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未来主义是意大利现代艺术第一声,始发于文学领域。1909年,诗人马里内蒂在法国《费加罗报》上发表首篇《未来主义宣言》,宣布摧毁图书馆、博物馆、科学馆等旧世界坟墓;热爱机械动力、崇尚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数位未来主义者投身战争,伤亡惨重,未来派由此分化。右翼成立未来党,视墨索里尼为政治领域的未来主义者,完成了与法西斯的双向身份认同,将未来派带入了激进的巅峰和生命的终点。未来主义绝非纯粹的艺术流派。它拥有庞杂的宣言、作品、集会、展览和演讲,理论先于且重于实践。此外,它横跨20世纪初两大文化现象:现代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本身已构成一场文化奇观。仅以现代主义艺术流派界定未来主义是单向和片面的,因此本文以逃避机制为主视角回视未来主义,探讨其诞生及激进根源。
关键词:未来主义;意大利;逃避机制;马里内蒂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64
1 诞生时机:新旧纽带交替间隙
弗洛姆(Erich Fromm)认为,人出生之前,拥有源自母体的始发纽带。但随着自我意识的苏醒,他逐渐意识到:个体与母体、与自然、与世界之间处于恒久的分离状态。于是,继发纽带在始发纽带断裂后接力出现,但继发纽带不是出自天然,而是出自逃避。“宗教与民族主义,以及任何无论多么荒唐和低贱的风俗和信条,如果仅仅使个人与他人相连,也是逃避最令人恐惧的孤独的避难所。”
纽带建构是全人类的精神现象,它对外源自线性时间观,时间单向流逝且不可逆转;对内来自人类的死亡本能。从时间的角度看,为对抗时间的线性流动,人类尝试建构无时间的空间用以消解其对死亡的恐惧。宗教、哲学、艺术等意识形态因摒弃时间而获得永恒,以其无时间性成为人类世代的避难所。人躲藏其中,便能暂时忘记个体生命的有限。从存在的角度看,人是不连贯的诸存在,死亡在个体之间划下深渊。“这一万丈深渊,无法消除。我们唯一可以共同做的,是感受面对着一深渊时的头晕目眩……这道深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死亡,死亡令人眩晕,又令人着迷。”为对抗这种不连贯带来的孤独,人渴望深度的连接。这类连接存在于性爱、情感、宗教之中,有效地使人短暂地忘记现实,消减孤独。
总之,纽带建构具有两项功能:精神避难与消解孤独,均属逃避机制。中世纪到20世纪初,意大利历经两次纽带断裂。第一次为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第二次为民族主义到法西斯主义。文艺复兴照耀意大利近四个世纪,是其荣耀也是其枷锁。未来主义诞生于第二次纽带断裂间隙,企图挣脱文艺复兴对意大利的禁锢,重建新的叙事结构。因此,从逃避机制的角度回视未来主义,指在历时上探讨其诞生之根源和在共时上探讨其激进之根源。
1.1 第一次断裂: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中世纪末,文艺复兴的第一缕曙光就照耀在位于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人类祖先被逐出伊甸园,与自然的始发纽带断裂。“乐园一旦失去,便无法返回”,但纽带断裂导致的孤独在中世纪得到了妥善处理。中世纪是西方最稳定的时代之一,后世对它的评价一般呈现两极,一极以现代理性主义者为代表,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人缺乏自由,愚昧迷信;另一极以保守哲学家为代表,认为中世纪恒定的社会结构,为人带来稳定的心理状态。安全感的获得以自我的丧失为代价,此时人没有自我,也不必忍受孤独。抛去立场,上述观点基本描述了一个事实:首先,中世纪的人依附种族、民族、家族等集体存在。人在集体依附下只能朦胧地触及自我,很难唤起个体意识。其次,中世纪社会等级固化,人际和经济关系恒定不变,极度不自由的空气给予了个体极度牢固的继发纽带。
