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邮展中展出的邮集质量的高低是邮展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99中国世界邮展中展出的邮集虽然不是我见过的最高水平,但总的来说,超出了我参加过的邮展的平均水平。
1非竞赛类———一般说来,观众最有兴趣的是有机会在邮展上参观那些从邮政博物馆中和著名集邮家提供展出的荣誉类特别展品。这次邮展,在选择邀请非竞赛类邮集方面也做得很好。每一位真正的集邮者一定都听说过黑便士,有的也许自己还有几枚,但恐怕在中国只有不到50人见过真正的设计原稿、试模印样等邮品。现在,它们出现在′99中国世界邮展上。同样,真正的集邮者可能也听说过毛里求斯1847年“邮政局”一便士邮票舞会邀请信实寄封(目前最贵的封,市场价高达几百万美金),也是第一次在北京展出。林文琰先生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四方连和大龙阔边黄五分全张,两样都是孤品,也是多年来没在大陆展出过的。因此,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每天会有很多人排着长龙来参观了。林文琰先生的另外一部“中国古典邮票”一共有25框,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中国古典邮集,许多中国集邮前辈可能很早前听说过,但恐怕也没有机会亲眼见过。其它被邀请的邮集也是经过认真考虑挑选的,有传统、邮政史、航空、专题、印花税票和青少年等不同类别的邮集,这让中国集邮者有机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好邮集。
2国际集邮联的锦标赛类———只有在国际集邮联邮展上,在不同的三年内拿到过三次大金奖的邮集才有资格入选。在同一年内得到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大金奖仍只算一次。中国集邮者的邮集在这之前的国际集邮联邮展上从未得到过大金奖,当然也就没机会了,所以在这个类别中没有中国集邮者的邮集。与其它世界邮展相比,这次邮展这一类别的竞争性就相对较弱,因为只有9部邮集入围。其它邮展上,这类邮集一般会有20到40部。在这些邮集中,有3部是传统类邮集,其余的是邮政史,韩国的LEEJONGKOO所展的“大韩王国和帝国(1884-1905)”传统邮集最后荣获荣誉大奖。
3竞赛类———我在中国参观过许多次邮展,总的来说,(除了专题,极限与青少年类邮集外)内容几乎百分之百都是与中国相关的。′99中国世界邮展在1996北京亚洲邮展后再一次让中国集邮者开了眼界,有机会了解更多的外国的邮票和邮政历史。就这次邮展来说,如果不算锦标赛、专题、极限、青少年、文献和试验类邮集,其它竞赛类中的中国集邮者的邮集均只限于中国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的集邮者,虽然取得了许多奖项,但仍然不够成熟。相对来说(同样不计算以上提及的类别),外国集邮者的271部邮集(台湾、香港、澳门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未计算在内)有109部即40%的邮集的内容是与本国无关的。如果仅统计集邮发达的国家,而剔除那些情况与中国相似的国家的邮集的话,所占比例更高,超过50%。我自己衷心希望,在将来某一天的中国全国邮展上,中国集邮者能展出相当数量的以其它国家内容为题材的邮集。只有那时,中国才能加入到集邮发达国家的行列。
对广大集邮者来说,在世界邮展获得金奖/大金奖应当算是“非常好”,镀金/大镀金算是“很好”,银奖/大银奖算是“好”,铜/银铜奖算是“一般”。需要提醒的是,有资格参加世界邮展的邮集(青少年、文献、试验类除外)通常都是在国家级邮展上得过镀金或是以上奖项的邮集才有资格参加。因此,如果以国家级水平来衡量的话,这些邮集已经算是很好了。当然,世界级邮展的总体水平要高。也许评审员会告诉你,要取得金奖、大金奖需要很鼓的钱包,这些邮集中使用了许多一般集邮者渴望而买不起的珍品,而这超出了一般集邮者的能力。但千万不要被它吓倒。对于普通集邮者来说,他更应该关注和学习的是镀金、大镀金水平的邮集。它们是在手中邮品不是最好的情况下,因为其优秀的计划、处理、知识和外观印象达到了邮集的最高峰,才获此殊荣的。
