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交网站Facebook又在网络隐私权方面栽了个大跟头。2007年12月5日,现年23岁的Facebook创始人Mark Zuckerberg周三在博客文章中公开为Beacon服务道歉,承认该版本相当糟糕,并更新Beacon让使用者有更多控制权。
Beacon是Facebook在2007年11月6日发表的社群广告服务,拥有44家结盟网站,该机制追踪使用者在网站上的活动或购物行为,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用户在Facebook上的友人,希望通过共同的族群进行目标式广告。例如使用者在拍卖网站上张贴了物品销售的信息,或是完成一项购物,还是在一在线游戏中创下高分纪录,以及观赏了哪些影片等。
该服务随后遭到使用者抨击侵犯个人隐私,使用者抱怨那些是否与友人分享的选项很难被注意到,专供美国民众发声的MoveOn更发动使用者签署请愿书,要求Facebook保护在线隐私。MoveOn的隐私抗议组织的人数曾经以每天1万人的速度增加。
虽然Bea-con计划惹了
众怒,但是它并不会因此消失。Mark Zuckerberg表示,Facebook迄今的成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该站提供使用者掌控如何分享他们的信息,而Beacon也应该是一样的,如果用户关闭了Beacon功能,那么Facebook将不会储存任何来自联盟网站所传送过来的用户网络行为信息。
早在2006年9月,Facebook就因为进行了一些设计变更而遭到大量用户的抗议。有50多万名用户对该网站推出的“新闻快讯”服务深表不满。根据该服务,网站成员能实时获得其朋友新张贴的照片或更新的个人信息,比如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交友情况。用户们之所以愤怒,不一定是因为“新闻快讯”披露了个人信息,而是因为这一服务让用户更容易互相跟踪。
在过去几年,最受隐私权拥护者关注的一直是google,现在轮到facebook了。
在Facebook2007年10月份宣布用户档案将面向公共搜索引擎开放之后,一周之内访问网站隐私设置页的Facebook用户人数一下子跃增了60万人。Facebook希望消费者彼此推荐商品,这就会使他们的网站成为一个广告客户眼中的潜在金矿。比如你正打算购买一部电视机,那么你显然希望了解自己那些在电器方面非常内行的朋友们购买的是什么牌子。如果他们共享了这些资讯,你就得到了有利的参考。但是很多消费者购买的东西恰恰是最不希望别人知道的,尤其圣诞节购物季节的消费历来就有保密的传统。
于是使网络经营者的商业利益和个人的隐私权保护之间发生了明显冲突。虽然电子商务运营者采取各种措施收集和利用消费者的信息资源,其出发点可能是为消费者服务,但实际上却可能形成对消费者隐私的侵犯,其结果必将阻碍网络经营者的商业利益。在媒体大肆攻击Beacon计划之后,可口可乐、Travelocity和Overstock.com均中止了它们在Facebook上的广告。
其实Facebook已经算“厚道”了,其他侵犯个人网络隐私权的现象则表现得更加嚣张和泛滥,比如无孔不入的垃圾邮件、防不胜防的流氓软件、层出不穷的木马病毒,都是网民们见怪不怪的东西了。作为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网络隐私权的特点是涉及广、传播快、保护难。更可怕的是,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文化意识一贯薄弱。
Beacon是Facebook在2007年11月6日发表的社群广告服务,拥有44家结盟网站,该机制追踪使用者在网站上的活动或购物行为,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用户在Facebook上的友人,希望通过共同的族群进行目标式广告。例如使用者在拍卖网站上张贴了物品销售的信息,或是完成一项购物,还是在一在线游戏中创下高分纪录,以及观赏了哪些影片等。
该服务随后遭到使用者抨击侵犯个人隐私,使用者抱怨那些是否与友人分享的选项很难被注意到,专供美国民众发声的MoveOn更发动使用者签署请愿书,要求Facebook保护在线隐私。MoveOn的隐私抗议组织的人数曾经以每天1万人的速度增加。
虽然Bea-con计划惹了
众怒,但是它并不会因此消失。Mark Zuckerberg表示,Facebook迄今的成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该站提供使用者掌控如何分享他们的信息,而Beacon也应该是一样的,如果用户关闭了Beacon功能,那么Facebook将不会储存任何来自联盟网站所传送过来的用户网络行为信息。
早在2006年9月,Facebook就因为进行了一些设计变更而遭到大量用户的抗议。有50多万名用户对该网站推出的“新闻快讯”服务深表不满。根据该服务,网站成员能实时获得其朋友新张贴的照片或更新的个人信息,比如他们的政治立场和交友情况。用户们之所以愤怒,不一定是因为“新闻快讯”披露了个人信息,而是因为这一服务让用户更容易互相跟踪。
在过去几年,最受隐私权拥护者关注的一直是google,现在轮到facebook了。
在Facebook2007年10月份宣布用户档案将面向公共搜索引擎开放之后,一周之内访问网站隐私设置页的Facebook用户人数一下子跃增了60万人。Facebook希望消费者彼此推荐商品,这就会使他们的网站成为一个广告客户眼中的潜在金矿。比如你正打算购买一部电视机,那么你显然希望了解自己那些在电器方面非常内行的朋友们购买的是什么牌子。如果他们共享了这些资讯,你就得到了有利的参考。但是很多消费者购买的东西恰恰是最不希望别人知道的,尤其圣诞节购物季节的消费历来就有保密的传统。
于是使网络经营者的商业利益和个人的隐私权保护之间发生了明显冲突。虽然电子商务运营者采取各种措施收集和利用消费者的信息资源,其出发点可能是为消费者服务,但实际上却可能形成对消费者隐私的侵犯,其结果必将阻碍网络经营者的商业利益。在媒体大肆攻击Beacon计划之后,可口可乐、Travelocity和Overstock.com均中止了它们在Facebook上的广告。
其实Facebook已经算“厚道”了,其他侵犯个人网络隐私权的现象则表现得更加嚣张和泛滥,比如无孔不入的垃圾邮件、防不胜防的流氓软件、层出不穷的木马病毒,都是网民们见怪不怪的东西了。作为隐私权在网络空间中的表现形式,网络隐私权的特点是涉及广、传播快、保护难。更可怕的是,我国对隐私权保护的法律基础和文化意识一贯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