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必须观照儿童心理,优化阅读环境,立足书香本源,关注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及书香之星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推进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书香建设;儿童心理;本真阅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一个人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一次次告诫教育者“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要引导儿童“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如何推进课外阅读,让儿童成为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人,让阅读推进工作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深思。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推进,不在于读过什么书,关键是如何优化阅读环境,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孩子享受阅读、浸润书香。
一、全员引领书香家庭,树阅读榜样
家有书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身边的榜样是前行的力量,我们要抓住孩子崇拜偶像的心理,高度重视家庭阅读环境对引领学生阅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调查表明,课外积累丰富的孩子,往往是来自书香四溢的家庭,他们往往有独立的房间,有自己的小书架,父母乃至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都有喜爱读书读报的习惯。孩子们耳濡目染,常把家人作为直接学习的榜样,家庭氛围显得异常温馨、和谐。试想,如果阅读是孩子的事,家长自己不爱阅读,一味硬压课外阅读任务,一味想人为造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反而会造成一种压抑的阅读心境,影响健康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或许课外阅读就成了孩子们最为沉重的负担之一。
读书进家庭,书香飘万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家庭阅读环境建设的指导,鼓励家长全员参与,共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要与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当好引领者、示范者,共享阅读的快乐和幸福,让孩子的阅读不再孤独。
二、素朴回归书香校园,还孩子随性
书香校园是一种氛围,是校园文化的集中显现之一。为建好书香校园,每所学校在“硬环境”建设上是“大手笔”,付出了不少的精力与经费,目的是要让走廊、墙壁、教室等能通透“书香”,营造出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但随之而来的一种“书皮纸”式的书香建设现象也开始滋生出来。如,“书吧”管理员勤勤恳恳,书籍摆放整整齐齐,可图书却无人问津;馆藏图书丰富,品类齐全,但借阅量却屈指可数;图书角摆放的是陈旧的“藏书”,书包里装满的是“考级”新书……书香环境似廉价的迷彩服,注重了“色调”却忽视了“舒适度”,书香成游离的“香水”而已,没有浸入学生的心脾。
此外,学校对图书的补充与管控等“软环境”建设又过于严格、机械,如“书籍破损、遗失照价赔偿”“图书概不外借”“不得在图书上做批注”“图书摆放要整齐,违者扣除品行积分2分”等借阅规则,让学生感觉校园图书是一颗颗不敢触碰的地雷,根本没有自带图书那样随性。尽管学校本意是要让学生养成爱书、护书的好习惯,但环境设计、管理措施的拟定没有亲近学生的阅读行为习惯与心理,远离了他们的内在需求,忽视了儿童独有的天真、随性方面的特点,儿童阅读习惯与兴趣的培养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曾阅读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简单纯粹、快乐有趣的“巴学园”,它与现代化、标准化的学校建设反观,触发了人们对教育如何回归儿童本真的理性思考。外在的阅读环境必然要迎合儿童心理特征。因此,书香校园软硬环境建设必须站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高度上认真审视,应以质朴、幽然、随性为书香的本味,要让学生参与建设无人管理的图书超市、自由登记的借书卡、“漂流”书吧……这才是书香校园建设的真举措。要尽量克服那些花里胡哨的极易产生惧怕心理的做法,还学生以阅读的纯真与自由,让他们的随性阅读行为可圈可点,人人都能享受到“巴学园”式的快乐阅读。
三、学科共建书香班级,还阅读空间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要让学生走上阅读之路并成为一种习惯,很重要的是要依托教师开展好书香班级建设,创设出积极向上、清新高雅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实现从“要我读”向“我要读”的思想转变。但有些教师总认为书香班级建设是语文科任教师的事,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不大,不但不支持学生阅读,还认为课外书是“闲书”,只允许用闲暇时间去读。
笔者认为,要打造一个书香班级,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阅读,更需要学科教师间的携手支持、鼓励和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他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从语文学科才需关注阅读的狭隘观念中跳出来,在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多学科领域融入阅读的理念,运用好不同学科阅读指导的策略,给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把阅读进行到底。
当然,阅读推进任务主要由语文学科教师担当,这是毋庸置疑,责无旁贷。除了学习场所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外,更应不断地、主动地拓宽阅读的时间与空间,保障阅读任务的有效达成。