(1)传统类———不包括文献类,传统类邮集出人意料地以123部最多数入选。其中24部是中国内容,99部为其它国家内容。这次邮展的水平很高,92部即748%的邮集获得了镀金以上的奖项。本次邮展中的全部23个大金奖奖项传统占了12个,全部69个金奖传统占了28个。在这一类别中最突出的3部邮集是日本KANAIHIROYUKI的“古典日本1871-1876”,中国沈曾华的“华东人民邮政”以及香港关卓然的“山东邮票和实寄封”,它们分别获得了大金奖加特别奖,并被列入大奖候选名单。最后KANAIHIROYUKI获得国际大奖,沈曾华获国家大奖。其它获金奖的中国邮集有林崧的“华北解放区”、李殿文的“中国‘文字’邮票”;张岳峰和屈浩然则获得了大镀金奖;获镀金奖的有姚伦湘、李明、刘正仁、李鸿远、刘铭彝、陈国成、容源辉。
(2)邮政史———这一类别邮集的水平也是相当高的,119部邮集有101部即849%获得了镀金或以上奖项。五部非常优秀的邮集获得了大金奖。其中两部来自英国,题为“澳大利亚各州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前的海外信件”、“伦敦邮政史”,并且被提名参加角逐国际大奖但未成功。中国李曙光的“中国军邮史”,最近一次展出是在1996年,随后做了大量的调整,更换了30%左右的邮品。新的邮品更珍罕、邮戳更清晰、品相更好,并且完全重新制作,外观印象更好,而且也增加了大量的集邮和历史知识,评审员颇为欣赏。这部邮集最后得了与传统类沈曾华的邮集同样的96分高分,获大金奖加特别奖,甚至已被考虑提名参加大奖的角逐。李理的“清代驿站”与我在前年的新加坡亚洲邮展上见到的相比,也加入了新邮品,做了很大的修改,因此理所当然得了金奖。王朱唇、唐秋涛、陆游、荣正光和谢孜学获大镀金奖;谢伟景、钟恕、薛伟峰、邹金盛、廉新义、綦敬章和腾晓帆获镀金奖;张雄、唐承达、饶宏亮和郭海鸥获大银奖。
(3)邮政用品———该类别的35部邮集有7部中国集邮者的邮集。一般来说,这个类别邮集拿高奖要相对困难一些,因此只评出了一个大金奖、四个金奖。中国集邮者在这个类级的表现应该也算是很出色了,一共获得了3个大镀金。作者是龚振鑫,瞿百顺和许明亮;马佑章和那家佑获镀金奖。李世琦、王怀亮分获大银和银奖。
(4)航空———参展的31部邮集中有4部为中国集邮者的邮集。一共评出了一个大金奖,5个金奖。内容与中国有关的最好的航空邮集出自于一位英国人之手,他赢得了金奖。中国的林衡夫获得了大镀金奖,胡松云、权贵生获镀金奖。张志和的“中国航空邮政1920-1937”没有为这次邮展做准备,只是使用以前的中文版参展,而目前中文仍不是国际集邮联认可的5种语言之一,因此,这部邮集受到重罚,只得了一个大银奖。而实际上,这部邮集的邮品是可以达到大镀金水平的。
(5)航天类———事实上,这类邮集并不是很受集邮者喜爱,因此这次有13部邮集入选,应该算是很多了。总的参展邮集水平不是特别高,因此无人获得大金奖。最好的邮集是一位澳大利亚集邮者的“火箭邮件的先驱”,它展示了许多国家早期的火箭邮件,获得唯一金奖。中国集邮者凌福根的“中国航天史———从中国第一枚火箭到中国航天邮件”获得大银奖。
(6)专题类———共有88部邮集参展,参展数量列第三位(文献类除外)。其中23部为中国邮集。所有专题的评审员分为三组,来自法国的BERNARDJIMENEZ先生和挪威的INGOLFKAPELRUD先生为第一组;阿根廷的NESTORFERRE先生、德国的ALOYSFURSTENBERG先生和梁鸿贵先生为第二组;英国的FRANCESKARAPKIN女士和我为第三组。与其它邮展按题目内容分类评比有所不同,这次邮展只是按照参赛国国名排名的先后顺序来划分评审范围。因为中国的开头字母为“C”,因此大多数中国邮集由第一组评审员来评审,排在后的部分由第二组评审员来评审。我所在的第三组主要评审的是开头字母为“M及M以后”国家的邮集。因为梁鸿贵先生和我过去辅导过多部中国邮集,因此我认为,这样安排是很好的。更重要的是,由那些过去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国专题的评审员来评审中国邮集,让中国集邮者明白自己的真正水平。尽管中国的专题邮集没有获得大金奖和金奖,但它们的表现仍然是非常出色的。它们水平之高让第一与第二小组的评审员有些吃惊。在中国的参展者中,焦晓光的“说茶”被评价最高,因为她的选题与众不同、难度大而且处理一流,因此荣获了大镀金加特别奖。另外有6部中国邮集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获得了大镀金奖,分别是龚菜青、李伯琴、李庆喜、和彭谨(其“海船货运”,跳出了“船”这一大选题,创造性的选择了船的一方面,深受好评)、彭星(其“风”则选题新颖)和张怡至。