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重点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供符合语文教学及学生特点的审美情感的诱发作了探讨,强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巧妙地创设情境、设置悬念,通过朗读、音乐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提高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审美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很多语文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与美学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外,更要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这就对现代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要运用各种方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要,使学生在审美情趣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进入崇高的审美境界呢?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春天使人感到永不衰竭的生机。今天,就让《绿》这篇优美的文章带领我们去领略梅雨潭那醉人的景色吧!”这时学生的审美心扉洞然打开,他们带着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课文所构筑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境界。
二、巧设悬念,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有人认为,课文中所蕴含的审美情感,有的充满激情,容易诱发情感;有的则含蓄蕴藉,无法施以情感的灌注,因而也就难以诱发美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教师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引起学生的疑问,在学生的渴求解疑过程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魯迅的小说《孔乙己》,可以这样讲:“人们常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悲剧。悲剧常常使人落泪,但读完《孔乙己》,不是落泪,而是在发笑之后,让人产生一种对社会和民众情感的悲哀,心头会感到阵阵辛酸和刺痛。”这种诱人的发问和巧妙的悬念感,就像磁石一样,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情感的“激流”从中得到净化,激发学生从课文中体味“美感”的兴趣,从而在这种审美情感的催化下展开积极思考,并获得丰富的美感。
三、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朗读是通过娓娓动听、声情并茂、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通过朗读体味情感,是教师的审美传情、诱发美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运用情感化和审美化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朗读时要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确定不同的朗读风格,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思想感情含蓄,朗读时语调应舒缓、轻柔,为学生营造一种幽雅的氛围。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欢快流畅,活泼向上,朗读时语调应活泼欢快、热情洋溢,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总的来说,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领会课文的含义、情调及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提高审美情操。
四、设置音乐,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天地,它给人以很强、很直接的感染力,引发学生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针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并利用音乐中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多的情感氛围。比如,《河塘月色》配上《月光奏鸣曲》,恬静优美;《故都的秋》配上忧伤低沉的小提琴曲《天鹅之死》等。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和谐结合,就会使学生对文章“美”的理解在韵律时空里无限地延伸、发散,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有精美的导语诱发,又有声请并茂的朗读与音乐的影响,就会诱发学生充分理解文章本身的审美因素,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美感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情境;审美情感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很多语文教育家都有这样的共识:语文课堂教学是科学与美学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学习基本的语文知识外,更要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这就对现代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不仅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而且要运用各种方法,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审美需要,使学生在审美情趣中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进入崇高的审美境界呢?
一、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境,唤起学生的审美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并让学生迅速进入角色使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的情感反应,从而;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如朱自清的《绿》可以这样讲:“春天给人们无限的希望与蓬勃的活力;春天使人感到永不衰竭的生机。今天,就让《绿》这篇优美的文章带领我们去领略梅雨潭那醉人的景色吧!”这时学生的审美心扉洞然打开,他们带着对美的憧憬和急于领略美景的审美期待,进入课文所构筑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境界。
二、巧设悬念,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有人认为,课文中所蕴含的审美情感,有的充满激情,容易诱发情感;有的则含蓄蕴藉,无法施以情感的灌注,因而也就难以诱发美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教师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引起学生的疑问,在学生的渴求解疑过程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魯迅的小说《孔乙己》,可以这样讲:“人们常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性格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悲剧。悲剧常常使人落泪,但读完《孔乙己》,不是落泪,而是在发笑之后,让人产生一种对社会和民众情感的悲哀,心头会感到阵阵辛酸和刺痛。”这种诱人的发问和巧妙的悬念感,就像磁石一样,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的心,使学生情感的“激流”从中得到净化,激发学生从课文中体味“美感”的兴趣,从而在这种审美情感的催化下展开积极思考,并获得丰富的美感。
三、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
朗读是通过娓娓动听、声情并茂、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声音,把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出来。通过朗读体味情感,是教师的审美传情、诱发美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运用情感化和审美化的语言,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朗读时要根据课文所蕴含的情感,确定不同的朗读风格,营造不同的情感氛围。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语言优美,思想感情含蓄,朗读时语调应舒缓、轻柔,为学生营造一种幽雅的氛围。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欢快流畅,活泼向上,朗读时语调应活泼欢快、热情洋溢,营造一种轻松惬意的氛围。总的来说,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深入领会课文的含义、情调及情景交融、人景合一的完美境界,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中提高审美情操。
四、设置音乐,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学有许多相通之处,为人们的审美想象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天地,它给人以很强、很直接的感染力,引发学生强烈的审美共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针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并利用音乐中的审美因素,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从而营造出更多的情感氛围。比如,《河塘月色》配上《月光奏鸣曲》,恬静优美;《故都的秋》配上忧伤低沉的小提琴曲《天鹅之死》等。音乐语言与文学语言的和谐结合,就会使学生对文章“美”的理解在韵律时空里无限地延伸、发散,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既有精美的导语诱发,又有声请并茂的朗读与音乐的影响,就会诱发学生充分理解文章本身的审美因素,把深奥的知识传授与美感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