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对“非遗”项目的不断重视,“文化遗产”一词逐渐变得深入人心。一些综合性的大学具有自己的科学研究优势,可以为“文化遗产”提供出比较有见解的理论,使得“文化遗产”受到保护和传承。但是在一些地方高校,由于理论研究和人才太过于匮乏,使“文化遗产学”与地方文化遗产相结合,从而形成了独具一格的优势,既可以加强自己的学科理论,又可以为地方人民服务。本文以地方高校的为例,探讨其参与保护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文化遗产;必要性;可行性
一、地方高校参与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一)文化传承的使命
既然高等院校包含了地方高校,就应该为地方的生产和延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特别是在价值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地方高校汇聚了各自地区的文化价值,就更有责任为其地区的地方文化提供良好发展。如果现代社会的价值信念不再被大众所接受,那么来源于民间的价值观念或许更能够产生共鸣,这也是民间作为不竭的源泉。由于地方高校与当地的社会风情有着深厚的关系,师资和生源也是以当地的为主,所以可以通过地方的文化遗产研究,发现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可以说庙会和神祗完美的诠释了当地的生活习惯、善恶观念和历史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可以帮助我们接上历史的轨道,更深层次的理解区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达到文化价值传承的目标。
(二)文化遗产的地域性
文化遗产的存在有着特定的空间,也就是地域性。我们经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文化的产生就像植物和人,必须有自己特定的土壤,文化遗产根植在不同的环境中,简单的转移是不切实际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文化遗产的空间范围。我们必须要知道,文化遗产特定的生存土壤是不能够被阻碍的,可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却也只有特定的文化土壤的人才可以完成,这种情况下,传承区域的文化遗产就成了地方高校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毕竟地方高校的生源和专业方向与地方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理论和人才上,而区域的文化遗产注重于血缘上的关系。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使得地方高校有责任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全面的研究。
(三)特色专业的办学要求
地域和人才限制了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比如,很多专业都是相同的,专业的特色不够明显,优势不够明显。如今社会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地方高校为专业配备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和学生需求,比如说专业的泛滥,无论是专业的学校,综合性的大学还是地方高校都设置了相同的专业而不去考虑师资力量和就业问题。不过办理一座具有特色的学校,拥有王牌专业也已经是地方高校所追求的。以此为前提,加之区域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办具有特色的专业和学科也并无不可。艺术文化遗产深入人心对于高校也是有利的。地方高校可以借助文化遗产拥有自己特色专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实力,在社会大环境下崭露头角。
二、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路径
(一)文化遗产进校园
高校让文化遗产走进了学校,主要的方式是图片展示和文化传承的人进行现场表演,让在校的青年学生了解熟悉文化遗产继而产生兴趣,以自身为媒介传播文化遗产。通过学校让一些学生对文化遗产产生兴趣,影响到周边的同学朋友和人群中这种方式简单有实用,总会有一些青年学生学习并且认可从而产生影响。
(二)开设文化遗产课程
地方高校只研究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更全面的介绍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对现代社会的价值,相对于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这种单一的模式,开设课程的意义反而更加重大。文化遗产映射着过去的生活方式,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认同了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意义价值就证明我们愿意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以更加包容平和的心态来接受多样文化,而不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文化遗产。既然是文化“遗产”,那就代表是不可重塑性的,所以我们通过开设遗产课程,让它存在于更多的空间,这也是扩充和创造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三)文化遗产专业设置
高校设置专业的标准是课程和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所以文化遗产项目并不是都可以转化成专业。由于文化遗产本身存在的个人技术和风俗仪式,让其很难成为高校专业课其中的一个,更不要说是专业的本体。文化遗产项目设立了专业本身就证明它有着影响力和商业性。
(四)文化遗产学研究
开设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和相关专业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是想要进一步的设立文化遗产学科不如选择综合性大学更加合适,因为综合性大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实力都有更高的格局和更深的见识。
三、总结
地方高校作为教育资源的载体,保护艺术文化遗产既是高校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的任务,更是为了满足高校自身的发展。其中,以挖掘地方的特色文化遗产为手段,可以实现高校贡献于地方甚至是社会的目标,同时也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带来了先机。现代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允许高校参加的,一方面使高校的教學课程更加突出,有了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创造出独树一帜,人无我有的特色专业也是有可能的,这在越来越激烈的高校招生期间也不失为立身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沈燕红.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2,(7).
