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所谓“言意兼得”,就是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把握言语形式的运用规律、技巧,在这个过程中同时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与感染。二年级上册,阅读教学的重点偏向词、句,在品词析句中达到言、意兼得的目的。
关键词:言意兼得 言语形式 言语内容 阅读教学
一、研读课标,明确阅读教学重点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课标中还建议: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根据课标,确立了本学年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关注词句,在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找到契合点,找寻“言意兼得”的最佳原点。
二、研读教材,找寻教学切入点
《灯笼果》的作者高洪波,笔名向川,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散文家。出版过多部儿童诗集,幼儿童话。他的文字散发着自然的诗意,包含着生活的温暖。入选教材的这篇《灯笼果》,用清新、活泼、极富想象力的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灯笼果成熟后的样子,以及品尝灯笼果的过程,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想象之美、声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全文一共5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介绍了灯笼果成熟的时间,描绘了其成熟后的样子;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品尝灯笼果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在深入研读教材后,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①学会“件”“姑”2 个生字,读好“纱”“软”“剥”等 10 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短语。②品读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多种方式进行品析,认识灯笼果的外表及形态,感受到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③认识拟人句,体会拟人写法的好处,学习拟人的写法,学会说简单的拟人句。
教学重点:品词析句,了解灯笼果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拟人写法,学说拟人句。
三、智慧碰撞,试课中觅“秘妙”
怎么契合小专题?采用何种形式理解关键词句?如何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在一次又一次的试教中,这些刚开始困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在预习检查中关注重点词、句.研读课文时,发现本课的词语非常有特点,于是把这些词语分类列出,用词语找朋友的方法,在过字音关时就让孩子们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例如,让孩子们分别给“纱衣”、“果实”、“味儿”扩词,一件纱衣、一件软的纱衣,剥开一件软的纱衣,一粒果实,一粒晶莹的果实,咬破一粒晶莹的果实,一种味儿,一种苹果味儿,一种鸭梨味儿,一种葡萄味儿,这样,孩子们在读词的过程中就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是介绍了灯笼果的形状、味道。
(2)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句,在品读中“得言得意”.在理解“金黄色”一词时,用实物让学生观察,在看一看、摸一摸中直观地认识灯笼果。在理解“纱衣”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女孩子的公主裙引发联想,又出示穿着纱裙的芭比娃娃图片,帮助孩子们理解灯笼果外壳柔软、轻薄和美的特点。而理解“跳”一词时,设计了让学生亲自跳一跳的实践活动,紧接着提问“灯笼果是怎么跳的?”进而让学生关注到“轻轻地”,感受作者眼中的灯笼果灯笼果美丽轻盈活泼可爱。特别是“捉迷藏”,出示了大量图片,感受灯笼果“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情态及调皮的样子。一字一词总关情,课文中看似平常的字与词,却往往是作者独运匠心之处,让孩子们通过联想、演一演等方法来理解词语,体会作者的深意。
(3)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在教学灯笼果为何叫灯笼果时,幻灯片出示灯笼果和红灯笼的对比图。虽然二年级的孩子对灯笼并不陌生,但是对灯笼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却并不知晓,于是用一句话对灯笼进行介绍,“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开始,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也为第二课时第五自然段“灯笼果,一盏小小的属于秋天的灯笼,一盏亮亮的属于田野的灯笼”做铺垫。
(4)发掘训练点,练口语表达.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阅读中抓住课文的训练点,架構桥梁让孩子们练习说话,在练说的过程中更好体会课文表达方式的精妙,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第一第二自然段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灯笼果的活泼俏皮轻盈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设计了认识拟人句、了解表达方法,学说拟人句这一环节,在不拔高孩子们要求的同时,让孩子们“跳一跳摘桃子”,在训练中,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有趣之处及在表达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说一说,掌握了拟人句的造句方法。
四、砥砺前行,研修不止步
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换言之,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课程必须要让学生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言意兼得,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言意兼得,是语文课程的独特使命,是语文课程性质之使然。用语文的这种独特之美,抹亮学生的生命底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夏静.奏响读写相融的和谐乐章——语文教学中读写相协的教学尝试.[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4期
