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阐述了能力理念的基本内涵,认为能力是具有一定素质的人为寻求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从事现实的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和实际本领,是主体人的内在本质的外化和体现。能力理念的本质是寻求每个现实的社会个体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当代能力理念的实质是消解权力至上带来的社会不公正,寻求真正社会公正的现实努力。在当代中国社会能力理念是针对权力本位造成的不公正而提出来的一种强调权利、机会、规则、尺度和“回报”公正的理念。
关键词:能力;权力本位;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1-0061-03
一、政治哲学视野下能力概念的界定
(一)中西方不同学者对能力范畴的解读
对于能力范畴的界定,学术界不同学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归纳起来,对能力的理解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心理特征说。叶奕乾、夏国新等人认为“能力之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或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技能说。原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迅速地和成功地掌握某种活动,比其他人较易于得到相应的技能和达到熟练程度,并且能取得比中等水平优越得多的成果,那么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有能力的。前苏联心理学家A·B·彼得罗夫斯基也认为,能力不是表现在知识、技能本身上,而是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动态上。所谓动态,指操作的速度、深度、难度及巩固程度。3、潜能说。美国心理学家H·A·奥图认为能力就是潜能,而潜能就是“人在特定情境当中无数可能行为的表现”。4、效果说。认为能力是指人在实际工作表现及其所达到的实际成效。这里涉及到能力与实绩的关系,“实绩”是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的必然结果,是对人的能力的一种确证。5、本领说。袁贵仁教授认为“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所具有的本领、力量。它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这一活动所必需的生理、心理素质条件。”
以上各种对能力范畴的理解,虽然从某个方面揭示了能力的特征,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大都从心理学角度来界定能力,而很少从哲学和人学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能力,从而低估了能力范畴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二)哲学和人学意义上的能力概念
我们知道能力是人的能力,而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虽然在物质形态上不能超越自然,但人在本质上确实可以超越自然的生理限制,追求自身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类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把自然界纳入到人类自身发展的轨道,正如马克思所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在现实个体的活动过程中,个体的可能性蕴含于个体的能力之中,而能力是个体的可能性通往现实性的内在能动因素。基于此,作者认为,我们给能力下的定义只能说是一个本质性的而非实体性的定义。不能把人的能力静态地简单视为主体在特定地点和特定时刻所体现的这种数量和质量表征,实际上人的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能力是具有一定素质的人为寻求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从事现实的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和实际本领,是主体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和体现。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就完全具有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后天形成的;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人的发展状态的一种体现。
从哲学和人学角度理解能力的涵义,应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从能力的主体看,能力是主体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和水平的体现。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体能力实际上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实现自己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及其外在表现。
第二,从能力形成的生理基础看,能力是人的综合内在素质在行为中外化的表现。要阐述清楚能力,必然会涉及到素质,人的素质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具体规定性,包括单一要素的内在规定性与要素整体的综合规定性(协同性)”人的素质是指人潜在的能力,人的素质是能力的内在基础。人的能力是人的素质的外在体现和确证。没有人的内在素质作为基础,就无所谓人的能力。人们常说,某人的素质高,某人的素质低等等,实际上是具体社会个体的素质的内在规定性的不同。
第三,从能力形成的过程看,能力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遗传因素虽然在人的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但人的能力大都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个体在社会具体实践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进一步得到发展。人作为一种目的性的存在,通过社会实践使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得以发挥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方式,即“我能故我在”。这就将人和动物根本地区分开来。
