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梦是美丽的、伟大的,实现中国梦也是每个中国人所向往的。人民对自己的国家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便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相应的就会促进中国梦的实现,所以处理好中国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从分析中国梦及国家认同的内涵入手,论证了中国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并提出了加强国家认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中国梦;国家认同;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9-0035-02
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理想蓝图,国家认同观念也深刻地融入中国梦之中,所以在理清两者关系之前理应对两者进行相应的了解。
一、 中国梦及国家认同的理论内容
(一)中国梦的演变及内涵
“一心中國梦,万古下泉诗。”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启了中国的近现代史,封建王朝随之陨落的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随之出现。农民阶级、开明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道路上都写上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加之各个阶级存在的局限性,使梦想扼杀在摇篮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梦想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梦最终落脚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也是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梦想是“独立解放梦”,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大革命所带来的惨痛教训,探索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后,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以后的战争打下了基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虽然困难重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国梦”又筑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虽然在追梦的过程中与当时的初衷稍有偏颇,但是梦想依然存在。“小康社会”的提出以及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提出使“强国梦”过渡到“富民梦”。梦想的一步步的优化以及更好梦想的提出,上世纪末提出的“幸福梦”便是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随之出现的。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磨难与艰辛。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每个中国人都为此付诸自己的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国家认同的内容及意义
认同最早是作为哲学与逻辑学用语使用的,具有同一性、等同于、身份、本性等含义,即可表征个体的一种思想成果,又可表征一种动态过程。而国家认同就是在认同的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是指生活在某一个国家之内的公民基于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国家主权等的热爱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认同。另外,国家认同具有的两种指向:对自己的居住地和人民的认同以及对自己国家政权的认同。由此可见,国家认同概念就是指居住在一国领土上的公民对本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的认同,体现着公民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能动的作用。增强广大群众的国家意识,激发群众自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切实地实现了国家认同,才会对国家的政策措施予以肯定、对社会的发展予以自己的贡献,从而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广大群众的向心力也由此形成,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起到推动作用。
二、 中国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中国梦的提出为当代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家园,同时也将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融入在其中。正确认识中国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梦的快速实现。
(一) 中国梦促进国家认同建设
中国梦体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在追梦路上,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等势必会对当前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的基本利益,只有国家能够富强、人民能够幸福才会加深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中国梦将国家、民族、个人结合为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建设、民族利益、个人发展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在形成凝聚力的同时,将国家认同融入其中。国家富强,为人民对国家认同提供物质基础;民族振兴,为人民对国家认同提供精神家园;人民幸福,为人民对国家认同提供最终价值取向。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会提高人民国家认同,中国梦的实现会强化国家认同。
(二) 国家认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思多久,方为远见”,中国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亿万人民将这个梦想放在心中,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中,需要担当——在国家遇到危机时挺身而出,需要牺牲——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责任——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支撑起这些担当、牺牲、责任的前提就是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心甘情愿的付出。所以,国家认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情感基础。普遍而真实的国家认同,是国家稳定的民意基础,也是国家兴旺的重要前提。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而存在,给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准则都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对国家认同所形成的凝聚力会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三、 加强国家认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无孔不入,对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冲击着国家认同。目前,国内存在的信仰缺失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出现也存在着弱化国家认同的风险。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中国梦和远方。强化国家认同,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所有中国人所向往的远方。 (一)改进国家认同教育方式
国家认同教育旨在培养公民对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认同,使公民对国家形成归属感、责任感,让公民能够自觉地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国家认同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主要方式是在一定阶段内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和知识讲授,教育方式正面、直接。我国的国家认同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国家单方面的对个人的要求和行为的约束,所以难免会忽视个人的感受,造成国家认同教育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结果。
改进国家认同教育,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学校内进行国家认同的显性教育除了讲述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也可利用多种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开展如:爱国电影的展播、参观爱国教育基地、历史文化的学习等活动。此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学习的阶段,可以将价值观融入到正常的生活叙事和知识叙事中,注重知行合一。国家认同教育的进一步完善能够使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得到提升,形成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向心力,从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二)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对于提升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正面的舆论导向可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认同的形成带来积极的作用;负面或者低级的舆论导向,不仅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对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也是不利的。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与深水期,一些利益的调整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这时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公正、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引导社会舆论朝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使民众对国家的发展持有信心,避免出现因为媒体在某些方面的失言而造成民众国家认同意识的减弱。
主流媒体充当党和政府宣传信息、政策的工具,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在信息传播中的公信力也是一般大众媒体不可比拟的。随着大众媒体形式发展的越来越广泛、所发布的信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趋向低俗、虚假的现象,加之网络的发达和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都需要主流媒体及时发挥导向作用,尤其是政治导向的作用,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为加强我国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创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发挥主流媒體的导向作用,将中国梦与国家认同进行宣传,在民众国家认同意识形成的同时也将中国梦筑进心中。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能力。目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政府的公信力有所下降。如某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低,审批程序过于复杂,不利于群众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再如政府监管不力问题,“毒疫苗”事件政府也推卸不了监管不力的责任。对此,政府应该对一些程序进行适当的简化、对政府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扩大监管的力度和范围,拓展监管的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与网民。切实加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的信息透明度,让老百姓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政府的政策措施。人民政府为人民,政府应该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问题,做到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人民群众对政府能够信任、认可,自然就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充满信心,对国家实现高度的认同,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梦。
真诚所致,金石为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会推动每个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的努力,每个中国人也会为自己是中国人和中国梦的实现而骄傲自豪。
参考文献:
[1]傅慧芳.“中国梦”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三重维度[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1).
