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柒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825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李子柒火了。这个家住四川绵阳山间的小女子让一众男男女女看花了眼:《白发魔女传》中女侠练霓裳所戴式样的面纱,《大鸿米店》中民国式样的作坊,《神雕侠侣》中绝情谷里那般鲜花烂漫的场景,硕果累累、迤逦绵长的瓜果长廊……一切,似乎都那么遥远;一切,又似乎都那么亲切。



  李子柒用视频征服了亿万粉丝。巨大的人气带来了巨大的回报。有人统计说,“李子柒首次公开后院食材”等视频的访问量已经破亿。
  这种火爆,直让人想起当年韩寒博客的疯狂流量。时隔十年,韩寒退后,李子柒走上前台。韩寒在微博上叫卖观点,李子柒凭借巨大的影响在天猫叫卖辣椒酱、铁观音和剁椒酱——从理想主义到“辣椒酱主义”,这是一个时代变化的缩影。

2


  唯美、传统、记忆,在我看来,李子柒的所有秘密均在于此。或者说,李子柒的流量与巨额财富均来于此。
  是什么让亿万粉丝为之倾心?根本上来讲,似乎还是理想主义。
  对看《笑傲江湖》《倚天屠龙记》《还珠格格》长大的一代人或者几代人而言,李子柒视频中的生活是大众心中的理想状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样的生活,环保、传统、典雅……最主要的一点是:慢。
  在《从前慢》中,木心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一把锁就让所有人都“懂了”,这样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与慢生活和农耕文明一同远去的,还有传统社会的价值观。
  当然,进入我们生活的也绝不仅仅是尔虞我诈和你死我活,更多的是像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父子走投无路睡在厕所和写字楼里、一天要打几百个电话来糊口的无奈与艰辛。在这个衣食富足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一旦错过,就“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了。生活,就是这么真实,当然也是如此残酷。

3


  李子柒就是在这个当口儿杀出来的,或者说,李子柒和她的团队就是这个时候杀出来的。
  2019年12月14日,李子柒身着古风长裙,作为“年度文化传播人物”,登上《中国新闻周刊》2019年度影响力人物榜单。颁奖盛典上,当主持人问及面对外界不同声音有什么看法时,她答道:“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这也算是意外收获。”
  她的回答,赢得很多喝彩与掌声,当然也有很多质疑。
  当然,任何巨大的成功背后,总是伴随着巨大的争议。
  李子柒或许确实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在赢得巨大影响力这件事上,似乎也绝非“意外的收获”。
  2019年2月,她上传了一条视频,拍摄制作糖葫芦、雪花酥等春节小零食的过程。适逢年关,桌上摆着各类蔬果,她身旁的架子上也挂满腊肉。
  现实生活里,很少有人会跑去学做糖葫芦,毕竟社会分工不同而糖葫芦价格低廉,随便花点钱就可以买上几串;也很少有人会自己动手制作腊肉,因为市场上随处可买到,并且有那个闲工夫的人真的不多。
  但是,这个时候有人出来,以直播的方式完成了很多人的梦想。这个人,就是李子柒。

4


  传统手艺或者说“中国风”所传达的“慢生活”理念,与现代社会的匆匆忙忙是背道而驰的。所谓慢生活,归根结底是一种传统的生活方式。
  “一夜之间可以造就一个百万富翁。”
  “培养一个富翁需要三代人的时间。”
  前一句,来自网络;后一句,据说是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说的。

5


  那些喜欢穿对襟蓝色碎花上衣、脚上蹬着平绒布鞋的女生,未必真的那么出世。她们喜欢的,是那种唯美的、包含着中国元素的东西,是那种复古风或者小清新,还有那些不起眼的传统技艺。这是一个时代的潮流。
  当一个社会以赛跑的姿势奔向现代化的时候,因為跑得太快,导致我们的脑袋被脚丫子远远地甩在后面。这时候我们会说:脚啊,请放慢一些,我的脑袋还没反应过来呢!
  于是,我们开始怀念慢生活。而怀旧,至此成为一个时代的副主题。
  于是,李子柒就从她的山村里慢悠悠地走出来了。

