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像是突然之间,一些家长不情愿地发现,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那个原本大方的孩子突然变了,变得自私起来。他不再乐意与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更不允许你把他的零食送到别的小朋友手中,甚至只要有人碰了一下他的东西,他就会大喊大叫、暴跳如雷。孩子到底怎么了?很多家长无奈又担心……下面两个案例正反映了孩子的这一问题:
案例一:厦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曾接到过一个年轻母亲这样的来电: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了,那天她放学回来,对我说:“妈妈,我想给你个惊喜。”我忙问:“什么惊喜呀?这么神秘!”“我给你带了一块巧克力。”我听了很高兴,连连夸她懂事。岂料这时她接着说:“这是老师发给我们的奖励。我一共得了两块巧克力。一块是‘德芙’的,一块是‘金丝猴’的。我本打算都留给妈妈的,可我看着那块‘德芙’特别想吃,没忍住就吃了,现在只剩下这块‘金丝猴’了。”我看着那块“金丝猴”也颇觉欣慰,不管好坏,都是女儿的一番心意呀。于是我说:“没关系,只要女儿想到妈妈了,妈妈就高兴。”女儿见我这么说,有些不好意思了,接着说:“其实,我不爱吃‘金丝猴’的巧克力才留给你的,它的味道比‘德芙’差远了。”女儿的话让我有些黯然,朋友家的孩子都是有什么先问问妈妈吃不吃,我的女儿怎么这么自私呢?
案例二:《独生子女资讯》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女儿乐乐3岁半了,开朗活泼,话多好动。因为从小我对她的教育主张是讲道理,很少采取体罚的方式,所以乐乐的性格一直很好。可是,最近我发现乐乐变自私了,而且有些霸道。那天,我下班回来给她买了酸奶,她喝了一口就放在一边。我故意拿起来喝了几口,她看见后马上咧嘴要哭。我问她:“妈妈不能喝吗?”她说:“你给喝完了,我喝什么呀!”类似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很多次,结局大都是她很不情愿地给了,或是以哭闹收场。最让我接受不了而引起注意的是这样一件事:前两天,天气非常热,大中午的时候,乐乐非要吃西瓜。我顶着大太阳出去买了一个,汗流浃背地扛回来。等切好以后,因为太热,我就先拿了一块吃,谁知立即听到一声严厉刺耳的童音:“谁让你吃的?这是我的西瓜,你吐出来!”我当时愣在那里足足有20秒,真不敢相信这样的话是从女儿嘴里说出来的。我又气又悲,气的是女儿竟如此自私霸道,不懂迁让;悲的是我对女儿百般好,竟换来她这样对我。是我平时对她太宽松了吗?是我的教育方式错了吗?
相信看了以上这两个案例之后,很多家长都会伤心。自私,这是当前独生子女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们要纠正孩子的自私,先要弄清孩子为什么会自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成长发育的角度来看,孩子在2岁左右就开始意识到“我”和他人的不同,开始会用“我”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孩子是自私的,因为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孩子有这种行为也是正常的。但正因如此,就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这个时期,如在教养中依然处处对孩子迁就、百依百顺,则容易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忽视别人的存在,这样下去会使孩子的人格有所缺陷。长大以后,他也会只考虑自己而不知道为他人着想。许多父母都感叹:“这一代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关心他人。”可是父母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不是就在父母本身呢?在很多家庭中,好吃的、好玩的都尽量让着孩子,唯恐孩子不高兴。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家里的好东西理所当然都是他的,反正爸爸妈妈不需要。孩子会很自然地忽略父母的需要,而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认为人人都应关注他,优先考虑他才对,稍有不如意,就好像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一样对父母大发脾气。
可以说,自私的孩子就是家长长期溺爱、娇纵的结果。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长辈众星捧月一般围绕在他们身边,形成了孩子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助长了孩子的独占欲,强化了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孩子只知享受和索取,却不知道付出和奉献,长期下去,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自私的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出现自私的行为同家长大有关系,父母对孩子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度迁就,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样长期下去,对孩子很不利。因为,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无形中就会变得狭隘。一个狭隘的人,缺少理解别人的能力,也缺少接纳别人的习惯,而进入社会以后,没有了对别人的宽容和忍让,他的愉快指数就会很低。因此,父母很有必要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毛病。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一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从小就对孩子提出关心他人的要求。