其他表现出色,获得镀金奖的有戴英樟、金鑫华、李静波、和林文龙(其选择的关于足球的小范围选题“绿茵门神”,给人全新感觉,因此还获得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授予运动选题的特别奖)、罗道光、徐刚、杨贵松及刘信生(其邮集选择了一个全新的题目,拓展部分获得了30分中的27分,是所有中国专题邮集拓展部分得分最高的邮集,高出随紧其后的龚菜青、焦晓光1分)。获大银奖的有何翠英、李近朱、李卫、马洪江、闻企欣、张爱平、张庶元和朱俊。对于评审员来说,23部参展邮集都同时达到大银奖以上的水平,可能是现在世界上单独某一国家最大的专题邮集群体了。专题类邮集的大金奖和金奖往往是最难达到的。这次邮展也不例外,88部邮集中只有3部获得大金奖,3部获金奖。获大金奖的是澳大利亚JOHNSINFIELD的“胡须”、比利时YANNICKDELAEY的“铁路,我们需要你”、德国DAMIANLAEGE的“澳大利西亚鸟类”。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第三部邮集可能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出现过的最好的专题邮集,不仅仅是因为选题适宜,而且拓展一流,专题知识和(特别是)集邮知识非常渊博,珍罕性也是到目前为止最高的一部,外观印象接近完美。如果中国集邮者想要用一部大金奖的邮集来学习提高,这部就是可以学习的榜样。至于名气很大的美国人制作的“大象”邮集,如果把它拿来与这部邮集相比,只能得金奖。
(7)极限类———作为一个在许多国家和邮展上日落西山的类别,有15部这么多的邮集参展已经让人有些意外。中国的两部包括客文达的“门”、吴刚的“哺乳动物”分获镀金和大银奖,他们邮品相对于那些所得奖项比他们高的邮集的邮品来说要现代许多,因此成绩也算不错了。
(8)税票类———这一类别中的13部参展邮集,中国的有4部。这一类别的水平比较高,13部邮集中10部即769%获得了镀金或以上奖。获得唯一大金奖的是英国集邮者的“锡兰税票”邮集,这也是本类别中最好的邮集。在中国的参展者中,董光呈的“中国早期印花税票”获大镀金奖,贾文春的“中国陕甘宁边区税票”获得了84分,获得了镀金奖,以一分之差与大镀金失之交臂,刘忠钰的“民国四川税票”和周震的“民国早期税票1913-1928”也获得了大银奖。
(9)青少年类———这一类别的59部参展邮集中,有14部出自中国集邮者之手。在这类别上,中国已是真正世界第一。在所有的7部获得大镀金奖(青少年类的最高奖项)的邮集中,中国邮集占了6部。分别是:A年龄组,康乐的“中国解放区纪念邮票”获得了该年龄组的最高分88分,邵常伟的“因为有了水…”获得86分,杨繢的“信的故事”获得85分,其邮集的创造性得到了评审员的好评。在B年龄组中,叶骞的“孙中山像普通邮票(1931-1949)获得了88分高分和一个特别奖。D年龄组陈慰星的“新中国旧币面值普通邮票(1949-1954)”获得了88分高分及一个特别奖,王月林的“新中国普通邮票(1950-1954)”也获得86分及特别奖。在颁出的5个镀金奖中,中国获得了3个:分别是陈宇霖的“网球”、孙志翔的“计算机”(它们新颖的构思获得了评审员祝贺)、唐可的“中国邮政日戳(1949-1956)”。7个大银奖中的4个也被中国获得,分别是金鹭、李方舟、李倩和刘佳。靳子钊的“树”获得了银奖,是中国这一类别邮集获得的最低奖,但与其它国家的参展邮集相比,仍然好过它们。评审员从不同年龄组与不同类别中推举出了两名青少年最佳奖的候选人,杨繢(A年龄组—专题)和陈慰星(D年龄组—传统)当选,杨繢最后获胜。
(10)文献类———对于所有竞赛类别来说,文献类规模最大,共有214部。中国的96部占总数的449%。要在这个类别中得到金奖和大金奖并非易事,因为它的评审要素不仅只需考虑是否有吸引力、印刷质量以及装订水平,还需要重视其内容有一定价值的集邮知识。集邮知识(不是邮市动态或邮票设计的评价)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全新的研究性,并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易于学习和参考。这次邮展中无人获大金奖,但有7部金奖,中国占了两部,分别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中国解放区邮票史”和“中国集邮大辞典(修改版)”,后者获得了文献类的全场最高分93分,并获得了特别奖。其它获金奖的与中国有关的作品有“中国邮票/1878-83大龙邮票/贝格曼夫妇邮集”、美国张凯升的“中国邮戳目录”。对于每一位认真的中国集邮者来说,这些都是值得收藏的。18个大镀金中,中国也赢得了4个,分别是耿守忠的“中国集邮百科知识(新版)”、李曙光的“新中国军邮”并获特别奖、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中国集邮史”并获特别奖且受到评审员祝贺,以及中华世界目录汇编‘欧洲和美洲卷’。中国还获得了20个镀金奖中的4个,25个大银奖中的7个,61个银奖中的28个,59个银铜奖中的35个,24个铜奖中的15个,因中国获奖太多,在此不一一列出。在后来我同这一组的评审员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认为中国出版了很多集邮文献,但大部分对读者无太大的阅读价值。因此,大部分参展作品,中国参展的96部中的78部即813%只获得了银以下奖。
