器材与试剂等,然后分别选派一名代表陈述各自方案。教师则负责整个实验过程的组织并对方案进行评议与补充,同时筛选出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案供各组实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我们感到不仅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明显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类比排除法
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相对于临床兽医所面临的复杂临床变化而言,课堂教学对疫病的分析环节显得过于单一和简单化。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常见疫病的主要特征,在得出初步判断后,我们会采取集体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搜罗出多种已知与本病有相似特征的其他疾病(包括各种普通病、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在进行流行性日本乙型脑炎的学习时,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分析病情,还要求他们将本病与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及细小病毒感染等疫病进行比较分析,促使学生通过比较类似疾病间的异同完善自己的前期分析,进一步得出更加可靠的分析结果,同时也使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情景更加贴近于实际临床的分析过程。
(三)俗称强化法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由于不少动物疫病除具备各自独特的学名外,还拥有由长期从事生产实践的基层兽医和养殖户所赋予的一些通俗易懂、约定俗成的名称,如“蓝耳病”、“强直症”、“锁喉风”、“大头瘟”等。俗称的特点是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相应疫病的某些临床特征,因而一般都具有便于掌握、记忆和有利于与养殖户进行沟通等优点,在基层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相应的学名。为此,我们要求学生特别要牢记所学各种动物疫病的俗称,以便将来在基层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和为广大养殖户服务。
“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是为畜牧业生产发展服务的。当前,我们正在全面开展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工作。为了尽量使课程教学与国内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动物疫病的流行趋势相吻合,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坚持的“预防为主”方针和“养、防、检、治”的综合防治措施,我们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组合,进一步将本课程中有关各类动物具体疫病的防治部分融入《猪生产与疾病防治》、《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和《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等课程之中。在有关动物疾病方面更加侧重于综合防疫措施和检疫监测技术等知识的学习,并根据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疫病流行规律,分阶段、选择性地组织对各种常见疫病进行学习,从而既能避免以往教学中必须在规定学期内对大量疫病进行学习所造成的感觉疲劳和记忆干扰,同时也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畜牧与兽医两部分知识相剥离的不足,从而形成更加符合畜牧业生产实践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1).
作者简介:
秦春娥(1966—),女,湖北武穴人,硕士,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教学和相关研究。
关键词:动物疫病课程;教学改革;工作过程
动物疫病是对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一类疾病,不仅可能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严重损失,影响人民生活和对外贸易,而且某些人畜共患病还可能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尤其是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的深入发展,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动物疫病的流行也表现出新的特点,因而对防治手段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动物疫病课程主要讲述动物疫病发生发展规律及预防和消灭途径,其目标是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兽医临床等教学环节使学生了解动物疫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能够进行动物疫病的诊断与防控,保障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安全。
传统学科体系教学模式的不足
(一)“黑板+粉笔”式教学
传统的动物疫病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由总论、各论和实验实训三部分组成。其中,总论主要讲述疫病概念、特点、流行规律和防控措施等常规理论,也是相对较易理解与掌握的部分。实验实训则是与总论和各论相衔接的操作性应用技术,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利用所掌握的技术解决将来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各论部分讲述的则主要是各种常见动物的常见疫病,也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总共包含近百种共患病和各类动物特征性疫病。
长期以来,相关专业无论本科、大专或中专的各论部分组成内容基本一致,即每种疫病均按照“病名→特征→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的模式构成。并且绝大部分疫病均无反映临床征兆或病变的有关图片或图谱,甚至不少教材连一张图片都不曾展示。教学的主要工具只有黑板加粉笔,整个课堂教学气氛显得十分枯燥和单调,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多媒体资源的应用
