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孟超,善尽治病救人的天职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cceteh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7月14日的《朗读者》播出后,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火了。
  他是马来西亚归侨,1940年回国参加抗日活动。他是我国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是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是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他的名字总和“奇迹”相连,被无数病人称为“当代神医”。他说:“救治病人是我的天职。”吴孟超从医75年,将超过16000名病人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今年96岁高龄的吴孟超,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主刀完成了我国第一例成功的肝脏手术,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这位中国肝脏外科之父的右手握过众多的奖杯,但最契合止血钳的形状——筋脉虬结。他右手食指指尖微微向内侧弯,但又超乎寻常的柔软细腻,指甲整齐润泽——食指畸变是因为过去做过的成千上万台肝脏手术,细腻灵活是为了未来能再多帮助一个生命。在病人腹腔充满血时,旁人看到的是血流如注,但吴孟超的手可以直接伸进病人腹腔,准确地抓住血管一掐,血当即就会止住。
  多维解读
  角度一:一腔热血,爱国报国
  吴孟超先生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1940年回国后,由于去不成延安,只能留在昆明求学,他决心“读书救国”。命运和信念一起指引着吴孟超,后来他成了一名军医,在老师的指导下专攻肝脏领域。几十年来,吴孟超见证了中国肝胆外科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卓绝探索历程,创造了无数个第一。他用一腔热血爱国报国,是一名真正的中国梦实践者。
  角度二:悬壶济世,淡泊名利
  吴孟超从医75年,96岁高龄仍奋战在无影灯下。为了治病救人,他勇担风险,不怕名誉受损。82岁时,他不顾眾人反对,为一个体内肿瘤堪比篮球大的病人做切除手术。大道至简,大象无形。越是朴素,越是伟大:越是大家,内心往往越简单澄明。吴孟超淡泊名利,一心悬壶济世,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角度三:良医匠心,医者仁心
  鲐背之年,吴孟超仍坚守岗位,散发自己的光与热。他以自身的不离一线,换取千万家的健康团圆。成为一名好的医者,是一个苦行僧的过程,吴孟超却甘之如饴,不舍昼夜。他甚至说,倒在工作岗位上也是一种幸福,这就是医者仁心。没有仁心,难成医者:没有匠心,难成良医。工匠精神是一种修炼,更是一种境界。一名好医生地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吴孟超既是有匠心的医者,又是有仁心的良医。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称赞庄子“冷眼看穿却热肠挂住,有着温柔与宽厚的心”。  这个世界,你用冷眼看,满眼都是“不是”;你用热眼看,处处皆是“是”;你用常眼看去,不过如此;你用辩证思维看,有“是”,有“不是”。即便有“不是”,也犯不着拍桌子打板凳面红耳赤声嘶力竭;即便有“是”,亦不必手舞足蹈喊破嗓子。  中国式的家庭教育亦应作如是观。  “中国式家庭教育”是从流行的“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接送”等词中衍生出来的,
落成已久的市图书馆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别出心裁的管理者在二楼开辟了一块露天的读书平台,古色古香的藤椅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迷人的光泽。捧一本书,喝一口茶,享受安逸而闲适的读书时间,惬意至极。  我在图书馆借阅室发现这本书的时候,午后的阳光正暖暖地照在书架上,照在这本书上。我轻轻地摩挲着书名,看着书上印着的那个我很喜欢的女子的名字,恍惚中仿佛看到了她的微笑,迷离却又真实——林徽因《一片阳光》。  坐在图
在生活的土壤上,有的生命用坚韧长成了一株草,有的生命却迤逦着绽放成一朵花。未能萌发的我们总是不平,为何被历史垂爱的不是自己。  我想,这也许与选择有关吧。  行星运转的偏差不只出现在哥白尼的天空,带着自然真理的苹果敲打的不只是牛顿的头,敲击刀盘的厨师不只忙碌在帕斯卡尔的厨房,和他们处于同样环境中的我们,甚至与他们做着同样的事情,但我们在未知面前低头,在原地迷茫徘徊,而他们,却在未知中钻研,在生命的
比赛在时光中改变了。科技使改变无可避免:球拍更大、更轻、更结实,球鞋每隔几年更优良。人体技术同样进步显著:每一代网球手都比上一代肩宽腿长,球员的内体也獲得提升,负荷训练令他们强壮,营养膳食令他们耐力持久。比赛理所当然,不得不变。但除了少数特例,选手们仍身穿传统的白色运动  服,那是他希望永不改变的东西。啊,一些衣服缀着花里胡哨的徽标,大概那也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公司一掷千金。一些白衣白裤上看得见彩色
他们说,我没有父母。  真是笑话,我分明记得那个有着淡青色胡茬儿的带笑脸庞和那双精致耀眼的红色高跟鞋。没有人比我更了解他们,毕竟我是他们唯一的儿子。  他喜欢在风大的时候在后山放风筝,放线、收线、奔跑、抖线,已经四十好几的人了依然蹦蹦跳跳,像个孩子;她说话的声音很温柔,就像她那双盈盈漾漾的眸子,总能让人不自觉地安静温柔。  说起来,我已经有好久没见过他们了。  今天天气很好,很难得地,他们陪着我在
季婧儿,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高三学生。“对我而言,阅读与写作,它们原就离生活很近,或者说,它们就是生活。而文字,沟通了我与它们,让我也成了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中学生也许对事物的见解谈不上多么深刻,但对于写作、对于文字的真诚,是每个人都应当力求的。  院后的竹子又青了,郁郁葱葱地招摇着,它们会记得这里发生过的那些故事吗?  爷爷是个篾匠。他一辈子勤勤恳恳,信守诺言,
盛唐气象还是建安风骨,大漠孤烟还是小桥流水人家,环肥还是燕瘦,到底哪个更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此争论不休。美,似乎很难定义,但谁也不能否认,做自己有一种独特的美。  “对于不会说话的人,衣服是一种语言,随身携带着的是袖珍戏剧。”这句话出自张爱玲。作为民国一代才女,她的一生既辉煌又落寞,既精彩又冷清。她生就一副傲骨,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穿衣打扮,都特立独行,有自己的风格。在当时的人看来,她的装扮
少年强,则国强。  国之强盛,来源于一代代人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倘若有一代人在这前赴后继的队伍中迷失或懈怠,国家的发展就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停滞。泱泱中华,我们这个有五千年悠久灿烂历史的国度正飞速发展,青年一代必须与她共成长,才能接过前辈手中的棒,将中华文明传承、发扬光大。  长时间以来,青年一代饱受争议,尤其是“90后”“零零后”更成了被批评的对象。“温室里的花朵”也好,没有上进心、缺乏责任感也好,
前些时候,我去北京游了地坛。  “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我也是抱着投靠静地的心情去地坛的,兼有一怀对史老的悼念和酹酒奠英的冲动。简言之,一方面是为了寻找安静;另一方面是寻找史老的影子。但地坛大不如前了。  “枯藤老树,废殿颓檐,残墙断壁,归来的暮鸦,盘桓的雨燕,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我幻想过不知几次的场景,在今日的地坛却只寻到一鳞半爪,或许连一鳞半爪
2018年7月22日,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者海镇五里牌村的考生崔庆涛收到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当时,他正和父母在一处建筑工地上拌砂浆。这条励志新闻一出现立刻刷爆了朋友圈。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崔庆涛从小家庭贫困,高考结束后,他就跟着父母在家附近的建筑工地上打工。北京大学录取通知书送到时,他们一家正在离家四五公里外的地方打工,崔庆涛当时正在拌砂浆。看到快递员递过来的红色信封,他弯下腰,在水桶里仔细地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