6


  当然,你得清楚:李子柒本身是一个被包装后的文化产品。关于她的包装文案,背后写满了怀旧和对利益的追求。
  她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现象。黑格尔说“存在即合理”,李子柒的走红,当然也有其巨大的合理性——那些在异乡苦苦打拼的人,打开视频就能看到少年时代的生活场景;那些厌倦了都市生活的白领,在李子柒身上找到了超脱的理由;那些吃腻了山珍海味的暴发户,在李子柒身上发现了清新的味道……现实就是如此光怪陆离,有人大学毕业后跑到五台山出家,还有人北大毕业之后跑到山沟里种地。大家寻求的,是不同的生活方式。
  在大山里,苦吃够了,汗水流得差不多了,大部分人又回归都市的现代生活。有敏锐商业嗅觉的,就去做网红。
  ——在现实社会里,想到农村去搞一块宅基地已经很难了,更何况跑到山里去种植大量的生瓜梨枣?
  你认为李子柒在过“溪头卧剥莲蓬”的慢生活,其实人家在做商业的主打产品。
  现实中就存在这样一种悖论:越是稀缺的东西,呼声越高。
  所以,当你在媒体上看到有人大声疾呼“关爱××”的时候,××其实正是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口号彰显了行动的正义立场,但现实往往一地鸡毛甚至惨不忍睹。
  就像那些高呼着要像李子柒一样回归田园、回归慢生活的人,当他们回到记忆中的乡村,没准面对的是拆迁中推土机歇斯底里的轰鸣。
  乡村是一个传说,也是我们的精神纽带。当你真的回去了,会发现原来的记忆已经支离破碎。城市化进程的铁齿钢牙,已经把童年记忆的血脉掐断。是李子柒,在帮助我们还原往日的场景。
  当然,她带领我们做的这个梦,比我们自己的梦要完美得多。
  这个梦,是建立在商业社会基础之上的群情躁动。
  这个梦,在真正的慢生活时代,也是做不起的。
  (春服既成摘自齐鲁壹点网,金 城图)
其他文献
有位教徒,穷极了。每次望弥撒,有济贫箱递过来,他总没有钱财捐献,所以他心中非常不安,于是忍不住问主堂神父。  “我实在连一毛钱都没有,”善心教友说,“又体弱多病,天天咳,每个月都捉襟见肘,但我想,一定有比我更穷的人。帮助不了他们,我内心很不安。”  “你为什么不试试先捐一点?”神父说,“也许以后会有什么意外收入。”  教友想了想,點头。  他向神父告辞,步出教堂,走过门口的济贫箱,掏出十块钱,放了
期刊
假设你正在坠落的飞机上,或者在一场可怕的火灾现场,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你会想象人们正在歇斯底里地尖叫、互相踩踏,一个个陷入伤害和死亡。简单地说,这景象就和你看过的每一部灾难片一样。如果足够幸运,一个头脑冷静、镇定的人——这人或许是由连恩·尼逊扮演的——将挺身而出,控制事态进展,指挥大家逃离危险境地。  但这只是电影大片的戏剧场面,与现实情况相去甚远。如果真的有什么糟糕的事情发生,你不必担心被踩踏
期刊
托尼·坎波罗博士是一个有天赋的讲故事高手,他不断地用故事来鼓励我们迎接生活的挑战。  有一个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一座城市。当时,该市举办了一个急救技能培训班,对志愿者进行培训。这是因为人们担心如果这座城市被轰炸,将无法为受伤的人提供足够的医疗服务。  培训班上有一位女士,她似乎对所教的一切都感到厌倦和冷漠。她出现在那里只是出于责任感,但对学习没有热情。  有一天,这个特别的女人带着热
期刊
移居加拿大的师兄,说起在温哥华的华人新移民见面会时问:“什么时候回去?”他们回到国内,见面时也问:“什么时候回去?”不知道哪里才是家。  (留痕摘自作家出版社《流水箋》一书)
期刊
“出丑效应”是指才能平庸者固然不会受人倾慕,而全无缺点的人,也未必讨人喜欢。最讨人喜欢的人物是精明而带有小缺点的人,此种现象亦称为仰巴脚效应。  心理学家艾略特·阿伦森通过实验发现:当同学们分成小组来解决某个问题时,内部最有本事的人往往并不是最受欢迎的人。  也就是说,一些微小的失误不仅不会影响人们对优秀人士的印象,相反还會让人们从心里感觉到他很真诚,值得信任。如果一个人表现得完美无缺,我们从外面
期刊
古埃及人的护肤品里混合了多种动物的脂肪,包括鳄鱼、河马,甚至猫。这配方看起来不像护肤品,倒像住在世界尽头的女巫秘密熬制的魔法药。  近世科学家对埃及木乃伊进行检测,发现古埃及第二十一王朝的女性木乃伊与其他王朝的明显不同,她们都拥有一对厚实的耳垂,耳垂肌肉很是发达。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她们不一般的耳垂?答案是时尚。第二十一王朝的埃及女性流行佩戴大且重的耳环,以此为美,久而久之她们耳垂的肌肉被锻炼得非常发
期刊
在我小时候,一旦有合适的时机,我的母亲就会反复向我讲述村里那些人的事:至少在我听来,并非故事本身,而是那些短小的叙述,听起来就像“独一无二的事件”——用歌德的话来说。我母亲很可能和我的兄弟姐妹也描述过这些故事。但在我的记忆中,我永远是她唯一的听众。  母亲向我描述的事件,大多数都涉及她的直系或旁系亲属,而且主要人物几乎总是她两个兄弟中的一个,他们都在“二战”中“为光荣的土地而牺牲了”。让我试着重述
期刊
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漱石是笔名,取自中国故事。  晋代有个叫孙楚的人想要隐居山林,便将此意告诉了友人王济,却将“枕石漱流”误说成了“漱石枕流”。“枕石漱流”是指以石为枕,以清流漱口。“漱石枕流”则变成以石头漱口,以流水当枕头了。王济指正了这个口误。然而孙楚不愿认错,说:“以石漱口是为了磨利牙齿,以水流为枕是为了清洗耳朵。”  自此,“漱石枕流”便被用来形容不服输的倔强脾气。金之助非常喜欢这个典
期刊
2013年,《纽约客》刊登了约翰·威廉斯的小说《斯通纳》的书评,名为“你未曾听说过的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开篇即说“艺术也有迟来的正义”,气势汹汹,像是要写一个开膛破肚惨死的文学冤案。  《斯通纳》出版于1965年,当时大概卖了2000本。约翰·威廉斯于1994年去世,《斯通纳》在那时早已绝版,且从未被翻译成其他语言,以我的阅读范围看,也从未被任何当代美国文学史提及。到了2013年,这本书连荷兰语版
期刊
你们因爱而发光。但是,你们在相遇之前也曾爱过别人。你们也都曾结过婚,像我們一样。甚至在这之前,你们可能还爱过其他的人……如果我们中有谁出了什么事——请原谅我这么说——但假如明天我们俩有谁出了事,我想另一个人会伤心一会儿,但很快,活着的一个就会跑出去,再次恋爱,用不了多久就会另有新欢。所有这些,所有这些我们谈论的爱情,只不过是一种记忆罢了,甚至可能连记忆都不是。  我们被生活罚出了场,正在为从头再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