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与宇宙”领域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它离我们的生活既相近又遥远。说近是因为我们本来就居住在地球上,能近距离观察地球表面的一些现象,说远是因为我们暂时还无法探究地球,而且也缺乏条件进行深层次探究,对学生而言,这些内容大部分是宏观的、远距离的、抽象的。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想象能力,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常常难以理解,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建构丰富的情境进行模拟演绎,就能优化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多样的途径。
一、运用技术,丰富多彩情境
“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很多内容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课的导入将直接决定学生在本课的学习兴趣与状态。一般的导入很难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善用多媒体课件能将问题可视化,激发学生产生认知欲望,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扬起探究之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一课时,教师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知晓“宇航员在太空中无法进行直接对话”这个现象,让学生形成可贵的质疑:“为什么人进入太空就不能直接对话,必须要借助无线电设备才能进行对话?”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之旅。“声音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声音在哪些物体中可以传播?”这些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程的最后,我再次播放宇航员在太空舱中直接对话的视频,让学生习得“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的知识点。
二、配合演绎,激发创新思维
高尔基说过:“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创新,也不会有技术。”我们在“地球与宇宙”领域要树立模拟实验的意识,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如果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模拟实验,不但能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月相变化”一课,为了增加学生的体验,教师可先在班级微信群提醒学生每天观察月相并记录在观察纸上,上课时再让学生理解月相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可把足球的一半涂成黑色,另一半涂成白色,白色部分模拟太阳照射到的部分,黑色部分模拟太阳照射不到的部分。将足球用支架支撑好,然后用手电筒照射白色部分,让一组学生围绕足球转动并适时停在某一个位置,让其他学生观察看到足球白色部分的大小,说说看到的白色部分有多少,并随时简单画下来,再和原来在晚上看到画下来的月相图相比较。由此,学生初步掌握了月相的變化。但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月相成因,也没有真正理解上弦月、下弦月等月相,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慢慢演示地球(学生模拟地球上的人)、月亮(足球)、太阳(手电筒)三球在天空中的运行过程,结合讲解,当月亮背面(黑色部分)正对学生时,这时我们看到的是黑色,也就是在天空中什么都看不到,即农历初一、初二的时候;然后我们移动一步,在PPT课件上显示月亮慢慢围绕太阳转动,依次变成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让学生真正理解月相在天空中的变化规律。
教师通过模拟演示和视频演示解说,不但帮助学生在二维的想象空间里掌握了不容易理解的天体知识,还让他们逐渐形成了三维立体的模型空间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优化效果,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把信息技术适当引入“地球与宇宙”领域,不但可以弥补实验的不足,还能优化模拟实验的效果。
例如教学“地震和火山”一课,我用番茄酱和土豆泥模拟火山喷发,它的基础知识是地球内部经过高温高压以后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发出来。由于酒精灯燃烧的温度不是太高,土豆泥喷出的高度不够,模拟不了现实中火山喷发的情景,所以我边做实验边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让学生看到火山喷发时浓浓的烟和火红的岩浆。学生的思维被积极地调动起来,了解了火山喷发是一种危害比较大的自然现象。学生提出疑问“火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喷发”,我又用可乐做起演示,一开始可乐在瓶中没有喷发出来,然后我使劲摇晃可乐,打开瓶盖的一刹那,可乐完全喷发出来。我问学生:“为什么瓶盖没有打开时,可乐没有喷发出来,而当我一打开瓶盖的时候,可乐就一下子喷发出来?”学生迅速理解了火山沿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的原理。
巧用视频不但可以优化我们模拟实验的效果,还能拓宽学生的实验视角,渗透学生的实验思维,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能够使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活”起来,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科学实验更加丰富,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更爱动手动脑,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一、运用技术,丰富多彩情境
“地球与宇宙”领域中很多内容离学生日常生活较远,学生没有生活经验和感性认识,课的导入将直接决定学生在本课的学习兴趣与状态。一般的导入很难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善用多媒体课件能将问题可视化,激发学生产生认知欲望,形成问题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扬起探究之帆,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例如教学“声音的传播”一课时,教师利用视频资料让学生知晓“宇航员在太空中无法进行直接对话”这个现象,让学生形成可贵的质疑:“为什么人进入太空就不能直接对话,必须要借助无线电设备才能进行对话?”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之旅。“声音是如何进行传播的?声音在哪些物体中可以传播?”这些问题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程的最后,我再次播放宇航员在太空舱中直接对话的视频,让学生习得“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的知识点。
二、配合演绎,激发创新思维
高尔基说过:“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创新,也不会有技术。”我们在“地球与宇宙”领域要树立模拟实验的意识,帮助学生获得有关知识,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如果我们把信息技术引入模拟实验,不但能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例如教学“月相变化”一课,为了增加学生的体验,教师可先在班级微信群提醒学生每天观察月相并记录在观察纸上,上课时再让学生理解月相是怎样形成的。教师可把足球的一半涂成黑色,另一半涂成白色,白色部分模拟太阳照射到的部分,黑色部分模拟太阳照射不到的部分。将足球用支架支撑好,然后用手电筒照射白色部分,让一组学生围绕足球转动并适时停在某一个位置,让其他学生观察看到足球白色部分的大小,说说看到的白色部分有多少,并随时简单画下来,再和原来在晚上看到画下来的月相图相比较。由此,学生初步掌握了月相的變化。但还有部分学生不理解月相成因,也没有真正理解上弦月、下弦月等月相,因此,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还利用多媒体课件慢慢演示地球(学生模拟地球上的人)、月亮(足球)、太阳(手电筒)三球在天空中的运行过程,结合讲解,当月亮背面(黑色部分)正对学生时,这时我们看到的是黑色,也就是在天空中什么都看不到,即农历初一、初二的时候;然后我们移动一步,在PPT课件上显示月亮慢慢围绕太阳转动,依次变成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让学生真正理解月相在天空中的变化规律。
教师通过模拟演示和视频演示解说,不但帮助学生在二维的想象空间里掌握了不容易理解的天体知识,还让他们逐渐形成了三维立体的模型空间概念,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三、优化效果,拓展学生视野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否,好的实验设计思想有利于学生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能力。把信息技术适当引入“地球与宇宙”领域,不但可以弥补实验的不足,还能优化模拟实验的效果。
例如教学“地震和火山”一课,我用番茄酱和土豆泥模拟火山喷发,它的基础知识是地球内部经过高温高压以后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发出来。由于酒精灯燃烧的温度不是太高,土豆泥喷出的高度不够,模拟不了现实中火山喷发的情景,所以我边做实验边播放火山喷发的视频,让学生看到火山喷发时浓浓的烟和火红的岩浆。学生的思维被积极地调动起来,了解了火山喷发是一种危害比较大的自然现象。学生提出疑问“火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会喷发”,我又用可乐做起演示,一开始可乐在瓶中没有喷发出来,然后我使劲摇晃可乐,打开瓶盖的一刹那,可乐完全喷发出来。我问学生:“为什么瓶盖没有打开时,可乐没有喷发出来,而当我一打开瓶盖的时候,可乐就一下子喷发出来?”学生迅速理解了火山沿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发的原理。
巧用视频不但可以优化我们模拟实验的效果,还能拓宽学生的实验视角,渗透学生的实验思维,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能够使小学科学“地球与宇宙”领域内容“活”起来,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科学实验更加丰富,把抽象的概念变成直观的画面,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更爱动手动脑,锻炼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