文艺复兴前夕,自由资本主义的出现使这条维持了近十个世纪的继发纽带出现裂缝,意大利第一次纽带断裂就发生在这个间隙。布克哈特(JACOB CHRISTOPHER BURCKHARDT)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现代欧洲的长子,是第一个个人。个人主义盛行,意大利画家率先在自己的作品上签上姓名;达·芬奇在阐述自身的美学观时指出:欣赏,为这一件事物本身而去爱它,不为旁的理由。艺术领域中个体意识和感性认知的突出正是这个断裂时代的映照。
1.2 第二次断裂:民族主义到法西斯主义
进入19世纪,意大利彻底丧失昔日荣光。1814至1815年,意大利中部地区和城市伦巴第、威尼斯被奥地利帝国控制,南部由波旁王朝统治,国家分裂使意大利在短时间内仅能作为地区名词存在。1930年起,意大利在马志尼(Giuseppe Mazzini)等人的领导下,掀起民族革命。此起彼伏的民族革命孕育出了意大利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次年1月,意大利宣布罗马为首都,重获国家心脏。至此,意大利结束漫长的分裂史,以国家的身份完成回归。
意大利19世纪的民族经历对后期法西斯主义和现代主义艺术共存于意大利具有直接影响。首先,民族分裂史和革命运动导致意大利民族主义根基深重。所谓民族主义,指存在于民族内部的排他性认同感。其次,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发展明显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国家长期分裂导致意大利南北失衡,北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南部仍处于庄园经济形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中产的力量日益强大,却无法从国家现状、阶级权力中获得与阶级力量匹配的荣耀感。他们为国家贫弱而焦虑,又因权贵特权而嫉妒,此类情绪以愤怒的形式弥散,使中产阶级成为意大利社会变革中激进的中坚力量。这股激进势力使意大利快速由自由资本主义步入垄断资本主义,并以强势、频繁的对外扩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刷足存在感。不彻底的民族革命、贫弱的国家现状、极端的民族主义汇成意大利“贫穷帝国主义”的全部面貌。
动荡与虚势将意大利抛出民族安全感之外,导致第二次继发纽带的断裂和焦虑民族主义的登场。在新的继发纽带建构中,意大利人试图将辉煌的过往夷为碎片,从过往的废墟中,重建新的叙事,寻求意大利的“重生”。未来主义正好落入这个历史節点,它原发于极端民族主义,对民族极度自护,对过去极度厌倦、对现在极度不满,对未来极度憧憬,并表露出对民族文化重建的极度渴望。 2 激进根源:未来主义幻景的建构者
未来派成员先锋激进、着装得体、口袋充裕,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绝不是贫困潦倒的艺术家。马里内蒂作为未来主义的创始人更是意大利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领袖心理与信徒心理密切相连。领袖除诸如思想和行动方面的特殊才能外,他的性格特征通常更加极端、更清晰地体现了其学说所吸引的那些人的特殊人格结构。因此,本节以未来主义领袖马里内蒂为例,论述未来主义幻景建构者的中产阶级特性。
2.1 焦虑民族主义
民族认同感在不同历史语境下,有不同的情绪注解,例如民族骄傲、焦虑、甚至耻辱感等。而马里内蒂是一位典型的焦虑民族主义者。这种焦虑来自以下两个层面。
