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临床实用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lan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疗效。方法 将240例患者随机分为 3组,中西医结合组、单纯中医组、单纯西医组,3组疗程均为半个月。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0例,治愈50例,好转29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5%;中医治疗组:80例,治愈41例,好转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5%;西药治疗组:80例,治愈30例,好转34例,无效16例,总有效率80%,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纯中医治疗组及单纯西医治疗组。
  【关键词】 慢性浅表性胃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组;西医治疗组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n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WANG Xue-wu,WANG Dong,HA LI FU•A bu la.
  Depar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partment, People’s Hospital of xinjiang reg ion.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n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Methods Totally 240 cases of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were equally randomized into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and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Results In 80 cases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50 cases were cured,29 cases were improved,1 cases was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rate of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was 97.5%;In 80 cases of Chinesemedicine treatment group:41 cases were cured,27 cases were improved,12 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total effectiverate of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was 85%;In 80 cases of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30cases were cured,34 cases were improved,16 cases is ineffective.Thetotal effectiverates of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was 80%.After treatmentthe curative effect in the three groups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ime went on,but there was obviou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hree groups(P<0.01).Conclusion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s best in 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Key words】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Integrated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group
  
  慢性淺表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该病是指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其发病原因不一,可因嗜酒、喝浓咖啡,或因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隐作痛,可伴嗳气,恶心,泛酸,偶有呕吐,一般症状轻微,有的甚至无明显症状,可在胃镜检查时发现。现代医学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仍然没有特效方法,多为对症治疗:如保护胃黏膜,减少胃酸分泌,促进胃肠蠕动,抑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等。中医学将其归于“胃脘痛”“腹胀”“嘈杂”等范畴,中医历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均有论述,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笔者通过对我院中医科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病例240例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观察并与单纯采用中医治疗、单纯西药治疗各80例疗效作对照。现报告如下。
  1 病例选择标准
  病例纳入标准 经电子胃镜及病理组织学证实符合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14C呼气试验检查证实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收集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证型单纯者为首选对象。
  排除标准 年龄18岁以下或者50岁以上者; 合并消化性溃疡,胃黏膜有重度异型增生或病理诊断疑有恶变者;妊娠或准备妊娠妇女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脑、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及精神病患者;中医辨证两型并见,无主次之分或3型并见证型复杂者;资料不全影响判断者,过敏体质和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均不纳入。
  2 研究对象
  临床资料共入选240例患者,男129例,女111例,年龄22~50岁,平均(38.25±7.12),其中肝胃不和型51例,脾胃湿热型56例,脾胃虚弱(包括虚寒)型43例,胃阴不足型51例,胃络瘀阻型39例。所有病例均经胃镜检查确诊,并进行病理检查证实,均为单纯慢性浅表性胃炎,按照随机原则,将240例患者分为3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龄22~45岁,病程3~8年;单纯中医治疗组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30~45岁,病程4~10年;单纯西药治疗组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26~50岁,病程3~6年,3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组织学特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3 治疗方法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3.1.1 中医证候分型诊断标准 参照2003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1]结合我科患者具体病情、多年临床总结出以下五型较为常见并进行分型辩证诊治,主要分以下5型
