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上看起来糖尿病是一种身体疾病,实际上是一种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身体疾病。面上看起来糖尿病是一种身体疾病,实际上是一种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与心理因素有关的身体疾病。换句话说,心理因素可以促使糖尿病的发生并可能加重症状,或影响到治疗效果。在心理因素中,紧张、过分担心、失望、情绪激动等情绪对糖尿病的发生和波动影响较大。另外,家庭因素也可能影响到孩子的糖尿病治疗。如父母关系不和、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对孩子的忽视,都会使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和照顾;如果父母对患病的孩子过分地控制、过分溺爱也会影响病情,使孩子依赖性强,任性,甚至会采取不服从治疗的方式来威胁家长,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肯定会导致病情的反复波动。
糖尿病患儿的常见心理问题
1.如果患儿的患病时间长而且病情控制不好,身体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不足,可能影响到儿童身体的正常发育,严重时甚至影响到智力的正常发育。
2.疾病带来的身体不适和痛苦,饮食的限制,经常去医院看医生、服药、打针等,都给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和限制,使他们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不一样,可能会产生一些不良的情绪,如不愉快、不开心、自卑、缺乏自信、孤独感、被同学抛弃感。这些孩子的内心活动和情感特别丰富,对事物很敏感,如果家长或周围的人不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常常会使他们感到非常绝望;也有的孩子则可能表现出过分烦躁的情绪,容易发脾气,特别任性、对抗父母、拒绝治疗等。
3,孩子不能理解为什么别人健康,而自己要生病,很小的孩子有时会归罪于自己不好或做了什么错事、坏事。年龄大一些的孩子认为自己患病给父母带来经济负担,让父母担忧,特别是如果家长将对疾病的担心传递给孩子时,不仅让孩子处于更加担心、紧张的状态之中,而且产生对不起父母、自责、内疚等心理。
4.孩子生病以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地会给孩子更多的关心和照顾,或对孩子过多干涉,不让做这个,也不让做那个,很多孩子可以独立做的日常生活小事情也由家长代劳,这样的过度保护和关照一方面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让孩子失去了培养独立性和掌握生活技能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变得依赖性非常强,适应能力很差。
因此,在治疗糖尿病儿童的过程中,家长应该特别关注孩子的心理因素,使孩子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既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又能让孩子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心理得到健康地发展。
家长应该采用哪些方法来使孩子心理健康呢?
1.家长要以平静的心态来对待疾病,不要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对疾病的过分担心、焦虑或抱怨,以宽松的气氛来谈论疾病,孩子自然也会受到父母的情绪感染而消除这些不良情绪。
2.家长或医生要使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话语给孩子解释糖尿病的一般常识。例如,为什么会患病?疾病可能会产生哪些使身体不舒服的情况?如何调节饮食?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服药、打针?用药对自己有没有影响?哪些活动不能参加?能不能缓解、治愈?自己应该怎样配合治疗等。这样不仅可以消除孩子的自责感,还能减轻或缓解孩子的担心、焦虑、烦躁等情绪。
3.对不能理解成人的言语教育的年幼孩子.可以用实例来教育。例如.周围其他孩子生病后如何配合治疗,获得疾病缓解或治愈,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得到同学老师欢迎,用这样的例子来鼓励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希望,增强孩子的信心,消除抑郁悲观情绪。
4.鼓励孩子参加力所能及的各种学校活动,教育孩子在学校如何与同学相处和交流,如何关心和帮助同学,尽量让他们在心理上感受到自己与其他同学一样,受同学欢迎.融入班集体,能为别人提供帮助,使他们有价值感、成就感,消除自卑、孤独感、被抛弃感等不良情绪,培养自信心。
5.在家里让孩子做日常的生活小事,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做好了要及时鼓励和表扬,做得不好也不要立即当面责怪。这不仅是增加自信的好方法之一,同时还能锻炼孩子做事的协调、组织和安排能力。如果孩子将这些能力和技巧在学校发挥出来,自信心会得到进一步提升。
6.父母和老师应鼓励孩子发挥一些他有兴趣且有能力做好的特长,如绘画、音乐、下棋、讲故事等,在其他人在场时,为孩子提供一些能够享受和展示孩子特长的机会,这样也可逐渐地培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如果家长通过努力,处理孩子的心理问题仍然感到有困难,或者孩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情绪和行为等心理问题时,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指导和帮助。心理医生可以提供对孩子的心理治疗,对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指导等服务,必要时也可能给孩子服用一些抗抑郁药物或抗焦虑药物来减轻孩子的不良情绪。
(编辑/徐红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