首先是国家现状。意大利的落后使中产阶级在自我与民族的双向认同中受阻。认知步调的失衡导致自卑情绪的萌生。自卑长期累积会逐渐内化为无法疏通的焦虑,这类焦虑投射至民族则变现为一种格外团结、焦躁、激进的民族主义情感,即焦虑民族主义。其次是阶级特性。中产阶级身处上层与下层之间,既嫉妒上层特权,又因为背负过多资本,无法像下层那样直接宣泄愤怒(例如革命)。因此,中产阶级郁结的敌视情绪,在长期的堵塞中发生倒错,内化为自我敌视。自我敌视具体表现为对个体力量的贬抑和对外界权力的渴望:他们深感无力,以至于不得不寻找强大的外物支撑起脆弱的自我。因此,焦虑民族主义根植于两种中产阶级的典型心理:焦虑与敌视。它们是未来主义迫切谋求突破的动因,也是法西斯主义能够存在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2.2 权威主义性格
权威主义性格是施虐-受虐性格的理性化模式。施虐与受虐是共生关系,两者根植于个体由于孤独无力而产生的连接欲望。前者表现为扩大自我,根本冲动在于完全主宰另一个人;后者表现为消解自我,根本冲动在于完全臣服于另一个人。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单独个体无法拥有的力量与安全感。权威主义性格的人往往同时具备两种倾向,最突出的行为特征为:爱强者,恨弱者。在马里内蒂的活动轨迹中就存在着明显的施虐-受虐行为。
位于施虐方时,马里内蒂展现出了对意大利传统文化的彻底摈弃。未来主义者对意大利艺术废墟的重建渴望同法西斯主义的重生欲望别无二致,战争和极权是20世纪初的新美学与新宗教。罗杰·格里芬(Roger Griffin)说:“对突破的渴望如若从文化精英的圈内满溢出来,进入日常生活,那么艺术创造力也能拥有毁灭的禀赋,甚至于沦为法西斯的帮凶”。而位于受虐方时,马里内蒂狂热地迷恋机器。机器美学起源于未来主义,但更准确地说,它源自马里内蒂。蒂姆·本顿(Tim Benton)在《机器之梦:未来主义和新精神》中,论证出两个对马里内蒂影响最大的机器——汽车和飞机。1908年,马里内蒂拥有了一辆汽车(60马力的伊索塔·弗拉西尼),并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写道:“一辆汽车吼叫着,就像踏在机关枪上奔跑,它们比萨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塑像更美。”此后,1911年,意大利飞机轰炸北非利比亚;1914年一战爆发,飞机成为一战战场上最有杀伤力的战争武器。它相较于汽车,更快速、更强大,更符合法西斯主义征服空间的原动力,为马里内蒂带来了无穷刺激。因此,未来主义机器美学的本质是其对全新的、强大的、能够摧毁一切、清洗一切的权威的迷恋。在强大的机器面前,马里内蒂感受到了自我力量前所未有的充盈,自愿消解个体,委身于强大的机器权力之中。
作为中产阶级艺术群体,未来主义者首先受到焦虑民族主义情感的驱使,希望毁灭意大利的过去,并渴望重建意大利的未来,“打倒一切……重新估价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摆脱一切道德价值、肯定、相信过去被禁绝、受鄙视和诅咒的一切”。其次,他们受自身的权威主义性格影响,逐渐靠拢强大且性格结构一致的法西斯,并最終沦为帮凶。因此,与其说未来主义是激进的艺术思潮,不如说是意大利中产在20世纪初的一次集体宣泄,它必然激进,也必然短暂。
3 结语
未来主义可被视为意大利文明被压抑数个世纪后在艺术领域的一次战栗。从外部看,意大利长期的分裂史使得极端民族主义成为未来主义诞生的产房。由此,未来主义从诞生之初便带有不可比拟的终结感。从内部看,它是意大利中产阶级焦虑郁积后的一次集体宣泄。旧世界被未来主义者摧毁丢弃;新世界在战争和极权政治中被反噬,他们亲手斩断了与过去的联系,也再无希望与新世界相连。“虚无主义者就是一个认为现世如此这般却不应如此,而应该如是的世界却不存在的人。”未来主义者在新旧交替中挣扎,但从未走出荒原。
参考文献
[1]艾里希·弗洛姆著.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06).
[2]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色情[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陈岸瑛.未来主义和纯粹主义:欧洲机器美学的缘起[J].装饰,2010,(4).
