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提高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并在实践中努力践行,是现阶段高校思政工作者们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目标。本文在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什么是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及“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有什么重要特点”这三个问题进行全面剖析的基础上,深入阐述了“为什么要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的原因,最后提出当前高校开展好认同教育的主要工作路径。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十八大报告中找到了最精炼最科学的概括,即“国家层面要做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要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培育和努力践行。当代大学生,身上正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群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普遍认同,并能真正付诸实践,是接下来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重心。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含义和特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是人们长期以来对某种事物形成的主观意识,它是一种关于价值的目标、导向、追求及评价。价值观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人们以此为导向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价值观呈现多样性,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普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称为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并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评判和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意识形态的生成,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保持发展的稳定性,同时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它存在于一个民族中,体现着自己的本土特性,人类又赋予它至高无上的远大理想。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总结为“三个层面”,包含24个字,既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个性表达,又将国家、社会与公民个体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同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含义。认同,是指在心理上、情感上的一种认可、赞同,它包含个体性认同和社会性认同。前者是指个体对成功者的情感追随,从而形成自我的价值认知。后者是指群体达成的一种共识,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目标追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被大学生从“认识”到“认可”的发展过程,最后愿意自觉履行其要求的行为状态,并将追随这种思想一同朝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从大学生角度分析,这种认同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如:核心价值观认同容易受到该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及该个体自身差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又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逐步接受的过程中质疑也可能并存: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突出个体心理结构,在价值观导向上趋向个体思想和个人利益。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意义
针对大学生群体,培养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何我们如此重视并希望进一步提高这种认同感?
(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大学生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他们作为社会青年群体的代表,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导向代表了年轻人的整体素养,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曾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简称16号令)是现阶段我们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引领和教育工作的主要行动指南。该文件明确提出,全体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对学生的信念教育列为工作重点,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教育中。而现实生活中不乏少数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偏差,导致他们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责任感缺失、合作意识缺乏、心理问题突出等思想问题,这些问题无法忽视,也不可回避。因此,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从而自觉遵守并努力践行,把他们真正培养成祖国建设需要的奋斗者和接班人,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当前,我们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本质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被摆在首要位置。而大学时期品德培养的中心内容正是促使学生认同重要的科学的思想理念。因为在这个时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将会影响其品德修养、学习目标的养成。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也是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下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精神追求,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重视其研究成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是现阶段思政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认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真正扎根到学生思想深处,并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南,这一过程迫切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再创新和再研究。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
在大学校园,面向大学生群体集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首要环节是理念认同教育,这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认同教育的方式及效果,直接关乎核心价值观有关理念能否真正扎根到大学生群体思想深处,并最后转化为行动中。因此,各高校应积极探索并不断拓宽认同教育的开展路径,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真正将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理念更大程度地渗透到学生群体中。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大学课堂是传播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当充分借助思政理论课的传播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思想与其相结合,选拔优秀的主讲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思想共鸣。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断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力和认同感。其次,要联合各专业课教师的力量,发挥学科在思想上育人的功能及优势。各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目的地延伸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上,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思想启迪。此外,在课余之外,任课教师也可借助校内各类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创造更多进一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如:举办各类沙龙、讲座、报告会,各类演讲赛、知识竞赛,开办学习班、主题教育活动,等等,真正融会贯通,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各类校园活动载体,这种活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要巧妙结合各类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教育的启发,从而在思想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强化,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好各类活动平台。一方面,要善于借助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的宣传效果,弘扬科学思想,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远大理想。另一方面,要组织和管理好大学生社团,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高校学生社团,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而成的学生团体,因此有极大的凝聚力及号召力。高校共青团委应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和认同理念融入社团活动中,引导社团干部经常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向上并且富有意义的活动,使全体社员在活动中接受熏陶,增进他们的认识和认同。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引领作用。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终端设备正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最容易接受也最热衷于新鲜事物。相比传统媒体而言,各类新媒体,如微信、微博、飞信等以其方便、高效、快捷的特性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追捧。因此使用和发挥好新媒体的积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极大地强化认同教育的效果。因此平日里我们要主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要将需要向学生传达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方式真实具体、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共鸣。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身边的网络舆情,对待时事热点及时介入引导,教育学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分析判断。
(四)大力支持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使核心价值观思想能真正作为青年的行动指南要求自身,做到知行统一,高校还必须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用实践加深和巩固大学生的认知和认同。比如聚焦社会热点,组织大学生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帮助学生真实了解国情民意,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弘扬革命精神,组织大学生开展爱国传统教育,激发青年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强化个体参与,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公益服务活动等,增强学生贡献价值、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重视体验学习,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其自身再学习。通过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真正体验社会,锻炼能力,认识自我,也感受到社会责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十八大报告中找到了最精炼最科学的概括,即“国家层面要做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要做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要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培育和努力践行。当代大学生,身上正肩负着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程度,直接关系我们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因而,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群体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普遍认同,并能真正付诸实践,是接下来高校思政工作者的工作重心。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含义和特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价值观,是人们长期以来对某种事物形成的主观意识,它是一种关于价值的目标、导向、追求及评价。价值观左右着人们的思想,人们以此为导向参与各类社会活动。价值观呈现多样性,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普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称为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并且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价值评判和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意识形态的生成,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保持发展的稳定性,同时具备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它存在于一个民族中,体现着自己的本土特性,人类又赋予它至高无上的远大理想。我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总结为“三个层面”,包含24个字,既涵盖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的个性表达,又将国家、社会与公民个体紧密联系到了一起,同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含义。认同,是指在心理上、情感上的一种认可、赞同,它包含个体性认同和社会性认同。前者是指个体对成功者的情感追随,从而形成自我的价值认知。后者是指群体达成的一种共识,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共同的目标追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被大学生从“认识”到“认可”的发展过程,最后愿意自觉履行其要求的行为状态,并将追随这种思想一同朝着社会主义事业的远大理想而努力奋斗。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特点。从大学生角度分析,这种认同也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如:核心价值观认同容易受到该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校园环境及该个体自身差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又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在逐步接受的过程中质疑也可能并存: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更突出个体心理结构,在价值观导向上趋向个体思想和个人利益。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意义
针对大学生群体,培养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有什么重要意义?为何我们如此重视并希望进一步提高这种认同感?
