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写作十讲

来源 :中学生百科·大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几年前就开始关注一位青年时评家的公众号——吐槽青年:曹林的时政观察。光看这个公众号的名字,你首先感觉到的是“接地气”——“吐槽”嘛,大家都喜欢的;其次感觉到的是“正气”——“时政观察”,有些俯瞰全球的味道。其实他的时评也就是这种风格,从来都是语言新潮,一针见血,紧跟时事,海纳百川。对当下正在发生的鲜活事件反应迅速,评论的角度还别出心裁,常常会刷新你的三观。后来发现,他竟然是《中国青年报》的编委,社评部主任,首席评论员!
  称呼他“曹老师”,是因为刚入不惑之年的他已经出版了四本时评集,并两本时评写作攻略,同时还在北京大学讲授时评写作课,在十几所全国顶级大学都开办过讲座。
  不过兰姐今天不只是来推荐牛人的,还是来推荐书的。而且我今天着重安利的也并非他的时评集《时评中国》《不与流行为伍》等,而是想安利他写时评的内功心法和武林秘籍——《时评写作十讲》。
  首先,《时评写作十讲》这本书用的是“讲课体”,有点类似于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蒋勋先生的《蒋勋说红楼梦》、余秋雨先生的《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如果上面这些书你碰巧读过一两本,就会发现,这些大师级的牛人,讲课的时候从来不故弄玄虚,而是清一色的深入浅出。这种“讲课体”,事例和譬喻丰富生动,“高深”但从不“莫测”。(所以说最牛的人,往往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弄复杂,而是能够四两拨千斤地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同样,曹林的《时评写作十讲》,也是一本帮助你把“时评写作”这个高技术难度的活儿降维打开的书。
  有的同学可能会撇撇嘴——兰姐,我以后又不会读新闻传播专业,干吗要学会“时评写作”啊,你能不能整点对我眼巴前的考试有直接帮助的书来读一读?我的时间宝贵着呢!
  且不说这种索要“直接效益”的功利化读书会不会恰恰阻碍了你“得益”——看看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就会发现之前一味地借由惯性思维压主旋律方向的高考作文题,恰恰就会落入高考专家“防套作”的精心布局——我们的计划妥妥地赶不上专家们别出心裁的变化啊。所以说,通常我是比较反对用“要分数”的心态来阅读的。
  不过今天这本书例外,我要告诉你,《时评写作十讲》恰恰是可以直接帮助我们高考写作打通关的干货满满的攻略。
  难道写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掌握时评的技巧?
  我估计很多同学会满脸黑线地瞧着我。
  同学,看问题不要孤立地看。难道今年考的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那接着年年都会这样考吗?要是以这样的思维来应对高考,我们就等着被高考玩哭吧。
  咱们要做的应该是把近几年全国卷所有的作文题一字排开分析,在价值观立场和思维方式上寻找交集,寻找共同特点。
  从2017年选择三个关键词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开始;到2018年“世纪宝宝”给18年后的同龄人写一封信;再到19年的“热爱劳动”——连续三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背景材料似乎都在引导我们展开宏大话题,并且尽量表现出自己的真诚体悟。同时,至少有一个结论我们可以马上得到,那就是高考作文几乎就没有离开过对当下现实生活的关注。