[4]邵大箴.未来主义评述[J].世界美术,1986,(1).
[5]徐亮著.现代美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Roger Griffin,Modernism and Fascism:the sense of a beginning under mussolini and hitler[Z].2007.
关键词:未来主义;意大利;逃避机制;马里内蒂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0.064
1 诞生时机:新旧纽带交替间隙
弗洛姆(Erich Fromm)认为,人出生之前,拥有源自母体的始发纽带。但随着自我意识的苏醒,他逐渐意识到:个体与母体、与自然、与世界之间处于恒久的分离状态。于是,继发纽带在始发纽带断裂后接力出现,但继发纽带不是出自天然,而是出自逃避。“宗教与民族主义,以及任何无论多么荒唐和低贱的风俗和信条,如果仅仅使个人与他人相连,也是逃避最令人恐惧的孤独的避难所。”
纽带建构是全人类的精神现象,它对外源自线性时间观,时间单向流逝且不可逆转;对内来自人类的死亡本能。从时间的角度看,为对抗时间的线性流动,人类尝试建构无时间的空间用以消解其对死亡的恐惧。宗教、哲学、艺术等意识形态因摒弃时间而获得永恒,以其无时间性成为人类世代的避难所。人躲藏其中,便能暂时忘记个体生命的有限。从存在的角度看,人是不连贯的诸存在,死亡在个体之间划下深渊。“这一万丈深渊,无法消除。我们唯一可以共同做的,是感受面对着一深渊时的头晕目眩……这道深渊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死亡,死亡令人眩晕,又令人着迷。”为对抗这种不连贯带来的孤独,人渴望深度的连接。这类连接存在于性爱、情感、宗教之中,有效地使人短暂地忘记现实,消减孤独。
总之,纽带建构具有两项功能:精神避难与消解孤独,均属逃避机制。中世纪到20世纪初,意大利历经两次纽带断裂。第一次为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第二次为民族主义到法西斯主义。文艺复兴照耀意大利近四个世纪,是其荣耀也是其枷锁。未来主义诞生于第二次纽带断裂间隙,企图挣脱文艺复兴对意大利的禁锢,重建新的叙事结构。因此,从逃避机制的角度回视未来主义,指在历时上探讨其诞生之根源和在共时上探讨其激进之根源。
1.1 第一次断裂:中世纪到文艺复兴
中世纪末,文艺复兴的第一缕曙光就照耀在位于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圣经·旧约·创世纪》中,人类祖先被逐出伊甸园,与自然的始发纽带断裂。“乐园一旦失去,便无法返回”,但纽带断裂导致的孤独在中世纪得到了妥善处理。中世纪是西方最稳定的时代之一,后世对它的评价一般呈现两极,一极以现代理性主义者为代表,认为中世纪是黑暗时代,人缺乏自由,愚昧迷信;另一极以保守哲学家为代表,认为中世纪恒定的社会结构,为人带来稳定的心理状态。安全感的获得以自我的丧失为代价,此时人没有自我,也不必忍受孤独。抛去立场,上述观点基本描述了一个事实:首先,中世纪的人依附种族、民族、家族等集体存在。人在集体依附下只能朦胧地触及自我,很难唤起个体意识。其次,中世纪社会等级固化,人际和经济关系恒定不变,极度不自由的空气给予了个体极度牢固的继发纽带。
文艺复兴前夕,自由资本主义的出现使这条维持了近十个世纪的继发纽带出现裂缝,意大利第一次纽带断裂就发生在这个间隙。布克哈特(JACOB CHRISTOPHER BURCKHARDT)说,意大利文艺复兴是现代欧洲的长子,是第一个个人。个人主义盛行,意大利画家率先在自己的作品上签上姓名;达·芬奇在阐述自身的美学观时指出:欣赏,为这一件事物本身而去爱它,不为旁的理由。艺术领域中个体意识和感性认知的突出正是这个断裂时代的映照。
