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素材。通过对巧用歌曲教学、巧用音乐欣赏教学、巧用民族音乐素材以及音乐史实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深入探究,使小学音乐教学在回归音乐本位的基础上,既注重音乐课的双基教学,又充分挖掘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并最终达到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以咏辅德;以感育德;以情树德;以史启德
教育部2011年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应回归音乐本位。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注重音乐课的双基教学,并充分挖掘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以达到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同时,音乐学科又是一门情感型学科。一般学科三维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最后。而音乐课程标准却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这是因为音乐是引起人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主要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能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潜移默化地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好的音乐能振奋人的精神,打动人的心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情动人寓理于情,同时又以理育人,入情入理没有说教,没有呆板,没有生搬硬套,可谓“情感人心扉,育人细无声”。这是韵的魅力,也正是其他任何科学不可替代的特有育人方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的优质素材。但如何在确保音乐课的双基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偏离音乐课教学本位,充分挖掘并巧用小学音乐教材的德育元素,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这是新课标出台后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如何在新课标下把德育渗透于小学音乐的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用歌曲教学,以咏辅德
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教材,内容健康,风格各异而又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需求。因此,以音乐课本为基础,认真分析歌曲教材,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抓住音乐元素(速度、力度、节奏等)的表现作用,深化情感体验,同时采律动,歌表演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使情感得到升华。如,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曲教学中,抓住力度进行是这个音乐元素在歌曲情感中和加强气势的作用,推动情感充分发挥休止符具有表现干脆、果断、坚定有力的特定艺术效果,巧妙用好附点音符和弱拍起哨具有动力感的特性等,启发学业生情绪激昂地演唱歌曲,并在演唱时通过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感受爱国的情怀和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使爱国之情和报国志向内化吸收,升华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巧用音乐欣赏教学,以感育德
听音乐的过程,实际上是参与音乐实践,进行艺术二度创作的过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欣赏参与音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达到潜移默化、以情感人及育德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如电视、图片、录像、VCD等辅助感知;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乐器演奏主题音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表现音乐,用律动、表演、美术创作等来加深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我围绕音乐的欣赏教学,不但通过幻灯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瑶族的相关民俗文化,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唱一唱主题旋律、拍一拍鼓点节奏、数一数主题旋律、动一动感受音乐变化等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不但把握乐段的整体风格、体验到音乐的美、培养其热爱民族音乐,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产生了对兄弟民族的美好情感,懂得了倾听音乐的重要性,懂得了尊重艺术的多元化,懂得了我们兄弟民族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团结,才会有更幸福美好的明天。又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先采用图画或录像展现旧中国贫穷落后,在国际上受尽欺侮的历史及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奋起抗争的感人画面,为欣赏作品作好心理铺垫。然后播出不同的演奏、演唱形式指导学生作对比欣赏。最后,再播放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比赛中夺冠,国旗在庄严的国歌中冉冉升起、振奋人心的场面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国歌》的深远意义、影响和作用,引发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参与二度创作,从而自然而然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其中。
三、巧用民族音乐素材,以情树德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两千年的历史与灿烂文化,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宝贵财富。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并强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突出民族音乐的地位……如在欣赏《百鸟朝凤》时,我不但介绍了乐曲的演奏乐器形式,流传范围,风格特点等,更介绍了乐曲在世界民间艺术博览会表演中获银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如此,通过学习接触、欣赏民族音乐,学生就会体会到音乐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大大充实了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更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树立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和坚强决心,从而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融入了教育之中。课本中如《茉莉花》《光明行》《春江花月夜》《黄河船夫曲》等曲目都是发掘、强化民族音乐教育,促进德育的好教材。
四、巧用音乐史实,以史启德
在音乐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德育意义的音乐史实,教师应多方面挖掘收集汇编这类史料,采用增补资料的方法,充实教材,并从实际出发,通过鲜明生动的音乐史实,启发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用音乐故事的形式,讲叙冼星海艰苦的巴黎求学历程,及《黄河大合海》的创作背景;教学歌曲《土拨鼠》和欣赏《欢乐颂》时,可以讲叙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半生与疾病、贫穷、封建统治做斗争,在他全聋的情况下,还以顽强的斗志,发出与命运抗争的强悍音符,谱出《命运》《英雄》《田园》等不朽音乐的事迹等,从而教育学生建立起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其形成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之,在确保音乐课的双基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偏离音乐教学本位的情况下,应充分挖掘并巧用小学音乐教材的德育元素。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对学生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更有效地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 )