[2]王震中.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J].红旗文稿, 2016,(1).
[3]刘琴琴.中国梦与国家认同[J].西昌学院学报,2014, (9).
[4]王秋山.“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与内涵研究[D].青岛 理工大学,2014,(12).
[5]王勇.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科学社 会主义,2012,(6).
[6]李巍.提高我国公民国家认同意识的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2014,(4).
[7]李崇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认同问题[J].中国 社会科学,2013,(9).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关键词:中国梦;国家认同;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9-0035-02
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国社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理想蓝图,国家认同观念也深刻地融入中国梦之中,所以在理清两者关系之前理应对两者进行相应的了解。
一、 中国梦及国家认同的理论内容
(一)中国梦的演变及内涵
“一心中國梦,万古下泉诗。”鸦片战争的爆发开启了中国的近现代史,封建王朝随之陨落的同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随之出现。农民阶级、开明地主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的道路上都写上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加之各个阶级存在的局限性,使梦想扼杀在摇篮里。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梦想的实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梦最终落脚点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也是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努力的结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梦想是“独立解放梦”,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大革命所带来的惨痛教训,探索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后,建立革命根据地为以后的战争打下了基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虽然困难重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后,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国梦”又筑进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虽然在追梦的过程中与当时的初衷稍有偏颇,但是梦想依然存在。“小康社会”的提出以及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提出使“强国梦”过渡到“富民梦”。梦想的一步步的优化以及更好梦想的提出,上世纪末提出的“幸福梦”便是伴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高随之出现的。
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磨难与艰辛。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每个中国人都为此付诸自己的努力,中国梦的实现也是势在必行的。
(二)国家认同的内容及意义
认同最早是作为哲学与逻辑学用语使用的,具有同一性、等同于、身份、本性等含义,即可表征个体的一种思想成果,又可表征一种动态过程。而国家认同就是在认同的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是指生活在某一个国家之内的公民基于对于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国家主权等的热爱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认同。另外,国家认同具有的两种指向:对自己的居住地和人民的认同以及对自己国家政权的认同。由此可见,国家认同概念就是指居住在一国领土上的公民对本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的认同,体现着公民的归属感、集体荣誉感。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能动的作用。增强广大群众的国家意识,激发群众自觉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主动性、积极性。只有切实地实现了国家认同,才会对国家的政策措施予以肯定、对社会的发展予以自己的贡献,从而在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同时广大群众的向心力也由此形成,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起到推动作用。
二、 中国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中国梦的提出为当代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家园,同时也将中国人民的国家认同融入在其中。正确认识中国梦与国家认同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梦的快速实现。
(一) 中国梦促进国家认同建设
中国梦体现的是一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在追梦路上,国家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软实力的建设等势必会对当前社会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最大程度上满足人民的基本利益,只有国家能够富强、人民能够幸福才会加深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
中国梦将国家、民族、个人结合为命运共同体,将国家建设、民族利益、个人发展紧密地联系到一起,在形成凝聚力的同时,将国家认同融入其中。国家富强,为人民对国家认同提供物质基础;民族振兴,为人民对国家认同提供精神家园;人民幸福,为人民对国家认同提供最终价值取向。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会提高人民国家认同,中国梦的实现会强化国家认同。