1.2 第二次断裂:民族主义到法西斯主义
进入19世纪,意大利彻底丧失昔日荣光。1814至1815年,意大利中部地区和城市伦巴第、威尼斯被奥地利帝国控制,南部由波旁王朝统治,国家分裂使意大利在短时间内仅能作为地区名词存在。1930年起,意大利在马志尼(Giuseppe Mazzini)等人的领导下,掀起民族革命。此起彼伏的民族革命孕育出了意大利人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1861年3月17日,意大利王国宣告成立;1870年,意大利完成统一;次年1月,意大利宣布罗马为首都,重获国家心脏。至此,意大利结束漫长的分裂史,以国家的身份完成回归。
意大利19世纪的民族经历对后期法西斯主义和现代主义艺术共存于意大利具有直接影响。首先,民族分裂史和革命运动导致意大利民族主义根基深重。所谓民族主义,指存在于民族内部的排他性认同感。其次,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和科技等领域发展明显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国家长期分裂导致意大利南北失衡,北方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时,南部仍处于庄园经济形态。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意大利中产的力量日益强大,却无法从国家现状、阶级权力中获得与阶级力量匹配的荣耀感。他们为国家贫弱而焦虑,又因权贵特权而嫉妒,此类情绪以愤怒的形式弥散,使中产阶级成为意大利社会变革中激进的中坚力量。这股激进势力使意大利快速由自由资本主义步入垄断资本主义,并以强势、频繁的对外扩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刷足存在感。不彻底的民族革命、贫弱的国家现状、极端的民族主义汇成意大利“贫穷帝国主义”的全部面貌。
动荡与虚势将意大利抛出民族安全感之外,导致第二次继发纽带的断裂和焦虑民族主义的登场。在新的继发纽带建构中,意大利人试图将辉煌的过往夷为碎片,从过往的废墟中,重建新的叙事,寻求意大利的“重生”。未来主义正好落入这个历史節点,它原发于极端民族主义,对民族极度自护,对过去极度厌倦、对现在极度不满,对未来极度憧憬,并表露出对民族文化重建的极度渴望。 2 激进根源:未来主义幻景的建构者
未来派成员先锋激进、着装得体、口袋充裕,是典型的资产阶级,绝不是贫困潦倒的艺术家。马里内蒂作为未来主义的创始人更是意大利中产阶级的典型代表。领袖心理与信徒心理密切相连。领袖除诸如思想和行动方面的特殊才能外,他的性格特征通常更加极端、更清晰地体现了其学说所吸引的那些人的特殊人格结构。因此,本节以未来主义领袖马里内蒂为例,论述未来主义幻景建构者的中产阶级特性。
2.1 焦虑民族主义
民族认同感在不同历史语境下,有不同的情绪注解,例如民族骄傲、焦虑、甚至耻辱感等。而马里内蒂是一位典型的焦虑民族主义者。这种焦虑来自以下两个层面。
首先是国家现状。意大利的落后使中产阶级在自我与民族的双向认同中受阻。认知步调的失衡导致自卑情绪的萌生。自卑长期累积会逐渐内化为无法疏通的焦虑,这类焦虑投射至民族则变现为一种格外团结、焦躁、激进的民族主义情感,即焦虑民族主义。其次是阶级特性。中产阶级身处上层与下层之间,既嫉妒上层特权,又因为背负过多资本,无法像下层那样直接宣泄愤怒(例如革命)。因此,中产阶级郁结的敌视情绪,在长期的堵塞中发生倒错,内化为自我敌视。自我敌视具体表现为对个体力量的贬抑和对外界权力的渴望:他们深感无力,以至于不得不寻找强大的外物支撑起脆弱的自我。因此,焦虑民族主义根植于两种中产阶级的典型心理:焦虑与敌视。它们是未来主义迫切谋求突破的动因,也是法西斯主义能够存在于意大利的根本原因之一。
2.2 权威主义性格
