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禅是寻找内心本源的一种方式或途径,是一种返璞归真、自在随性的生活之道。本文从禅宗文化与意境美学的关系入手,分析得出东西方环境中意境美学的相通之处,分析禅宗文化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
关键词:禅宗文化;意境美学;现代生活美学
“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即通过对自我的辨清去浊、反观自性、皈依自然、尊重人性,悟得真理和规律,包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及生活态度的追求。禅,重在悟,悟道,故曰“修禅”。修禅讲究“明心见性”,心不诚则不得悟,带有功利想法达不到高境界,首先须做到“纯粹”。
一、禅宗文化与东方环境中的意境美
“禅”在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禅学已深根于儒家、道家文化的精髓内涵中,与中华文化融合孕育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禅宗文化,也衍生出了特有的禅宗美学,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已有密切关联性,独有的象征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茶道、花道、香道、建筑、园林、风景、空间、家具、绘画、书法、雕塑、手艺、音乐、诗歌、服饰、素食、收藏、举止等十八个领域。其中“禅”文化对中华建造文化的影响也意义深远,从古至今禅者常常将禅宗思想注入环境中,对于居所、寺庙或其他特定场所提出修身、养性等功能要求,以期于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禅意带来的宁静、慈悲、欢喜和纯粹。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块拙石,一杯灯盏,彩云薄雾,万籁无声,一方净土,一念清净,这便是禅者心中修行环境。《共生的设计》前言中,“发现‘变化’中的美,比起‘形式’更需注重空间的氛围”。在设计建造一个场所时,在禅宗文化所影响下的中国建筑、园林及其他场所就遵循着这一法则,比起“形式”带来的刻意、严肃,更加注重氛围的创造、意境的塑造。受禅宗文化影响的中华建造文化,其建造者本身也是禅者,建造者以心性塑造意境,意境助于身心安稳,专注禅修,如此循环,便使得“禅”深刻融入建筑环境中,经过历史演变加传承,禅宗文化与建造文化便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意境美”也成为了中国建造史中的文化符号。
二、禅宗文化与西方环境中的意境美
有人说“禅”是东方的存在主义,都是为了寻找本真的存在。在西方世界,也有与“禅”相似的哲学思想。《人,诗意地栖居》这首诗来自于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哲学阐发。“诗意”是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这里的“美”并不是指艺术审美,而是指世间万物的美好,追求“诗意”也就是追求自由、和谐、纯洁、宁静。而“诗意的栖息”或者说“诗意的生活”,其实指内心的一种状态,奈何周遭环境如何,以心性去塑造所处的世界,体会周边事物焕发出的生机与诗意。
诗意,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或是对生命的体验,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流露,或是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而禅者内心的自由则体现在整个生命中,行、住、坐、卧皆是禅。诗意与禅意,意境相通,都为物我合一,追求天地万物和自己融為一体时产生的感觉。虽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此外荷尔德林的汉译原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大地上”这四个字有分量地表达出人依存于自然,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东方儒、道、释三家及禅宗思想也主张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东方禅宗文化都不可忽视自然的重要意义,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这是首要前提。
三、禅宗文化与现代生活美学
如为果腹而食肉,为庇体而伐木者,但是如果索取超出了自然需求,则为过。“禅”之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最大影响之一体现于“极简主义”这一生活方式,极简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20世纪现代艺术重要流派之一。受东方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遵循“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反对装饰,提倡纯净、简洁的艺术表现和“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具体体现在建筑设计、家居设计、装饰设计、时尚和绘画等诸多艺术领域,到了21世纪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成为大众推崇的生活方式。
除去它的商业价值与功利性,其倡导极简的生活方式,也于为身处当今浮华社会中的人们唤起对“清净”的向往及“空”的意识。这正与禅宗思想中的“空即是有,少即是多”相谋和。但终究,极简只是外在简化,而禅则是内在清扫,极简主义只是一种商业模式存在于特定行业中,但也能体现出在经济快速发展,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环境下,城市居民渴望一方“净土”,追求内心宁静的夙愿也在不断加深。
四、结语
禅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承至今,与中华文化融会贯通,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创作者受“心性论”的影响,以具体形式作为媒介表达内在情感和哲理体验,其中蕴含的顿悟见性的审美思维让环境空间具备了寂静空灵、淡泊宁静、与自然相协调等审美特征。
禅宗文化中特有的意境美,促使人潜意识里触碰到生命的深刻本质,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得到解放和救赎,达到无为,也就是无意的境界。在观者眼中看到的是“自然”,心中隐射的是“自我”,观者追求的是“意境”,最终涌现的是“心境”。
参考文献:
[1] 赵涛.简述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影响[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2] 黄泽亮.朦胧与画面诗意空间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6(15).
[3] 荣荔.当代设计理念中禅宗美学的体现[J].现代装饰(理论),2015(06).