孩子是家庭中最小的一员,家庭大成员要细心呵护小成员,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是,孩子在享受家庭成员对他关爱的同时,也应该像其他家庭成员一样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就是给孩子定规矩,要坚持。比如说,让他从小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劳动中体会他人的辛苦,并且逐步学会遇到问题能换位思考。再比如,不要让孩子吃独食,有好吃的要大家分享,有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等等。关心他人的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来培养孩子的这种性格。例如:儿童长到三四岁,有了搬运较轻物体的能力,父母就可以要求他为别人拿送物品,如拿拖鞋、摆小凳子、递水杯等。再大一些可以让儿童帮助家长打扫卫生,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父母的不要小看这类小事,正是在这些日常活动中,儿童才逐渐懂得这样的道理:大人也需要帮助、关心。当然,每当孩子为你做一件小事之后,要及时表扬,表示谢意,强化这种行为。
二是家长要多给孩子创设情景,鼓励孩子和同学、邻里交朋友。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孩子是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但由于现在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城市里封闭的生活习惯,造就了孩子们孤独的环境。缺少群体生活的孩子,很自然地丧失了彼此依托、相互关照的能力。设法给孩子创造群体生活,需要家长努力。比如,几个家庭联合起来搞家庭聚会,让孩子们在一起学会谦让、合作;再比如,多鼓励孩子自发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这样,孩子们之间自然会找到一些心理相容的小伙伴。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看,5~6岁以上的孩子是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但许多孩子终日都是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玩耍,缺少与别人打交道的机会,孤独的环境自然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家长平时要有意识地与孩子交流外,还要鼓励和指导孩子与同学与邻里发展友谊。比如,欢迎孩子的同学星期天到自己家里来玩耍和吃饭,也鼓励孩子到同学家里玩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能够学会关心他人并且从中得到快乐。
三是家长要支持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与他人共享所喜爱的物品。班级是孩子唯一的生活集体。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群策群力完成集体任务,也是克服自私的好方式。让孩子感受为集体做事情的成就感,家长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获得成就感之后的表达,和孩子一起体会这种团结互助的快乐。同时,家长还要有实际的支持,比如,拿一盆自己养的小花小草,让孩子拿到学校美化教室,顺便让孩子关照小花小草的成长。这样,孩子有责任心了,自然会为他人着想。再比如,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孩子体会心中有他人的愉悦。同时,让孩子从小就要懂得,人不但是家庭中的一员,将来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当父母为孩子购买了他所喜爱的物品之后,不能让他自己独自占有,要求他与别人共享。如买了好吃的东西,要拿出一部分让长辈尝一尝,成人不能因东西少而舍不得吃。买了好的玩具,让他与小朋友们一起玩,共享快乐。这样做可养成孩子大方、坦荡的性格,每当自己有了好东西,便能想起他人。否则,一切好东西都归孩子自己享用,慢慢地他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更不会想到他人。
四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平时是否有爱心,如何待人接物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一个自私、狭隘、对他人漠不关心的父母,不会培养出有爱心的子女。因此,做父母的应注意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如给长辈让座,为长辈倒茶,扶长辈过马路等,要让孩子知道在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地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平时注意与邻里、同事和睦相处,热心帮助别人,同情弱者……在耳濡目染中,儿童受到熏陶,他们会自觉地关心、帮助他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编辑:潘金瑞】
案例一:厦门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曾接到过一个年轻母亲这样的来电:女儿上小学一年级了,那天她放学回来,对我说:“妈妈,我想给你个惊喜。”我忙问:“什么惊喜呀?这么神秘!”“我给你带了一块巧克力。”我听了很高兴,连连夸她懂事。岂料这时她接着说:“这是老师发给我们的奖励。我一共得了两块巧克力。一块是‘德芙’的,一块是‘金丝猴’的。我本打算都留给妈妈的,可我看着那块‘德芙’特别想吃,没忍住就吃了,现在只剩下这块‘金丝猴’了。”我看着那块“金丝猴”也颇觉欣慰,不管好坏,都是女儿的一番心意呀。于是我说:“没关系,只要女儿想到妈妈了,妈妈就高兴。”女儿见我这么说,有些不好意思了,接着说:“其实,我不爱吃‘金丝猴’的巧克力才留给你的,它的味道比‘德芙’差远了。”女儿的话让我有些黯然,朋友家的孩子都是有什么先问问妈妈吃不吃,我的女儿怎么这么自私呢?