  而今年全国Ⅰ卷高考作文题的背景材料虽然来源于历史,但其实也是在引导咱们通过历史来把握时代脉搏;题目虽然是要求咱们通过感受历史来品评人物,但本质上是要让大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其丰富的精神力量,用以来关照现实,助力个人发展。它一方面在引导我们聚焦民族历史,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又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提高个人的品格修养。也就是说这道作文题是在尝试引导大家将时代主旋律和自己真实的人生思考、人生领悟做更加自然的衔接。
  而这种“兼顾”的趋向,其实从2019年“热爱劳动”的作文题中就有所体现了。相信仔细研读过那道作文题的同学会发现,那道题并不是要大家抽象地谈论“热爱劳动”的价值正确性,而是要同学在反驳生活中三种对劳动不正确的认识的过程中,来加深对劳动的切身认识。也就是将宏大话题拉回到生活细节中来。
  所以说,如何从小切面去展望大时代,或者说如何从大时代中找寻到小的切入点来进行深入开掘——这种“由小及大”和“由大化小”的能力,就是我们需要着重训练自己的能力。
  而这种从小切口来探入时代深处、探寻时代精神的思路,恰恰也就是优秀的时评写作的思路。按照曹老师的话来说,就是要“培养时代感”“养成评论思维”。
  写时事评论,很多时候不是仅就一条新闻说事,而是考验一个人将不同新闻联系起来的能力,从看起来没有关系的新闻中寻找联系,从今天的这条新闻想起一个月前的另一条新闻,在比较中凸显一种观点。由此及彼,正说反说,旁征博引,将近来一系列类似的新闻结合起来评论,增强自己观点的说服力。
  而且他强调时评家一定要具备大视野和大关怀:
  我常常以自己所从事的这个行业为荣,为什么呢?我觉得非常有意义,我每天一篇评论,让我将自己与自己身处的这个时代紧密地联系起来。感觉自己的评论影响着社会,影响着时事进程,推动着社會的进步,舆论进程中有自己的声音,这是一种很美妙的感觉。我评,故我在,我将我的评论与时代结合起来,就有一种与时代和社会共同发展的感觉。
  ……
  中国与中国人,正处在百余年未绝的历史大转型努力之中。这种大转型,自晚清开埠而始,基本的命题便是要成为一个现代国家与现代民族;其间的种种努力,所要解答的不过是国家独立的民族主义诉求、经济发展的民生主义诉求与政治文明的民主主义诉求,综观这些命题,便不难发现,时下的中国正处在这一历史大转型的最后关键阶段,身处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无可避免地要成为这一历史的推动者,也无可逃遁地要成为这一历史的被触动者。因此,在这个转型中,这个国家的方向、所获得的进展、所遭遇的困顿、所影响的命运,是我们评论所要紧密关注、积极表达的话题。……我们这些以评论为业的人,在选题上也应该有这样的大视野、大关怀:将自己的选题与你身处的时代结合起来。在你的评论中,要能读懂中国。   你以为曹老师不过就是这样给我们讲讲写作的大道理?才不是呢!曹老师不仅务虚,还更务实!他每一个写作思维的解析、写作策略的展开,都会结合自己的“下水作文”来给大家细说——
  比如我2010年4月给《新京报》写的一篇社论,叫《社宾小改革何以引发民意大关注》。新闻由头是:中国礼宾改革有新举措,今后中国领导人出访时,将简化驻外使领馆组织迎送活动相关安排,不再组织华侨华人到机场迎送。看到这条新闻时,我就想起2003年也有过类似的改革,当时的改革是“我国领导人出访离、返京不再举行送迎仪式”。通过查阅资料又发现一直进行着这样的改革,1978年开始,为外宾访华举行欢迎仪式的地点由机场改至人民大会堂广场,不再组织群众夹道欢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领导人出访一般不再举行答谢宴会。因为关注时事新闻,将这些改革联系起来看,写起来就会让你的评论有厚重的历史感。
  我还注意到当天胡锦涛主席访美的另一条新闻,会谈期间,胡锦涛和奥巴马还共同为近期分别在美国和中国煤矿矿难事故中遇难的矿工默哀一分钟。我就在文章中说,为遇难者默哀也是一种礼,这样的礼,与礼宾改革中“取消迎送”在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礼宾小改革之所以引起大关注,蕴含着公众对民本政治的认同,即使是细节上小小的变革,也能触动公众心中那根渴求民本政治的心弦。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还记起一些反面的新闻。就是地方的领导出行时迎送的风气很盛行,不管天气多么炎热,让小学生穿戴整齐地举着鲜花夹道欢迎,还喊口号,以此衬托领导的威风。我就把这条新闻用于评论中,从反面来论证“减少地方领导们迎来送往的繁文缛节,领导出行要减少扰民”。这样由此及彼,文章就会很丰满,论证也非常有力。
