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也在增加。另外,许多学生在就业观上尚存在着盲目从众、期望过高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对2009级、2010级的浙江省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就业意向的问卷调查。本次抽样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800份,回收有效问卷736份,回收率达到92%。
一、调查结果
1.择业前考虑最多的因素
调查表明,学生在择业时最看中的是个人的发展机会,选择此项的高达54.02%,其次是经济收入和生活环境,分别占27.89%和11.81%。将知识和信息作为考虑最多因素的学生仅占5.03%,还有1.2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
2.关于就业地域的选择
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明显集中在学校所在的地区,占到了57.54%。选择回生源地工作的学生占16.33%,只有2.76%的学生选择升学,而对工作地点无所谓的学生占到了23.37%。选择升学的比例较小,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
3.关于意向薪酬
对于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本次问卷调查将学生月收入的期望值分为五个档次: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2500元、2500元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趋于现实,选择意向月薪标准在1500~2000元和2000~2500元的占了总人数的59.29%,分别为34.67%和24.62%。其次是1000~1500元,占20.6%。还有14.82%的学生将自己的月薪定位在2500元以上,只有5.28%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1000元以下的薪酬。
4.关于是否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只有15.07%的学生选择“不愿意”,有56.03%的学生选择“愿意”。另外,选择“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的占28.89%,说明专业对于学生第一次择业的束缚越来越少,与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往往有特定专业要求的情况形成矛盾。
5.关于希望的签约时间
关于希望的签约时间,选择3~4月份的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61.56%;其次是选择1~2月份的,占28.39%;而选择5~6月份和6月份以后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只有10.05%。
二、结果分析
1.心理素质差,造成就业自信心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
多数高职学生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往往觉得自身条件比不上本科院校学生。有的在求职过程中经历一次小小的失败就灰心丧气,失去择业的信心和勇气,存在“挫折”心理。在初次就业中或就业遇到困难时,都过多地依靠学院和家长,缺乏主观能动性。调查显示,只有28.64%的学生选择“通过主动应聘来实现就业”,另外,在就业遇到困难时,有62.06%的学生希望依靠学院和家长来帮助自己解决就业困难。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尚不明确,自主创业意识薄弱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择业时最看中的是个人的发展机会,最希望接受的就业指导内容也是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知识。说明学生已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但尚不明确。很多学生还将就业指导单纯地看待为毕业前的一种简单技能培训,而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忽略了自身进行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另外,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创业意识,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三、对策研究
1.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虽然逐步趋于理性,但仍然有就业期望偏高,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因此,需要高校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择业标准,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每一个大学生生活的始终。
2.培养就业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就业自信心
竞争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竞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就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刻苦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要提高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来解决困难,而不是过多地依靠学校和家长。要增加就业自信心,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拓展思路,放眼未来,保持积极健康的择业心理,鼓励他们勇于担风险,靠竞争就业,凭本事上岗。
3.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创业意识培养,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的一个途径。以就业指导课为依托,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建立起具有较强科学性、实操性,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
另外,还要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的教育,是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教育方式。
(作者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一、调查结果
1.择业前考虑最多的因素
调查表明,学生在择业时最看中的是个人的发展机会,选择此项的高达54.02%,其次是经济收入和生活环境,分别占27.89%和11.81%。将知识和信息作为考虑最多因素的学生仅占5.03%,还有1.26%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其他。
2.关于就业地域的选择
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明显集中在学校所在的地区,占到了57.54%。选择回生源地工作的学生占16.33%,只有2.76%的学生选择升学,而对工作地点无所谓的学生占到了23.37%。选择升学的比例较小,绝大部分的学生都希望毕业后直接参加工作。
3.关于意向薪酬
对于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酬问题,本次问卷调查将学生月收入的期望值分为五个档次:1000元以下、1000~1500元、1500~2000元、2000~2500元、2500元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薪酬的期望值趋于现实,选择意向月薪标准在1500~2000元和2000~2500元的占了总人数的59.29%,分别为34.67%和24.62%。其次是1000~1500元,占20.6%。还有14.82%的学生将自己的月薪定位在2500元以上,只有5.28%的被调查者愿意接受1000元以下的薪酬。
4.关于是否愿意从事专业不对口的工作
只有15.07%的学生选择“不愿意”,有56.03%的学生选择“愿意”。另外,选择“先在本专业干,再考虑转行”的占28.89%,说明专业对于学生第一次择业的束缚越来越少,与用人单位在招人时往往有特定专业要求的情况形成矛盾。
5.关于希望的签约时间
关于希望的签约时间,选择3~4月份的占被调查学生人数的61.56%;其次是选择1~2月份的,占28.39%;而选择5~6月份和6月份以后签订就业协议书的只有10.05%。
二、结果分析
1.心理素质差,造成就业自信心不足,缺乏主观能动性
多数高职学生受社会传统观念影响,往往觉得自身条件比不上本科院校学生。有的在求职过程中经历一次小小的失败就灰心丧气,失去择业的信心和勇气,存在“挫折”心理。在初次就业中或就业遇到困难时,都过多地依靠学院和家长,缺乏主观能动性。调查显示,只有28.64%的学生选择“通过主动应聘来实现就业”,另外,在就业遇到困难时,有62.06%的学生希望依靠学院和家长来帮助自己解决就业困难。
2.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尚不明确,自主创业意识薄弱
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择业时最看中的是个人的发展机会,最希望接受的就业指导内容也是职业发展规划方面的知识。说明学生已有职业规划的意识,但尚不明确。很多学生还将就业指导单纯地看待为毕业前的一种简单技能培训,而没有真正将其作为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部分,忽略了自身进行就业素质的长期准备。另外,学生缺乏主动积极的创业意识,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错失了许多就业机会。
三、对策研究
1.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准确定位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虽然逐步趋于理性,但仍然有就业期望偏高,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因此,需要高校进一步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择业标准,确定合理的择业目标。要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将就业指导贯穿于每一个大学生生活的始终。
2.培养就业竞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增强就业自信心
竞争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所必备的一种心理特质。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竞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大学生要获得理想的职业就必须主动迎接挑战,刻苦学习和钻研专业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要提高抗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来解决困难,而不是过多地依靠学校和家长。要增加就业自信心,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拓展思路,放眼未来,保持积极健康的择业心理,鼓励他们勇于担风险,靠竞争就业,凭本事上岗。
3.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加强创业意识培养,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
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更好地解决学生的不良就业心态的一个途径。以就业指导课为依托,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就业指导的核心内容,建立起具有较强科学性、实操性,符合学生成长和发展需要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体系。
另外,还要加强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的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和冒险精神的教育,是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教育方式。
(作者单位: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