在具备了多媒体教学条件后,多方面收集的有关各类疫病的临床和病理图片得到了充分利用,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直观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体验后,我们感到由于对疫病内容的组织采取的是先果后因、直截了当的形式,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所学内容缺乏挑战性,因而依然处在相对被动状态,与教师间的交流和互动也不够积极主动,整个环节仍未摆脱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对“基于工作过程”能力体系模式的探索实践
两年来,我院大力提倡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积极鼓励教师投身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但动物疫病发生与否的较强客观性及“必须从各方面严防疫病病原体传播和扩散”的防疫原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课程“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全面实施。因此,借助各种能反映临床特征的动物疫病图片,按照工作过程开展临床与实验模拟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一)临诊模拟法
为了缩短两者间的距离,使学生能够真正地学以致用,本学期以来我们尝试了一改过去平铺直叙、一目了然的教学模式,采用近似门诊诊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即将教材中动物疫病部分的内容顺序完全打乱后进行重新组合,以防学生在学习中按图索骥,同时将具体疫病的学习由原先的“病名→特征→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防治”形式调整为“疫病××(未知)→临床与病理图示→临床与病理变化概述→诊断要点与自我初步诊断结果→分析与讨论→本病诊断方法与要点→防治措施→病原和流行病学特征概述”。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首先各自采取独立思考和查阅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分析。任课教师将根据学生的整体专业基础和各种疫病的难易程度给予必要的提示和指导。由于事先未直接告知所学习的疫病种类,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探究“悬念”的热情和好奇心,并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一双慧眼尽快识破每一个疫病的“庐山真面目”。
在实验室诊断方法的学习中,我们将每3名学生分成一组。各组首先对患病动物进行临床初步诊断,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经组内成员共同分析确定相应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列举诊断所需器材与试剂等,然后分别选派一名代表陈述各自方案。教师则负责整个实验过程的组织并对方案进行评议与补充,同时筛选出几种切实可行的方案供各组实施。
经过一段时间的体验,我们感到不仅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也明显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综合分析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类比排除法
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在于,相对于临床兽医所面临的复杂临床变化而言,课堂教学对疫病的分析环节显得过于单一和简单化。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常见疫病的主要特征,在得出初步判断后,我们会采取集体讨论的形式,进一步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搜罗出多种已知与本病有相似特征的其他疾病(包括各种普通病、传染病或寄生虫病)。如在进行流行性日本乙型脑炎的学习时,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分析病情,还要求他们将本病与布氏杆菌病、伪狂犬病及细小病毒感染等疫病进行比较分析,促使学生通过比较类似疾病间的异同完善自己的前期分析,进一步得出更加可靠的分析结果,同时也使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情景更加贴近于实际临床的分析过程。
(三)俗称强化法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能够服务于社会生产实践的一线应用型人才。由于不少动物疫病除具备各自独特的学名外,还拥有由长期从事生产实践的基层兽医和养殖户所赋予的一些通俗易懂、约定俗成的名称,如“蓝耳病”、“强直症”、“锁喉风”、“大头瘟”等。俗称的特点是能够形象直观地反映相应疫病的某些临床特征,因而一般都具有便于掌握、记忆和有利于与养殖户进行沟通等优点,在基层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相应的学名。为此,我们要求学生特别要牢记所学各种动物疫病的俗称,以便将来在基层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和为广大养殖户服务。
“基于工作过程”模式的发展与完善
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是为畜牧业生产发展服务的。当前,我们正在全面开展畜牧兽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工作。为了尽量使课程教学与国内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国内外动物疫病的流行趋势相吻合,同时也为了能够更好地贯彻执行我国畜牧业生产中坚持的“预防为主”方针和“养、防、检、治”的综合防治措施,我们计划在原有基础上对畜牧兽医专业的教材内容进行深度组合,进一步将本课程中有关各类动物具体疫病的防治部分融入《猪生产与疾病防治》、《禽生产与疾病防治》和《牛羊生产与疾病防治》等课程之中。在有关动物疾病方面更加侧重于综合防疫措施和检疫监测技术等知识的学习,并根据动物不同生长阶段疫病流行规律,分阶段、选择性地组织对各种常见疫病进行学习,从而既能避免以往教学中必须在规定学期内对大量疫病进行学习所造成的感觉疲劳和记忆干扰,同时也将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畜牧与兽医两部分知识相剥离的不足,从而形成更加符合畜牧业生产实践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徐国庆.职业能力的本质及其学习模式[J].职教通讯,2007,(1).
作者简介:
秦春娥(1966—),女,湖北武穴人,硕士,黄冈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教学和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