(一)给足时间 在我的班级,除每天下午上课前的半小时作为班级静读时间的规定动作外,每周还安排了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通过开展诸如美文诵读、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分享阅读收获。
(二)给足读物
在利用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方面,我更多的是采取“图书下放”“书吧漂流”等策略,即由老师分批次地将馆藏图书借阅到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自主流动性借阅,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图书匮乏现象的发生。
(三)给力辅导
每学期上好两三节阅读辅导课,对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思考力是很有必要的。儿童阅读推广人、杭州名师蒋军晶老师主张先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图书来读,并和老师一起阅读,读完之后进行师生聊书,在聊书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观点,分享彼此的兴趣,再厘清各自的想法,这是指导读书的好做法,很值得推广。
四、逐渐淡化评价活动,还阅读本真
如何创新激励机制,让学生永葆读书的热情,开展“书香之星”系列评选活动是教师们常用的手段。近来,我校正开展阅读“考级”、评选“阅读之星”活动的尝试,旨在以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阅读考级活动为载体,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习惯。我们针对学生的每个学段推荐了阅读书目,设计了考级题库,只要阅读了相应书目,即可登陆网站测试系统参加阅读考级,以答题过关形式来争夺“阅读小博士”等阅读奖章,有利地推动了学生读书。山东名师韩兴娥倡导“课内海量阅读”,实行人人成功的阅读星级评价,让孩子踏上了阅读的快车道。但任何评价都有其利与弊,我校经历一段“考级”活动后,为争名、为评比而滋生出来的代考过级、猜题过级等负面问题也应运而生。蒋军晶老师说:“如果阅读是为了通过教师的理解能力测试,那不仅阅读乐趣得不到提升,以后自主阅读此类文本的兴趣也不会提高。如果总有人要测查你的阅读状况,我想这是一件倒人胃口的事,甚至不啻于一个恐怖事件。我想,给孩子充分的阅读时间,一切评价都会失去他的意义。”是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但绝不是必备条件。随着学生学段的变化,阅读量的增加,我们要逐渐淡化评价活动,转而重视开展读书摘录卡、读书笔记、手抄报等阅读展示评价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发展。当一个人有了自由自主的阅读时间与空间时,他的读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的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读,是跟着兴趣去读。这种阅读才是本真阅读,而本真阅读是不需要评价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英国著名作家葛林说:“孩子的未来搁在书架上。”只要我们科学有序地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优化阅读环境,书籍定能成为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成为他们走向幸福生活的引路灯。
[参 考 文 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符 洁)
教育工作者及家长必须观照儿童心理,优化阅读环境,立足书香本源,关注书香家庭、书香校园、书香班级及书香之星的建设。只有这样,才能让阅读推进工作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
书香建设;儿童心理;本真阅读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读,是一个人在超越世俗生活的层面上建立起精神生活世界的一项重要活动。一个人的阅读史,即是他的心灵发育史,停止阅读就意味着切断了与世界的沟通、与心灵的对话。苏霍姆林斯基曾一次次告诫教育者“要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要引导儿童“天天看书,终生与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能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江河”。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那么,如何推进课外阅读,让儿童成为热爱读书、崇尚读书之人,让阅读推进工作走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及家长深思。笔者认为,在小学阶段的阅读推进,不在于读过什么书,关键是如何优化阅读环境,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让每一个孩子享受阅读、浸润书香。
一、全员引领书香家庭,树阅读榜样
家有书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身边的榜样是前行的力量,我们要抓住孩子崇拜偶像的心理,高度重视家庭阅读环境对引领学生阅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调查表明,课外积累丰富的孩子,往往是来自书香四溢的家庭,他们往往有独立的房间,有自己的小书架,父母乃至爷爷、奶奶等家庭成员都有喜爱读书读报的习惯。孩子们耳濡目染,常把家人作为直接学习的榜样,家庭氛围显得异常温馨、和谐。试想,如果阅读是孩子的事,家长自己不爱阅读,一味硬压课外阅读任务,一味想人为造一个爱阅读的孩子,反而会造成一种压抑的阅读心境,影响健康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望,或许课外阅读就成了孩子们最为沉重的负担之一。
读书进家庭,书香飘万家。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家庭阅读环境建设的指导,鼓励家长全员参与,共同创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要与孩子一起制定阅读计划,当好引领者、示范者,共享阅读的快乐和幸福,让孩子的阅读不再孤独。
二、素朴回归书香校园,还孩子随性
