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朗电影热衷以示意和引发观众思考的方式传达一种“画外音”。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好莱坞大片“视听盛宴”的今天,我们还能享受到来自伊朗高原清新的微风,感受着银幕里质朴、善良、宽容的一面。让我们感受诗意的情怀,启发我们哲理的思考。
刚刚结束的第61届柏林电影节,伊朗电影《别离》一举斩获金熊奖、影帝、影后等三项大奖,成为本届柏林电影节最大的赢家。
近年来,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西亚文明古国伊朗在世界影坛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伊朗”风,在国际各大电影节和影展上频频获奖,为亚洲电影增添了不少荣誉。
众所周知,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有极其严格的宗教规范。上世纪80年代之前,电影在这个国家还被视为异物,“毛拉(对宗教权威的 称呼)”们认为电影院是西方无神论的象征,电影的内容亵渎神灵,因而电影产业直接与他们长期信封宣扬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直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之后,新的政权才采取客观和积极的态度对待本国电影。1983年,伊朗文化与伊斯兰指导部组织成立了“法拉比电影基金会”,自此,伊朗电影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演绎朴素的人性
伊朗电影几乎没有跟上西方现代电影的发展脚步,伊朗电影人似乎不羡慕那些运用高科技数字技术手段产生的震撼的视觉效果,也不理会全新的电影拍摄理念。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伊朗电影的欣赏。
伊朗电影虽然没有花俏的光影和色彩变化,但是伊朗导演总能以平实的光影和色调对电影起到传神的作用。伊朗电影一般不以高调光为主,也没有追求夸张的视觉效果,而是以拍摄场景本身的色彩为基调,用自然光展现真实的地域特色,这让伊朗电影给人一种质朴的真实感。
伊朗电影朴素的演绎风格,还体现在对音乐和音响的运用上,用自然的音响来表情达意。贝拉·巴拉兹曾指出:“我们生活其中的有声世界、各种物象的语言和大自然的悄声低语……有声片的任务就是让它们从银幕上直接传入我们的耳朵。”
伊朗导演以他们简单、纯朴的拍摄方式创造出伊朗电影感性并旺盛的生命力,寄予了影片独特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普照。
儿童电影的王国
对伊朗电影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儿童电影数量众多、质量上乘,是伊朗电影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为什么伊朗电影人喜欢拍儿童题材的电影呢?这既有他们自身趣味的原因,也有环境和文化的原因。
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之后,虽然伊朗放宽了电影的运作限制,但是宗教的神圣和威严是容不得半点破坏的,因此,伊朗电影的审查制度非常严格。比如,女演员必须戴头巾和面纱,禁止暴力场面和违背宗教信条,这就导致大多数伊朗导演转向对儿童世界的诠释。伊朗儿童电影占本国电影的比例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高得多。在伊朗国内最有影响力的14个电影节中,直接以儿童或青少年命名或者直接涉及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电影节就有4个。更难得的是,伊朗儿童电影不不仅数量多,质量更是不俗。
伊朗的儿童电影导演们善于抓住儿童的纯真趣味,用他们的视角来审视成人世界的种种痼疾,反映成人世界以外纯粹的儿童世界,特别是心灵世界。他们往往用拍摄纪录片的方法来更加真实地表现儿童的世界。正是这种有别于一般情节片的拍摄方法,才使得伊朗儿童电影在世界影坛上放光溢彩。
儿童电影不仅仅属于儿童,儿童的语言是通向成人世界的一座桥梁,儿童都能用最简单的话语说出成人世界最晦涩难懂的事实,成人可以从儿童身上学到人生的哲学,因而,伊朗电影总是从儿童的角度反映出伊朗人民的隐忍和坚韧。
神赐予他们力量
如果你问伊朗电影人为什么伊朗的电影能够做得比一般国家好,他们会说:“是神赐予了我们力量!