第四,从目的角度来说,人对自身的能力追求的过程是主体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从主体角度来说,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以主体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和动力,主体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社会衡量社会和个人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主体通过创造性能力的发挥,不断创造高于自己现存生活方式的新的生活样式,从而为实现自我完善和达到理想的自由状态创造条件,并逐步接近理想的生存状态。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全面发展的能力体系,个体潜能和一切人的能力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的情况下,人类才能真正进人自由的目的王国。
二、能力理念的本质:寻求每个现实的社会个体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要充分全面理解能力的本质,就要首先弄清它的主体。对于能力主体认定的不同,直接关系到对能力的理解和界定上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能力主体问题有很明确和深入的理解。对待这个问题。国内外理论界观点各不相同,分歧很大,归纳起来,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类主体角度出发,认为“人类”是能力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第二类从群主体角度出发,认为“人民”是能力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第三类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人”是人的能力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就笔者看来,比较倾向于把“每个现实的人”作为能力主体,因为无论个体、群体还是类,应该而且也只能在“每个现实的人”中获得统一和体现。
马克思认为人的能力是人类表现和确证自己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要进一步明确人的能力概念,就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人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人和自然的关系逐步达到同一。换句话说,人和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人与自身的同一。第二,人的能力包括那些方面?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在以劳动为主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人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能力,人不仅具有了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能力,还具有从事科学、艺术等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实际劳动的居民必须占用很多时间来从事自己的必要劳动,因而没有多余的时间从事社会 的公共事务——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法律事务、艺术、科学等等,总是必然有一个脱离实际劳动的特殊阶级来从事这些事务。”可见人的能力不仅仅是指劳动能力,而且还包括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科学研究等等在内。也就是说,人是需要具有创造物质价值、村=会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在内的所有能力,换句话说,从抽象意义来讲,人是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的能力的统一体。第三,什么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呢?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类最终会摆脱旧式社会分工造成的人的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得每个人能力都可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人们可以各尽所能地从事各种形式的劳动,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已经消失,劳动者成为可以从事各种劳动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在马克思那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并不是指把人发展成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或者“超人”,一个人能从事所有的工作和行业。“工人们在自己的共产主义的宣传中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劳动组织者根本没有向桑乔所想像的那样认为每个人应当完成拉斐尔的作品,它们只是认为,每一个有拉斐尔的才能的人都应当有不受阻碍发展的可能”。马克思本意认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像拉斐尔一样,具有拉斐尔的能力。但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一个这样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使每个具有拉斐尔才能的人都有不受阻碍自由地发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可能,让每一个具有拉斐尔才能的人都成为拉斐尔,具有贝多芬才能的人都成为贝多芬,而不是由于受社会条件的限制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第四,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已经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成了人的“真正自由的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第五,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彻底的解放,由于社会、婚姻、家庭等新型关系的真正确立,人的个性得以彻底地解放,人成为一个有“真正自由个性”的人。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理解的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是指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人的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这种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状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