  瞧!这不就是手把手地教你写作文吗?所以说,这本书的可贵之处不只是在于曹老师会告诉你特别实用的写作技巧,他还会将他写作的过程进行动作分解,把写作思路一寸一寸地展开来给你看,告诉你一篇优秀的时评到底是怎么锻造的。
  高考作文也其实算得上某种意义上的公民写作。已经成年或者将要成年的考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写作展现自己成人的思考力和成才的写作力。从这个角度来看,光是就事论事来评论材料肯定是不够的,一定要在写作的过程中看到当下,看到对现实中的自己如何过好人生的启发意义,这样的作文才不会被华而不实的文辞架空,才会拥有更深远的价值。把自己现实中的困惑和矛盾放到作文材料的情境中去进行重新审视和思考,从而找寻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途径,这应该是写作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之一。这也是语文高考实现“引导教学、为国选材、立德树人”的顶层战略目标一个重要支点。
  所以,哪怕是点评历史人物,如果考生在高考作文中不只是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显示出自己的文采,还在努力通过写作表现自己解决现实困境的过程,表现自己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公民态度,我想,这样的考生不仅能够轻巧地解决论证思路浮浅和论证框架僵化的问题,更会得到读者的点赞,得到阅卷老师的“高分致敬”。
  曹林就一直特别强调时评写作的“公民立场”。他认为时评虽然没有小说那样跌宕起伏的情节、散文那样优美精致的语言、学术著作那样系统深刻的研究,但是,又有哪一本小说、哪一篇散文、哪一部学术著作能像一篇成功的时评那样,对时事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起到那种立竿见影的、即时的推动作用?以短短的千字文而对人们的认知、舆论的取向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会写时评不只是为了应对高考,也是学会担当起公民责任、把握住公民话语权的起点。
  甚至可以说,在考上大学之后,绝大部分人不再有写高考作文的必要,但一定都会与“时评写作”产生关联。我们会在QQ群里发表对某个热点事件的看法,在微博或是朋友圈里发短文来点评时势,乃至于我们随口跟朋友聊聊八卦,这其实都可以看成片段式的时评写作。而恰恰就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公共表达”在构成我们整个社会的舆论场,构成我们社会的公序良俗,继而影响我们民族的当下文化,最终推动我们整个人类当代文明的发展。诚如曹老师所说——
  在一个多元、自由、开放的公民社会,不可能人人都是作家,作家需要高超的叙述能力,不可能人人都是专家,专家需要专业的知识素养和精深的探索,也不可能人人都是思想家,思想家需要智慧的心灵和对人情世故深邃的洞察力。——可,人人都需要表达,当遭遇不平时需要表达,当看到丑恶侵犯公益时需要表达,当感觉公共道德受到恶俗的玷污时需要表达,当听到不同观点大行其道时需要表达。所以,人人都是时评家,时评成为一种公民表达和影响时事的实用文体。
  曹林在书中反复强调时评具有特别明确的“实用文体”的特点——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获得读者的认同,借此推动社会面貌的发展变化。而在浩如烟海的庞大信息矩阵中,一篇时评要做到“脱颖而出”,那就自然会要求最高效的表达。
  那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高考作文。不难发现,一篇高考作文要在几十万份考卷中,在一分钟左右的评卷时长里,得到阅卷老师的认同和青睐,是不是也必然要求最高效的表达呢?
