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某天闺蜜给我发来一张数据图,并附了一段说明:儿子从6岁以后,女儿从12岁以后可爱指数开始直线下降,儿子在青春期讨厌指数较轻缓,女儿的青春期讨厌指数直达谷底。而孩子成人之后,女儿能慢慢恢复对父母的亲近,儿子将一直保持一段距离。所以,有女儿的父母,请在女儿青春期时一定顶住,告诉自己,黎明前的黑暗终将过去。而有儿子的父母,祝贺你们,儿子6岁以后就可以计划空巢以后的自由生活了。
可我全然没有感觉到自由生活来临。儿子现在仍然非常黏我和他爸爸。有时候我很不理解也很不耐烦。
我找了一个做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的朋友。他从咨询师的角度,详细询问了我家庭的具体情况。
我开门见山抛出我的疑问:“孩子长到六七岁,不都开始推开父母了吗?我家这个怎么完全相反?”
他直接笑了:“你说的没错,但这种情况,是理论上正常的成长轨迹。在6岁之前,孩子和父母有大量的亲密相处的时间,安全感被完善地建立起来,长到六七岁,他会萌生独立意识,开始脱离父母。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做不到?因为小时候,家长陪他的时间太少了。几乎所有问题,都与这个根源有关。”
他继续分析:“你看,孩子两个半月你就断掉母乳,这是非常早的。喂奶不止提供营养和健康,更是母子之间的一种亲密联结。虽然你也有特殊原因和情况,但必须承认,这个联结,在两个半月的时候断掉了。断掉母乳之后,你直接去上班,孩子一整天见不到你,他的内心在渴望和寻找。孩子一岁左右开始,你和先生频繁出差,孩子时不时被姥姥姥爷带回老家。在他心里,爸爸妈妈的角色,被姥姥姥爷替代了。而后来,姥姥突然离世,他最依赖的人一下子从他的生活中被抽离。你看,在孩子前面几年,其实一直活在动荡里。只是,他不会表达。他的语言能力,尚不能够向你们倾诉他内心的感受。”
他说完这些,我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几乎要落下泪来。在有孩子的前几年,我和先生,的确不是合格的父母。
我母乳一直不足,两个月时母乳量已微乎其微,儿子对奶粉也很适应,索性直接断掉了我这点“漱口水”。那时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断掉母乳,我在家也毫无用处,还不如去上班。那几年,我和先生的工作出差特别密集。我错误地以为,小婴儿只会吃吃睡睡,跟着谁都一样,我们在不在家,根本无所谓。
如今想来,是多么错误和无知。
咨询师说:“孩子自小与父母、尤其与妈妈的亲密依赖太少,安全感就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所以现在他的内心需求特别大,才会特别黏你们。你看,当初偷的懒,早晚都要还。别担心,现在他才6岁,补偿还来得及。如果等到16岁,那才是真的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我终于明白根源在哪。我不能要求他像那些拥有强大安全感的孩子一样,更不能强制性推开他,要求他断掉依恋。就像一个胃口从未吃饱的人,你要求他拒绝美食。就像一个需求从未被满足的人,你要求他做断舍离。一个孩子,从来无法强制要求父母,只能用情绪表达他的渴求和不满。而我们,却把它视为矫情、娇气,对他训斥、不耐烦。这是多么残忍的事。
一个孩子真正的安全感是:妈妈在身边,她的爱也在,我是安全的。妈妈不在身边,她的爱仍在,我仍是安全的。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只有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他才感觉自己安全。一旦父母离开,他就会处于不安和戒备状态。
我更加理解了儿子刚上幼儿园时为什么格外艰难,每天都要大哭着,被老师像揭膏药一样从我身上扒下来,抱进去,哭了整整半年。也理解了为什么小学开学的第一周,他会在早上醒来就哭着说“不想上学”。
咨询师朋友补充说:“你要看到,孩子适应幼儿园哭了半年,适应小学只用了一周,这是多大的进步啊!你应该认可他。”是的。我一度只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却忽略了自己孩子的进步。
我特别感谢他对我说:“弥补陪伴,并不需要你重新拿他当婴儿照顾,而是一家三口黏在一起,赖在一起,就像热恋时一样——哪怕各自捧着一本书,哪怕什么都不做,就是愿意和彼此腻在一起的感觉。等到弥补了他内心的缺失,真正从亲密关系中获得了安全感,到那个时候,他会主动推开你。”
所有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为了分离。而在分离之前,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是最充分、足够的陪伴。
我和先生两个人,拿出了有史以来最高效的执行力。先生下班比我早,回家后就带儿子去跳绳、奔跑、踢毽子。我晚上就陪他练字、写作业。周末全家一起外出踏青喂动物,晚上在灯下一起读书背诗词。我耐心听他讲幼稚的故事,认真看他模仿老师教学,我们把曾经觉得特别麻烦特别浪费时间的事,全都變成高质量的陪伴。
永远不要在他需要你的时候,漠视不理,只顾自己玩手机。永远不要在他渴望陪伴的时候,丢给他一部冷冰冰的IPAD。永远不要在他因得不到关注而闹情绪的时候,打开电视让他自己看动画片。曾经欠下孩子的陪伴,一定要尽早偿还。如果太迟,他的创伤将不可修复不可逆,他的心门,将永远对你关闭。
多庆幸,一切都还来得及。
可我全然没有感觉到自由生活来临。儿子现在仍然非常黏我和他爸爸。有时候我很不理解也很不耐烦。
我找了一个做儿童教育心理咨询的朋友。他从咨询师的角度,详细询问了我家庭的具体情况。
我开门见山抛出我的疑问:“孩子长到六七岁,不都开始推开父母了吗?我家这个怎么完全相反?”
