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仔的一天始于畜栏,在第一道阳光升起时,就得拉缰绳、上马鞍。而马匹,则是牛仔的唯一的交通工具和最忠诚的伙伴。美国俄勒冈州的老牛仔克林特?戴姆伍德总结说,“在外面赶牛时,只有马和你做伴。”
这就是关于现代牛仔真实生活最简单的概括。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focu/focu201308/focu20130823-1-l.jpg)
未尽的传奇
尽管经历了300多年的剧烈变迁,美国的牛仔们始终代表着美国精神的核心。
美国牛仔还没有消失在传奇的迷雾中。尽管历经了300多年的剧烈变迁,他们仍然坚守岗位:就在美国西部的牧牛业之乡活动,并始终代表着美国精神的核心。
然而,今日牧牛业已不同以往。不可避免的,有些牧牛业者学会了多元化经营,把土地租给猎人或提供观光服务。用在钉挂耳牌和烙印记录等业务上的电脑化作业看似和牧场不搭调,却越来越热门。
尽管如此,但牧场上也有一件事无法改变:牛群需要被领到牧草肥美的地方。而这,正需要一个专门的人骑着马、带着套索去做。
虽然向来被塑造成讲话简洁有力、充满男子气概的典型,但那些浪漫的描述着实忽略了一些真相,例如牛仔们得在严寒的早晨或闷热的午后工作、被受到惊吓而猛然跃起的马踢断肋骨、拇指被用套索套住的牛扯断……而这一切艰辛,只能交换大约4美元时薪。
但还是有人乐此不疲。“那实在很好玩。”18岁的牛仔泰罗尔?塔克回想起某年冬天和哥哥布雷恩为2300头牛放牧的事。从12月到4月,他们每天要骑马走过将近4500公顷的土地,睡在用煤渣砖块搭建的简陋小屋内,且无电可用。风吹不停,每到黄昏,气温就会陡降至零下26度。而且,其穿戴的衣物和胯下的马,差不多就是全部家当了。
不过对真正的牛仔来说这些都没关系。“我们每天至少要用套索捉一头小牛,”泰罗尔说,“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没有老板在一旁唠叨,我一定会在再回去的!”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focu/focu201308/focu20130823-2-l.jpg)
工作中的牛仔
区别于虚构的浪漫,真实牛仔的生活要孤单乏味得多
为什么当牛仔?
并非每一个牛仔都是世袭的。“有些是最后才爱上它的,”父亲是赛马骑师的派特?克里斯维尔说,“我以前在政府当保安,待遇很高,但我不喜欢城市,花了太多时间在酒吧厮混。于是我到古斯里的干草叉牧场工作,从时薪20美元做到月薪750美元。大家都觉得我疯了,但我告诉他们,‘除了美元,还有一种东西也很重要,那叫成就感’。”
克里斯维尔说得不错,但他还漏了一点:牛仔文化比大多数文化都来得平等。牛仔里有一般的西部白人,但也有非洲裔美国人、墨西哥人、加拿大人、巴西人、德国人、澳大利亚人、门诺派教徒,甚至,女牛仔也是有的——例如乔蒂?麦纳,韦斯?麦纳的妻子。她从小在牧场长大,会照料初生的牛犊、修理水槽,以及修补围篱。在波兹曼读大学时,每到假期就会去照顾小牛和替小母牛烙印,跟一群鼾声如雷的大男人一起睡在农舍里……久而久之,她自然成了这个行业的一员。
长久以来,牛仔都过着吉普赛人那样的漫游生活,透过口耳互通讯息(牛仔不用GOOGLE),不断追寻宜人的地域、独立的生活和留在马鞍上的机会,找出这三者最理想的调和。“在蒙大拿,纯粹的牛仔工作已经不多了,”韦斯?麦纳叹气道,“大多数的工作都得做一些跟骑马赶牛无关的事儿。”
尽管有时艰辛,但牛仔生活自有其回报。马塞尔如果能在科罗拉多州的裴布罗附近租到土地时,就放牧自己的牲口,他也会亲自在牧场担任临时工,藉此教导儿子们努力工作的价值;林克?邦迪在亚利桑那州的ORO牧场放养牛群期间,会搬进牧场上的圆锥帐篷。尽管距离妻女十分遥远,但他每天都能欣赏日出日落、骑马越过沙沙作响的草原——这就是牛仔的天堂。