作者简介:徐亚卿(1997—),女,湖北武汉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公园景观。
关键词:禅宗文化;意境美学;现代生活美学
“心性论”是禅宗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即通过对自我的辨清去浊、反观自性、皈依自然、尊重人性,悟得真理和规律,包含着对生命意义的思索及生活态度的追求。禅,重在悟,悟道,故曰“修禅”。修禅讲究“明心见性”,心不诚则不得悟,带有功利想法达不到高境界,首先须做到“纯粹”。
一、禅宗文化与东方环境中的意境美
“禅”在中国经历了上千年的传承,禅学已深根于儒家、道家文化的精髓内涵中,与中华文化融合孕育出具有中华文化特质的禅宗文化,也衍生出了特有的禅宗美学,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宗文化与人们日常生活已有密切关联性,独有的象征意义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茶道、花道、香道、建筑、园林、风景、空间、家具、绘画、书法、雕塑、手艺、音乐、诗歌、服饰、素食、收藏、举止等十八个领域。其中“禅”文化对中华建造文化的影响也意义深远,从古至今禅者常常将禅宗思想注入环境中,对于居所、寺庙或其他特定场所提出修身、养性等功能要求,以期于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禅意带来的宁静、慈悲、欢喜和纯粹。
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块拙石,一杯灯盏,彩云薄雾,万籁无声,一方净土,一念清净,这便是禅者心中修行环境。《共生的设计》前言中,“发现‘变化’中的美,比起‘形式’更需注重空间的氛围”。在设计建造一个场所时,在禅宗文化所影响下的中国建筑、园林及其他场所就遵循着这一法则,比起“形式”带来的刻意、严肃,更加注重氛围的创造、意境的塑造。受禅宗文化影响的中华建造文化,其建造者本身也是禅者,建造者以心性塑造意境,意境助于身心安稳,专注禅修,如此循环,便使得“禅”深刻融入建筑环境中,经过历史演变加传承,禅宗文化与建造文化便产生了紧密的联系,“意境美”也成为了中国建造史中的文化符号。
二、禅宗文化与西方环境中的意境美
有人说“禅”是东方的存在主义,都是为了寻找本真的存在。在西方世界,也有与“禅”相似的哲学思想。《人,诗意地栖居》这首诗来自于20世纪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对德国19世纪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的哲学阐发。“诗意”是对美的欣赏和追求,这里的“美”并不是指艺术审美,而是指世间万物的美好,追求“诗意”也就是追求自由、和谐、纯洁、宁静。而“诗意的栖息”或者说“诗意的生活”,其实指内心的一种状态,奈何周遭环境如何,以心性去塑造所处的世界,体会周边事物焕发出的生机与诗意。
诗意,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情怀,或是对生命的体验,或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流露,或是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而禅者内心的自由则体现在整个生命中,行、住、坐、卧皆是禅。诗意与禅意,意境相通,都为物我合一,追求天地万物和自己融為一体时产生的感觉。虽属于两个不同的领域,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
此外荷尔德林的汉译原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大地上”这四个字有分量地表达出人依存于自然,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东方儒、道、释三家及禅宗思想也主张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东方禅宗文化都不可忽视自然的重要意义,不可违背自然规律,这是首要前提。
三、禅宗文化与现代生活美学
如为果腹而食肉,为庇体而伐木者,但是如果索取超出了自然需求,则为过。“禅”之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的最大影响之一体现于“极简主义”这一生活方式,极简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20世纪现代艺术重要流派之一。受东方禅宗美学思想的影响,遵循“少即是多”的设计理念,反对装饰,提倡纯净、简洁的艺术表现和“断舍离”的生活方式,具体体现在建筑设计、家居设计、装饰设计、时尚和绘画等诸多艺术领域,到了21世纪不再局限于艺术领域,而是成为大众推崇的生活方式。
除去它的商业价值与功利性,其倡导极简的生活方式,也于为身处当今浮华社会中的人们唤起对“清净”的向往及“空”的意识。这正与禅宗思想中的“空即是有,少即是多”相谋和。但终究,极简只是外在简化,而禅则是内在清扫,极简主义只是一种商业模式存在于特定行业中,但也能体现出在经济快速发展,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环境下,城市居民渴望一方“净土”,追求内心宁静的夙愿也在不断加深。
四、结语
禅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传承至今,与中华文化融会贯通,留下了不计其数的物质文化遗产,其创作者受“心性论”的影响,以具体形式作为媒介表达内在情感和哲理体验,其中蕴含的顿悟见性的审美思维让环境空间具备了寂静空灵、淡泊宁静、与自然相协调等审美特征。
禅宗文化中特有的意境美,促使人潜意识里触碰到生命的深刻本质,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得到解放和救赎,达到无为,也就是无意的境界。在观者眼中看到的是“自然”,心中隐射的是“自我”,观者追求的是“意境”,最终涌现的是“心境”。
参考文献:
[1] 赵涛.简述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画的影响[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02).
[2] 黄泽亮.朦胧与画面诗意空间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6(15).
[3] 荣荔.当代设计理念中禅宗美学的体现[J].现代装饰(理论),2015(06).
作者简介:徐亚卿(1997—),女,湖北武汉市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城市公园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