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教育,培养目标可与教学三维目标相契合,即落实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科学教育离不开以学科为背景的探究活动。多数学生都来自欠发达地区,面向广大乡镇背景孩子的科学教育,与孩子们的成长若即若离,还没有真正影响到这一辈人。科学教育也需要在“破万卷书”之际“行万里路”然后“经万种事”。 广大农村子弟不仅代表着一个需要科普指导的家庭,更是一代需要科学教育武装,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中的行动大军。科学教育可以走下“神坛”,落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教师利用本土环境进行有效科学教育的尝试,学生收获了生活大课堂中的现场教育。
[关键词]本土科学教育;科学素养 边远地区
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作为基层一线科技辅导员,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教育,培养目标可与教学三维目标相契合,即落实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科学教育离不开以学科为背景的探究活动,但我国不仅是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也不乐观,因为一些文史类的大学生对网络传言鸡可以长四对翅膀,深信不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八成国人认为文科生科学素养差,是他们拉低了全国人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随着学校生源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趋之若鹜。我校虽地处市区,地理位置较偏,仍然接收到许多来自乡镇、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学生。我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学生信息登记表统计,全班69人中就有25人属随父母进城打工子弟,少部分留守儿童,另外大部分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都不高。纵观我市学生基本情况,多数学生都来自欠发达地区,面向广大乡镇背景孩子的科学教育,与孩子们的成长若即若离,还没有真正影响到这一辈人。
有报道称,中国城镇居民到博物馆的年均次数约5次,那些受冷落的科技馆、博物馆也许更新不及时,不能满足人们高速增长的科技咨询的要求;更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将科学教育推给学校,认为教师才是孩子科学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不组织相关科普活動,家长是很少主动有意识地去做这件事,也许宁愿带孩子去上奥数班,或是放任自流让其流连忘返于网吧。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那些勉强解决完校舍建设、午餐营养的农村学校及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学生们,科学教育现状近似空白,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更是堪忧。
我们开展的一项课题研究,曾设置名为《知识与常识》的专题研究,梳理初中生常见的错误观点。许多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视野不广,知识面过窄,体验不够,出现了诸如此类的错误:体积相同的木球与铁球从同一层楼由静止释放,铁球先着地;空气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气体;物体速度大惯性大;只要时间足够,烧水的温度可以一路走高;如果跳起来挂在空中,过一段时间再落下地,因地球自转就可以到另一个地方了……让我们感受到科学教育也需要在“破万卷书”之际“行万里路”然后“经万种事”。
乡镇学校的孩子们如何接受到有效科学教育呢?博物馆没有,家庭辅导不成,科普读物很少,科学体验缺失。广大农村子弟不仅代表着一个需要科普指导的家庭,更是一代需要科学教育武装,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中的行动大军。寻找出他们周围的创新人才显得难能可贵,但“创新人才”一词不可生歧义。一位来自村镇的学生告诉我,她们家日常食品尽量不去购买,因为村子里有许多“创新人才”,他们用避孕药喂养鸡仔,用膨大剂淋洒水果,用各种剧毒的农药浇灌蔬菜。生产的这些农幅产品村里的人是拒绝食用的,这种“创新人才”首先让学生们对科技进步有着莫大的恐慌,其次是对人性的质疑。所以,当有家长提到自己的生活时,排斥一切科学的与进步的东西:网络是害人的,比如孩子的网瘾;超市食品是不安全的,比如有过期作废的等林林种种不好的事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会形成思维定势:保守的才是最好的。