——摘自《美国国家地理》
这就是关于现代牛仔真实生活最简单的概括。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focu/focu201308/focu20130823-1-l.jpg)
未尽的传奇
尽管经历了300多年的剧烈变迁,美国的牛仔们始终代表着美国精神的核心。
美国牛仔还没有消失在传奇的迷雾中。尽管历经了300多年的剧烈变迁,他们仍然坚守岗位:就在美国西部的牧牛业之乡活动,并始终代表着美国精神的核心。
然而,今日牧牛业已不同以往。不可避免的,有些牧牛业者学会了多元化经营,把土地租给猎人或提供观光服务。用在钉挂耳牌和烙印记录等业务上的电脑化作业看似和牧场不搭调,却越来越热门。
尽管如此,但牧场上也有一件事无法改变:牛群需要被领到牧草肥美的地方。而这,正需要一个专门的人骑着马、带着套索去做。
虽然向来被塑造成讲话简洁有力、充满男子气概的典型,但那些浪漫的描述着实忽略了一些真相,例如牛仔们得在严寒的早晨或闷热的午后工作、被受到惊吓而猛然跃起的马踢断肋骨、拇指被用套索套住的牛扯断……而这一切艰辛,只能交换大约4美元时薪。
但还是有人乐此不疲。“那实在很好玩。”18岁的牛仔泰罗尔?塔克回想起某年冬天和哥哥布雷恩为2300头牛放牧的事。从12月到4月,他们每天要骑马走过将近4500公顷的土地,睡在用煤渣砖块搭建的简陋小屋内,且无电可用。风吹不停,每到黄昏,气温就会陡降至零下26度。而且,其穿戴的衣物和胯下的马,差不多就是全部家当了。
不过对真正的牛仔来说这些都没关系。“我们每天至少要用套索捉一头小牛,”泰罗尔说,“你可以做你自己的事,没有老板在一旁唠叨,我一定会在再回去的!”
![](https://www.soolun.com/img/pic.php?url=http://img.resource.qikan.cn/qkimages/focu/focu201308/focu20130823-2-l.jpg)
工作中的牛仔
区别于虚构的浪漫,真实牛仔的生活要孤单乏味得多
为什么当牛仔?
并非每一个牛仔都是世袭的。“有些是最后才爱上它的,”父亲是赛马骑师的派特?克里斯维尔说,“我以前在政府当保安,待遇很高,但我不喜欢城市,花了太多时间在酒吧厮混。于是我到古斯里的干草叉牧场工作,从时薪20美元做到月薪750美元。大家都觉得我疯了,但我告诉他们,‘除了美元,还有一种东西也很重要,那叫成就感’。”
克里斯维尔说得不错,但他还漏了一点:牛仔文化比大多数文化都来得平等。牛仔里有一般的西部白人,但也有非洲裔美国人、墨西哥人、加拿大人、巴西人、德国人、澳大利亚人、门诺派教徒,甚至,女牛仔也是有的——例如乔蒂?麦纳,韦斯?麦纳的妻子。她从小在牧场长大,会照料初生的牛犊、修理水槽,以及修补围篱。在波兹曼读大学时,每到假期就会去照顾小牛和替小母牛烙印,跟一群鼾声如雷的大男人一起睡在农舍里……久而久之,她自然成了这个行业的一员。
长久以来,牛仔都过着吉普赛人那样的漫游生活,透过口耳互通讯息(牛仔不用GOOGLE),不断追寻宜人的地域、独立的生活和留在马鞍上的机会,找出这三者最理想的调和。“在蒙大拿,纯粹的牛仔工作已经不多了,”韦斯?麦纳叹气道,“大多数的工作都得做一些跟骑马赶牛无关的事儿。”
尽管有时艰辛,但牛仔生活自有其回报。马塞尔如果能在科罗拉多州的裴布罗附近租到土地时,就放牧自己的牲口,他也会亲自在牧场担任临时工,藉此教导儿子们努力工作的价值;林克?邦迪在亚利桑那州的ORO牧场放养牛群期间,会搬进牧场上的圆锥帐篷。尽管距离妻女十分遥远,但他每天都能欣赏日出日落、骑马越过沙沙作响的草原——这就是牛仔的天堂。
——摘自《美国国家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