  所以“表达效率”不论是在时评写作中,还是在高考作文里,都是一個特别重要的关键词。曹林老师对时评的表达效率提出了诸多明确而又具体的要求(其实也就是总结了许多提高时评表达效率的小技巧)。事实上,高考作文完全可以把这些要求作为参考借鉴。为了让大家留下更简明清晰的印象,兰姐在此整理了一个表格——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会看到,时评写作和高考作文写作,在提高表达效率的技巧上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高度的一致性。而之前成为热点新闻的浙江省高考满分作文,就是因为严重背离了高考作文“表达效率”的要求,而被众多网友诟病。(当然那位小作者的阅读广度、思想深度和写作才华还是值得竖大拇指的。)
  此外,曹林还特别强调时评写作的“冲突意识”和“问题意识”,要求时评作者不能只是顺着新闻素材按照一些公认的肤浅的价值判断来行文,这样写出来的多会是口水文章。他认为——   冲突和争议,才是评论家发挥自己理性的地方,通过自己的分析从冲突中理出思路,理清争议,从而提供一种清晰的判断和独特的认知视角。有争议,才有评论的空间,才需要评论家。没有争议,评论只能停留于道德层次对于新闻中已经包含的判断进行一次重申和强调,这样的评论,就没有多少附加值了。
  ……
  评论,只有在冲突中才能凸显理性和逻辑的力量,理清冲突方能表现评论者的洞察力和智识。
  事实上,写高考作文,也要有在矛盾冲突中來辨析问题的自觉意识,要能够敏锐地抓住作文素材中的矛盾冲突点来进行深入分析。即便作文素材看起来波澜不惊,也要学会有意识地树立起“反面镜像”,在对比中看到矛盾冲突。
  比方2020年的高考作文中,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最终使齐国称霸。材料中的人物关系和谐友好,大家精诚合作。那么当我们树立起“反面镜像”时又能看到什么?那就是现实中有些朋友间不是相互成就,而是相互妒忌、相互拆台、恶性竞争、几败俱伤。那为什么会有这种落差?鲍叔牙怎么就能如此高风亮节?这到底说明了什么品质很重要?这些品质会导向人物、团体和国家怎样的命运?把这几个问题思考清楚,就不会写成一篇充满着溢美之词的表扬信,而应该是一篇具有时代感和思辨性的文章。
  讲到这里,我们可以稍微整理一下,这本书可以对我们高考写作产生的重大启发有:
  1.要学会由小及大,由小见大,有意识地用小的生活切面来照见我们的大时代。
  2.要学会讲求“表达效率”,要集中探讨、详略得当、简洁流畅、条理清晰。
  3.立意的时候要善于抓住有矛盾冲突的点来进行深挖和探讨。
  以上的这些要点,兰姐或许挂一漏万了,我只是列举了几个自己觉得重要的点,同学们还可以自己再接着梳理归纳。
  当然,这本书的价值绝对不仅限于教给我们一些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是,曹老师是在通过这本书传递给我们一些特别重要的思维方式,比如如何在众说纷纭中分辨真假,如何在喧嚣声浪中判断是非,如何不踏入叵测的逻辑陷阱,如何在民愤前保持独立判断,如何坚守住真正的理性……
  这本书曾有言:“评论的最后一个境界,叫做情怀。王国维说‘有境界自成高格’,而我则以为评论是‘有情怀自成高格’。”
  是的,如何成为一个态度理性、有情怀、有高格的现代化公民,或许这才是这本书真正在探讨的课题,而这也恰恰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入思索的课题吧。
  这样讲起来,其实这本书还可以有一个别名的——
  如何修炼成为一枚意见领袖。
  好吧,这个别名里就藏着这本书的所有秘密,一般人我不告诉的。
其他文献
期刊
花椒娃娃住在花椒树里。虽说穿着绿色的粗布和服,光着脚丫,头发又是乱蓬蓬的,但却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孩子。  那棵花椒树,长在一个穷苦农民的田当中。  “这树也太碍事了,砍了吧?”  穷苦农民说。  “是呀,要是没有这棵树,还可以再多种一点青菜呢!”  穷苦农民的妻子回答道。  “可是娘,要是把树给砍了,那不就吃不到凉拌嫩芽了吗?”  说这话的,是他们那个叫铃菜的女儿。  “就是就是。”  妻子点了点
期刊