三、当代能力理念的实质:消解权力至上带来的社会不公正,寻求真正社会公正的现实努力
伴随着新中国的产生,我们虽然在制度上摧毁了封建社会专制,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还存在,封建社会绝对权力的理念,经过漫长的历史已经沉淀到社会生活当中,并且渗透到民族的机体中,权力至上和等级特权的思想成为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意识。对中国而言。当代中国人面临着“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双重任务,但主要是政治解放。从哲学角度探究当今“中国问题”的世俗基础,为当代中国政治活动的合理秩序提供哲学理念,使人从等级特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具有平等独立人格的主体,就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主题。
权力至上理念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权力本位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存在,即“官本位”政府权力运作体制及其对人与社会的控制。权力大于能力,权力本位的在场就要排斥能力理念,当然社会公正也就缺位。最后就导致能力对权力的服从,民众对权力的畏惧,下级对上级的依附,唯权力支配和配置一切社会资源。这样,权力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相结合,忽视能力,造成公共治理不健全,这是产生一切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的“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自主的社会不公正问题主要是由于权力本位的社会层级结构造成的。“官本位”的权力运作机制过分注重对人的控制而不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官本位”的价值观容易助长排斥“人力”依赖“天命”的“前定论”、“给定论”和“命定论”,导致民族创新能力不发达,进而导致中国经济、科技的不发达。改变这种社会层级结构就需要确立由权力为本逐步走向以能力为本的发展框架,确立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能力本位是针对由于非能力因素造成的不公正而提出来的一种强调权利、机会、规则、尺度和“回报”公正的理念。能力本位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是指在权力、金钱和关系等各种价值选择中,应以能力作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资源配置上看,能力本位指的是使每个人的能力配置到它本来应有的岗位上,按能配岗,岗能相配,同时使个人的能力与贡献相匹配,各得其所,也就是个人的能力贡献得到相应的回报。能力本位不等于个人本位,能力本位强调的是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主体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强调个人主义。
能力理念并不排斥公正,反而是追求社会公正的一种积极努力。能力本位强调相对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权利和机会公正),强调人才资源的相对合理配置(配置公正),强调遵循相同的规则(规则公正),强调人人凭能力和业绩立足(尺度公正),强调有为必有位(回报公正);能力本位也是一种价值理性,内在要求确立一种中国迫切需要的、当代意义的社会公正。能力本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不公正并不是由于强调能力理念带来的。恰恰是由于能力本位缺位而权力本位越位带来的,具体来说,是由权力与资本的不正当结合带来的,那些真正靠能力贡献富裕起来而成为精英群体的人,实际上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倡导的。一般来说,有能力的人大多呼唤公众,没有能力而有特权、“关系”的人往往排斥和破坏公正。某些强势群体靠强权剥夺了弱势群体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说权力本位的思想如果消解不了,弱势群体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公正待遇。所以,追求社会公正就需要用能力本位扬弃权力本位。在原来的社会层级结构中,掌握权力的人很容易用人情关系而不是用能力来配置资源。按能力配置职位、权力和资源,体现了分配公正的原则,它使人得其应得。
责任编辑 陆 莹
关键词:能力;权力本位;社会公正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8)01-0061-03
一、政治哲学视野下能力概念的界定
(一)中西方不同学者对能力范畴的解读
对于能力范畴的界定,学术界不同学科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归纳起来,对能力的理解主要有如下几种观点。1、心理特征说。叶奕乾、夏国新等人认为“能力之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或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特征的总和。”2、技能说。原苏联心理学家克鲁捷茨基指出:如果一个人能够迅速地和成功地掌握某种活动,比其他人较易于得到相应的技能和达到熟练程度,并且能取得比中等水平优越得多的成果,那么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有能力的。前苏联心理学家A·B·彼得罗夫斯基也认为,能力不是表现在知识、技能本身上,而是表现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动态上。所谓动态,指操作的速度、深度、难度及巩固程度。3、潜能说。美国心理学家H·A·奥图认为能力就是潜能,而潜能就是“人在特定情境当中无数可能行为的表现”。4、效果说。认为能力是指人在实际工作表现及其所达到的实际成效。这里涉及到能力与实绩的关系,“实绩”是人的能力充分正确发挥的必然结果,是对人的能力的一种确证。5、本领说。袁贵仁教授认为“能力,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所具有的本领、力量。它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这一活动所必需的生理、心理素质条件。”
以上各种对能力范畴的理解,虽然从某个方面揭示了能力的特征,都有各自的合理性。但大都从心理学角度来界定能力,而很少从哲学和人学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能力,从而低估了能力范畴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二)哲学和人学意义上的能力概念