[2]祝在时,庄晓蓉.拯救文化活化石[J].走向世界,2010,(11)
[3]刘宁.地方高校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研究[J].大众文艺,2014,(5)
作者简介
周君,新余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夏宋宋,新余学院艺术学院2015级音乐学本科班学生,专业主项:钢琴。本文是江西省2017年人文社科课题《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路径研究》(编号:ys17247)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新余学院艺术学院)
关键词:文化遗产;必要性;可行性
一、地方高校参与艺术文化遗产保护的必要性
(一)文化传承的使命
既然高等院校包含了地方高校,就应该为地方的生产和延续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特别是在价值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地方高校汇聚了各自地区的文化价值,就更有责任为其地区的地方文化提供良好发展。如果现代社会的价值信念不再被大众所接受,那么来源于民间的价值观念或许更能够产生共鸣,这也是民间作为不竭的源泉。由于地方高校与当地的社会风情有着深厚的关系,师资和生源也是以当地的为主,所以可以通过地方的文化遗产研究,发现背后隐藏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可以说庙会和神祗完美的诠释了当地的生活习惯、善恶观念和历史遗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可以帮助我们接上历史的轨道,更深层次的理解区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达到文化价值传承的目标。
(二)文化遗产的地域性
文化遗产的存在有着特定的空间,也就是地域性。我们经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艺术文化的产生就像植物和人,必须有自己特定的土壤,文化遗产根植在不同的环境中,简单的转移是不切实际的,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文化遗产的空间范围。我们必须要知道,文化遗产特定的生存土壤是不能够被阻碍的,可是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却也只有特定的文化土壤的人才可以完成,这种情况下,传承区域的文化遗产就成了地方高校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毕竟地方高校的生源和专业方向与地方的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理论和人才上,而区域的文化遗产注重于血缘上的关系。文化遗产的地域性使得地方高校有责任为其传承和保护提供更全面的研究。
(三)特色专业的办学要求
地域和人才限制了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比如,很多专业都是相同的,专业的特色不够明显,优势不够明显。如今社会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地方高校为专业配备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市场和学生需求,比如说专业的泛滥,无论是专业的学校,综合性的大学还是地方高校都设置了相同的专业而不去考虑师资力量和就业问题。不过办理一座具有特色的学校,拥有王牌专业也已经是地方高校所追求的。以此为前提,加之区域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办具有特色的专业和学科也并无不可。艺术文化遗产深入人心对于高校也是有利的。地方高校可以借助文化遗产拥有自己特色专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实力,在社会大环境下崭露头角。
二、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路径
(一)文化遗产进校园
高校让文化遗产走进了学校,主要的方式是图片展示和文化传承的人进行现场表演,让在校的青年学生了解熟悉文化遗产继而产生兴趣,以自身为媒介传播文化遗产。通过学校让一些学生对文化遗产产生兴趣,影响到周边的同学朋友和人群中这种方式简单有实用,总会有一些青年学生学习并且认可从而产生影响。
(二)开设文化遗产课程
地方高校只研究文化遗产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设相关的课程,更全面的介绍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轨迹和对现代社会的价值,相对于文化遗产走进校园这种单一的模式,开设课程的意义反而更加重大。文化遗产映射着过去的生活方式,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如果我们认同了文化遗产所代表的意义价值就证明我们愿意接受一种全新的生活观和价值观,以更加包容平和的心态来接受多样文化,而不是以一种局外人的角度来看待这些文化遗产。既然是文化“遗产”,那就代表是不可重塑性的,所以我们通过开设遗产课程,让它存在于更多的空间,这也是扩充和创造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
(三)文化遗产专业设置
高校设置专业的标准是课程和学生毕业就业的问题。所以文化遗产项目并不是都可以转化成专业。由于文化遗产本身存在的个人技术和风俗仪式,让其很难成为高校专业课其中的一个,更不要说是专业的本体。文化遗产项目设立了专业本身就证明它有着影响力和商业性。
(四)文化遗产学研究
开设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和相关专业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若是想要进一步的设立文化遗产学科不如选择综合性大学更加合适,因为综合性大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实力都有更高的格局和更深的见识。
三、总结
地方高校作为教育资源的载体,保护艺术文化遗产既是高校的责任,也是时代赋予的任务,更是为了满足高校自身的发展。其中,以挖掘地方的特色文化遗产为手段,可以实现高校贡献于地方甚至是社会的目标,同时也为学校日后的发展带来了先机。现代社会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允许高校参加的,一方面使高校的教學课程更加突出,有了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创造出独树一帜,人无我有的特色专业也是有可能的,这在越来越激烈的高校招生期间也不失为立身的办法。
参考文献
[1]沈燕红.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和途径探析[J].学理论,2012,(7).
[2]祝在时,庄晓蓉.拯救文化活化石[J].走向世界,2010,(11)
[3]刘宁.地方高校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措施研究[J].大众文艺,2014,(5)
作者简介
周君,新余学院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与教学;夏宋宋,新余学院艺术学院2015级音乐学本科班学生,专业主项:钢琴。本文是江西省2017年人文社科课题《地方高校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路径研究》(编号:ys17247)部分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新余学院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