案例二:《独生子女资讯》上曾报道过这样一个案例:女儿乐乐3岁半了,开朗活泼,话多好动。因为从小我对她的教育主张是讲道理,很少采取体罚的方式,所以乐乐的性格一直很好。可是,最近我发现乐乐变自私了,而且有些霸道。那天,我下班回来给她买了酸奶,她喝了一口就放在一边。我故意拿起来喝了几口,她看见后马上咧嘴要哭。我问她:“妈妈不能喝吗?”她说:“你给喝完了,我喝什么呀!”类似这样的情况发生过很多次,结局大都是她很不情愿地给了,或是以哭闹收场。最让我接受不了而引起注意的是这样一件事:前两天,天气非常热,大中午的时候,乐乐非要吃西瓜。我顶着大太阳出去买了一个,汗流浃背地扛回来。等切好以后,因为太热,我就先拿了一块吃,谁知立即听到一声严厉刺耳的童音:“谁让你吃的?这是我的西瓜,你吐出来!”我当时愣在那里足足有20秒,真不敢相信这样的话是从女儿嘴里说出来的。我又气又悲,气的是女儿竟如此自私霸道,不懂迁让;悲的是我对女儿百般好,竟换来她这样对我。是我平时对她太宽松了吗?是我的教育方式错了吗?
相信看了以上这两个案例之后,很多家长都会伤心。自私,这是当前独生子女中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们要纠正孩子的自私,先要弄清孩子为什么会自私,这样才能对症下药,取得良好的效果。
从成长发育的角度来看,孩子在2岁左右就开始意识到“我”和他人的不同,开始会用“我”来代替自己的名字。我们不能因此就认为孩子是自私的,因为从人的成长过程来看,孩子有这种行为也是正常的。但正因如此,就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这个时期,如在教养中依然处处对孩子迁就、百依百顺,则容易形成孩子的“自我中心”,忽视别人的存在,这样下去会使孩子的人格有所缺陷。长大以后,他也会只考虑自己而不知道为他人着想。许多父母都感叹:“这一代独生子女自私、冷漠,不关心他人。”可是父母有没有想过,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不是就在父母本身呢?在很多家庭中,好吃的、好玩的都尽量让着孩子,唯恐孩子不高兴。长此以往,孩子会觉得家里的好东西理所当然都是他的,反正爸爸妈妈不需要。孩子会很自然地忽略父母的需要,而把自己的需要放在第一位,认为人人都应关注他,优先考虑他才对,稍有不如意,就好像受到了莫大的委屈一样对父母大发脾气。
可以说,自私的孩子就是家长长期溺爱、娇纵的结果。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长辈众星捧月一般围绕在他们身边,形成了孩子说一不二的核心位置,助长了孩子的独占欲,强化了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孩子只知享受和索取,却不知道付出和奉献,长期下去,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自私的人。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出现自私的行为同家长大有关系,父母对孩子过度关心、过度照顾、过度迁就,使孩子自觉不自觉地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这样长期下去,对孩子很不利。因为,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无形中就会变得狭隘。一个狭隘的人,缺少理解别人的能力,也缺少接纳别人的习惯,而进入社会以后,没有了对别人的宽容和忍让,他的愉快指数就会很低。因此,父母很有必要帮助孩子克服自私的毛病。以下几点可以参考:
一是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从小就对孩子提出关心他人的要求。孩子是家庭中最小的一员,家庭大成员要细心呵护小成员,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是,孩子在享受家庭成员对他关爱的同时,也应该像其他家庭成员一样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做到这一点,其实不难,就是给孩子定规矩,要坚持。比如说,让他从小就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劳动中体会他人的辛苦,并且逐步学会遇到问题能换位思考。再比如,不要让孩子吃独食,有好吃的要大家分享,有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等等。关心他人的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提出一些适当的要求来培养孩子的这种性格。例如:儿童长到三四岁,有了搬运较轻物体的能力,父母就可以要求他为别人拿送物品,如拿拖鞋、摆小凳子、递水杯等。再大一些可以让儿童帮助家长打扫卫生,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做父母的不要小看这类小事,正是在这些日常活动中,儿童才逐渐懂得这样的道理:大人也需要帮助、关心。当然,每当孩子为你做一件小事之后,要及时表扬,表示谢意,强化这种行为。