关键词:以咏辅德;以感育德;以情树德;以史启德
教育部2011年重新修订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中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应回归音乐本位。既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注重音乐课的双基教学,并充分挖掘发挥音乐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以达到落实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同时,音乐学科又是一门情感型学科。一般学科三维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最后。而音乐课程标准却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这是因为音乐是引起人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主要作用于人的情绪和情感。音乐能通过生动的内容、优美的旋律、鲜明的音乐形象,潜移默化地达到感染人教育人的目的。好的音乐能振奋人的精神,打动人的心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以情动人寓理于情,同时又以理育人,入情入理没有说教,没有呆板,没有生搬硬套,可谓“情感人心扉,育人细无声”。这是韵的魅力,也正是其他任何科学不可替代的特有育人方式。在小学音乐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的优质素材。但如何在确保音乐课的双基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偏离音乐课教学本位,充分挖掘并巧用小学音乐教材的德育元素,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这是新课标出台后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如何在新课标下把德育渗透于小学音乐的教学之中,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巧用歌曲教学,以咏辅德
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教材,内容健康,风格各异而又符合儿童心理特点与需求。因此,以音乐课本为基础,认真分析歌曲教材,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内容,抓住音乐元素(速度、力度、节奏等)的表现作用,深化情感体验,同时采律动,歌表演等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高涨的学习热情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思想上的启迪,使情感得到升华。如,在《义勇军进行曲》的歌曲教学中,抓住力度进行是这个音乐元素在歌曲情感中和加强气势的作用,推动情感充分发挥休止符具有表现干脆、果断、坚定有力的特定艺术效果,巧妙用好附点音符和弱拍起哨具有动力感的特性等,启发学业生情绪激昂地演唱歌曲,并在演唱时通过对歌曲的艺术处理感受爱国的情怀和中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使爱国之情和报国志向内化吸收,升华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巧用音乐欣赏教学,以感育德
听音乐的过程,实际上是参与音乐实践,进行艺术二度创作的过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能使学生在欣赏参与音乐的过程中,陶冶情操,达到潜移默化、以情感人及育德的效果。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多种现代化教学媒体,如电视、图片、录像、VCD等辅助感知;还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如乐器演奏主题音乐,用丰富的文学语言表现音乐,用律动、表演、美术创作等来加深学生的音乐体验,使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人生观、道德观、法制观的教育。如,在欣赏《瑶族舞曲》时,我围绕音乐的欣赏教学,不但通过幻灯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瑶族的相关民俗文化,而且要求学生通过唱一唱主题旋律、拍一拍鼓点节奏、数一数主题旋律、动一动感受音乐变化等的教学环节,使学生不但把握乐段的整体风格、体验到音乐的美、培养其热爱民族音乐,而且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产生了对兄弟民族的美好情感,懂得了倾听音乐的重要性,懂得了尊重艺术的多元化,懂得了我们兄弟民族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团结,才会有更幸福美好的明天。又如,在欣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可先采用图画或录像展现旧中国贫穷落后,在国际上受尽欺侮的历史及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奋起抗争的感人画面,为欣赏作品作好心理铺垫。然后播出不同的演奏、演唱形式指导学生作对比欣赏。最后,再播放中国体育健儿在世界比赛中夺冠,国旗在庄严的国歌中冉冉升起、振奋人心的场面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让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国歌》的深远意义、影响和作用,引发学生在欣赏过程中参与二度创作,从而自然而然地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其中。
三、巧用民族音乐素材,以情树德
我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两千年的历史与灿烂文化,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及宝贵财富。音乐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音乐,并强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突出民族音乐的地位……如在欣赏《百鸟朝凤》时,我不但介绍了乐曲的演奏乐器形式,流传范围,风格特点等,更介绍了乐曲在世界民间艺术博览会表演中获银奖,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如此,通过学习接触、欣赏民族音乐,学生就会体会到音乐中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大大充实了学生的精神境界,使其更了解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勤劳善良的品质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民族心理素质,激发其民族自豪感,树立起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和坚强决心,从而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融入了教育之中。课本中如《茉莉花》《光明行》《春江花月夜》《黄河船夫曲》等曲目都是发掘、强化民族音乐教育,促进德育的好教材。
四、巧用音乐史实,以史启德
在音乐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具有德育意义的音乐史实,教师应多方面挖掘收集汇编这类史料,采用增补资料的方法,充实教材,并从实际出发,通过鲜明生动的音乐史实,启发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思想品质。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时,用音乐故事的形式,讲叙冼星海艰苦的巴黎求学历程,及《黄河大合海》的创作背景;教学歌曲《土拨鼠》和欣赏《欢乐颂》时,可以讲叙伟大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半生与疾病、贫穷、封建统治做斗争,在他全聋的情况下,还以顽强的斗志,发出与命运抗争的强悍音符,谱出《命运》《英雄》《田园》等不朽音乐的事迹等,从而教育学生建立起不断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其形成坚忍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
总之,在确保音乐课的双基教学的正常进行,不偏离音乐教学本位的情况下,应充分挖掘并巧用小学音乐教材的德育元素。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对学生思想情感、性格、意志、语言行为等方面都能产生深远积极的影响,更有效地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 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区执信小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