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学习的核素骨显像中骨转移瘤的诊断及评估

来源 :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基于深度学习对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图像中骨转移瘤进行智能诊断,并设计肿瘤负荷的定量评估指标。

方法

回顾性纳入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间621例患者(男389例、女232例;年龄12~93岁)的骨显像图像,分为骨转移瘤组和非骨转移瘤组。从2组分别抽取80%作为训练集,余20%作为测试集。利用深度残差卷积神经网络ResNet34构建骨转移瘤诊断分类及分割模型。计算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以评估分类模型性能,分析分类模型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各个肠道节段合理的退镜时间。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自2019年11月—2020年11月于本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的465例患者,再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7月—2017年9月本中心的结肠镜检查记录,以作验证集。结果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升结肠段、横结肠段、降结肠段以及乙状结肠直肠段的退镜时间阈值分别为77s、61s、56s及109s。升结肠段中,当退镜时间≥77s时,升结肠段的腺瘤检出率(adenomadetectionra
探讨二甲硅油联合复方聚乙二醇清洁肠道对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选取2020年5月—7月间完成肠镜检查的患者300例,按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2组,聚乙二醇组患者仅采用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2包进行清肠;联合组患者检查前选用二甲硅油联合复方聚乙二醇进行清肠,其中复方聚乙二醇服用时间、方法、用量均较前一致。分别对比2组肠道清洁程度、肠道去泡程度、肠息肉检出率及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显示联合组肠道清洁评分、肠道去泡率及不同大小息肉检出率均高于聚乙二醇组,2组患者短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联合组术后腹胀发生率
比较结肠镜检患者一次清肠和二次清肠的低血糖发生率及肠内营养素膳食在结肠镜检查中对低血糖发生的预防效果和对肠道准备质量的影响。将入院进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分为一次清肠组、二次清肠组、二次清肠 肠内营养素膳食(半固态预包装营养食品)组(简称干预组)。所有患者在结肠镜检查前测血糖,检查束后通过波士顿肠道准备评分量表评价肠道清洁度。结果,结肠镜检患者低血糖发生率在一次清肠组、二次清肠组、干预组分别为14.38%(23/160)、17.50%(28/160)、6.45%(4/62)。肠道清洁度高者所占比例在一次清肠组
报道1例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boweldisease,IBD)合并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s,NENs)病例,结合文献报道的69例病例,总结分析IBD合并NENs的临床特征,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69例IBD合并NENs患者中包括32例克罗恩病(Crohndisease,CD)及37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男女发病率相当(P=0.151)。NENs多形成于IBD之后。CD患者发生NENs的中位病程为4.5年,小于UC患者
胰腺炎坏死性包裹是重症胰腺炎后期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介绍一例经腹壁置入全覆膜自膨式金属支架,并继之以内镜经皮清创治疗胰腺炎坏死性包裹的病例。
原始神经外胚层瘤(primitiveneuroectodermaltumors,PNET)是起源于原始神经上皮的一种未分化或低分化的高度恶性小圆细胞性肿瘤,具有明显多向分化的潜能,分为中枢型和外周型。外周型PNET可发生于全身各个部位,多见于躯干、四肢、面颌,亦可见于肺、心脏、胸壁软组织、肾脏、腹腔软组织等;发生于消化系统的罕见,目前发生于食管的案例尚无报道。本文报道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1例食管外周型PNET病例的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提高消化内镜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空回肠肿瘤发病率低,诊断困难,一经发现多为进展期。本文报道了1例胃肠镜体检发现的回肠息肉样隆起病例,活检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
结直肠癌是全球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腺瘤-癌"的发展模式演变而来,对结直肠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的早期检出和及时治疗明显减少结直肠癌的发生。内镜检查技术日益发展,提高分辨率、图像增强、提高可视化等相关技术应用于结肠镜,显著提高了息肉检出率及腺瘤检出率。在内镜下治疗中,应该根据结直肠息肉生长部位、大小、形态选择合适的息肉切除方法,尽可能提高整块切除、完全切除率,减少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本文就结直肠息肉的分类、内镜检查技术和治疗的方法及进展做一综述。
结直肠癌(colorectalcancer,CRC)是世界上第3大常见的恶性肿瘤和第4大癌症死亡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对消化系统肿瘤的分类,锯齿状息肉(serratedpolyposis,SPs)分为无蒂锯齿状腺瘤/息肉(sessileserratedadenoma/polyps,SSA/P)、增生性息肉(hyperplasticpolyp,HP)和传统锯齿状腺瘤(traditionalserratedadenoma,TSA)。除传统的腺瘤-癌序列途径,TSA和SSA均可通过锯齿状途径导致结CR
目的探讨131I治疗前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水平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术后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患者131I最佳治疗反应(ER)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间于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甲状腺双侧叶全切 淋巴结清扫术后首次行131I治疗时确诊为功能性残留淋巴结转移且无远处转移的PTC患者72例[男22例、女50例,年龄14~76(46.5±14.4)岁;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均正常]。根据治疗反应评估体系将患者分为ER组和非ER组。采用两独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