(11)试验类———这是一类全新的类别。到目前为止,国际集邮联仍未制定出具体的规则,但仍然吸引了许多集邮者参展。24部邮集中17部由中国人制作。最遗憾的是,因为评审规则的不完善,不是每一部都单独颁发奖,而只给前几名评了奖。我想对于那些花了时间、金钱来制作邮集而又未能进入前几名的参展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他们至少应该知道与获奖的邮集相比自己的表现如何,以便将来进一步改进。尽管如此,这一类别的邮集仍然很受欢迎,它们的惊人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每天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那些以传统方式准备的传统邮集和邮政史邮集在这一类别中自然就要让路了,因为评审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创造性”是它们很难与之抗衡的。对这一类邮集,这次评审只是简单地分为3个评分要素,即“集邮技巧”、“吸引力”、“创新性”。每一要素只是5分,这使得很难真正区别出每部邮集的水平。(我自己觉得每一评分要素采用“30”、“30”、“40”这样的分数比较好)。虽然如此,中国集邮者的表现仍然很优秀。谢小融的“中国戏剧”以14分的高分获得第一名。这部三框邮集非常具有吸引力,它用了一些小巧的立体乐器、京剧脸谱等来做装饰,每一贴片都展示有关京剧发展历史的丰富信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它,只有亲自看到才能体会到它给参观者带来的深刻冲击。任尔勤的“中国邮局代封业务”尽管没有上一部丰富多彩,但仍以13分的高分获得了第二名。来自瑞典的“我们神奇的海底世界”和贾虎的“秦兵马俑”也以13分并列第三名。两部邮集在故事线索方面都非常具有创造性。牛群的“他们为什么哭”和杨殿寿的“笑”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部邮集都具有格调风趣、内容丰富、活泼生动的特点,也同样得了12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这两部邮集没有得到奖牌是非常遗憾的,他们是很值得给予奖牌的。我曾经和我的好朋友,瑞典的BORJEWALLBERG先生探讨过这个问题。作为评审员,他于去年底来中国就“开放类”或叫“试验类”邮集讲过学。他非常高兴地看到自从他讲学后中国集邮者在这一类别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并预言将来在国内和国际邮展上将会有更多的中国集邮者来参与。现在等待的只是国际集邮联的评审规则出台来将它推向世界了。
4.1成绩分析(不含试验类)说明:(1)(2)青少年邮集以大银奖与银奖划分中位线,其它类邮集以镀金奖与大银奖划分中位线。从上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仅仅来看中国集邮者的得分,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所有的10个类别中,有6个已超过了平均水平(即“很好”及以上)。另外两类正好达到中位线,仅剩下的没有达到中位线水平的有2类即航天类和文献类。其中文献类是最难达到中位线水平的。