针对来自乡镇家庭学生比例较高、体验生活不够的现状,科学教育可以走下“神坛”,落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例如,有教师开展了对村里洋芋种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洋芋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一种食物,针对它能研究出个什么结果,许多学生抱有观望态度。到课题结题时,我作为观摩者对这一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也大感意外。来自拥有土地家庭的孩子们其实对农事已经很陌生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让他们一方面体会到洋芋从备种到播种、从田间管理到收获、从运输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着父母的辛劳,另一方面也感知到小小的洋芋也有学问可探究:什么样的土地适宜洋芋生长;洋芋播种中用茎块还是用种子播种,生长期有什么不同;洋芋增产有些什么方法;洋芋储备有什么好方法;洋芋的附加值如何提高;洋芋什么时候能卖个好价钱等等问题。深入研究的孩子们带回来的答案也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洋芋秧苗开花也很美;洋芋播种中需要进行脱毒处理;农家肥种的洋芋好吃,可惜产量不及添加化肥的;洋芋可以与其它作物套种,达到两相得宜;洋芋成熟后可以留在地里过冬,既减少储备洋芋中的人力劳力的付出,又能最大程度良好保存洋芋。年初洋芋市场行情最好时,有采购商来到地头田间,既完成洋芋收获又完成洋芋的装车;洋芋属于耐旱作物,许多坡地都适宜种植洋芋;本地生产的洋芋收购商主要销售到食用渠道,因为淀粉含量不及新疆地区的,不受淀粉厂青睐,所以销售空间很窄,价格上就不占优势。放眼世界,近几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改进和脱毒种薯的应用,全球洋芋的产量呈明显递增趋势,目前洋芋年产量约3亿吨,其中一半以上供人类食用。我国洋芋年栽种面积7000万亩左右。其生产和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首先是单产低,平均亩产量只有1000公斤;其次是机械化水平低,在我国洋芋播种机、收获机尚未全面推广使用。贵州山区地带机械化种植推广情况不容乐观。
学生在为洋芋“寻找出路”环节中,了解到洋芋中的淀粉可以研发制作轮胎,不过还有许多难题没有攻破。学生产生来自心灵的撞击:原来除了美国农民可以用玉米换成黄金,咱们其实也可以考虑用洋芋换黄金。此次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师生各得其所,教师进行了利用本土环境进行有效科学教育的尝试,学生收获了生活大课堂中的现场教育。不管将来孩子们从事何种职业,哪怕仅是回到田间务农,种出优质大洋芋一定会是他们的心愿,改变落后面貌也会是他们的动力。所以从乡镇到村落,生活在那里的孩子们比城里的孩子们更需要科学教育的沐浴,农村作为城里人的“粮仓”,提高他们正确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结合学生生活环境进行本土科学教育虽然有强烈现实意义,可是广大的教师由于受“学科本位”的限制,其实对本人专业以外的知识面也是一知半解的:比如生物教师不专业于辅导化学变化;物理教师不专业于生物学指导;而站在高高讲台的教师们对农业生产的了解,还不及一名老农;对厂矿流程了解不及一名技术员。因此,面对广大处于求知需求高、科学体验欠缺、科学素质不高的中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还需要教师加强联动与整合,利用手边的、身边的、看得到、摸得到的事物展开对学生的科学教育。
如在初中物理长度测量这一章节的学习中,除了解书中提供的关于一些物体的长度外,我提出请学生去了解家里播种时用到的地膜厚度是多少,是越厚越好,还是越薄越好?厚的有多厚,最薄有多少mm?学生带回来的反馈是:越薄越好,因为村里大多数人家都用薄膜。地膜使用的好处生物老师有交待,可是地膜使用的坏处又是怎样的呢?有学生马上提出来,第二年地里残留的膜很多,不好除掉。此时告诉学生两件事:一、国家对地膜厚度有严格规定:严格禁止使用0.008mm的超薄地膜,虽然其价格降低了,却会造成严重的田间地头的白色污染,不利于今后的蔬菜生产;二、国外地膜厚度多为0.015mm~0.03 mm,废旧地膜回收率高。若学生家中有类似问题,还可以进步了解,去纠正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注重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更需要“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义务教育阶段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及明确人生观的黄金期。一则消息报道更让我感受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关注科学家的迫切性。2007年2月28日,“中国氢弹之父”彭恒武先生孤独地走完他92年的生命历程,彭恒武先生离世的消息在公众淡漠的视角中渐行渐远。他与那些出现在人类发展科学史册上,默默无闻的一位位卓越的科学家一样,用科技成果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可是他们求知求新、颠覆传统过程中的坚守与坚持却不为人知。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更需要逐一去认识这些人,不要在科学教育环节中将科学工作者“边缘化”。