  3.1.1.1 肝胃不和主要证候 胃脘胀痛或痛窜两胁:嗳气频繁:嘈杂泛酸,情志不遂时加重,舌质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滑,若肝热犯胃,见胃脘疼痛,泛酸嘈杂,口干口苦,心烦易怒。
  肝胃不和型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5 g,白芍15 g,川芎10 g,香附12 g,陈皮10 g,枳壳10 g,甘草5 g,木香10 g。
  3.1.1.2 脾胃虚弱(含寒)证主要证候 胃脘隐痛:喜按喜嗳:食后脘闷:纳呆少食:便溏、腹泻:四肢乏力:舌质淡红,有齿印,苔薄白或白,或胃脘冷痛,食后加重,喜嗳喜按,神倦懒言,纳差,便溏,舌淡苔薄,脉细沉无力。
  脾胃虚弱型以补中益气汤加减:药选:党参15 g,白术15 g,茯苓15 g,甘草6 g,陈皮10 g,生山药20 g,黄芪24 g,柴胡6 g,白芍12 g,莪术10 g,木香6 g,防风6 g。
  3.1.1.3 脾胃湿热证主要证候 胃脘灼热胀痛:口苦臭:脘腹痞闷,渴不欲饮,嗳气不畅,头重身困,便溏或黏滞不爽,舌红苔白厚或黄腻,脉濡滑。
  脾胃湿热型以三仁汤加减,薏苡仁30 g 白蔻仁15 g 厚朴15 g 法半夏15 g 杏仁10 g 竹叶10 g 茯苓15 g 黄连10 g。
  3.1.1.4 胃阴不足主要证候 胃脘灼热疼痛;口干舌燥;大便干燥:舌红少津无苔或剥苔或有裂纹,或隐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喜冷饮,五心烦热,夜寐不安,溲黃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阴不足型以叶氏养胃汤加减:药选:沙参15 g 麦冬10 g 玉竹10 g 生地10 g 石斛15 g 乌梅6 g 白芍15 g 甘草6 g 蒲公英10 g 炒扁豆15 g 生山药30 g 白术10 g。
  3.1.1.5 胃络瘀阻证主要证候 胃脘痛有定处不喜按或拒按或如刺,痛有定处,食后痛甚,大便潜血阳性或黑便:或见呕血,舌质紫暗,或见瘀斑,脉细或涩。
  胃络瘀阻型以丹参饮加减,丹参20 g 砂仁10 g 川芎15 g 赤芍15 g 牡丹皮10 g 甘草5 g;1剂/d,水煎分2次服用,半个月为1个疗程。
  3.1.2 以上各中医分型中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西药 奥美拉唑40 mg/次,1次/d,阿莫西林500 mg/次,3次/d,克拉霉素250 mg/次,3次/d 硫糖铝片1000 mg/次,3次/d,吗叮林10 mg 3次/d。
  3.2 单纯中医治疗组 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组所用中药方剂。
  3.3 单纯西药组 西药 奥美拉唑40 mg/次,1次/d,阿莫西林500 mg/次,3次/d,克拉霉素250 mg/次,3次/d 硫糖铝片1000 mg/次,3次/d,吗叮林10 mg 3次/d。
  4 治疗效果
  4.1 疗效标准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标准[2]。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炎症明显好转达轻度,幽门螺杆菌试验阴性;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胃镜复查黏膜慢性炎症明显好转,幽门螺杆菌试验阴性或程度减轻。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减轻,胃镜复查病变范围1/2以上,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慢性炎症减轻1个级度,幽门螺杆菌试验程度减轻。无效:达不到上述标准,或恶化者,或幽门螺杆菌试验阳性。
  4.2 统计学分析 采用秩和检验,P<0.01为有差异。
  4.3 结果 见表1,2。
   表1示:入组患者中医辨证分型构成比为: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
   表2示:三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中西醫结合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中医治疗组及西医治疗组。
  表3 示每一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三组之间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中医治疗组及西医治疗组。
  5 讨论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嘈杂”等范畴,临床症状常表现为胃脘灼痛,饥饿时胃脘痛加重,嘈杂、泛酸、嗳气,口苦、咽干,舌质偏红,苔薄腻或黄腻,脉小弦或弦滑;胃镜下见胃黏膜充血、水肿,表现为红白相间,以红为主,黏膜表面常见有白色渗出物,有时可见出血点、小糜烂等表现;病理见淋巴细胞浸润,炎性活动,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采用中西医结合共同探讨慢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是寻求理论上的结合点,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病机制是神经-内分泌-免疫失调出现的攻击和防御因子的失调,中医认为胃痛是由于脾胃功能失调,外邪所致,属于正邪相争的结果,与现代医学攻击和防御有相似之处[3]。祖国医学认为此病多因脾胃素虚,饮食不节,烟酒刺激,郁怒忧思,劳倦所伤,导致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运行不畅,寒、热、痰、湿、气、血互结所致,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肝郁气滞,郁而化火,火热移胃,而致肝胃炽热;火郁热蕴,耗伤胃阴,初病在气,久病入络,脉络受损,气血失和而致瘀血郁滞,病久不愈,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或脾胃素虚,又过食生冷,再伤中阳,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转为虚寒之证;气机阻滞日久,或因气滞血瘀,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于中,临床证型多为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胃阴不足、胃络瘀阻等,虽然病机复杂多变,皆因导致中焦气机阻滞而见临床诸症,现代医学认为,饮食、药物、微生物毒素及胆汁反流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大量资料亦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CSG的病因之一[4]早已明:HP-胃炎-溃疡-胃癌的发展趋势,HP与慢性胃炎,尤其是活动性胃炎的关系密切;中医药治疗本病多采用辨证施治的原则,辨证与辨病结合,随证加减,或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取得一定疗效,显示了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尤其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杀灭HP,保护胃黏膜的疗效更显著,不仅缩短病程而且避免了长期或大量使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引起机体的不良反应,笔者通过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240例观察,其有效率达98.75%,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疗效明显高于两个对照组。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是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但也存在一些影响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如目前对本病辨证分型和疗效判断缺乏统一标准,导致分型过多,治疗方法纷繁复杂,没有相对核心的治疗方法,实验研究也缺乏统一的标准,不利于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一定程度束缚了中医的发展。因此,从错综复杂的临床症状中进行深入的探察,制定出相对统一、客观可行的分型标准是今后研究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等.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316.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25.
