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信息社会的崛起,网络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也更加不可或缺,以“易班”为典型代表的网络思政新模式也在高校学生中发挥了巨大影响。本文试图从“易班”的缘起、特点及建设“易班”的路径三方面入手,将管理、教学、教育三方面结合起来,探讨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易班”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E-Class" as the Center
ZHU Ying
(T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141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internet is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lass"-a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ew model-has a huge influ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of "E-Class", combine the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education in three areas,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E-Clas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易班”缘起
在当下中国,互联网的兴起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早在1996年,美国的传播学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已经发出了“网络社会即将崛起”的预言。技术永远不是中立的,其使用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人类社会的印记。在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看来,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媒介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中立的技术,媒介自身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任何媒介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果我们相信麦克卢汉的断言,我们最终走向的正是一个“电子时代”:“在电子时代,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毋庸置疑,这一时代是属于互联网的。在当下中国,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生活,已经不可避免地与互联网联系在了一起。
自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网络在思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高校学生总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网络技术并将其付诸实践,因此,如何与高校的这一特点相结合开展思政工作不久就登上了各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议程。随着SNS社区、微博等新一代网络社区的兴起,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的困境在于,学生已经大量流失到了社会中的商业网络社区中。学生越来越容易受到网络中各类信息的影响,而思政工作者在掌握学生舆情方面总会慢上半拍,这直接导致思政工作效用的丧失,一不小心,便容易酿成网络群体失范的恶果。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易班”(E-Class)诞生了。2007年,上海部分高校开始建立网上班级“E-Class”,并在小范围内开展了试点工作。2009年下半年,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结合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在“E-Class”基础上升级改版,研发了“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的开发借鉴了SNS社区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融合了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微博、邮箱、网盘、手机应用等功能。
2 利用“易班”进行思政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由“易班”的“成长史”中我们不难读出,“易班”自身就是一个典型的SNS社交网站。然而,与我们熟悉的商业化SNS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开心网不同,“易班”自有其独特性。
第一,商业社区的推广借助于网络自身的传播,并辅之以大量的商业推广(主要为广告),而“易班”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在高校的推行过程中大量倚靠行政力量的协助。这一特点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国内恶劣的网络社区竞争环境下,晚生的“易班”有其先天不足之处,即自其诞生一刻起,高校学生已经被大量吸纳进商业社区中。在这个时候,行政力量的辅助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初期,倚靠行政力量的支持,“易班”才积累起了其第一批使用者。但依靠行政力量起家的弊端不久便显现了出来。说到底,新政力量的这种强制性与网络的“自由”并不能兼容。如果“易班”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最初建立起来的使用人群非常容易再度流失。