素养的形成,与知识一样,同样依赖教育。大多数学生甚至在大学阶段,理性思维能力较弱,缺乏科学知识,更谈不上有科学素养,是不争的事实。素养是知识内化后对知识的态度与运用能力、方法。针对边远地区的中学生,加法总是太慢了,为什么不试一下乘法?教会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相信它的人,要证明它的存在;质疑它的人,也要证明它的不存在,而非人云亦云。(作者吕元胜系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教师、“千校万师”第42期学员;罗燕系六盘水市第一中學教师)
[关键词]本土科学教育;科学素养 边远地区
科学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作为基层一线科技辅导员,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教育,培养目标可与教学三维目标相契合,即落实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三个维度上,科学教育离不开以学科为背景的探究活动,但我国不仅是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不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现状也不乐观,因为一些文史类的大学生对网络传言鸡可以长四对翅膀,深信不疑。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最新调查显示,八成国人认为文科生科学素养差,是他们拉低了全国人民的科学素养水平。
随着学校生源的多元化发展,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趋之若鹜。我校虽地处市区,地理位置较偏,仍然接收到许多来自乡镇、随父母进城打工的学生。我随机抽取一个教学班学生信息登记表统计,全班69人中就有25人属随父母进城打工子弟,少部分留守儿童,另外大部分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都不高。纵观我市学生基本情况,多数学生都来自欠发达地区,面向广大乡镇背景孩子的科学教育,与孩子们的成长若即若离,还没有真正影响到这一辈人。
有报道称,中国城镇居民到博物馆的年均次数约5次,那些受冷落的科技馆、博物馆也许更新不及时,不能满足人们高速增长的科技咨询的要求;更主要的原因是家庭教育将科学教育推给学校,认为教师才是孩子科学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学校不组织相关科普活動,家长是很少主动有意识地去做这件事,也许宁愿带孩子去上奥数班,或是放任自流让其流连忘返于网吧。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是,那些勉强解决完校舍建设、午餐营养的农村学校及城乡结合部的乡镇学生们,科学教育现状近似空白,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更是堪忧。
我们开展的一项课题研究,曾设置名为《知识与常识》的专题研究,梳理初中生常见的错误观点。许多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导致视野不广,知识面过窄,体验不够,出现了诸如此类的错误:体积相同的木球与铁球从同一层楼由静止释放,铁球先着地;空气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气体;物体速度大惯性大;只要时间足够,烧水的温度可以一路走高;如果跳起来挂在空中,过一段时间再落下地,因地球自转就可以到另一个地方了……让我们感受到科学教育也需要在“破万卷书”之际“行万里路”然后“经万种事”。
乡镇学校的孩子们如何接受到有效科学教育呢?博物馆没有,家庭辅导不成,科普读物很少,科学体验缺失。广大农村子弟不仅代表着一个需要科普指导的家庭,更是一代需要科学教育武装,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中的行动大军。寻找出他们周围的创新人才显得难能可贵,但“创新人才”一词不可生歧义。一位来自村镇的学生告诉我,她们家日常食品尽量不去购买,因为村子里有许多“创新人才”,他们用避孕药喂养鸡仔,用膨大剂淋洒水果,用各种剧毒的农药浇灌蔬菜。生产的这些农幅产品村里的人是拒绝食用的,这种“创新人才”首先让学生们对科技进步有着莫大的恐慌,其次是对人性的质疑。所以,当有家长提到自己的生活时,排斥一切科学的与进步的东西:网络是害人的,比如孩子的网瘾;超市食品是不安全的,比如有过期作废的等林林种种不好的事物。孩子们在耳濡目染中会形成思维定势:保守的才是最好的。