[3]刘仁增 著《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文教学新思路》.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言意兼得 言语形式 言语内容 阅读教学
一、研读课标,明确阅读教学重点
第一学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课标中还建议: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根据课标,确立了本学年阅读教学的侧重点:关注词句,在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找到契合点,找寻“言意兼得”的最佳原点。
二、研读教材,找寻教学切入点
《灯笼果》的作者高洪波,笔名向川,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散文家。出版过多部儿童诗集,幼儿童话。他的文字散发着自然的诗意,包含着生活的温暖。入选教材的这篇《灯笼果》,用清新、活泼、极富想象力的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了灯笼果成熟后的样子,以及品尝灯笼果的过程,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想象之美、声律之美,读起来朗朗上口。全文一共5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介绍了灯笼果成熟的时间,描绘了其成熟后的样子;第三、四自然段介绍了品尝灯笼果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在深入研读教材后,确定了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①学会“件”“姑”2 个生字,读好“纱”“软”“剥”等 10 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短语。②品读第一、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句,多种方式进行品析,认识灯笼果的外表及形态,感受到作者对灯笼果的喜爱之情。③认识拟人句,体会拟人写法的好处,学习拟人的写法,学会说简单的拟人句。
教学重点:品词析句,了解灯笼果的特点,感受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了解拟人写法,学说拟人句。
三、智慧碰撞,试课中觅“秘妙”
怎么契合小专题?采用何种形式理解关键词句?如何抓关键词句品读课文?在一次又一次的试教中,这些刚开始困扰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1)在预习检查中关注重点词、句.研读课文时,发现本课的词语非常有特点,于是把这些词语分类列出,用词语找朋友的方法,在过字音关时就让孩子们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例如,让孩子们分别给“纱衣”、“果实”、“味儿”扩词,一件纱衣、一件软的纱衣,剥开一件软的纱衣,一粒果实,一粒晶莹的果实,咬破一粒晶莹的果实,一种味儿,一种苹果味儿,一种鸭梨味儿,一种葡萄味儿,这样,孩子们在读词的过程中就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是介绍了灯笼果的形状、味道。
(2)多种形式理解重点词、句,在品读中“得言得意”.在理解“金黄色”一词时,用实物让学生观察,在看一看、摸一摸中直观地认识灯笼果。在理解“纱衣”时,联系生活实际,由女孩子的公主裙引发联想,又出示穿着纱裙的芭比娃娃图片,帮助孩子们理解灯笼果外壳柔软、轻薄和美的特点。而理解“跳”一词时,设计了让学生亲自跳一跳的实践活动,紧接着提问“灯笼果是怎么跳的?”进而让学生关注到“轻轻地”,感受作者眼中的灯笼果灯笼果美丽轻盈活泼可爱。特别是“捉迷藏”,出示了大量图片,感受灯笼果“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羞涩情态及调皮的样子。一字一词总关情,课文中看似平常的字与词,却往往是作者独运匠心之处,让孩子们通过联想、演一演等方法来理解词语,体会作者的深意。
(3)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在教学灯笼果为何叫灯笼果时,幻灯片出示灯笼果和红灯笼的对比图。虽然二年级的孩子对灯笼并不陌生,但是对灯笼所隐藏的文化内涵却并不知晓,于是用一句话对灯笼进行介绍,“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开始,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也为第二课时第五自然段“灯笼果,一盏小小的属于秋天的灯笼,一盏亮亮的属于田野的灯笼”做铺垫。
(4)发掘训练点,练口语表达.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阅读中抓住课文的训练点,架構桥梁让孩子们练习说话,在练说的过程中更好体会课文表达方式的精妙,为理解课文内容做铺垫。第一第二自然段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灯笼果的活泼俏皮轻盈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设计了认识拟人句、了解表达方法,学说拟人句这一环节,在不拔高孩子们要求的同时,让孩子们“跳一跳摘桃子”,在训练中,孩子们更真切地感受到拟人这一修辞手法的有趣之处及在表达中所起的作用,通过说一说,掌握了拟人句的造句方法。
四、砥砺前行,研修不止步
语言是“言”与“意”的统一体,换言之,文本的语言总是采用一定的形式表达特定的思想内容,语言形式是语言内容的载体,以语言学习为核心的语文课程不仅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这个“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语文课程必须要让学生既要得“意”,更要得“言”。言意兼得,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特有之美。言意兼得,是语文课程的独特使命,是语文课程性质之使然。用语文的这种独特之美,抹亮学生的生命底色,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幸福地成长为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语文人”,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神圣职责。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2]夏静.奏响读写相融的和谐乐章——语文教学中读写相协的教学尝试.[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1年04期
[3]刘仁增 著《让语文回家——刘仁增语文教学新思路》.福建教育出版社