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课堂提问,是一种英语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从中获得新知的方法。它是课堂教学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课堂教学手段。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却存在着这样一些问题:尖子生回答问题多,中下水平的学生回答问题少,教师直接给出答案的多,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少等。为此,经过自己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在设计提问提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与探讨:
一、提问角度的新颖性,技巧性。
过去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地脱口而出,表面上课堂教学气氛非常积极和热闹,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线上,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所谓发散性思维是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逆向反复比较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刚开始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这些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景中去。
如在Book 7 Lesson 20中主要学习如何购物,我就利用教室的讲台作为商店的“柜台”,用学生的笔、尺、刀、衣物等当“货物”分别予以介绍:
“This is my shop , There is / are ……”
借助于写的有“open”“closed”的招牌,挂在“商店”门口,介绍句子“The shop is open / closed”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购物”情景对话,并要求“买”“卖”双方都要尽量用学过的各种购物用语和礼貌用语。
因而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思维,竞相发言,动口和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
按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不仅在一开始接触英语课题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变好奇为自己的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程度的障碍、困难,甚至挫折时,更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各个阶段都应创设情景,引起兴趣,发掘问题。而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挖掘兴趣的途径,即通过问题来引起兴趣,然后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对问题的发掘还可以从回顾原有知识着手,直接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注意的规律,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正确轨道。因此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依据学生的水平,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Book? Lesson ?是一篇关于Thomas Edison这位伟大发明家的故事,教材上的课文非常简单,为了让学生对Thomas Edison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我又引入了《Thomas Edison》这篇课外读物,尽管这篇文章也很短,但经过把这两篇文章互相连接后,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由浅入深,最终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的本质靠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提问时,要抓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特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Who was Thomas Edison?
②When Thomas Edison was five years old he sit on some eggs one day , didn't he ?Why?
③Why did Tom's teacher send him away from school?
④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omas Edison ?Why?
⑤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含了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通过有浅入深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当场灵活地设计一些问题来调整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迫使学生不停地思维。
三、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如果说教师的模范人格和得体的行为模式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授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就是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英语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过程,目前使用的新教材的编排也力图体现这一特点。新教材以语言结构为主体,将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把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不但教学生语法结构,而且教学生如何使用语言,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使外语教学过程成为语言交际的过程。各单元的对话,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连贯性,给学生循序渐进学习语言提供了基本的有利条件。如果教师能够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为了建立轻松愉快的竞争性教学氛围,我在上课时经常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设计各种擂台赛,设计抢答和必答。除开展课本中新提供的游戏外,还可改编相似内容的游戏,不断反复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在学习中哪怕学生有点滴进步,就立即进行表扬、鼓励。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之后,学习情绪持续高涨。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是互动关系,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和谐。一般来说,教师应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开阔思路,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答案进行补充、评价,致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提出的问题上来。如果多次的反复,却没能将问题回答完整,教师要换个角度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启发学生进入思考,引导学生作答,教师作概括、小节性的评价,以求得问题较全面、较透彻的解决。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记忆的刺激,加深记忆印象,学得扎实、全面。
一、提问角度的新颖性,技巧性。
过去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在设计问题时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可以几乎不动脑筋地脱口而出,表面上课堂教学气氛非常积极和热闹,但实际上学生的思维活动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线上,这样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所谓发散性思维是对同一问题,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横向拓展思路、纵向深入探索、逆向反复比较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应该在学生现有逻辑思维的水准下,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兴趣盎然。
初中学生学习的内容刚开始还是比较简单的,而且也充满了趣味性,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尽可能这些材料放入各种能听、能看、能触摸的情景中去。
如在Book 7 Lesson 20中主要学习如何购物,我就利用教室的讲台作为商店的“柜台”,用学生的笔、尺、刀、衣物等当“货物”分别予以介绍:
“This is my shop , There is / are ……”
借助于写的有“open”“closed”的招牌,挂在“商店”门口,介绍句子“The shop is open / closed”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购物”情景对话,并要求“买”“卖”双方都要尽量用学过的各种购物用语和礼貌用语。
因而课堂上许多学生跃跃欲试,积极思维,竞相发言,动口和动脑,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二、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
按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说,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不仅在一开始接触英语课题时要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变好奇为自己的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各种程度的障碍、困难,甚至挫折时,更需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因此在教学各个阶段都应创设情景,引起兴趣,发掘问题。而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很好的挖掘兴趣的途径,即通过问题来引起兴趣,然后提出新的问题。根据对问题的发掘还可以从回顾原有知识着手,直接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运用注意的规律,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向正确轨道。因此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逐级攀登,以完成教学任务。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重点和难点,我们尽量设计一些铺垫性的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依据学生的水平,设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由近及远,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如Book? Lesson ?是一篇关于Thomas Edison这位伟大发明家的故事,教材上的课文非常简单,为了让学生对Thomas Edison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我又引入了《Thomas Edison》这篇课外读物,尽管这篇文章也很短,但经过把这两篇文章互相连接后,问题设计可以一个比一个难,由浅入深,最终揭示文章的主题,使学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所学知识,向问题的本质靠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的能力。在设计提问时,要抓住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心理特点,逐层展开,步步深入,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①Who was Thomas Edison?
②When Thomas Edison was five years old he sit on some eggs one day , didn't he ?Why?
③Why did Tom's teacher send him away from school?
④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omas Edison ?Why?
⑤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text ?
这五个问题的设计基本包含了人物、环境和故事情节等。通过有浅入深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提的问题应有所不同,这样才能因材施教,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师生双方信息交流出现异常情况时,可以当场灵活地设计一些问题来调整教学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坡度上步步升高,最终达到“能自己跳起来摘到果子”的理想境界,迫使学生不停地思维。
三、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
如果说教师的模范人格和得体的行为模式是吸引学生对其所授课程产生兴趣的前提和基础的话,那么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和技巧就是培养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的关键。英语教学过程本来就是一个寓教于乐的交际活动过程,目前使用的新教材的编排也力图体现这一特点。新教材以语言结构为主体,将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主线贯穿始终,把教育思想和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不但教学生语法结构,而且教学生如何使用语言,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语言,使外语教学过程成为语言交际的过程。各单元的对话,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连贯性,给学生循序渐进学习语言提供了基本的有利条件。如果教师能够针对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过程,充分考虑各个教学环节,把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为了建立轻松愉快的竞争性教学氛围,我在上课时经常将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设计各种擂台赛,设计抢答和必答。除开展课本中新提供的游戏外,还可改编相似内容的游戏,不断反复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知识。这样既鼓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因此,在学习中哪怕学生有点滴进步,就立即进行表扬、鼓励。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之后,学习情绪持续高涨。
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是互动关系,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和谐。一般来说,教师应向全班同学提出问题,给予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开阔思路,引导学生对他人的答案进行补充、评价,致使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提出的问题上来。如果多次的反复,却没能将问题回答完整,教师要换个角度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启发学生进入思考,引导学生作答,教师作概括、小节性的评价,以求得问题较全面、较透彻的解决。这样才能加强学生对知识记忆的刺激,加深记忆印象,学得扎实、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