他直接笑了:“你说的没错,但这种情况,是理论上正常的成长轨迹。在6岁之前,孩子和父母有大量的亲密相处的时间,安全感被完善地建立起来,长到六七岁,他会萌生独立意识,开始脱离父母。但是,为什么有那么多孩子做不到?因为小时候,家长陪他的时间太少了。几乎所有问题,都与这个根源有关。”
他继续分析:“你看,孩子两个半月你就断掉母乳,这是非常早的。喂奶不止提供营养和健康,更是母子之间的一种亲密联结。虽然你也有特殊原因和情况,但必须承认,这个联结,在两个半月的时候断掉了。断掉母乳之后,你直接去上班,孩子一整天见不到你,他的内心在渴望和寻找。孩子一岁左右开始,你和先生频繁出差,孩子时不时被姥姥姥爷带回老家。在他心里,爸爸妈妈的角色,被姥姥姥爷替代了。而后来,姥姥突然离世,他最依赖的人一下子从他的生活中被抽离。你看,在孩子前面几年,其实一直活在动荡里。只是,他不会表达。他的语言能力,尚不能够向你们倾诉他内心的感受。”
他说完这些,我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几乎要落下泪来。在有孩子的前几年,我和先生,的确不是合格的父母。
我母乳一直不足,两个月时母乳量已微乎其微,儿子对奶粉也很适应,索性直接断掉了我这点“漱口水”。那时我自以为是地认为,断掉母乳,我在家也毫无用处,还不如去上班。那几年,我和先生的工作出差特别密集。我错误地以为,小婴儿只会吃吃睡睡,跟着谁都一样,我们在不在家,根本无所谓。
如今想来,是多么错误和无知。
咨询师说:“孩子自小与父母、尤其与妈妈的亲密依赖太少,安全感就没有很好地建立起来。所以现在他的内心需求特别大,才会特别黏你们。你看,当初偷的懒,早晚都要还。别担心,现在他才6岁,补偿还来得及。如果等到16岁,那才是真的为时已晚后悔莫及。”
我终于明白根源在哪。我不能要求他像那些拥有强大安全感的孩子一样,更不能强制性推开他,要求他断掉依恋。就像一个胃口从未吃饱的人,你要求他拒绝美食。就像一个需求从未被满足的人,你要求他做断舍离。一个孩子,从来无法强制要求父母,只能用情绪表达他的渴求和不满。而我们,却把它视为矫情、娇气,对他训斥、不耐烦。这是多么残忍的事。
一个孩子真正的安全感是:妈妈在身边,她的爱也在,我是安全的。妈妈不在身边,她的爱仍在,我仍是安全的。而安全感不足的孩子,只有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他才感觉自己安全。一旦父母离开,他就会处于不安和戒备状态。
我更加理解了儿子刚上幼儿园时为什么格外艰难,每天都要大哭着,被老师像揭膏药一样从我身上扒下来,抱进去,哭了整整半年。也理解了为什么小学开学的第一周,他会在早上醒来就哭着说“不想上学”。
咨询师朋友补充说:“你要看到,孩子适应幼儿园哭了半年,适应小学只用了一周,这是多大的进步啊!你应该认可他。”是的。我一度只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却忽略了自己孩子的进步。
我特别感谢他对我说:“弥补陪伴,并不需要你重新拿他当婴儿照顾,而是一家三口黏在一起,赖在一起,就像热恋时一样——哪怕各自捧着一本书,哪怕什么都不做,就是愿意和彼此腻在一起的感觉。等到弥补了他内心的缺失,真正从亲密关系中获得了安全感,到那个时候,他会主动推开你。”
所有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为了分离。而在分离之前,我们要给予孩子的,是最充分、足够的陪伴。
我和先生两个人,拿出了有史以来最高效的执行力。先生下班比我早,回家后就带儿子去跳绳、奔跑、踢毽子。我晚上就陪他练字、写作业。周末全家一起外出踏青喂动物,晚上在灯下一起读书背诗词。我耐心听他讲幼稚的故事,认真看他模仿老师教学,我们把曾经觉得特别麻烦特别浪费时间的事,全都變成高质量的陪伴。
永远不要在他需要你的时候,漠视不理,只顾自己玩手机。永远不要在他渴望陪伴的时候,丢给他一部冷冰冰的IPAD。永远不要在他因得不到关注而闹情绪的时候,打开电视让他自己看动画片。曾经欠下孩子的陪伴,一定要尽早偿还。如果太迟,他的创伤将不可修复不可逆,他的心门,将永远对你关闭。
多庆幸,一切都还来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