2如果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来衡量这次邮展上中国参展邮集的水平,则可看出,中国邮集在邮政史、航空、航天、税票和文献方面较弱,但在青少年方面却是一枝独秀。在极限、专题、传统和邮政用品方面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3如果我们来看看所有710部参赛邮集的得分情况,中国邮集只有40%达到了中位线或以上水平,而其它国家则达到了582%。这个结果看上去似乎很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因为有很多水平低的文献类展品拖了后腿。因此,如果不将文献类计算在内,剩下的85部中国参展邮集,63部达到了中位线或以上水平,即达到了741%,而其它国家如果剔除文献类,41部参展邮集中只有27部占667%的邮集达到或超过中位线水平。这表明这次邮展上的中国邮集(文献类除外)的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责编/董至德
1非竞赛类———一般说来,观众最有兴趣的是有机会在邮展上参观那些从邮政博物馆中和著名集邮家提供展出的荣誉类特别展品。这次邮展,在选择邀请非竞赛类邮集方面也做得很好。每一位真正的集邮者一定都听说过黑便士,有的也许自己还有几枚,但恐怕在中国只有不到50人见过真正的设计原稿、试模印样等邮品。现在,它们出现在′99中国世界邮展上。同样,真正的集邮者可能也听说过毛里求斯1847年“邮政局”一便士邮票舞会邀请信实寄封(目前最贵的封,市场价高达几百万美金),也是第一次在北京展出。林文琰先生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元四方连和大龙阔边黄五分全张,两样都是孤品,也是多年来没在大陆展出过的。因此,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每天会有很多人排着长龙来参观了。林文琰先生的另外一部“中国古典邮票”一共有25框,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中国古典邮集,许多中国集邮前辈可能很早前听说过,但恐怕也没有机会亲眼见过。其它被邀请的邮集也是经过认真考虑挑选的,有传统、邮政史、航空、专题、印花税票和青少年等不同类别的邮集,这让中国集邮者有机会看到各式各样的好邮集。
2国际集邮联的锦标赛类———只有在国际集邮联邮展上,在不同的三年内拿到过三次大金奖的邮集才有资格入选。在同一年内得到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大金奖仍只算一次。中国集邮者的邮集在这之前的国际集邮联邮展上从未得到过大金奖,当然也就没机会了,所以在这个类别中没有中国集邮者的邮集。与其它世界邮展相比,这次邮展这一类别的竞争性就相对较弱,因为只有9部邮集入围。其它邮展上,这类邮集一般会有20到40部。在这些邮集中,有3部是传统类邮集,其余的是邮政史,韩国的LEEJONGKOO所展的“大韩王国和帝国(1884-1905)”传统邮集最后荣获荣誉大奖。
3竞赛类———我在中国参观过许多次邮展,总的来说,(除了专题,极限与青少年类邮集外)内容几乎百分之百都是与中国相关的。′99中国世界邮展在1996北京亚洲邮展后再一次让中国集邮者开了眼界,有机会了解更多的外国的邮票和邮政历史。就这次邮展来说,如果不算锦标赛、专题、极限、青少年、文献和试验类邮集,其它竞赛类中的中国集邮者的邮集均只限于中国内容。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中国的集邮者,虽然取得了许多奖项,但仍然不够成熟。相对来说(同样不计算以上提及的类别),外国集邮者的271部邮集(台湾、香港、澳门作为中国的一部分,未计算在内)有109部即40%的邮集的内容是与本国无关的。如果仅统计集邮发达的国家,而剔除那些情况与中国相似的国家的邮集的话,所占比例更高,超过50%。我自己衷心希望,在将来某一天的中国全国邮展上,中国集邮者能展出相当数量的以其它国家内容为题材的邮集。只有那时,中国才能加入到集邮发达国家的行列。
对广大集邮者来说,在世界邮展获得金奖/大金奖应当算是“非常好”,镀金/大镀金算是“很好”,银奖/大银奖算是“好”,铜/银铜奖算是“一般”。需要提醒的是,有资格参加世界邮展的邮集(青少年、文献、试验类除外)通常都是在国家级邮展上得过镀金或是以上奖项的邮集才有资格参加。因此,如果以国家级水平来衡量的话,这些邮集已经算是很好了。当然,世界级邮展的总体水平要高。也许评审员会告诉你,要取得金奖、大金奖需要很鼓的钱包,这些邮集中使用了许多一般集邮者渴望而买不起的珍品,而这超出了一般集邮者的能力。但千万不要被它吓倒。对于普通集邮者来说,他更应该关注和学习的是镀金、大镀金水平的邮集。它们是在手中邮品不是最好的情况下,因为其优秀的计划、处理、知识和外观印象达到了邮集的最高峰,才获此殊荣的。