针对来自乡镇家庭学生比例较高、体验生活不够的现状,科学教育可以走下“神坛”,落地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例如,有教师开展了对村里洋芋种植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洋芋是学生生活中最熟悉不过的一种食物,针对它能研究出个什么结果,许多学生抱有观望态度。到课题结题时,我作为观摩者对这一研究性学习的收获也大感意外。来自拥有土地家庭的孩子们其实对农事已经很陌生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让他们一方面体会到洋芋从备种到播种、从田间管理到收获、从运输到销售每个环节都有着父母的辛劳,另一方面也感知到小小的洋芋也有学问可探究:什么样的土地适宜洋芋生长;洋芋播种中用茎块还是用种子播种,生长期有什么不同;洋芋增产有些什么方法;洋芋储备有什么好方法;洋芋的附加值如何提高;洋芋什么时候能卖个好价钱等等问题。深入研究的孩子们带回来的答案也让我们大开眼界:原来洋芋秧苗开花也很美;洋芋播种中需要进行脱毒处理;农家肥种的洋芋好吃,可惜产量不及添加化肥的;洋芋可以与其它作物套种,达到两相得宜;洋芋成熟后可以留在地里过冬,既减少储备洋芋中的人力劳力的付出,又能最大程度良好保存洋芋。年初洋芋市场行情最好时,有采购商来到地头田间,既完成洋芋收获又完成洋芋的装车;洋芋属于耐旱作物,许多坡地都适宜种植洋芋;本地生产的洋芋收购商主要销售到食用渠道,因为淀粉含量不及新疆地区的,不受淀粉厂青睐,所以销售空间很窄,价格上就不占优势。放眼世界,近几年来随着栽培技术的改进和脱毒种薯的应用,全球洋芋的产量呈明显递增趋势,目前洋芋年产量约3亿吨,其中一半以上供人类食用。我国洋芋年栽种面积7000万亩左右。其生产和技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首先是单产低,平均亩产量只有1000公斤;其次是机械化水平低,在我国洋芋播种机、收获机尚未全面推广使用。贵州山区地带机械化种植推广情况不容乐观。
学生在为洋芋“寻找出路”环节中,了解到洋芋中的淀粉可以研发制作轮胎,不过还有许多难题没有攻破。学生产生来自心灵的撞击:原来除了美国农民可以用玉米换成黄金,咱们其实也可以考虑用洋芋换黄金。此次科学教育活动的开展让师生各得其所,教师进行了利用本土环境进行有效科学教育的尝试,学生收获了生活大课堂中的现场教育。不管将来孩子们从事何种职业,哪怕仅是回到田间务农,种出优质大洋芋一定会是他们的心愿,改变落后面貌也会是他们的动力。所以从乡镇到村落,生活在那里的孩子们比城里的孩子们更需要科学教育的沐浴,农村作为城里人的“粮仓”,提高他们正确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结合学生生活环境进行本土科学教育虽然有强烈现实意义,可是广大的教师由于受“学科本位”的限制,其实对本人专业以外的知识面也是一知半解的:比如生物教师不专业于辅导化学变化;物理教师不专业于生物学指导;而站在高高讲台的教师们对农业生产的了解,还不及一名老农;对厂矿流程了解不及一名技术员。因此,面对广大处于求知需求高、科学体验欠缺、科学素质不高的中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储备还需要教师加强联动与整合,利用手边的、身边的、看得到、摸得到的事物展开对学生的科学教育。
如在初中物理长度测量这一章节的学习中,除了解书中提供的关于一些物体的长度外,我提出请学生去了解家里播种时用到的地膜厚度是多少,是越厚越好,还是越薄越好?厚的有多厚,最薄有多少mm?学生带回来的反馈是:越薄越好,因为村里大多数人家都用薄膜。地膜使用的好处生物老师有交待,可是地膜使用的坏处又是怎样的呢?有学生马上提出来,第二年地里残留的膜很多,不好除掉。此时告诉学生两件事:一、国家对地膜厚度有严格规定:严格禁止使用0.008mm的超薄地膜,虽然其价格降低了,却会造成严重的田间地头的白色污染,不利于今后的蔬菜生产;二、国外地膜厚度多为0.015mm~0.03 mm,废旧地膜回收率高。若学生家中有类似问题,还可以进步了解,去纠正家长的一些错误做法。
在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注重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更需要“让学生学习一些科学方法和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有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义务教育阶段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及明确人生观的黄金期。一则消息报道更让我感受到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质,关注科学家的迫切性。2007年2月28日,“中国氢弹之父”彭恒武先生孤独地走完他92年的生命历程,彭恒武先生离世的消息在公众淡漠的视角中渐行渐远。他与那些出现在人类发展科学史册上,默默无闻的一位位卓越的科学家一样,用科技成果彻底改变人类生活,可是他们求知求新、颠覆传统过程中的坚守与坚持却不为人知。边远地区的孩子们更需要逐一去认识这些人,不要在科学教育环节中将科学工作者“边缘化”。
素养的形成,与知识一样,同样依赖教育。大多数学生甚至在大学阶段,理性思维能力较弱,缺乏科学知识,更谈不上有科学素养,是不争的事实。素养是知识内化后对知识的态度与运用能力、方法。针对边远地区的中学生,加法总是太慢了,为什么不试一下乘法?教会学生去明白一个道理:相信它的人,要证明它的存在;质疑它的人,也要证明它的不存在,而非人云亦云。(作者吕元胜系六盘水市第一实验中学教师、“千校万师”第42期学员;罗燕系六盘水市第一中學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