(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大学生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他们作为社会青年群体的代表,他们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导向代表了年轻人的整体素养,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曾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见》(简称16号令)是现阶段我们面向大学生群体开展思想引领和教育工作的主要行动指南。该文件明确提出,全体高校思政工作者要把对学生的信念教育列为工作重点,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融入教育中。而现实生活中不乏少数大学生存在价值观偏差,导致他们存在理想信念不坚定、责任感缺失、合作意识缺乏、心理问题突出等思想问题,这些问题无法忽视,也不可回避。因此,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从而自觉遵守并努力践行,把他们真正培养成祖国建设需要的奋斗者和接班人,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我们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进程。
(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当前,我们国家提倡素质教育,本质是要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被摆在首要位置。而大学时期品德培养的中心内容正是促使学生认同重要的科学的思想理念。因为在这个时期,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正确的个人价值观将会影响其品德修养、学习目标的养成。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也是进一步完善素质教育的内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促进每一个学生个体健康成长的需要。
(三)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下与中国发展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科学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精神追求,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重视其研究成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认同感,是现阶段思政工作的重要研究课题。认同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采取多种教育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真正扎根到学生思想深处,并转化为自身行动的指南,这一过程迫切需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再创新和再研究。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
在大学校园,面向大学生群体集中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首要环节是理念认同教育,这也是最关键的环节。认同教育的方式及效果,直接关乎核心价值观有关理念能否真正扎根到大学生群体思想深处,并最后转化为行动中。因此,各高校应积极探索并不断拓宽认同教育的开展路径,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方式方法,真正将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理念更大程度地渗透到学生群体中。
(一)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大学课堂是传播理论知识的主要阵地,高校应当充分借助思政理论课的传播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思想与其相结合,选拔优秀的主讲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思想共鸣。在实际教学中,要真正以学生为本,从学生角度看问题,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不断强化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力和认同感。其次,要联合各专业课教师的力量,发挥学科在思想上育人的功能及优势。各专业课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有目的地延伸到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上,在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以思想启迪。此外,在课余之外,任课教师也可借助校内各类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创造更多进一步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如:举办各类沙龙、讲座、报告会,各类演讲赛、知识竞赛,开办学习班、主题教育活动,等等,真正融会贯通,做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二)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离不开各类校园活动载体,这种活动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活动要巧妙结合各类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受教育的启发,从而在思想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的强化,需要我们更加重视校园文化,积极整合各类资源,搭建好各类活动平台。一方面,要善于借助传统媒体(如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的宣传效果,弘扬科学思想,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远大理想。另一方面,要组织和管理好大学生社团,引导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成长。高校学生社团,是有着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自发组织而成的学生团体,因此有极大的凝聚力及号召力。高校共青团委应将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思想和认同理念融入社团活动中,引导社团干部经常组织开展各种积极向上并且富有意义的活动,使全体社员在活动中接受熏陶,增进他们的认识和认同。
(三)充分发挥新媒体的引领作用。在这个快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以网络为基础的各种终端设备正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走在时代的风口浪尖,最容易接受也最热衷于新鲜事物。相比传统媒体而言,各类新媒体,如微信、微博、飞信等以其方便、高效、快捷的特性更容易得到他们的追捧。因此使用和发挥好新媒体的积极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会极大地强化认同教育的效果。因此平日里我们要主动贴近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要将需要向学生传达的内容通过新媒体方式真实具体、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抓住学生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共鸣。同时,要时刻关注学生身边的网络舆情,对待时事热点及时介入引导,教育学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分析判断。
(四)大力支持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要使核心价值观思想能真正作为青年的行动指南要求自身,做到知行统一,高校还必须积极组织并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用实践加深和巩固大学生的认知和认同。比如聚焦社会热点,组织大学生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帮助学生真实了解国情民意,树立正确价值导向;弘扬革命精神,组织大学生开展爱国传统教育,激发青年人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强化个体参与,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三下乡”、公益服务活动等,增强学生贡献价值、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重视体验学习,组织大学生深入社区、农村向群众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使其自身再学习。通过诸如此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真正体验社会,锻炼能力,认识自我,也感受到社会责任,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