权威主义性格是施虐-受虐性格的理性化模式。施虐与受虐是共生关系,两者根植于个体由于孤独无力而产生的连接欲望。前者表现为扩大自我,根本冲动在于完全主宰另一个人;后者表现为消解自我,根本冲动在于完全臣服于另一个人。双方都能从中获得单独个体无法拥有的力量与安全感。权威主义性格的人往往同时具备两种倾向,最突出的行为特征为:爱强者,恨弱者。在马里内蒂的活动轨迹中就存在着明显的施虐-受虐行为。
位于施虐方时,马里内蒂展现出了对意大利传统文化的彻底摈弃。未来主义者对意大利艺术废墟的重建渴望同法西斯主义的重生欲望别无二致,战争和极权是20世纪初的新美学与新宗教。罗杰·格里芬(Roger Griffin)说:“对突破的渴望如若从文化精英的圈内满溢出来,进入日常生活,那么艺术创造力也能拥有毁灭的禀赋,甚至于沦为法西斯的帮凶”。而位于受虐方时,马里内蒂狂热地迷恋机器。机器美学起源于未来主义,但更准确地说,它源自马里内蒂。蒂姆·本顿(Tim Benton)在《机器之梦:未来主义和新精神》中,论证出两个对马里内蒂影响最大的机器——汽车和飞机。1908年,马里内蒂拥有了一辆汽车(60马力的伊索塔·弗拉西尼),并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写道:“一辆汽车吼叫着,就像踏在机关枪上奔跑,它们比萨色雷斯的胜利女神塑像更美。”此后,1911年,意大利飞机轰炸北非利比亚;1914年一战爆发,飞机成为一战战场上最有杀伤力的战争武器。它相较于汽车,更快速、更强大,更符合法西斯主义征服空间的原动力,为马里内蒂带来了无穷刺激。因此,未来主义机器美学的本质是其对全新的、强大的、能够摧毁一切、清洗一切的权威的迷恋。在强大的机器面前,马里内蒂感受到了自我力量前所未有的充盈,自愿消解个体,委身于强大的机器权力之中。
作为中产阶级艺术群体,未来主义者首先受到焦虑民族主义情感的驱使,希望毁灭意大利的过去,并渴望重建意大利的未来,“打倒一切……重新估价一切有价值的东西……摆脱一切道德价值、肯定、相信过去被禁绝、受鄙视和诅咒的一切”。其次,他们受自身的权威主义性格影响,逐渐靠拢强大且性格结构一致的法西斯,并最終沦为帮凶。因此,与其说未来主义是激进的艺术思潮,不如说是意大利中产在20世纪初的一次集体宣泄,它必然激进,也必然短暂。
3 结语
未来主义可被视为意大利文明被压抑数个世纪后在艺术领域的一次战栗。从外部看,意大利长期的分裂史使得极端民族主义成为未来主义诞生的产房。由此,未来主义从诞生之初便带有不可比拟的终结感。从内部看,它是意大利中产阶级焦虑郁积后的一次集体宣泄。旧世界被未来主义者摧毁丢弃;新世界在战争和极权政治中被反噬,他们亲手斩断了与过去的联系,也再无希望与新世界相连。“虚无主义者就是一个认为现世如此这般却不应如此,而应该如是的世界却不存在的人。”未来主义者在新旧交替中挣扎,但从未走出荒原。
参考文献
[1]艾里希·弗洛姆著.逃避自由[M].刘林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06).
[2]乔治·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著.色情[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
[3]陈岸瑛.未来主义和纯粹主义:欧洲机器美学的缘起[J].装饰,2010,(4).
[4]邵大箴.未来主义评述[J].世界美术,1986,(1).
[5]徐亮著.现代美学导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6]Roger Griffin,Modernism and Fascism:the sense of a beginning under mussolini and hitler[Z].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