书香校园是一种氛围,是校园文化的集中显现之一。为建好书香校园,每所学校在“硬环境”建设上是“大手笔”,付出了不少的精力与经费,目的是要让走廊、墙壁、教室等能通透“书香”,营造出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但随之而来的一种“书皮纸”式的书香建设现象也开始滋生出来。如,“书吧”管理员勤勤恳恳,书籍摆放整整齐齐,可图书却无人问津;馆藏图书丰富,品类齐全,但借阅量却屈指可数;图书角摆放的是陈旧的“藏书”,书包里装满的是“考级”新书……书香环境似廉价的迷彩服,注重了“色调”却忽视了“舒适度”,书香成游离的“香水”而已,没有浸入学生的心脾。
此外,学校对图书的补充与管控等“软环境”建设又过于严格、机械,如“书籍破损、遗失照价赔偿”“图书概不外借”“不得在图书上做批注”“图书摆放要整齐,违者扣除品行积分2分”等借阅规则,让学生感觉校园图书是一颗颗不敢触碰的地雷,根本没有自带图书那样随性。尽管学校本意是要让学生养成爱书、护书的好习惯,但环境设计、管理措施的拟定没有亲近学生的阅读行为习惯与心理,远离了他们的内在需求,忽视了儿童独有的天真、随性方面的特点,儿童阅读习惯与兴趣的培养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曾阅读过《窗边的小豆豆》,这是日本著名作家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使这里的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时光。书中最令人难忘的是简单纯粹、快乐有趣的“巴学园”,它与现代化、标准化的学校建设反观,触发了人们对教育如何回归儿童本真的理性思考。外在的阅读环境必然要迎合儿童心理特征。因此,书香校园软硬环境建设必须站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高度上认真审视,应以质朴、幽然、随性为书香的本味,要让学生参与建设无人管理的图书超市、自由登记的借书卡、“漂流”书吧……这才是书香校园建设的真举措。要尽量克服那些花里胡哨的极易产生惧怕心理的做法,还学生以阅读的纯真与自由,让他们的随性阅读行为可圈可点,人人都能享受到“巴学园”式的快乐阅读。
三、学科共建书香班级,还阅读空间
班级是学生成长的摇篮,要让学生走上阅读之路并成为一种习惯,很重要的是要依托教师开展好书香班级建设,创设出积极向上、清新高雅的书香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与书为伴,与书为友,实现从“要我读”向“我要读”的思想转变。但有些教师总认为书香班级建设是语文科任教师的事,和其他学科的关系不大,不但不支持学生阅读,还认为课外书是“闲书”,只允许用闲暇时间去读。
笔者认为,要打造一个书香班级,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阅读,更需要学科教师间的携手支持、鼓励和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他在对“后进生”的教育中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因此,每位教师都要从语文学科才需关注阅读的狭隘观念中跳出来,在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体美等多学科领域融入阅读的理念,运用好不同学科阅读指导的策略,给学生更多的阅读空间,把阅读进行到底。
当然,阅读推进任务主要由语文学科教师担当,这是毋庸置疑,责无旁贷。除了学习场所布置得富有书香气外,更应不断地、主动地拓宽阅读的时间与空间,保障阅读任务的有效达成。
(一)给足时间 在我的班级,除每天下午上课前的半小时作为班级静读时间的规定动作外,每周还安排了一节课外阅读交流课,通过开展诸如美文诵读、故事会、读书心得交流会、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分享阅读收获。
(二)给足读物
在利用校图书馆丰富的藏书资源方面,我更多的是采取“图书下放”“书吧漂流”等策略,即由老师分批次地将馆藏图书借阅到班级图书角,让学生自主流动性借阅,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图书匮乏现象的发生。
(三)给力辅导
每学期上好两三节阅读辅导课,对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思考力是很有必要的。儿童阅读推广人、杭州名师蒋军晶老师主张先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图书来读,并和老师一起阅读,读完之后进行师生聊书,在聊书的过程中了解不同的观点,分享彼此的兴趣,再厘清各自的想法,这是指导读书的好做法,很值得推广。
四、逐渐淡化评价活动,还阅读本真
如何创新激励机制,让学生永葆读书的热情,开展“书香之星”系列评选活动是教师们常用的手段。近来,我校正开展阅读“考级”、评选“阅读之星”活动的尝试,旨在以循序渐进、步步为营的阅读考级活动为载体,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学生持久的阅读习惯。我们针对学生的每个学段推荐了阅读书目,设计了考级题库,只要阅读了相应书目,即可登陆网站测试系统参加阅读考级,以答题过关形式来争夺“阅读小博士”等阅读奖章,有利地推动了学生读书。山东名师韩兴娥倡导“课内海量阅读”,实行人人成功的阅读星级评价,让孩子踏上了阅读的快车道。但任何评价都有其利与弊,我校经历一段“考级”活动后,为争名、为评比而滋生出来的代考过级、猜题过级等负面问题也应运而生。蒋军晶老师说:“如果阅读是为了通过教师的理解能力测试,那不仅阅读乐趣得不到提升,以后自主阅读此类文本的兴趣也不会提高。如果总有人要测查你的阅读状况,我想这是一件倒人胃口的事,甚至不啻于一个恐怖事件。我想,给孩子充分的阅读时间,一切评价都会失去他的意义。”是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激励措施,但绝不是必备条件。随着学生学段的变化,阅读量的增加,我们要逐渐淡化评价活动,转而重视开展读书摘录卡、读书笔记、手抄报等阅读展示评价活动,从而促进学生主动阅读、主动发展。当一个人有了自由自主的阅读时间与空间时,他的读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渴望的读,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读,是跟着兴趣去读。这种阅读才是本真阅读,而本真阅读是不需要评价的。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英国著名作家葛林说:“孩子的未来搁在书架上。”只要我们科学有序地组织学生课外阅读活动,优化阅读环境,书籍定能成为开启他们心灵的钥匙,成为他们走向幸福生活的引路灯。
[参 考 文 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蒋军晶.和孩子聊书吧——让孩子爱上阅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符 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