文同,又名文与可,北宋诗人,画家。其在艺术上所公认的最大成就便是画竹,这在其表弟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文中有详细的记述。其实他在诗文的创作上,同样成果斐然,只是人们多论其所画之竹,而忽略了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苏轼就曾经评价他说:诗一,楚辞二,草书三,画四。  今天,我们来欣赏他的一首七律《北园梨花》:  寒食北园春已深,梨花满枝雪围遍。  清香每向风外得,秀艳应难月中见。  苦嫌桃李共妖冶,
期刊
书店  导演:伊莎贝尔·科赛特  编剧:伊莎贝尔·科赛特 / 佩内洛普·菲兹杰拉德  主演:艾米莉·莫迪默/比尔·奈伊/派翠西婭·克拉克森/亨特·特里梅恩  类型:剧情  片长:113分钟  如果周末有幸不用加班,对我来说就像是濒死的鱼突然被放回了水里,呼吸都变得畅快起来。这样的周末我会趴在从土耳其买回来的地毯上,上面有特洛伊木马、戴着高礼帽跳旋转舞的土耳其人、蘑菇山、战士、热气球、奥斯曼土耳其时
期刊
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物理系大楼下,一块有着百年历史的日晷矗立着。砖青色的盘面接收晷针的倒影,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各式规则,以便使用者调整时区,夏、冬令时以及均时差。  目前最古老的日晷是古埃及的方尖碑,我国、古希腊和古罗马同样有日晷。难以想象,古人在缺乏现代天体物理理论的支撑下,日复一日地观察太阳运动便能发现如此巧妙且精细的规律。《淮南·说山训》中的“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是从看似理所当然的自然
期刊
大家都听过那个都市传说:某员工家中举办派对,饮料不够。他去公司的免费冷饮柜,可乐,雪碧,沙士,芬达,左手右手满得像八爪章鱼。走到停车场时,公司警卫把他拦下,说:你 LDAP 是多少?隔天他卡刷不进门,账号也登入不了,人资把他的家私全塞进一大一小两个纸箱,堆在门口。到这边分成两个版本,一说是他后来和公司缠讼四年,每次都从东南亚某岛国搭十四小时飞机出庭,后来当然败诉,但因此上了纽时的地方趣闻版。另一说
期刊
入眼溪光得翠先,登楼曾见水云连。蟏蛸在户谋无定,燕于飞竟未旋。久忆山门如阜立,十方花雨破蚕眠。客中谁识多情者,不独伊人看可怜。  特邀点评|江合友  此诗之妙,在不动声色,含蓄之中,便至情深之境。而词句之妙,亦颇堪玩味涵泳。七律铺陈对仗,易于壅滞,而作者能一气流畅,灵动变化,故造高境。  先看题目。题目取得极为巧妙,并留下线索。诗要写的是访寺道中的情景,故寺不是表现的中心。至于是哪一座寺,就不重要
期刊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高中议论文的写作中,引用论证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引用论证归属于道理论证,是指引用名人名言或名人观点等作为论据,引经据典地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一个好的引用论证,可以拓展文章的时空维度,增强文章的逻辑力量,提升语言的整体格调。反之,如果引用论证使用不当,语言就会干瘪无力,论证就会没有力度,甚至牛头不对马嘴,失掉逻辑之美。本文针对高中阶段学生的学情,谈谈引用论证使用的一
期刊
偶尔会有一种感觉:自己是这个世界的旁观者,看着身边的人经历种种事情,而自己只是静静站在一旁,无法与周遭的事物产生连接。就像是将头埋在水池中,开始还咕噜冒几个泡,渐渐也就没有了声响。当我翻看匡扶的新书《纳闷集》的时候,我发现,原来不只我一个人有过这样的念头。  匡扶的创作载体是漫画,但在翻完整本书后,我却觉得这更像是一本现代小说或者说现代诗集。书里出现的人或事看着有些魔幻,却又充满了真实感,就像是我
期刊
提起莎士比亚,我们最熟悉的可能是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或者《哈姆雷特》,它们是莎剧四大悲剧中的经典作品。而在那之后,他进入了喜剧创作的阶段,这期间诞生了包括《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在内的作品。其中有一部《仲夏夜之梦》,直到今天世界各地仍常年上演,经久不衰。近年来在中国和日本,我都看过《仲夏夜之梦》的舞台剧,其中在中国观看的那一版还出自“大导”林兆华之手。当然不仅限于舞台,它也曾数次被搬上银幕。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