第二,“易班”主要面对的群体是学生,并且有效的将学生组织进了高校的行政系统中。虽然人人网之类的商业社区同样由学生群体起家(“校内网”),但与其不同,从一开始,“易班”的客户群就更具有针对性。由先试点后推广这种模式起,“易班”就已经将“高校”作为其基本处理单位(就更大范围而言,“上海”也是一个点)。参与进来的“散户”从一开始就被组织进高校的行政系统中。这一模式致使“易班”的管理更为便捷,“散户”与“散户”间的连接不再像人人网一样服从于“六度空间”假设(每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是“给定”的。换句话说,“易班”是高校交际圈的外显化。这极大地取消了网络的不确定性,为思政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可能性。 第三,虽然“易班”与商业社区相比似乎显得有些不自由,但是“易班”并没有放弃网络自身的便捷性。商业社区有的各项便捷功能“易班”应有尽有,只是在这么做的时候“易班”有意地将其适用范围限制在了高校单位的小范围内。正是这种“范围限定”带来了易班最大的特色,即教育特色。易班有意识地将社区与学习资源共享、教学互动、教育管理结合了起来。正是这一特点让学生乐意留在“易班”里。
3 建设“易班”
不难看出,“易班”的这三个特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切基于易班的思政工作都必须建基在对这三个特点的认识上。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易班”上的思政工作解析为两个方面:第一,如何在初期通过行政动员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进入“易班”;第二,如何在第一阶段完成之后确保学生在“易班”中的积极性。
就第一方面而言,在经历了初期年级、学院、学校三种推广模式之后,“易班”的推广现在主要以学校的模式展开。如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在学校范围内,学工系统统筹各院系;具体到各院系,主要采取辅导员-班委-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许多辅导员在早期的动员工作中往往要面对学生的各种抵触情绪。初期,辅导员可以以班委为中介,引导学生参与。在“易班”的初期推广阶段,可以向学生说明,一切关于学习生活的通知都将在“易班”中发布,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依赖性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随着学生进入易班,如果将易班与学生常用的人人网等商业社区区分开来就显得非常必要。就学校层面而言,必须尽量整合学校原有的网络资源与“易班”,将“易班”真正纳入进校园网络中,实现二者的对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尝试与其他高校进行更进一步的资源对接。在更具体的院系-班级管理中,不妨鼓励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如以兴趣小组、党支部等形式自由组合,开展活动;将任课教师发放的学习材料、布置的学习任务发布在“易班”上,鼓励学生集体讨论;重点培养活跃分子,引导大家参与“易班”互动。
在保证了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思政工作的展开才是可能的。在网络思政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是观察和引导舆情。网络的舆情往往受两大问题制约而至于导致群体失范,一是虚假信息,二是爆炸性信息。对于前者,及时的辟谣是必要的。对于后者,一旦出现煽动性的爆炸性新闻,必须有强有力的反制措施。这两方面都需要辅导员的积极参与。在此之外,思政工作必须结合网络传播自身的特点,注意信息的趣味性与教育意义,在网络传播的同时,起到教育育人的作用。
总体而言,基于“易班”的网络思政教育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必须说,目前这一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但无可否认,网络思政教育已经是我们必走的一条道路,其价值不可估量。如何推广和建设“易班”,将管理、教学、教育三方面结合起来,是我们思政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易班”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E-Class" as the Center
ZHU Ying
(T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1418)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internet is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Class"-a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new model-has a huge influenc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origin,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of "E-Class", combine the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education in three areas,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ey words "E-Class"; network;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1 “易班”缘起
在当下中国,互联网的兴起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早在1996年,美国的传播学学者曼纽尔·卡斯特尔(Manuel Castells)已经发出了“网络社会即将崛起”的预言。技术永远不是中立的,其使用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人类社会的印记。在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看来,媒介是人的延伸,媒介即讯息。媒介已经不单单是一种中立的技术,媒介自身就是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任何媒介的变化必然会带来相应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如果我们相信麦克卢汉的断言,我们最终走向的正是一个“电子时代”:“在电子时代,我们身披全人类,人类就是我们的肌肤。”毋庸置疑,这一时代是属于互联网的。在当下中国,我们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年轻人群体的生活,已经不可避免地与互联网联系在了一起。
