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从建院第一天起,就扎根杨浦,服务上海,面向全国,始终心怀一个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切为了人民健康’。服务人民群众,发展医学教育,创新生命科学,成为新华使命与担当,也可以说新华创办至今一直不变的初心。
2018年7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成功完成亚洲首例单中心独立完成的胎儿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宫内球囊扩张手术。7周后,这个“酷”宝宝顺利出生,哭声响亮……从此,上海的医学开始书写“-1”岁历史,而这第一章,是今年建院60年的新华医院当仁不让的使命。
纵观全国,像新华医院这样医疗机构少之又少。有人这样形容新华医院—_这是一家在综合性医院里有一个很强儿科的医院;也有人这样表达——这是一家儿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医院。60年来,新华医院将成人学科和儿科医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填补并开创了其他医疗机构难以设计的学科交叉地带,就像这刚刚开启的“-1”岁。
与上海大多数著名三甲医院不同,新华医院的创业始于火红的1958年。高镜朗、郭迪、梁其琛、李丕光、田雪萍、何尚志、毛承樾等医学大家早已功成名就,或自己开业或在上海著名的医院工作,可是,当要在上海产业工人集聚的东北角开设一家医院的信息传来,他们毅然决定归零创业,从建设医院的一砖一瓦开始……
基因影响人生,医院亦然。
从此之后,在新华医院建院短短的60年内,创业精神从未褪色。从创业到不断再创业,新华人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初心、履行着使命,孕育和形成了独特的医院精神基因、精神气质……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构成了新华医院独有的朴素仁慈的医学灵魂。
金秋十月,浦江之畔。一家医院悄然迎来了她建院60周年的日子。
“新华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家市级综合性教学医院”。和肇始于教会或红十字医院的沪上百年老院相比,新华医院确实还很年轻,建院60年只能算是“芳龄”。但她的历史中,仍然有别人难以复制的意义。
新华医院从诞生到成长经历的种种变迁,与共和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追溯一段奔腾的历史,要从它沉静的源头开始。这个源头,就是1955年3月25日成立的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儿科系,建系之初设在儿科颇具规模的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1956年12月,上海高等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高教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要求,为落实高教部和卫生部关于院系调整的要求,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划属上海第二医学院为儿科教学基地,儿科系除了儿外科教研室留在广慈医院外全部搬迁至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但该基地在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中,逐步感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病区、教室、学生宿舍和场地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于是扩建新院工作就摆在领导的议事日程。
当时,医院筹建组曾在市中心多处觅址,都最终未果。
这时,儿科系副主任、医院筹建组组长曹裕丰却有了新的想法:“既然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就要站得高,看得远,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到人口眾多的地区去。”他提出,上海城区东北部的榆林、杨浦地区人口多,产业工人更多,是我们发展和服务的方向。上海第二医学院领导和儿科系领导集体支持曹裕丰的意见,选址的眼光因此投向了上海的东北角,最后决定以控江路南侧江浦路口,原拟筹建的榆林区中心医院地址为新院基地,作为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系临床教育基地。
医院选址周边的控江路、大连路、彰武路、铁岭路、密云路,被林立的纺织业和轻、重工业工厂所包围,周围分布着上海工具厂、上海手表厂、上海自来水厂、新沪钢铁厂、上海电表厂、永久自行车厂、毛纺织厂等大企业。这里还有继曹杨新村之后建起的新一批工人新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约有10万人口居住,是产业工人最为密集的地方,完全符合新建医院的客观要求。
新的医院应该取什么名字呢?这着实让创业者们煞费苦心。
1957年4月,首任院长曹裕丰召开筹建组先遣部队有关人员会议时说:“关于院名问题,请大家继续出点子、提建议。”
他说:“我们建新医院要更好地为工人服务,要在一张白纸上‘领异标新二月花’,要创出新意,创出特色,创出自己的风格,要富于寓意,激励自己,实践自己的追求。”
化验室史博之主任认为“新华”二字比较好,认为这个名称能充分体现新中国医院为人民服务和培养医学教研人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宗旨。甫提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赞同:“新华”既体现新医院的新意,又能反映新医院新人、新事、新思想,同时还寓意新医院建成后年年、月月、天天有新的成就,立志攀登医教研的新高峰。
与百万产业人口并存的是相对匮乏的医疗配套设施和配置,一家综合性医院即将落成的消息在周边居民的心底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当这家医院一块砖、一块砖地长高的时候,人们就对她寄了很高的期望。一些好奇的“左邻右舍”,也会风尘仆仆地来看望建设中的医院,看一眼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医院到底是什么模样。
与百万产业人口并存的是相对匮乏的医疗配套设施和配置,一家综合性医院即将落成的消息在周边居民的心底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958年10月4日,星期六,午后明媚的阳光铺洒下来。位于榆林区江浦路1379号的上海市第四护士学校大礼堂,红旗飘扬,人声鼎沸,一派节日气氛。下午3时,新华医院就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开业典礼。会场上,汇聚着一大批国内顶尖的医学大家,还有一批朝气蓬勃的新面孔,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的幸福,他们在这里见证一家火红年代、火热激情创建出来的医院。