伊朗电影之所以屡屡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奖,这与它本身传达的超越国界的人文思想有着重要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指他们的影片触摸到了人类最敏感、最脆弱的那根神经。伊朗电影所传达出的对生命和生活的哲理性阐释等等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历程。
另外,伊朗电影的主题几乎处处体现出这个伊斯兰教国度人民的乐观豁达、隐忍于世的超脱情怀,具有浓浓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宗教情结。正如黎巴嫩电影商马哈茂德-马米什说:“当我们提到伊朗电影时,会突然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印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道主义作品。”伊朗电影热衷以示意和引发观众思考的方式传达一种“画外音”。因而大多数伊朗电影结尾往往是开放式的,比如以一个画面定格,没有具体地交代事情的最终结果。这无不和伊朗的文学传统有关,这些作品中常常寄托了诗意的情怀和哲理的思考。
伊朗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个喧嚣纷扰的年代,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好莱坞大片“视听盛宴”的今天,我们还能享受到来自伊朗高原清新的微风,感受着银幕里人性质朴、善良、宽容的一面。
刚刚结束的第61届柏林电影节,伊朗电影《别离》一举斩获金熊奖、影帝、影后等三项大奖,成为本届柏林电影节最大的赢家。
近年来,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西亚文明古国伊朗在世界影坛上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伊朗”风,在国际各大电影节和影展上频频获奖,为亚洲电影增添了不少荣誉。
众所周知,伊朗是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有极其严格的宗教规范。上世纪80年代之前,电影在这个国家还被视为异物,“毛拉(对宗教权威的 称呼)”们认为电影院是西方无神论的象征,电影的内容亵渎神灵,因而电影产业直接与他们长期信封宣扬的价值观念相抵触。直到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之后,新的政权才采取客观和积极的态度对待本国电影。1983年,伊朗文化与伊斯兰指导部组织成立了“法拉比电影基金会”,自此,伊朗电影迎来了属于它的春天。
演绎朴素的人性
伊朗电影几乎没有跟上西方现代电影的发展脚步,伊朗电影人似乎不羡慕那些运用高科技数字技术手段产生的震撼的视觉效果,也不理会全新的电影拍摄理念。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对伊朗电影的欣赏。
伊朗电影虽然没有花俏的光影和色彩变化,但是伊朗导演总能以平实的光影和色调对电影起到传神的作用。伊朗电影一般不以高调光为主,也没有追求夸张的视觉效果,而是以拍摄场景本身的色彩为基调,用自然光展现真实的地域特色,这让伊朗电影给人一种质朴的真实感。
伊朗电影朴素的演绎风格,还体现在对音乐和音响的运用上,用自然的音响来表情达意。贝拉·巴拉兹曾指出:“我们生活其中的有声世界、各种物象的语言和大自然的悄声低语……有声片的任务就是让它们从银幕上直接传入我们的耳朵。”
伊朗导演以他们简单、纯朴的拍摄方式创造出伊朗电影感性并旺盛的生命力,寄予了影片独特的人文关怀和人性普照。
儿童电影的王国
对伊朗电影稍微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儿童电影数量众多、质量上乘,是伊朗电影最突出的一个特点。为什么伊朗电影人喜欢拍儿童题材的电影呢?这既有他们自身趣味的原因,也有环境和文化的原因。
1979年伊斯兰革命爆发之后,虽然伊朗放宽了电影的运作限制,但是宗教的神圣和威严是容不得半点破坏的,因此,伊朗电影的审查制度非常严格。比如,女演员必须戴头巾和面纱,禁止暴力场面和违背宗教信条,这就导致大多数伊朗导演转向对儿童世界的诠释。伊朗儿童电影占本国电影的比例比其他任何国家都高得多。在伊朗国内最有影响力的14个电影节中,直接以儿童或青少年命名或者直接涉及青少年教育问题的电影节就有4个。更难得的是,伊朗儿童电影不不仅数量多,质量更是不俗。
伊朗的儿童电影导演们善于抓住儿童的纯真趣味,用他们的视角来审视成人世界的种种痼疾,反映成人世界以外纯粹的儿童世界,特别是心灵世界。他们往往用拍摄纪录片的方法来更加真实地表现儿童的世界。正是这种有别于一般情节片的拍摄方法,才使得伊朗儿童电影在世界影坛上放光溢彩。
儿童电影不仅仅属于儿童,儿童的语言是通向成人世界的一座桥梁,儿童都能用最简单的话语说出成人世界最晦涩难懂的事实,成人可以从儿童身上学到人生的哲学,因而,伊朗电影总是从儿童的角度反映出伊朗人民的隐忍和坚韧。
神赐予他们力量
如果你问伊朗电影人为什么伊朗的电影能够做得比一般国家好,他们会说:“是神赐予了我们力量!
伊朗电影之所以屡屡在国际电影节上得奖,这与它本身传达的超越国界的人文思想有着重要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指他们的影片触摸到了人类最敏感、最脆弱的那根神经。伊朗电影所传达出的对生命和生活的哲理性阐释等等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和心灵历程。
另外,伊朗电影的主题几乎处处体现出这个伊斯兰教国度人民的乐观豁达、隐忍于世的超脱情怀,具有浓浓的人道主义关怀和宗教情结。正如黎巴嫩电影商马哈茂德-马米什说:“当我们提到伊朗电影时,会突然在我们的脑海里浮现出这样的印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道主义作品。”伊朗电影热衷以示意和引发观众思考的方式传达一种“画外音”。因而大多数伊朗电影结尾往往是开放式的,比如以一个画面定格,没有具体地交代事情的最终结果。这无不和伊朗的文学传统有关,这些作品中常常寄托了诗意的情怀和哲理的思考。
伊朗电影以其独特的影像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在这个喧嚣纷扰的年代,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好莱坞大片“视听盛宴”的今天,我们还能享受到来自伊朗高原清新的微风,感受着银幕里人性质朴、善良、宽容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