(1)传统类———不包括文献类,传统类邮集出人意料地以123部最多数入选。其中24部是中国内容,99部为其它国家内容。这次邮展的水平很高,92部即748%的邮集获得了镀金以上的奖项。本次邮展中的全部23个大金奖奖项传统占了12个,全部69个金奖传统占了28个。在这一类别中最突出的3部邮集是日本KANAIHIROYUKI的“古典日本1871-1876”,中国沈曾华的“华东人民邮政”以及香港关卓然的“山东邮票和实寄封”,它们分别获得了大金奖加特别奖,并被列入大奖候选名单。最后KANAIHIROYUKI获得国际大奖,沈曾华获国家大奖。其它获金奖的中国邮集有林崧的“华北解放区”、李殿文的“中国‘文字’邮票”;张岳峰和屈浩然则获得了大镀金奖;获镀金奖的有姚伦湘、李明、刘正仁、李鸿远、刘铭彝、陈国成、容源辉。
(2)邮政史———这一类别邮集的水平也是相当高的,119部邮集有101部即849%获得了镀金或以上奖项。五部非常优秀的邮集获得了大金奖。其中两部来自英国,题为“澳大利亚各州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前的海外信件”、“伦敦邮政史”,并且被提名参加角逐国际大奖但未成功。中国李曙光的“中国军邮史”,最近一次展出是在1996年,随后做了大量的调整,更换了30%左右的邮品。新的邮品更珍罕、邮戳更清晰、品相更好,并且完全重新制作,外观印象更好,而且也增加了大量的集邮和历史知识,评审员颇为欣赏。这部邮集最后得了与传统类沈曾华的邮集同样的96分高分,获大金奖加特别奖,甚至已被考虑提名参加大奖的角逐。李理的“清代驿站”与我在前年的新加坡亚洲邮展上见到的相比,也加入了新邮品,做了很大的修改,因此理所当然得了金奖。王朱唇、唐秋涛、陆游、荣正光和谢孜学获大镀金奖;谢伟景、钟恕、薛伟峰、邹金盛、廉新义、綦敬章和腾晓帆获镀金奖;张雄、唐承达、饶宏亮和郭海鸥获大银奖。
(3)邮政用品———该类别的35部邮集有7部中国集邮者的邮集。一般来说,这个类别邮集拿高奖要相对困难一些,因此只评出了一个大金奖、四个金奖。中国集邮者在这个类级的表现应该也算是很出色了,一共获得了3个大镀金。作者是龚振鑫,瞿百顺和许明亮;马佑章和那家佑获镀金奖。李世琦、王怀亮分获大银和银奖。
(4)航空———参展的31部邮集中有4部为中国集邮者的邮集。一共评出了一个大金奖,5个金奖。内容与中国有关的最好的航空邮集出自于一位英国人之手,他赢得了金奖。中国的林衡夫获得了大镀金奖,胡松云、权贵生获镀金奖。张志和的“中国航空邮政1920-1937”没有为这次邮展做准备,只是使用以前的中文版参展,而目前中文仍不是国际集邮联认可的5种语言之一,因此,这部邮集受到重罚,只得了一个大银奖。而实际上,这部邮集的邮品是可以达到大镀金水平的。
(5)航天类———事实上,这类邮集并不是很受集邮者喜爱,因此这次有13部邮集入选,应该算是很多了。总的参展邮集水平不是特别高,因此无人获得大金奖。最好的邮集是一位澳大利亚集邮者的“火箭邮件的先驱”,它展示了许多国家早期的火箭邮件,获得唯一金奖。中国集邮者凌福根的“中国航天史———从中国第一枚火箭到中国航天邮件”获得大银奖。
(6)专题类———共有88部邮集参展,参展数量列第三位(文献类除外)。其中23部为中国邮集。所有专题的评审员分为三组,来自法国的BERNARDJIMENEZ先生和挪威的INGOLFKAPELRUD先生为第一组;阿根廷的NESTORFERRE先生、德国的ALOYSFURSTENBERG先生和梁鸿贵先生为第二组;英国的FRANCESKARAPKIN女士和我为第三组。与其它邮展按题目内容分类评比有所不同,这次邮展只是按照参赛国国名排名的先后顺序来划分评审范围。因为中国的开头字母为“C”,因此大多数中国邮集由第一组评审员来评审,排在后的部分由第二组评审员来评审。我所在的第三组主要评审的是开头字母为“M及M以后”国家的邮集。因为梁鸿贵先生和我过去辅导过多部中国邮集,因此我认为,这样安排是很好的。更重要的是,由那些过去很少有机会接触中国专题的评审员来评审中国邮集,让中国集邮者明白自己的真正水平。尽管中国的专题邮集没有获得大金奖和金奖,但它们的表现仍然是非常出色的。它们水平之高让第一与第二小组的评审员有些吃惊。在中国的参展者中,焦晓光的“说茶”被评价最高,因为她的选题与众不同、难度大而且处理一流,因此荣获了大镀金加特别奖。另外有6部中国邮集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获得了大镀金奖,分别是龚菜青、李伯琴、李庆喜、和彭谨(其“海船货运”,跳出了“船”这一大选题,创造性的选择了船的一方面,深受好评)、彭星(其“风”则选题新颖)和张怡至。其他表现出色,获得镀金奖的有戴英樟、金鑫华、李静波、和林文龙(其选择的关于足球的小范围选题“绿茵门神”,给人全新感觉,因此还获得了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委员会授予运动选题的特别奖)、罗道光、徐刚、杨贵松及刘信生(其邮集选择了一个全新的题目,拓展部分获得了30分中的27分,是所有中国专题邮集拓展部分得分最高的邮集,高出随紧其后的龚菜青、焦晓光1分)。