我们知道能力是人的能力,而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虽然在物质形态上不能超越自然,但人在本质上确实可以超越自然的生理限制,追求自身能力的全面自由发展。人类在自身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把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把自然界纳入到人类自身发展的轨道,正如马克思所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成过程。”在现实个体的活动过程中,个体的可能性蕴含于个体的能力之中,而能力是个体的可能性通往现实性的内在能动因素。基于此,作者认为,我们给能力下的定义只能说是一个本质性的而非实体性的定义。不能把人的能力静态地简单视为主体在特定地点和特定时刻所体现的这种数量和质量表征,实际上人的能力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能力是具有一定素质的人为寻求自身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从事现实的对象性活动的内在可能性和实际本领,是主体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和体现。人的能力不是先天就完全具有的,是在实践基础上后天形成的;人的能力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是人的发展状态的一种体现。
从哲学和人学角度理解能力的涵义,应把握以下要点:
第一,从能力的主体看,能力是主体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外化和水平的体现。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主体能力实际上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所具有的实现自己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及其外在表现。
第二,从能力形成的生理基础看,能力是人的综合内在素质在行为中外化的表现。要阐述清楚能力,必然会涉及到素质,人的素质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具体规定性,包括单一要素的内在规定性与要素整体的综合规定性(协同性)”人的素质是指人潜在的能力,人的素质是能力的内在基础。人的能力是人的素质的外在体现和确证。没有人的内在素质作为基础,就无所谓人的能力。人们常说,某人的素质高,某人的素质低等等,实际上是具体社会个体的素质的内在规定性的不同。
第三,从能力形成的过程看,能力是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遗传因素虽然在人的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但人的能力大都来源于社会实践,是社会个体在社会具体实践和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进而进一步得到发展。人作为一种目的性的存在,通过社会实践使自己的创造性能力得以发挥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方式,即“我能故我在”。这就将人和动物根本地区分开来。
第四,从目的角度来说,人对自身的能力追求的过程是主体自身全面发展的过程。从主体角度来说,社会和个人的发展以主体能力的发展为基础和动力,主体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社会衡量社会和个人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主体通过创造性能力的发挥,不断创造高于自己现存生活方式的新的生活样式,从而为实现自我完善和达到理想的自由状态创造条件,并逐步接近理想的生存状态。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全面发展的能力体系,个体潜能和一切人的能力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的情况下,人类才能真正进人自由的目的王国。
二、能力理念的本质:寻求每个现实的社会个体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要充分全面理解能力的本质,就要首先弄清它的主体。对于能力主体认定的不同,直接关系到对能力的理解和界定上的差异。这就要求我们对能力主体问题有很明确和深入的理解。对待这个问题。国内外理论界观点各不相同,分歧很大,归纳起来,基本上可以区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从类主体角度出发,认为“人类”是能力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第二类从群主体角度出发,认为“人民”是能力自由全面发展的主体;第三类从个体的角度出发,认为“个人”是人的能力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就笔者看来,比较倾向于把“每个现实的人”作为能力主体,因为无论个体、群体还是类,应该而且也只能在“每个现实的人”中获得统一和体现。
马克思认为人的能力是人类表现和确证自己社会本质的内在力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要进一步明确人的能力概念,就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人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人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加强,人和自然的关系逐步达到同一。换句话说,人和自然的关系达到和谐相处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人与自身的同一。第二,人的能力包括那些方面?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能力是多方面的,在以劳动为主体的社会实践过程中,人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能力,人不仅具有了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能力,还具有从事科学、艺术等各种社会活动的能力。正如恩格斯所言:“只要实际劳动的居民必须占用很多时间来从事自己的必要劳动,因而没有多余的时间从事社会 的公共事务——劳动管理、国家事务、法律事务、艺术、科学等等,总是必然有一个脱离实际劳动的特殊阶级来从事这些事务。”可见人的能力不仅仅是指劳动能力,而且还包括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艺术创造能力和科学研究等等在内。也就是说,人是需要具有创造物质价值、村=会价值、精神价值和人的价值在内的所有能力,换句话说,从抽象意义来讲,人是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的能力的统一体。第三,什么是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呢?