2018年7月17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成功完成亚洲首例单中心独立完成的胎儿先天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宫内球囊扩张手术。7周后,这个“酷”宝宝顺利出生,哭声响亮……从此,上海的医学开始书写“-1”岁历史,而这第一章,是今年建院60年的新华医院当仁不让的使命。
纵观全国,像新华医院这样医疗机构少之又少。有人这样形容新华医院—_这是一家在综合性医院里有一个很强儿科的医院;也有人这样表达——这是一家儿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医院。60年来,新华医院将成人学科和儿科医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填补并开创了其他医疗机构难以设计的学科交叉地带,就像这刚刚开启的“-1”岁。
与上海大多数著名三甲医院不同,新华医院的创业始于火红的1958年。高镜朗、郭迪、梁其琛、李丕光、田雪萍、何尚志、毛承樾等医学大家早已功成名就,或自己开业或在上海著名的医院工作,可是,当要在上海产业工人集聚的东北角开设一家医院的信息传来,他们毅然决定归零创业,从建设医院的一砖一瓦开始……
基因影响人生,医院亦然。

从此之后,在新华医院建院短短的60年内,创业精神从未褪色。从创业到不断再创业,新华人始终如一地践行着初心、履行着使命,孕育和形成了独特的医院精神基因、精神气质……创新精神、拼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构成了新华医院独有的朴素仁慈的医学灵魂。
新华,上海医疗新起点
金秋十月,浦江之畔。一家医院悄然迎来了她建院60周年的日子。
“新华医院创建于1958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自行设计建设的第一家市级综合性教学医院”。和肇始于教会或红十字医院的沪上百年老院相比,新华医院确实还很年轻,建院60年只能算是“芳龄”。但她的历史中,仍然有别人难以复制的意义。
新华医院从诞生到成长经历的种种变迁,与共和国的发展紧密相连。
追溯一段奔腾的历史,要从它沉静的源头开始。这个源头,就是1955年3月25日成立的上海第二医学院(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系。这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儿科系,建系之初设在儿科颇具规模的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1956年12月,上海高等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按照国务院高教部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的要求,为落实高教部和卫生部关于院系调整的要求,将上海第九人民医院划属上海第二医学院为儿科教学基地,儿科系除了儿外科教研室留在广慈医院外全部搬迁至上海第九人民医院。
但该基地在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和其他各项工作中,逐步感到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的病区、教室、学生宿舍和场地都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于是扩建新院工作就摆在领导的议事日程。
当时,医院筹建组曾在市中心多处觅址,都最终未果。
这时,儿科系副主任、医院筹建组组长曹裕丰却有了新的想法:“既然要为人民群众服务,就要站得高,看得远,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到人口眾多的地区去。”他提出,上海城区东北部的榆林、杨浦地区人口多,产业工人更多,是我们发展和服务的方向。上海第二医学院领导和儿科系领导集体支持曹裕丰的意见,选址的眼光因此投向了上海的东北角,最后决定以控江路南侧江浦路口,原拟筹建的榆林区中心医院地址为新院基地,作为第二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系临床教育基地。
医院选址周边的控江路、大连路、彰武路、铁岭路、密云路,被林立的纺织业和轻、重工业工厂所包围,周围分布着上海工具厂、上海手表厂、上海自来水厂、新沪钢铁厂、上海电表厂、永久自行车厂、毛纺织厂等大企业。这里还有继曹杨新村之后建起的新一批工人新村,面积达200万平方米,约有10万人口居住,是产业工人最为密集的地方,完全符合新建医院的客观要求。
新的医院应该取什么名字呢?这着实让创业者们煞费苦心。
1957年4月,首任院长曹裕丰召开筹建组先遣部队有关人员会议时说:“关于院名问题,请大家继续出点子、提建议。”
他说:“我们建新医院要更好地为工人服务,要在一张白纸上‘领异标新二月花’,要创出新意,创出特色,创出自己的风格,要富于寓意,激励自己,实践自己的追求。”
化验室史博之主任认为“新华”二字比较好,认为这个名称能充分体现新中国医院为人民服务和培养医学教研人才的大型综合性医院的宗旨。甫提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赞同:“新华”既体现新医院的新意,又能反映新医院新人、新事、新思想,同时还寓意新医院建成后年年、月月、天天有新的成就,立志攀登医教研的新高峰。
扎根社区,服务上海
与百万产业人口并存的是相对匮乏的医疗配套设施和配置,一家综合性医院即将落成的消息在周边居民的心底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当这家医院一块砖、一块砖地长高的时候,人们就对她寄了很高的期望。一些好奇的“左邻右舍”,也会风尘仆仆地来看望建设中的医院,看一眼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自行设计建造的大医院到底是什么模样。
与百万产业人口并存的是相对匮乏的医疗配套设施和配置,一家综合性医院即将落成的消息在周边居民的心底下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1958年10月4日,星期六,午后明媚的阳光铺洒下来。位于榆林区江浦路1379号的上海市第四护士学校大礼堂,红旗飘扬,人声鼎沸,一派节日气氛。下午3时,新华医院就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开业典礼。会场上,汇聚着一大批国内顶尖的医学大家,还有一批朝气蓬勃的新面孔,他们的脸上洋溢着无比自豪的幸福,他们在这里见证一家火红年代、火热激情创建出来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