自从1994年我国接入互联网,高校的思政工作者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网络在思政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高校学生总会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新的网络技术并将其付诸实践,因此,如何与高校的这一特点相结合开展思政工作不久就登上了各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议程。随着SNS社区、微博等新一代网络社区的兴起,高校网络思政工作面临的困境在于,学生已经大量流失到了社会中的商业网络社区中。学生越来越容易受到网络中各类信息的影响,而思政工作者在掌握学生舆情方面总会慢上半拍,这直接导致思政工作效用的丧失,一不小心,便容易酿成网络群体失范的恶果。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易班”(E-Class)诞生了。2007年,上海部分高校开始建立网上班级“E-Class”,并在小范围内开展了试点工作。2009年下半年,上海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委托上海教育系统网络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结合网络新技术和新应用,在“E-Class”基础上升级改版,研发了“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易班”的开发借鉴了SNS社区的核心理念,是一个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融合了论坛、社交网络、博客、微博、邮箱、网盘、手机应用等功能。
2 利用“易班”进行思政工作的可行性分析
由“易班”的“成长史”中我们不难读出,“易班”自身就是一个典型的SNS社交网站。然而,与我们熟悉的商业化SNS社交网站,如人人网、开心网不同,“易班”自有其独特性。
第一,商业社区的推广借助于网络自身的传播,并辅之以大量的商业推广(主要为广告),而“易班”采取先试点后推广的办法,在高校的推行过程中大量倚靠行政力量的协助。这一特点无疑是一把双刃剑。在国内恶劣的网络社区竞争环境下,晚生的“易班”有其先天不足之处,即自其诞生一刻起,高校学生已经被大量吸纳进商业社区中。在这个时候,行政力量的辅助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初期,倚靠行政力量的支持,“易班”才积累起了其第一批使用者。但依靠行政力量起家的弊端不久便显现了出来。说到底,新政力量的这种强制性与网络的“自由”并不能兼容。如果“易班”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吸引力,最初建立起来的使用人群非常容易再度流失。
第二,“易班”主要面对的群体是学生,并且有效的将学生组织进了高校的行政系统中。虽然人人网之类的商业社区同样由学生群体起家(“校内网”),但与其不同,从一开始,“易班”的客户群就更具有针对性。由先试点后推广这种模式起,“易班”就已经将“高校”作为其基本处理单位(就更大范围而言,“上海”也是一个点)。参与进来的“散户”从一开始就被组织进高校的行政系统中。这一模式致使“易班”的管理更为便捷,“散户”与“散户”间的连接不再像人人网一样服从于“六度空间”假设(每个人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而是“给定”的。换句话说,“易班”是高校交际圈的外显化。这极大地取消了网络的不确定性,为思政工作的进行带来了可能性。 第三,虽然“易班”与商业社区相比似乎显得有些不自由,但是“易班”并没有放弃网络自身的便捷性。商业社区有的各项便捷功能“易班”应有尽有,只是在这么做的时候“易班”有意地将其适用范围限制在了高校单位的小范围内。正是这种“范围限定”带来了易班最大的特色,即教育特色。易班有意识地将社区与学习资源共享、教学互动、教育管理结合了起来。正是这一特点让学生乐意留在“易班”里。
3 建设“易班”
不难看出,“易班”的这三个特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切基于易班的思政工作都必须建基在对这三个特点的认识上。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将“易班”上的思政工作解析为两个方面:第一,如何在初期通过行政动员的方式让学生主动进入“易班”;第二,如何在第一阶段完成之后确保学生在“易班”中的积极性。
就第一方面而言,在经历了初期年级、学院、学校三种推广模式之后,“易班”的推广现在主要以学校的模式展开。如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师范大学为例,在学校范围内,学工系统统筹各院系;具体到各院系,主要采取辅导员-班委-学生三位一体的模式。许多辅导员在早期的动员工作中往往要面对学生的各种抵触情绪。初期,辅导员可以以班委为中介,引导学生参与。在“易班”的初期推广阶段,可以向学生说明,一切关于学习生活的通知都将在“易班”中发布,通过学生的日常生活建立依赖性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
随着学生进入易班,如果将易班与学生常用的人人网等商业社区区分开来就显得非常必要。就学校层面而言,必须尽量整合学校原有的网络资源与“易班”,将“易班”真正纳入进校园网络中,实现二者的对接。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尝试与其他高校进行更进一步的资源对接。在更具体的院系-班级管理中,不妨鼓励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如以兴趣小组、党支部等形式自由组合,开展活动;将任课教师发放的学习材料、布置的学习任务发布在“易班”上,鼓励学生集体讨论;重点培养活跃分子,引导大家参与“易班”互动。
在保证了学生参与积极性的基础上,思政工作的展开才是可能的。在网络思政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步是观察和引导舆情。网络的舆情往往受两大问题制约而至于导致群体失范,一是虚假信息,二是爆炸性信息。对于前者,及时的辟谣是必要的。对于后者,一旦出现煽动性的爆炸性新闻,必须有强有力的反制措施。这两方面都需要辅导员的积极参与。在此之外,思政工作必须结合网络传播自身的特点,注意信息的趣味性与教育意义,在网络传播的同时,起到教育育人的作用。
总体而言,基于“易班”的网络思政教育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必须说,目前这一领域尚未形成成熟的理论框架。但无可否认,网络思政教育已经是我们必走的一条道路,其价值不可估量。如何推广和建设“易班”,将管理、教学、教育三方面结合起来,是我们思政工作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