(二) 国家认同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思多久,方为远见”,中国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亿万人民将这个梦想放在心中,并为之而努力奋斗。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中,需要担当——在国家遇到危机时挺身而出,需要牺牲——在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需要责任——为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而支撑起这些担当、牺牲、责任的前提就是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心甘情愿的付出。所以,国家认同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情感基础。普遍而真实的国家认同,是国家稳定的民意基础,也是国家兴旺的重要前提。国家认同作为一种社会意识而存在,给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准则都带来很大的影响,而对国家认同所形成的凝聚力会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三、 加强国家认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全球化带来的影响无孔不入,对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等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冲击着国家认同。目前,国内存在的信仰缺失问题、食品药品安全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出现也存在着弱化国家认同的风险。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中国梦和远方。强化国家认同,实现中国梦,是我们所有中国人所向往的远方。 (一)改进国家认同教育方式
国家认同教育旨在培养公民对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认同,使公民对国家形成归属感、责任感,让公民能够自觉地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目前,国家认同教育以显性教育为主,主要方式是在一定阶段内进行系统的理论灌输和知识讲授,教育方式正面、直接。我国的国家认同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国家单方面的对个人的要求和行为的约束,所以难免会忽视个人的感受,造成国家认同教育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结果。
改进国家认同教育,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在学校内进行国家认同的显性教育除了讲述必要的理论知识外也可利用多种形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开展如:爱国电影的展播、参观爱国教育基地、历史文化的学习等活动。此外,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只停留在概念学习的阶段,可以将价值观融入到正常的生活叙事和知识叙事中,注重知行合一。国家认同教育的进一步完善能够使公民的国家认同感得到提升,形成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向心力,从而促进中国梦的实现。
(二)发挥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对于提升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正面的舆论导向可以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认同的形成带来积极的作用;负面或者低级的舆论导向,不仅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作用,对国家认同意识的培养也是不利的。中国目前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与深水期,一些利益的调整时难免会出现一些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的现象。这时主流媒体应该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公正、客观、冷静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问题,引导社会舆论朝向积极的方面发展,使民众对国家的发展持有信心,避免出现因为媒体在某些方面的失言而造成民众国家认同意识的减弱。
主流媒体充当党和政府宣传信息、政策的工具,其影响力是巨大的,在信息传播中的公信力也是一般大众媒体不可比拟的。随着大众媒体形式发展的越来越广泛、所发布的信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趋向低俗、虚假的现象,加之网络的发达和其他国家意识形态的渗透,都需要主流媒体及时发挥导向作用,尤其是政治导向的作用,弘扬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为加强我国公民的国家认同意识创造优良的文化氛围。发挥主流媒體的导向作用,将中国梦与国家认同进行宣传,在民众国家认同意识形成的同时也将中国梦筑进心中。
(三)提高政府公信力
政府的公信力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能力。目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导致政府的公信力有所下降。如某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低,审批程序过于复杂,不利于群众与政府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再如政府监管不力问题,“毒疫苗”事件政府也推卸不了监管不力的责任。对此,政府应该对一些程序进行适当的简化、对政府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效率。扩大监管的力度和范围,拓展监管的渠道,充分利用网络与网民。切实加大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的信息透明度,让老百姓从真正意义上了解政府的政策措施。人民政府为人民,政府应该切实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决与人民群众切实利益相关的问题,做到人民对政府的信任。人民群众对政府能够信任、认可,自然就会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充满信心,对国家实现高度的认同,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能实现伟大复兴的民族梦。
真诚所致,金石为开。强烈的国家认同感会推动每个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自己的努力,每个中国人也会为自己是中国人和中国梦的实现而骄傲自豪。
参考文献:
[1]傅慧芳.“中国梦”塑造公民国家认同的三重维度[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6,(1).
[2]王震中.国家认同与中华民族的凝聚[J].红旗文稿, 2016,(1).
[3]刘琴琴.中国梦与国家认同[J].西昌学院学报,2014, (9).
[4]王秋山.“中国梦”的理论渊源与内涵研究[D].青岛 理工大学,2014,(12).
[5]王勇.政府公信力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J].科学社 会主义,2012,(6).
[6]李巍.提高我国公民国家认同意识的对策研究[D]. 吉林大学,2014,(4).
[7]李崇富.马克思主义国家观和国家认同问题[J].中国 社会科学,2013,(9).
[责任编辑: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