  [3] 武和平.慢性胃炎中医辨证分型与内镜分类关系初探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9):15-16.
  [4] 张万岱.幽门螺杆菌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中华消化杂志,1998,18(1):51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 探析结核性脑膜炎治疗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治疗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甲泼尼龙,观察两组患者意识恢复、发热时间,脑脊液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氯化物、葡萄糖水平,同时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
期刊
【摘要】目的:探析手术室和供应中心一体化消毒对手术安全的影响,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方法:本院于2011年3月采用手术室和供应中心一体化消毒即手术器械交接清点、清洗、包装、灭菌以及灭菌之后的转载运输等各个环节建立管理体系以及质量标准,加强流通管理,强化治疗监控,对比分析开展前1年和开展后1年各个环节问题发生率。结果:2010年3月到2011年3月手术器械交接、清洗、消毒、灭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索颅脑外伤后脑脊液漏的患者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48例颅脑外伤后脑脊液漏的患者临床表现和治疗过程。结果 45例经保守治疗或腰穿引流后均治愈,3例严重鼻漏患者通过手术修补漏口治愈。全组病例随访3~6个月无复发。结论 颅脑外伤脑脊液漏患者尽快确诊后给予早期合理的治疗措施,可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 颅脑外伤;脑脊液漏;诊断;治疗    脑脊液漏是因为颅骨骨折的同时撕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方丝弓矫治技术在前牙外伤后部分移位或完全移位复位后的固定愈合效果。方法 用方丝弓矫治技术对32例前牙外伤脱位患者移位牙做固定结扎。结果 经4~6周固定,被固定的移位牙愈合良好,无松动,无明显错位和伸长。结论 方丝弓矫治技术用于牙外伤移位后的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 方丝弓矫治技术;牙外伤;移位;固定    前牙外伤后的移位,传统外伤移位牙的治疗有牙弓夹板固定
期刊
外感方汤剂与中药配方颗粒疗效对比观察    李晓东 高中方    【摘要】 目的 对比观察中药汤剂和配方颗粒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汤剂组与颗粒组,汤剂组服用外感方汤剂,颗粒组服用相应剂量中药配方颗粒,比较二者临床观察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疗程、止咳天数和咽痛消失时间无明显差异,退热时间有明显差异,退热作用颗粒组优于汤剂组。结论 中药配方颗粒是替代中药
期刊
护理干预对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    李志梅      心脏介入手术是目前治疗心脏病的重要方法之一[1],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恐惧等,对手术的实施和愈后均可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心脏介入手术患者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在心脏手术患者中应用心理护理,获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心脏介入手术患者188
期刊
【摘要】 目的 总结8例患者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护理及术后防护。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CT引导下125Ⅰ粒子植入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出现气胸3例,痰中带血2例,无一例并发肺栓塞。结论 125Ⅰ粒子植入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达87.5%,不良反应少而轻。  【关键词】 125Ⅰ粒子;非小细胞肺癌;护理;术后防护    由于非小细
期刊
【摘要】 目的 了解甲状腺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并进行合理性分析。方法 通过查阅2009年6~12月的出院病例,对甲状腺手术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在调查的69份手术病例中63例未使用抗菌药物;6例均使用第一代头孢菌素,使用率8.7%。结论 我院医师均已掌握甲状腺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有效临床用药时机,用法用量亦均符合国家药典之规定。  【关键词】 甲状腺手术;抗菌素;治疗    
期刊
【摘要】 目的 总结分析维吾尔族口腔颌面部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构成特点。方法 收集1960~2008年12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住院且经病理确诊的771例口腔颌面肿瘤按其性质、组织类型、性别及部位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711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良性肿瘤占44.9%(346/771,),恶性肿瘤占55.1%(425/771)。恶性略高于良性。男469例,女302例,男女之比为1
期刊
作者:张在其 骆福添 陈兵 陈锋 公保才旦 黄力 柯俊 赖欣 李继良 李金年 林才经 刘向 陆家韬 孟庆华 宁哗 裴雅春 孙文会 熊悦安 张斌 赵兴吉 欧阳文伟 张在其 陈文标 陈玮莹 郭彦池 杨正飞 黄子通    【摘要】 目的 调查我国大中城市院前心脏性猝死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心脏性猝死病例特点。方法 从我国8个大中城市急救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死亡数据,就其有完整记录的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