获大银奖的有何翠英、李近朱、李卫、马洪江、闻企欣、张爱平、张庶元和朱俊。对于评审员来说,23部参展邮集都同时达到大银奖以上的水平,可能是现在世界上单独某一国家最大的专题邮集群体了。专题类邮集的大金奖和金奖往往是最难达到的。这次邮展也不例外,88部邮集中只有3部获得大金奖,3部获金奖。获大金奖的是澳大利亚JOHNSINFIELD的“胡须”、比利时YANNICKDELAEY的“铁路,我们需要你”、德国DAMIANLAEGE的“澳大利西亚鸟类”。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觉得第三部邮集可能是世界上到目前为止出现过的最好的专题邮集,不仅仅是因为选题适宜,而且拓展一流,专题知识和(特别是)集邮知识非常渊博,珍罕性也是到目前为止最高的一部,外观印象接近完美。如果中国集邮者想要用一部大金奖的邮集来学习提高,这部就是可以学习的榜样。至于名气很大的美国人制作的“大象”邮集,如果把它拿来与这部邮集相比,只能得金奖。
(7)极限类———作为一个在许多国家和邮展上日落西山的类别,有15部这么多的邮集参展已经让人有些意外。中国的两部包括客文达的“门”、吴刚的“哺乳动物”分获镀金和大银奖,他们邮品相对于那些所得奖项比他们高的邮集的邮品来说要现代许多,因此成绩也算不错了。
(8)税票类———这一类别中的13部参展邮集,中国的有4部。这一类别的水平比较高,13部邮集中10部即769%获得了镀金或以上奖。获得唯一大金奖的是英国集邮者的“锡兰税票”邮集,这也是本类别中最好的邮集。在中国的参展者中,董光呈的“中国早期印花税票”获大镀金奖,贾文春的“中国陕甘宁边区税票”获得了84分,获得了镀金奖,以一分之差与大镀金失之交臂,刘忠钰的“民国四川税票”和周震的“民国早期税票1913-1928”也获得了大银奖。
(9)青少年类———这一类别的59部参展邮集中,有14部出自中国集邮者之手。在这类别上,中国已是真正世界第一。在所有的7部获得大镀金奖(青少年类的最高奖项)的邮集中,中国邮集占了6部。分别是:A年龄组,康乐的“中国解放区纪念邮票”获得了该年龄组的最高分88分,邵常伟的“因为有了水…”获得86分,杨繢的“信的故事”获得85分,其邮集的创造性得到了评审员的好评。在B年龄组中,叶骞的“孙中山像普通邮票(1931-1949)获得了88分高分和一个特别奖。D年龄组陈慰星的“新中国旧币面值普通邮票(1949-1954)”获得了88分高分及一个特别奖,王月林的“新中国普通邮票(1950-1954)”也获得86分及特别奖。在颁出的5个镀金奖中,中国获得了3个:分别是陈宇霖的“网球”、孙志翔的“计算机”(它们新颖的构思获得了评审员祝贺)、唐可的“中国邮政日戳(1949-1956)”。7个大银奖中的4个也被中国获得,分别是金鹭、李方舟、李倩和刘佳。靳子钊的“树”获得了银奖,是中国这一类别邮集获得的最低奖,但与其它国家的参展邮集相比,仍然好过它们。评审员从不同年龄组与不同类别中推举出了两名青少年最佳奖的候选人,杨繢(A年龄组—专题)和陈慰星(D年龄组—传统)当选,杨繢最后获胜。
(10)文献类———对于所有竞赛类别来说,文献类规模最大,共有214部。中国的96部占总数的449%。要在这个类别中得到金奖和大金奖并非易事,因为它的评审要素不仅只需考虑是否有吸引力、印刷质量以及装订水平,还需要重视其内容有一定价值的集邮知识。集邮知识(不是邮市动态或邮票设计的评价)应该是具有权威性、综合性、全新的研究性,并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表达出来,易于学习和参考。这次邮展中无人获大金奖,但有7部金奖,中国占了两部,分别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中国解放区邮票史”和“中国集邮大辞典(修改版)”,后者获得了文献类的全场最高分93分,并获得了特别奖。其它获金奖的与中国有关的作品有“中国邮票/1878-83大龙邮票/贝格曼夫妇邮集”、美国张凯升的“中国邮戳目录”。对于每一位认真的中国集邮者来说,这些都是值得收藏的。18个大镀金中,中国也赢得了4个,分别是耿守忠的“中国集邮百科知识(新版)”、李曙光的“新中国军邮”并获特别奖、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的“中国集邮史”并获特别奖且受到评审员祝贺,以及中华世界目录汇编‘欧洲和美洲卷’。中国还获得了20个镀金奖中的4个,25个大银奖中的7个,61个银奖中的28个,59个银铜奖中的35个,24个铜奖中的15个,因中国获奖太多,在此不一一列出。在后来我同这一组的评审员的交谈中了解到,他们认为中国出版了很多集邮文献,但大部分对读者无太大的阅读价值。因此,大部分参展作品,中国参展的96部中的78部即813%只获得了银以下奖。