马克思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人类最终会摆脱旧式社会分工造成的人的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使得每个人能力都可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人们可以各尽所能地从事各种形式的劳动,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已经消失,劳动者成为可以从事各种劳动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个人局限于某一艺术领域,仅仅当一个画家、雕刻家等等,因而只用他的活动的一种称呼就足以表明他的职业发展的局限性和他对分工的依赖这一现象,也会消失掉。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单纯的画家,只有把绘画作为自己多种活动中的一项活动的人们。”在马克思那里,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并不是指把人发展成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完人”或者“超人”,一个人能从事所有的工作和行业。“工人们在自己的共产主义的宣传中说,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劳动组织者根本没有向桑乔所想像的那样认为每个人应当完成拉斐尔的作品,它们只是认为,每一个有拉斐尔的才能的人都应当有不受阻碍发展的可能”。马克思本意认为,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像拉斐尔一样,具有拉斐尔的能力。但社会应该为每个人提供一个这样的条件,在这种条件下,使每个具有拉斐尔才能的人都有不受阻碍自由地发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可能,让每一个具有拉斐尔才能的人都成为拉斐尔,具有贝多芬才能的人都成为贝多芬,而不是由于受社会条件的限制成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第四,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劳动已经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成了人的“真正自由的劳动”,是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第五,人的个性得到全面和彻底的解放,由于社会、婚姻、家庭等新型关系的真正确立,人的个性得以彻底地解放,人成为一个有“真正自由个性”的人。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理解的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是指人和自然关系的和谐相处,人的社会关系的极大丰富,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人的个性的全面自由发展。这种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状态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得以真正的实现。
三、当代能力理念的实质:消解权力至上带来的社会不公正,寻求真正社会公正的现实努力
伴随着新中国的产生,我们虽然在制度上摧毁了封建社会专制,但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还存在,封建社会绝对权力的理念,经过漫长的历史已经沉淀到社会生活当中,并且渗透到民族的机体中,权力至上和等级特权的思想成为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意识。对中国而言。当代中国人面临着“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双重任务,但主要是政治解放。从哲学角度探究当今“中国问题”的世俗基础,为当代中国政治活动的合理秩序提供哲学理念,使人从等级特权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具有平等独立人格的主体,就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主题。
权力至上理念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权力本位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的存在,即“官本位”政府权力运作体制及其对人与社会的控制。权力大于能力,权力本位的在场就要排斥能力理念,当然社会公正也就缺位。最后就导致能力对权力的服从,民众对权力的畏惧,下级对上级的依附,唯权力支配和配置一切社会资源。这样,权力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相结合,忽视能力,造成公共治理不健全,这是产生一切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
根据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当代中国的“权”大于法、“情”大于理、“关系”大于能力、依附大于自主的社会不公正问题主要是由于权力本位的社会层级结构造成的。“官本位”的权力运作机制过分注重对人的控制而不注重对人的解放和开发。“官本位”的价值观容易助长排斥“人力”依赖“天命”的“前定论”、“给定论”和“命定论”,导致民族创新能力不发达,进而导致中国经济、科技的不发达。改变这种社会层级结构就需要确立由权力为本逐步走向以能力为本的发展框架,确立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能力本位是针对由于非能力因素造成的不公正而提出来的一种强调权利、机会、规则、尺度和“回报”公正的理念。能力本位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是指在权力、金钱和关系等各种价值选择中,应以能力作为本位的价值取向。从资源配置上看,能力本位指的是使每个人的能力配置到它本来应有的岗位上,按能配岗,岗能相配,同时使个人的能力与贡献相匹配,各得其所,也就是个人的能力贡献得到相应的回报。能力本位不等于个人本位,能力本位强调的是每个人的独立人格、主体性和创造性,而不是强调个人主义。
能力理念并不排斥公正,反而是追求社会公正的一种积极努力。能力本位强调相对平等的权利和机会(权利和机会公正),强调人才资源的相对合理配置(配置公正),强调遵循相同的规则(规则公正),强调人人凭能力和业绩立足(尺度公正),强调有为必有位(回报公正);能力本位也是一种价值理性,内在要求确立一种中国迫切需要的、当代意义的社会公正。能力本位是实现社会公正的必由之路。
目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某些不公正并不是由于强调能力理念带来的。恰恰是由于能力本位缺位而权力本位越位带来的,具体来说,是由权力与资本的不正当结合带来的,那些真正靠能力贡献富裕起来而成为精英群体的人,实际上是需要我们学习和倡导的。一般来说,有能力的人大多呼唤公众,没有能力而有特权、“关系”的人往往排斥和破坏公正。某些强势群体靠强权剥夺了弱势群体的发展机会,也就是说权力本位的思想如果消解不了,弱势群体就无法得到真正的公正待遇。所以,追求社会公正就需要用能力本位扬弃权力本位。在原来的社会层级结构中,掌握权力的人很容易用人情关系而不是用能力来配置资源。按能力配置职位、权力和资源,体现了分配公正的原则,它使人得其应得。
责任编辑 陆 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