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会计专业教学是理实一体化的结合体。会计理论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相关的财务知识,了解相应的会计法律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等理论知识,会计实训教学的目的则是让学生将学习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应用到实践中,锻炼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和制约,会计教学通常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相对比较薄弱。
[关 键 词] 会计课程设计;手工记账;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215-01
会计课程设计就是会计专业学生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期开展多元化的实训项目,有点钞、小键盘、会计电算化、手工记账等,一般学生停课训练一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训室,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结合这几年学校会计课程设计的具体开展情况,为了更好地完成会计课程设计的目标,我觉得会计课程设计工作可以系统地分三步走。
一、未雨绸缪,课程设计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
会计课程理论性较强,尤其是其中的会计原理课程,如果在教学方法上仅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会使学生感觉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从而对会计专业的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我想学,我要学”的理念,让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喜欢学习会计课程。
(二)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
在会计课程设计周内要尽快地让学生适应和投入到模拟实训的状态中,并且能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为了更好地配合课程设计的开展,老师在平时的会计理论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上,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
让学生多接触实际工作中的模拟资料。如在讲解支票填写内容的时候,可以复印一些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让学生边学边填写,学习支票日期及金额的大小写规定、印章的规范使用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分学习课程理论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对以后的课程设计内容不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感。
(三)让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技能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会计课程设计,会计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有过硬的实操能力。但由于学校教学的限制,很多会计教师在实操能力方面往往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学校应该要创造机会进行一些相关业务的培训,如举行一些“名家走进学校”的活动,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师等,以弥补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同时也可以让教师真正走出学校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战演习,课程设计中应该双管齐下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周中,我们的教室变成了手工模拟实验室,我们的学生变成了出纳或是会计。这时学生应该唱“主角”,教师当“配角”,这样就能使学生大展拳脚,把学过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理论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核算能力,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会计工作的职责。针对近几年来会计课程设计的开展情况,我觉得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核算与分析能力应该并重
在会计课程设计中往往侧重的是学生的核算能力,但我觉得在注重核算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核算得出的一些数据和结果对模拟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特别是高二学生已经学过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的相关指标,应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要能运用各类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应该相辅相成
会计课程设计我们主要在手工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记账,但为了适应现代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能
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还应该强化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技能。由会计电算化教师根据手工记账资料制订电算化会计实操资料,然后选择一种常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将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转化为该软件所需要的电算化实操资料。在规定的课时内要求学生完成系统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输出会计报表等工作。在最后的课程设计考核阶段,学生的总成绩可以由手工记账成绩和会计电算化成绩两部分构成。学生通过两种方式的比较,进行书面总结,将课程设计的经验在组内进行经验交流与反馈。
三、拓展延伸,课程设计后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会计课程设计结束后,后期的一些巩固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每学期周三下午的选修课,让会计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参加业务处理的培训,还有学校举行的技能周比赛,也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比武大舞台,让各个专业的学生大显身手。除此之外,我觉得学校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直接让学生在假期到校外进行阶段性的实习。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战演练,不仅能加强实操能力,而且還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总之,学以致用是会计教学的一个原则,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生存的技能,在选择性课改的前提下,开创出一条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之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会计
人才。
参考文献:
焦晋方.如何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J].才智,2009(15).
[关 键 词] 会计课程设计;手工记账;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04-0215-01
会计课程设计就是会计专业学生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期开展多元化的实训项目,有点钞、小键盘、会计电算化、手工记账等,一般学生停课训练一周。让学生从课堂走向实训室,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结合这几年学校会计课程设计的具体开展情况,为了更好地完成会计课程设计的目标,我觉得会计课程设计工作可以系统地分三步走。
一、未雨绸缪,课程设计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一)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
会计课程理论性较强,尤其是其中的会计原理课程,如果在教学方法上仅仅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会使学生感觉抽象难懂、枯燥乏味,从而对会计专业的学习丧失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起“我想学,我要学”的理念,让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喜欢学习会计课程。
(二)让学生掌握基础的专业知识
在会计课程设计周内要尽快地让学生适应和投入到模拟实训的状态中,并且能顺利地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为了更好地配合课程设计的开展,老师在平时的会计理论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把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上,在课堂上尽量创造机会
让学生多接触实际工作中的模拟资料。如在讲解支票填写内容的时候,可以复印一些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让学生边学边填写,学习支票日期及金额的大小写规定、印章的规范使用等。这样不仅使学生充分学习课程理论的知识,而且使学生对以后的课程设计内容不会产生陌生感和抵触感。
(三)让教师提高自身实践技能
为了更有效地进行会计课程设计,会计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还应有过硬的实操能力。但由于学校教学的限制,很多会计教师在实操能力方面往往是比较薄弱的。因此,学校应该要创造机会进行一些相关业务的培训,如举行一些“名家走进学校”的活动,聘请财务总监、注册会计师担任客座教师等,以弥补会计教师实践知识的不足。同时也可以让教师真正走出学校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会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
二、实战演习,课程设计中应该双管齐下
在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周中,我们的教室变成了手工模拟实验室,我们的学生变成了出纳或是会计。这时学生应该唱“主角”,教师当“配角”,这样就能使学生大展拳脚,把学过的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理论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独立核算能力,从而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会计工作的职责。针对近几年来会计课程设计的开展情况,我觉得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核算与分析能力应该并重
在会计课程设计中往往侧重的是学生的核算能力,但我觉得在注重核算的同时更不能忽略学生财务分析能力的培养。通过核算得出的一些数据和结果对模拟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特别是高二学生已经学过财务管理中财务分析的相关指标,应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
果要能运用各类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和判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应该相辅相成
会计课程设计我们主要在手工模拟实验室进行手工记账,但为了适应现代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能
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还应该强化学生的会计电算化技能。由会计电算化教师根据手工记账资料制订电算化会计实操资料,然后选择一种常用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将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转化为该软件所需要的电算化实操资料。在规定的课时内要求学生完成系统初始化、日常账务处理、期末处理、输出会计报表等工作。在最后的课程设计考核阶段,学生的总成绩可以由手工记账成绩和会计电算化成绩两部分构成。学生通过两种方式的比较,进行书面总结,将课程设计的经验在组内进行经验交流与反馈。
三、拓展延伸,课程设计后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
会计课程设计结束后,后期的一些巩固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每学期周三下午的选修课,让会计专业的学生系统地参加业务处理的培训,还有学校举行的技能周比赛,也为学生提供了技能比武大舞台,让各个专业的学生大显身手。除此之外,我觉得学校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直接让学生在假期到校外进行阶段性的实习。通过校外实习,让学生深入企业进行实战演练,不仅能加强实操能力,而且還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
总之,学以致用是会计教学的一个原则,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手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生存的技能,在选择性课改的前提下,开创出一条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之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会计
人才。
参考文献:
焦晋方.如何改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J].才智,20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