二是家长要多给孩子创设情景,鼓励孩子和同学、邻里交朋友。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来看,孩子是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但由于现在绝大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再加上城市里封闭的生活习惯,造就了孩子们孤独的环境。缺少群体生活的孩子,很自然地丧失了彼此依托、相互关照的能力。设法给孩子创造群体生活,需要家长努力。比如,几个家庭联合起来搞家庭聚会,让孩子们在一起学会谦让、合作;再比如,多鼓励孩子自发地组织一些集体活动。这样,孩子们之间自然会找到一些心理相容的小伙伴。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看,5~6岁以上的孩子是需要友情、需要伙伴的,但许多孩子终日都是一个人学习、一个人玩耍,缺少与别人打交道的机会,孤独的环境自然造成了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家长平时要有意识地与孩子交流外,还要鼓励和指导孩子与同学与邻里发展友谊。比如,欢迎孩子的同学星期天到自己家里来玩耍和吃饭,也鼓励孩子到同学家里玩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能够学会关心他人并且从中得到快乐。
三是家长要支持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鼓励孩子与他人共享所喜爱的物品。班级是孩子唯一的生活集体。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群策群力完成集体任务,也是克服自私的好方式。让孩子感受为集体做事情的成就感,家长一定要学会倾听孩子获得成就感之后的表达,和孩子一起体会这种团结互助的快乐。同时,家长还要有实际的支持,比如,拿一盆自己养的小花小草,让孩子拿到学校美化教室,顺便让孩子关照小花小草的成长。这样,孩子有责任心了,自然会为他人着想。再比如,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让孩子体会心中有他人的愉悦。同时,让孩子从小就要懂得,人不但是家庭中的一员,将来也是社会中的一员。当父母为孩子购买了他所喜爱的物品之后,不能让他自己独自占有,要求他与别人共享。如买了好吃的东西,要拿出一部分让长辈尝一尝,成人不能因东西少而舍不得吃。买了好的玩具,让他与小朋友们一起玩,共享快乐。这样做可养成孩子大方、坦荡的性格,每当自己有了好东西,便能想起他人。否则,一切好东西都归孩子自己享用,慢慢地他会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更不会想到他人。
四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的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父母平时是否有爱心,如何待人接物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一个自私、狭隘、对他人漠不关心的父母,不会培养出有爱心的子女。因此,做父母的应注意用自己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如给长辈让座,为长辈倒茶,扶长辈过马路等,要让孩子知道在别人不便时,应尽可能地提供帮助,逐步体会到帮助、关心别人是愉快的。平时注意与邻里、同事和睦相处,热心帮助别人,同情弱者……在耳濡目染中,儿童受到熏陶,他们会自觉地关心、帮助他人,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
【编辑:潘金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