(11)试验类———这是一类全新的类别。到目前为止,国际集邮联仍未制定出具体的规则,但仍然吸引了许多集邮者参展。24部邮集中17部由中国人制作。最遗憾的是,因为评审规则的不完善,不是每一部都单独颁发奖,而只给前几名评了奖。我想对于那些花了时间、金钱来制作邮集而又未能进入前几名的参展者来说是很不公平的。他们至少应该知道与获奖的邮集相比自己的表现如何,以便将来进一步改进。尽管如此,这一类别的邮集仍然很受欢迎,它们的惊人的创意和丰富的想象力每天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那些以传统方式准备的传统邮集和邮政史邮集在这一类别中自然就要让路了,因为评审中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创造性”是它们很难与之抗衡的。对这一类邮集,这次评审只是简单地分为3个评分要素,即“集邮技巧”、“吸引力”、“创新性”。每一要素只是5分,这使得很难真正区别出每部邮集的水平。(我自己觉得每一评分要素采用“30”、“30”、“40”这样的分数比较好)。虽然如此,中国集邮者的表现仍然很优秀。谢小融的“中国戏剧”以14分的高分获得第一名。这部三框邮集非常具有吸引力,它用了一些小巧的立体乐器、京剧脸谱等来做装饰,每一贴片都展示有关京剧发展历史的丰富信息,很难用语言来描述它,只有亲自看到才能体会到它给参观者带来的深刻冲击。任尔勤的“中国邮局代封业务”尽管没有上一部丰富多彩,但仍以13分的高分获得了第二名。来自瑞典的“我们神奇的海底世界”和贾虎的“秦兵马俑”也以13分并列第三名。两部邮集在故事线索方面都非常具有创造性。牛群的“他们为什么哭”和杨殿寿的“笑”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两部邮集都具有格调风趣、内容丰富、活泼生动的特点,也同样得了12分。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这两部邮集没有得到奖牌是非常遗憾的,他们是很值得给予奖牌的。我曾经和我的好朋友,瑞典的BORJEWALLBERG先生探讨过这个问题。作为评审员,他于去年底来中国就“开放类”或叫“试验类”邮集讲过学。他非常高兴地看到自从他讲学后中国集邮者在这一类别上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并预言将来在国内和国际邮展上将会有更多的中国集邮者来参与。现在等待的只是国际集邮联的评审规则出台来将它推向世界了。
4.1成绩分析(不含试验类)说明:(1)(2)青少年邮集以大银奖与银奖划分中位线,其它类邮集以镀金奖与大银奖划分中位线。从上表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仅仅来看中国集邮者的得分,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所有的10个类别中,有6个已超过了平均水平(即“很好”及以上)。另外两类正好达到中位线,仅剩下的没有达到中位线水平的有2类即航天类和文献类。其中文献类是最难达到中位线水平的。
2如果与其它国家和地区相比较来衡量这次邮展上中国参展邮集的水平,则可看出,中国邮集在邮政史、航空、航天、税票和文献方面较弱,但在青少年方面却是一枝独秀。在极限、专题、传统和邮政用品方面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3如果我们来看看所有710部参赛邮集的得分情况,中国邮集只有40%达到了中位线或以上水平,而其它国家则达到了582%。这个结果看上去似乎很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因为有很多水平低的文献类展品拖了后腿。因此,如果不将文献类计算在内,剩下的85部中国参展邮集,63部达到了中位线或以上水平,即达到了741%,而其它国家如果剔除文献类,41部参展邮集中只有27部占667%的邮集达到或超过中位线水平。这表明这次邮展上的中国邮集(文献类除外)的水平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责编/董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